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更快、更好、更便宜,扎扎實實的改善之道!
我教上班族下班後做斜槓,有一條鐵律:做有獨特性的項目。因為上班族沒有資金做廣告宣傳,而獨特性是最大的廣告,唯有獨特才會被看見。
但是這也把大家給困住了,怎麼想出有獨特性的項目呢?當然,我有工具可以教他們!即使如此,到最後我還會歸納整理出三個經典的獨特價值:更快、更好、更便宜。三者當中具備兩者,基本上就可以在市場上䇄立不搖、東方不敗。
這三者要怎麼做到?就是靠不斷地改善!這是一個日積月累的功夫,唯有如此才能精益求精,保持競爭的優勢。改善,聽起來不如創新那般閃耀,卻是每個人每天必須扎扎實實去做的蹲馬步。
創新,可遇不可求,不少是要靠運氣;
改善,100%可以掌控在自己的手上,它才真正是我們每個人必須擁有的能力。當我們把創造好運氣變成一種可控的能力,也是邁向成功的開始。
洪雪珍,斜槓教練
零碎時間 X 簡單行動,無痛升級人生!
你通常拿到一本書會花多久看完呢?一個月、兩個月,還是半年呢?如果我跟你說只要兩個小時你相信嗎?我們多數人的閱讀速度,一分鐘平均五百字,這本書總共有六萬三千五百七十九字,等於需要花一百二十七分鐘,差不多就是兩小時的時間。如果你每天很忙,只能靠通勤時,只有半小時可以閱讀,那麼你四天就能讀完這本書了,有沒有發現,原來閱讀一點也不困難。
所以,零碎時間外加簡單行動,能夠創造你意想不到的收穫,這本《涓滴改善富創巨大成就》將要把改變的祕密告訴你,幫助你無痛升級人生技能。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前言
「改變難如登天!」
認為事實如此的人實在太多了,多到我們不會質疑這樣的觀點是不是千真萬確。然而,我們將改變視為難如登天的原因,倒是相當實在。想想我們的新年目標吧,幾乎全部都落空了。美國人平均連續十年訂立相同的目標,不曾成功。這些目標不到四個月便有二十五%被打進冷宮。而實現新年目標的人,通常是每年都打破信誓旦旦的新年目標,直到五、六年之後才總算如願以償。
在商業界,企業改組也是一致公認的難題。熱門的商業書籍為經理人獻策,教導他們如何迅速有效地消弭員工的抗拒心態。往往,這一類的書籍會寫成商業寓言,以簡單的故事情節與可愛的動物傳遞訊息。有些會成為暢銷書,例如約翰‧科特(John Kotter)的《冰山在融化:在逆境中成功變革的關鍵智慧》(Our Iceberg is Melting)便一語道破這一類書籍的主流概念:務必讓員工相信事態緊急(威脅來啦!)員工才會願意作一些改變。
然而,事實與一般人的想法恰恰相反,無論是在生活中或職場上,不見得都要費盡千辛萬苦才能改變。也不是只能祭出恫嚇的手段來震懾自己或同事,才能把人嚇得採取有益的行動。你即將看到的內容,將會打破改變難如登天的迷思,有效化解恐懼的障礙,讓個人與工作團隊可以實現各自追求的成果。你將會明白,不是只有火燒屁股,我們才會豁出去改變。
本書會告訴你,如何將涓滴改善(kaizen)的力量納為己用:以小小的行動,成就大大的目標。涓滴改善是淵遠流長的道理,而《道德經》鏗鏘有力的「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一句話總結了涓滴改善的精神。儘管涓滴改善來自古老的哲思,但在忙亂的現代生活中,卻一樣實用且靈光。
涓滴改善有兩種定義:
以小之又小的行動,改善一個習慣、一項流程、一種產品。
善用微不足道的小細節,發想新的產品與發明。
我會讓你看見,當你順從大腦的偏好行事,改變根本毫不費力。你會從大量的實例故事,見識到小小的行動,如何將你最遠大的夢想化為現實。涓滴改善可以用在矯正惡習,例如抽菸或飲食無度,還可以拿來建立良好習慣,像是運動健身或激發創意。而在職場,你會學到如何激勵員工,才能讓他們上緊發條,自立自強。但首先,我們要檢視幾個關於改變的常見迷思,瞧瞧涓滴改善如何能破除我們長年累月的自我設限。
關於改變成見的迷思
迷思一:改變很難
我們只用一個例子說明改變可以很簡單,只需要少許的時間、自制力或紀律就能辦到。幾項近期的研究發現,大半時間都坐著的人比較容易心臟病發,甚至會提高早逝的風險。有點弔詭的是,梅約專科醫院(Mayo Clinic)的研究卻發現,每天上健身房運動一小時,並不能降低每天坐著六小時或更久所衍生的健康風險。
乍看之下,這顛覆了我們對運動的所有認知。但問題不在於運動,而是長時間的靜態生活。我們坐著時,肌肉會處於休眠狀態,以致於負責分解血液中一部分脂肪的酶(稱為KK1)被身體關閉。不僅如此,我們的代謝率與優質膽固醇的製造率都會下跌。其實這些驚人的發現,背後的道理在於人體需要向下流動的重力。少了重力,便會拖累心臟,血流量因而減少,肌肉開始萎縮,甚至損及骨骼的質量。
要化解這種可怕的景況,便要靠涓滴改善。你只要從坐姿站起來,代謝率便會翻一倍。起身之後,即使只是稍微散個步,已經翻倍的代謝率還會再翻不止一倍。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消弭久坐的健康危機並不是如每天在健身房運動足足一小時難這種難以駕馭的大工程,而是舉手之勞的小小行動。每隔一個鐘頭左右便從桌子前面站起來,走一走,甚至是東摸摸西摸摸,都能提振身體的機能。
在崇尚「大即是好」的文化中,我們追求IMAX電影、超大分量的餐點、極端的大改造,我們很難相信小小的行動可以累積成巨大的改變。然而美好的真相卻是如此。
迷思二:行動規模決定了成果大小,想要豐碩成果,就要大刀闊斧。
許多商業文章暢談社會普遍認同的觀點,主張企業不是賭一把小的(採取漸進式的改變,比方說涓滴改善鼓吹的那一種),就是賭一把大的(亦即創新變革),而創新才能保住企業的命脈,並揮灑創意、獲得成長。我們在個人生活上也是如此,我們經常賭一把大的,花大錢去創新,比方說,速效的飲食法或高強度的運動計畫,冀望滿載而歸。但極端的飲食與運動計畫多半以失敗告吹,因為那需要強大的意志力作後盾,而意志力往往撐不久。
有鑑於此,多年來,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建議民眾一天運動三十分鐘,每週至少五天。在我認識的人當中,沒人有那種時間(也沒有那麼慷慨的老闆),可以完成美國心臟協會建議的運動量。在忙碌的上班日,誰有那個閒工夫驅車前往健身房,換上運動衣,做完運動,淋浴更衣,再開車回公司加班?
而梅約專科醫院的研究則顯示,整天不時動一動的成效就相當不錯。研究人員請受試者配戴計步器,追蹤他們的活動量,發現身材精瘦卻從來不進健身房的人,只是不時多活動一下筋骨罷了。他們會在講電話時走來走去,將車子停在距離商店大門遠一點的地方,站著的時間也較長,而體重過重的受試者則不然。稍微移動一下的生活方式,平均一天便多消耗三百卡路里,一年下來,便是十三‧六公斤的體重差異。
那涓滴改善的概念要如何用在這裡?雖然多做一點運動總是比較好,少量的活動依然有其效益。一項以四十一萬六千位台灣地區成人為對象的研究發現,每天運動十五分鐘的人,壽命比運動量低於十五分鐘的人多活三年。而且這十五分鐘的運動還不必一口氣搞定!一次運動三分鐘,直到積滿十五分鐘或更久,健康效益就很顯著了。而這樣的運動策略,並不會消耗大把的時間、精力、意志力與紀律。你可以翻到第一章,參閱我的個案茱莉的故事,她是扛著千斤重擔的單親媽媽,卻照樣在百忙之中找到運動的空檔。她運動計畫的第一步非常簡單,毫不痛苦,因此茱莉知道自己不可能失敗。這便是涓滴改善的實踐方式。
迷思三:涓滴改善的收效慢吞吞;創新比較快。
關於濫用創新策略的案例,將涓滴改善視為企業精神的豐田汽車(TOYOTA),大概是最驚人的實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豐田汽車大半時候都是生產優質汽車的典範。消費者選購豐田汽車不是因為喜愛車款的設計,也不是圖一份尊榮感,而是衝著豐田所向披靡的可靠品質。然而在二○○二年,豐田汽車的高層認為打造品質最高、利潤最豐厚的汽車還不夠——他們要成為世界最大的汽車製造廠,而他們也如願了。他們飛快地興建工廠,提高產能,僅僅六年的工夫,產量便增加了三百萬輛汽車。但生產力的代價很高昂:供應商無法維持豐田聞名的高品質,新廠也來不及建立涓滴改善的企業文化。結果召回超過九百萬輛的汽車,招徠惡評也是活該。以下,是這場危機曝光之前的內部備忘錄:
「我們在那麼多地點,由那麼多人製造那麼多汽車。我們最擔心的是公司照這樣子成長下去,我們會無力維持涓滴改善的紀律。」——鈴木昭夫(Teruo Suzuki),人力資源部總經理
一段時日後,豐田汽車察覺他們捨棄了涓滴改善,沒有實踐公司的大原則。經歷這場危機之後,豐田放慢了生產速度,提高美國當地管理階層的品管責任,以涓滴改善的企業文化培訓新的員工。豐田回歸重質不重量的企業目標,講究一旦在製程中發現瑕疵,便要趁著瑕疵仍然微小、容易彌補的時候,加以修正。就這樣,豐田重建了品質精良的聲譽。
從這一則企業故事,可以清楚看到以涓滴改善的方式所建立的習慣,為何可以延續一生一世,協助一個人或一支工作團隊避免採取太激進的行動,事後反省才察覺自己力有未逮,承受痛苦的下場。
涓滴改善:精神層面
在邀請各位進入本書的旅程、體驗涓滴改善的力量與潛力之前,我還想討論另一個在「精神層面」的議題。此處說的精神層面,並不侷限在對上帝的信仰,而是指擁有人生目標,生活豐富充實。涓滴改善是一種處世之道或信念系統,也是協助你順利改變或強化某些行為的策略。經營精神層面或人生目標涉及了兩項要件:服務與感恩。對於這兩項要件,涓滴改善都扮演了核心角色。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傳奇籃球教練約翰‧伍登(John Wooden)說得好:「要度過完美的一天,免不了要為永遠不能回報你的人做點什麼事。」其他的傑出人士也談到服務的基本要素:
生命最持久不變也最迫切的問題是:你在為別人做什麼事?——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
讓每個你遇見的人在離去時,狀態都比來的時候更好、更歡喜。——德蕾莎修女
將涓滴改善應用在商業界時,服務更是根本要件。在奉行涓滴改善的企業文化中,每位員工都要天天尋找改善工作流程或產品的方法:降低成本,提升品質,而且永遠——再說一遍,是永遠——為顧客效勞。亞馬遜(Amazon)、星巴克(Starbucks)、西南航空(Southwest Airlines)等等成功企業,往往宣告自己的企業是以服務為中心。正如西南航空的前執行長珂琳‧巴瑞特(Colleen Barrett)所言:「我們從事的是服務業;只是我們的服務項目恰巧是航空運輸。我們將員工當作最重要的顧客,其次是我們的乘客,再其次才是我們的股東。」涓滴改善的要求是每一項微小的改變,都要造福顧客。
約翰‧伍登、德蕾莎修女、馬丁‧路德‧金恩說的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找機會,在小地方照顧別人的生活。請回想你最近一、兩天的生活:所有與你互動的人、與你住在同一個屋簷下的人、路上其他車輛裡的人、在餐廳或雜貨店裡服務你的人、你在某棟大樓走廊上遇到的人,以及與你通過電話的人。如果你改變一、兩件事的作法,便可以百分之百改變他們那一天的心情,也許可以改善他們的生活,你會不會換個作法?幾乎每個人都會。如果我說只要讓一位駕駛超你的車、向售貨員說一句謝謝、對走廊上某個人微笑,你便能夠改變他們的人生,你會相信嗎?當然不會信——但你也只能假設小小的事件、小小的善行可以觸動別人的生活,以此度過你的每一天,否則你還能怎麼想?
總有一些人際關係,是我們認為有必要創新改善的關係:這些人是我們生命中的重要人物,在我們狀態好的時候,我們會給予他們應得的溫情與體貼。你要如何擴展那一份寬厚,才能滋養我們的心靈,造福鄰里?
感恩常常被視為精神生活或人生目標的要素。但我們要對什麼感恩?創新改革必須帶來金錢收益、升遷、財物,才能點燃感恩之火。然而,涓滴改善則是邀請我們對健康、對下一次呼吸、與朋友或同事共度的時間表達感恩。知名的作曲家華倫‧澤馮(Warren Zevon)在癌症末期時,脫口秀主持人大衛‧賴特曼(David Letterman)問他從生病之中領悟到什麼智慧,澤馮的回答完全體現了涓滴改善的精神:「享受每一份三明治。」
我在下方列出幾則關於服務與感恩的名言,供各位開始探索涓滴改善之道:
我期許自己做到高貴的大事,但我的主要責任是將小事當作高貴的大事一樣做好。——海倫‧凱勒(Helen Keller)
我們一定要學會快樂地活在當下,觸及當下便已經存在的和平與喜悅。——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
不要汲汲營營於追求成功,要追求價值。——亞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我情願後人給我的評價是「他活出了貢獻良多的一生」,而不是「他死的時候很有錢。」——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