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本書雖然是以論文集方式呈現,然而,收錄其中的每一篇文章,無不表達出彼得‧杜拉克對未來社會的期待與願景;也可以說,面對20世紀後半頁的動盪,在世局渾沌不明、波濤洶湧的背景下,作者試圖為世人點亮一盞明燈,指引方向!所以,此書初看似為多元博廣的雜文集,但細讀下,卻凜然知為處處珠璣的大論述,主軸乃為針對「當下此地」的大局洞見,以及對更美好、豐饒與和平的未來瞻望!
本書的內容,並不只是彰顯杜拉克對環境、社會、經濟、文化等議題的專業論證,更是透過其博大精深的學養,淬鍊出獨特的全觀透視與時空掃描,是「偏見」呢?還是「預測」乎?作者則從邀請我們進行「時間的考驗」中,顯現其信心十足;事實上,在近半世紀後的今日檢視,他的許多預言仍然被認為是真知灼見,而且具有高度的實用價值。
本書雖以「非營利組織與公共部門」為主題,實際上業已橫跨了經濟學、管理學、社會生態學、政策學等學科範疇,甚而能從歷史學的視角,來觀察日本的文化、藝術與成功之道。本書的議題領域非常多元,但最重要的特徵是:杜拉克以其獨特的洞察力,針對各種議題,提出具有「批判性」的見解。例如,在第2章〈拯救環保大業〉一文中就揭示:環保大業正面臨了脫離正軌的危險,這項困境可能並非源於政府、或人民毫無環保的自覺,反而是那些基進的環保鬥士們,破壞了這項志業,將有限的資源,做了無謂的分散。此章也凸顯杜拉克的行文風格,他的論述往往是以最平實的言語,做出最嚴厲的批判,甚至敢於冒政治不正確之大不諱。
這令人不禁提問:臺灣社會是否太缺少如此擅於質問、善於提出創見的智者?不管在社會議題、政府治理、企業管理與科學產業發展等課題方面,我們都奇缺可以新思維帶領臺灣社會突破困境與走向未來的能人;具言之,臺灣是否有孕育出如杜拉克般思想家的土壤?而他們是否敢於挑戰社會主流價值,進以提出創造性轉換思維?此種思維可以替代傳統並加永續嗎?可以促使社會永續進步嗎?這些大哉問,或許可以從其「社會生態學」的轉型論述中,得到一些啟發。
此外,光有批判是不足的,杜拉克即提倡以國際條約來落實環保志業,在當時是非常具前瞻性的建言;即使在今日,世界各國在國際環保建設方面的努力,仍然是相當不夠的,即如《巴黎協定》簽署多年後,各國大多仍未達到溫室氣體排放縮減的目標。這意味著在人類社會中,不僅需要杜拉克充滿智慧的建言,更需要許多行動為先的「實踐者」,來致力於改革專業組織與改善社會。
緣此,本書最大的價值,即在作為敲醒社會的暮鼓晨鐘!然而,在鈴聲大作後,我們需要更多的人被警醒(而非裝睡),以引領沉睡的人們,度過各種難關。也因此,書裡有句話很適合作為指標:「驚悚言論與偉大宣言即將走到盡頭,我們現在需要的是嚴謹的分析、結合大家的努力,以及非常辛苦的工作。」的確,從上述的反思中,我們深刻地體會到,臺灣社會真的已經不太需要那些誇誇其談、清談誤國的「名嘴」了,反而更需要的是:會分析、肯做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