BL輕小說展
世界中的台灣文學【台灣史論叢 文學篇】

世界中的台灣文學【台灣史論叢 文學篇】

The Structure of Feeling Resonating with the World: Papers on Taiwan Literature

  • 定價:650
  • 優惠價:958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55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台灣文學」成為一個公共話語,以及出現文學史著述,是在日治時期。但,在日人眼中,台灣的文學地位相較內地中央文壇,乃屬邊陲的「外地文學」,且注意的焦點還是日人在台文學。到了戰後政權改易,在中國文學史觀之下,曾被稱為「邊疆文學」、「地方文學」、「本省文學」,70年代開始在「鄉土文學」中突出台灣意識,到80年代始獲正名。90年代後期,更積極展開學科建制化、文學主體性的追求。迄今,又歷經東亞文學研究、比較研究、世界文學關係性和華語語系研究的拓展,顯現了台灣文學由在地出發,邁向國際的汩汩活力。換言之,從「小地方」到「大世界」,台灣文學研究的感覺結構已幡然改變。對此,本書透過10篇論文,以重要文類和議題為例,展示台灣從20世紀以來,作為一個全球化下的新興文化場域,如何吸納世界思潮和文藝美學,進而形構出與世界/文學共振、共鳴、對話的精彩面貌。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依文章序)
 
黃美娥
 
  現任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長期投入台灣文學研究與史料編纂,著有《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古典臺灣:文學史.詩社.作家論》及論文數十篇;編有《日治時期臺北地區文學作品目錄》、《魏清德全集》、《臺灣原住民族關係文學作品目錄1603-1945》、《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吳漫沙》等10種。
 
廖振富
 
  臺中人,曾任國立臺灣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教授、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著有《櫟社研究新論》、《臺灣古典文學的時代刻痕:從晚清到二二八》、《臺中文學史》,《追尋時代:領航者林獻堂》、《以文學發聲:走過時代轉折的臺灣前輩文人》、《老派文青的文學浪漫》等書。
 
陳培豐
 
  日本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博士,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研究專長為日治時期語言思想史、日治時期文化思想史、台灣文學史以及國語同化政策研究。著有《「同化」の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想像和界限:臺灣語言文體的混生》、《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等書及論文數十篇。其中《想像和界限》一書獲中研院第4屆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及102年度國科會傑出研究獎。
 
星名宏修
 
  現任日本一橋大學大學院言語社會研究科教授。研究領域為日治時期台灣文學。著有《植民地を読む:「贋」日本人たちの肖像(閱讀殖民地:「假」日本人們的肖像)》。近年開始研究漢生病患者的文學作品,已發表〈閱讀一九三○年代殖民地台灣的「癩文學」:以雜誌《萬壽果》的本島人的作品為中心〉等論文。
 
陳建忠
 
  國立清華大學文學博士,曾任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及所長,亦曾任教於國立中興大學、靜宜大學。研究專長為台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文學理論。著有:《書寫台灣.台灣書寫:賴和的文學與思想研究》、《日據時期台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被詛咒的文學:戰後初期(1945-1949):台灣文學論集》、《島嶼風聲:冷戰氛圍下的臺灣文學及其外》《記憶流域:臺灣歷史書寫與記憶政治》等書。
 
洪淑苓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曾任臺灣文學研究所所長及合聘教授。研究專長為台灣民間文學、民俗學、現代文學、現代詩。著有《在地與新異:臺灣民俗學與當代民俗現象研究》、《思想的裙角:臺灣現代女詩人的自我銘刻與時空書寫》、《臺灣民間文學女性視角論》、《民間文學的女性研究》、《關公民間造型之研究:以關公傳說為重心的考察》、《牛郎織女研究》等。
 
林芳玫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社會學博士,研究專長為文化研究與文學社會學。1992至2000年任教於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期間出版之《解讀瓊瑤愛情王國》獲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最佳書獎(1994)。這段期間亦參與台灣婦女運動,並於各報撰寫性別相關之專欄。2006年起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教學及研究領域為文化認同與民族主義、歷史小說、性別與國族。
 
陳惠齡
 
  現任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華文文學研究所合聘教授。歷任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研究領域為現代小說、台灣文學、地方學等。專著計有《演繹鄉土:鄉土文學的類型與美學》、《鄉土性.本土化.在地感:台灣新鄉土小說書寫風貌》、《臺灣當代小說的烏托邦書寫》、《現代文學鑑賞與教學》,主編3屆《竹塹學研討會論文集》,並發表數十篇期刊論文。
 
劉亮雅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英美文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所)特聘教授、臺灣文學研究所合聘教授。主要研究台灣當代文學與文化、英美二十世紀文學、後殖民理論、女性主義理論、同志理論。著有《後殖民與日治記憶:二十一世紀台灣小說》、《遲來的後殖民:再論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慾望更衣室:情色小說的政治與美學》、Race, Gender, and Representation: Toni Morrison’s The Bluest Eye, Sula, Song of Solomon, and Beloved等書。
 
吳明益
 
  現任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研究專長為現代文學、自然書寫、文學批評理論,並致力於文學創作。著有《臺灣現代自然書寫的探索》、《臺灣自然書寫的作家論》、《自然之心:從自然書寫到生態批評》、《迷蝶誌》、《複眼人》、《單車失竊記》、《苦雨之地》等。作品譯為多國語言,曾入圍曼布克國際獎、愛彌爾.吉美亞洲文學獎,獲得法國島嶼文學獎、日本本屋大賞翻譯類第3名等。
 

目錄

總序:為台灣學研究奠基/王泰升
編輯凡例
作者簡介
導論/黃美娥

第一章 文學現代性的移植與傳播:台灣傳統文人對世界文學的接受、翻譯與摹寫/黃美娥
一、前言
二、世界文學來台灣
三、傳統文人與「最新小說」的生成
四、傳統文人對世界文學的翻譯與摹寫
五、結語

第二章 臺灣文化協會與台灣文學/廖振富
一、前言
二、臺灣文化協會的成立、發展與演變
三、臺灣文化協會與1920年代台灣文學的發展
四、「新」與「舊」之間:三位文協作家的文學理念與實踐
五、臺灣文化協會對台灣文學的貢獻與影響
六、結語

第三章 「聽歌識字」的鄉土文學/台灣話文運動:識字、創作與閱讀的文化認同/陳培豐
一、前言
二、開啟文體問題的潘朵拉盒子
三、普羅階級教化主導權的爭奪
四、「聽歌識字」的語言運動
五、浮上檯面的階級、駁雜、現代化問題
六、結語

第四章 「血液」的政治學:閱讀台灣「皇民化時期文學」/星名宏修著 莫素微譯
一、優生學的角度:讀〈破壞〉
二、「民族政策」所導致的「雜婚」:讀〈時計草〉
三、「血液」的政治學

第五章 「美新處」(USIS)與台灣文學史重寫:以美援文藝體制下的台、港雜誌出版為考察中心/陳建忠
一、序說:台灣文學史書寫與「美新處」(USIS)的再定位
二、「美新處」與戒嚴/冷戰下的台、港美援刊物
三、台大外文系與《文學雜誌》、《現代文學》的冷戰時期文學生產
四、結語:美援文藝體制與重寫台灣文學史

第六章 現代主義與台灣現代詩的發展/洪淑苓
一、前言
二、西方現代主義詩潮概述
三、日治時期風車詩社的超現實主義與表現
四、戰後現代詩社、藍星詩社的主知與抒情論戰
五、創世紀詩社的超現實主義與表現
六、笠詩社的新即物主義與表現
七、結語

第七章 閱讀瓊瑤:從文化論戰到再製「中國性」/林芳玫
一、前言:離散、反離散、大中華文化圈的想像共同體
二、評論瓊瑤:公領域的形成與文化政治
三、閱讀瓊瑤:從古典文學抒情傳統到反瓊瑤網路小說
四、從冷戰到後冷戰世界中的台灣與中國:電視劇、想像的共同體、中華民國式感覺結構
五、結論

第八章 論戰之後:台灣「鄉土」書寫語境的衍異與增生/陳惠齡
一、前言:怎麼談,怎樣看「鄉土」?
二、鄉土的「問題化」:台灣「鄉土」語境的詮釋脈絡
三、投射一個時代與世代的鄉土想像:鄉土書寫的類型
四、結論:回歸「當代意識」與「現代經驗」的鄉土書寫

第九章 在全球化與在地化的交錯之中:白先勇、李昂、朱天文和紀大偉小說中的男同性戀呈現/劉亮雅著 王梅春、廖勇超譯
一、《孽子》:滿懷罪疚的同性戀兒子的返家之旅
二、〈禁色的愛〉:對第一世界男同志的嘲諷
三、《荒人手記》:藏身暗櫃雅痞男同志的曖昧矛盾
四、〈儀式〉:對於異性戀主義與恐同的嘲諷
五、結論

第十章 天真智慧,抑或理性禁忌?關於原住民族漢語文學中所呈現環境倫理觀的初步思考/吳明益
一、一個重新設立的觀察點
二、是文化回歸,也是文化抵抗
三、「這裡」就是我們生活的場域
四、生存環境、維生訓練與禁忌的「理性內涵」
五、Yggdrasil:在地生態智慧與全球生態知識的聯結

延伸閱讀書目/黃美娥
索引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504283
  • 叢書系列:台灣史論叢
  • 規格:平裝 / 456頁 / 14.8 x 23 x 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導論(摘錄)
 
黃美娥(臺大臺文所教授)
 
回顧台灣文學學科的出現,其實歷經了一番艱辛的奮鬥過程,箇中情形藉由羊子喬主編《台灣主體的建構:台灣文學系所誕生》所收各界發言、論辯資料,以及筆者為臺北市立文獻委員會策劃、主持,後刊於《臺北文獻》直字號190期「台灣文學學科體制化的回顧與思考」座談會紀錄中,多位台灣文學系所創辦人的回憶說明,便可略知梗概。不過,從90年代學科體制化迄今,台灣文學研究系所雖然陸續成立,但關於知識系統的建置,卻仍不斷面臨各式挑戰,包括:致力追求本土化的知識特徵,是否會流於狹隘與侷限?要如何才能快速與世界接軌,達到國際化目標?在面對近期出現的「華語語系文學」熱潮,或早已耳熟能詳的「東亞研究」論,以及先前出現過的「民國文學」話題,台灣文學的研究對象是否也該進一步擴及「華文文學」和「東亞文學」、「民國文學」呢?
 
上述所論,攸關著什麼是「台灣文學」的定義,以及學科知識邊界劃分,甚至學生課程學習文本、閱讀材料等根本問題。唯棘手之處不僅於此,現今有關台灣文學研究成果,不單出現在台灣本土研究論著中,有時亦會在兩岸文學比較專書裡,或在世界華文文學成果中,或是華語語系論述內;且更複雜的,還有在台灣的馬華文學歸屬問題等。上述種種問題並非逐一發生,長久以來更以重層、併置的姿態存在著,遂使台灣文學史的內涵問題顯得糾葛。不過,也正因為持續不斷而來的挑戰與刺激,無形中裨益台灣文學學科保持時刻反省和敏銳思考的狀態,並以此尋找更上層樓的新動力。
 
本書編輯想法
 
日治時期在日人眼中,台灣的文學地位相較內地中央文壇,乃屬邊陲的「外地文學」,且注意的焦點還是日人在台文學;到了戰後政權改易,在中國文學史觀之下,曾被稱為「邊疆文學」、「地方文學」、「本省文學」,70年代開始在「鄉土文學」中突出台灣意識,到80年代始獲正名,其後更陸續展開文學主體性、學科建制化的追求。迄今,又歷經東亞文學研究、世界文學關係性、比較研究和華語語系研究的拓展,顯現了台灣文學由在地出發,邁向國際的汩汩活力。換言之,從「小地方」到「大世界」,台灣文學研究的感覺結構(structure of feeling)已幡然改變。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悅知文化電子書全書系|單書88折、雙書82折|我心中有個不滅的夜讀時光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GL百合展
  • 墨刻紙電聯展
  • 室內設計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