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趨勢展
打造創業型國家:破除公私部門各種迷思,重新定位政府角色

打造創業型國家:破除公私部門各種迷思,重新定位政府角色

The Entrepreneurial State: Debunking Public vs. Private Sector Myths

  • 定價:500
  • 優惠價:75375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1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萬物的價值》作者馬祖卡托奠定商業經濟學大師之作!
馬祖卡托撼動本世紀經濟市場的新觀點!
重新定位政府角色,才是經濟動盪時代中唯一的解方。

  國家,是最能引領創新潮流的新角色
  國家,是勇敢的投資者、勇於挑戰的冒險者,也是積極開拓的創新者。


  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外界普遍認為若要恢復經濟成長,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削減公共支出,減少財政赤字。但是我們經常忽略一件至關重要的事情:「金融危機的成因,是私債而非公債。」國家卻在金融危機之後,替私營企業背了了這個黑鍋。

  許多人認為政府不該「挑選贏家」或是排擠「民間投資」。如此思維造成公務員愈來愈官僚化,公務員覺得自己身上的責任愈少愈好。此狀況也導致政府的許多職能外包給私部門,對外聲稱是要「提升效率」,但是數據顯示,委外以及私有化不能提升效率,而會掏空公家機關的自信、失去與企業合作、迎接未來世界遽變的能力(氣候變遷、人口老化等)。

  馬祖卡托再次呼籲,政府不該被抹黑為懶惰蟲,私部門有活力、創新的形象可能只是假象。

  本書破除公部門與私部門間的各種刻板印象與迷思,重新定位政府角色,帶動經濟成長!

  ★長期的經濟停滯,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國家的「不作為」!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削減政府支出,美國能源部與防衛先進研究計畫署以及國家衛生研究所遇上預算縮水的命運,新藥研發與科技創新等研究工作近乎停滯。美國的財政扣押制度、歐盟的財政協定(要求成員國將財政赤字降低到GDP的3%以下)反而排擠各國的教育與研發支出。

  ★私營企業大量投資在「庫藏股」

  許多私營企業將大筆資金投資於庫藏股,目的是為了炒高公司股價和公司身價,但排擠到的是人才與研發的投資。藥業與能源業宣稱,沒有好的投資機會。但是公家機關現在正將幾十億的資金投注到再生能源與藥品創新上。

  ★公部門就是爛,私營就是好棒棒嗎?本書將破除你對公、私部門的想像!

  [迷思1]更多市場、更少國家!
  普遍迷思: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外界普遍認為要恢復經濟成長,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削減公共支出,減少財政赤字。
  打破迷思:金融危機的成因,是私債而非公債。政府還需出手解除危機。

  [迷思2]國家角色愈小愈好?
  普遍迷思:政府在經濟體系中的角色應該越小越好,最好不要干預市場。
  打破迷思:國家角色要大,不是小;要增加、不是減少。國家應作為「第一投資人」,以投資帶動成長,進而與私部門聯手。

  [迷思3]政府沒有創造價值的能力?
  普遍迷思:政府只會在市場失靈時出手干預,甚至被視為價値創造的阻礙,沒有創造價值的能力。
  打破迷思:經濟成長需靠公部門投資在教育、研究與科技進步上,日常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衛星定位、網際網路、奈米科技、新藥研發、生物科技、潔淨能源,皆是政府出資出力的成果。

  「國家非但不是經濟成長的旁觀者,更有必要基於普惠性和永續成長的原則主動積極介入綠色能源、尖端藥物、資訊科技等公共投資,以面對各種社會、科技和環境的挑戰,更重要的是,創造新價值與未來。」──黃涵榆‧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教授

各界專家‧重量級推薦

  吳惠林(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李顯峰(台灣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
  沈榮欽(加拿大約克大學管理學系副教授)
  胡采蘋(財經專家)
  黃涵榆(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教授)
  顏擇雅(作家)

  「本書是最近在台灣引起廣泛注意的《萬物的價值》作者瑪里亞娜.馬祖卡托另一代表作;她同時也是包括聯合國與歐洲多國經濟機構的顧問。「政府不應該過度介入經濟活動」似乎已是現代人不證自明的信念,政府也經常被貶抑成企業的服務部門。然而,本書企圖同時打破我們習以為常的科層體制國家和私人企業神話,再次強調國家對於經濟成長扮演不容忽視的角色。
  國家非但不是經濟成長的旁觀者,更有必要基於普惠性和永續成長的原則主動積極介入綠色能源、尖端藥物、資訊科技等公共投資,以面對各種社會、科技和環境的挑戰,更重要的是,創造新價值與未來。本書引領讀者思考價值為何是一種集體創作,需要冒險精神和思考框架的突破,而國家如果沒有實踐應有的任務,這一切都將是空談。」──黃涵榆 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瑪里亞娜‧馬祖卡托(Mariana Mazzucato)


  www.marianamazzucato.com | @MazzucatoM

  瑪里亞娜‧馬祖卡托博士是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創新經濟學與公共價值教授,並於該校身兼創新與公益學院(Institute for Innovation & Public Purpose)的創院院長。她先後取得美國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的文學士學位,以及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的碩士與博士學位。她曾於英國薩塞克斯大學(Sussex University)的科學政策研究中心(Science Policy Research Unit)擔任過雷金納德‧摩西‧菲利浦斯講座教授(R. M. Phillips Professorial Chair),也是英國社會科學院(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與義大利國家科學院(Italian National Science Academy;Lincei)的特選院士。

  她獲得過的國際級獎項包含二○二○年的約翰‧馮‧諾伊曼獎(John Von Neumann Award)、二○一九年的全歐研究院斯戴爾夫人文化價值獎(All European Academies Madame de Staël Prize for Cultural Values),以及二○一八年的李昂鐵夫推進經濟思想前沿貢獻獎(Leontief Prize for Advancing the Frontiers of Economic Thought)。她被《新共和》(New Republic)雜誌封為「三大創新思想家」之一,在二○二○年由《快公司》(Fast Company)雜誌選為五十大商業創意人士,並且被《連線雜誌》(The Wired)點名是塑造資本主義未來的二十五名領袖之一。

  本書廣獲好評,深究了國家在推動經濟成長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至於《萬物的價值:經濟體系的革命時代,重新定義市場、價值、生產者與獲利者》(2018)一書,則闡述了何以價值創造應該要獲得獎勵,價值擷取則否。

  她針對由創新主導的普惠性與永續性經濟成長,給予世界各國政策擬定者建議。她目前以委員身分活躍於蘇格蘭政府的經濟顧問會議、南非總統直轄的經濟建言委員會、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秘書長之下的新成長論述建言團體、聯合國發展政策委員會(Committee for Development Policy)、瑞典創新局(Vinnova)的顧問委員會,乃至於挪威的研究委員會。她另外身兼義大利總理的特別經濟顧問(2020),並在歐洲委員會研究、科學暨創新執委特別顧問的任內(2017-2019)執筆了在歐盟中影響深遠的「任務導向研究與創新」報告,使得各種「任務」在歐洲委員會的地平線(Horizon)創新計劃中,變成了舉足輕重,推動計畫前行的一項嶄新利器。

譯者簡介

鄭煥昇


  與文字朝朝暮暮,在書本中進進出出的譯者。譯有《冥王星任務》、《下一個家在何方》、《是設計,讓城市更快樂》、《傷風敗俗文化史》、《烈日帝國》、《性的解析》、《普羅旺斯1970》、《專業之死》、《哲學不該正經學》、《萬物的價值》等書。

  賜教信箱:huansheng.cheng@gmail.com
 
 

目錄

[導讀]後疫情時代:創業型國家的再臨(林宗弘/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誌謝]二○一八年版序‧重新思考公共價值的創造
 
導論‧再一次,把格局放大
第一章‧從危機意識形態到創新勞動力的分工
第二章‧科技、創新與成長
第三章‧承擔風險的國家:從「去風險化」到「放馬過來吧!」
第四章‧美國版的創業型國家
第五章‧拖著國家身影的愛瘋手機
第六章‧綠色工業革命:帶頭向前衝 vs. 從旁推一把
第七章‧風力與太陽能:政府的成功案例與科技身處的危機
第八章‧風險與報酬:從爛蘋果到共生生態系
第九章‧風險的社會化與報酬的私有化─創業型國家也吃得到蛋糕嗎?
第十章‧結論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1386607
  • 叢書系列:NEXT系列
  • 規格:平裝 / 400頁 / 14.8 x 21 x 2.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內文摘自:二○一八年新版序 重新思考公共價值的創造)

我在二○一三年寫下《打造創業型國家》一書,目的是為了反擊,而我想要反擊的論點是在二○○八年金融危機後,外界普遍認為為了回復經濟成長,我們惟一需要做的就是削減公共支出來減少政府赤字。除了提醒讀者一件事情,那就是金融危機的成因是私債而非公債以外,我認為各國若仍認為他們可以靠「減支」來達到成長之目的,這種做法將被證明是緣木求魚,因為經濟成長的一項關鍵推手,就是由公部門投資在教育、研究與科技的進步上。確實,本書要傳達的一大歷史教訓,就是策略性的公共投資若不存在,我們今天在手機平板等智慧裝置中用得不亦樂乎的種種科技,也都將不復存在,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從網際網路到衛星定位,再到你與SIRI的每一回聊天,都將無從發生、無以成真。我們將不復擁有再生能源的解決方案來提供綠色革命的可能性,更不會有各種尖端新藥可以來救人一命。在這種種案例裡,公共資金都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耐心與長期性的規劃,以便爭取時間直到民間企業願意加入投資的那天。所以我們必須更深入去了解的一件事情,便是如何將國家作為「第一投資人」的潛力轉化為以投資帶動成長的推力,須知如此定位的國家只要能與私部門聯手,讓我們即使面對本世紀的重大挑戰──氣候變遷、醫療服務、數位革命──依舊有機會轉危為安。換言之,本書的宗旨在於重新設定政府在經濟中扮演角色的討論框架,使之遠離意識形態,朝著務實的思考前進,讓經濟成為我們處理社會問題與科技挑戰的利器。

會員評鑑

4.5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7
4.0
|
2022/04/12

書評:打造創業型國家:破除公私部門各種迷思,重新定位政府角色
The Entrepreneurial State: Debunking Public vs. Private Sector Myths

總評價: ★★★★☆
----------------------------------------------
通用性: ★★★✫☆
實用價值: ★★★✫☆
內容深度: ★★★★☆
敘事密度: ★★★✫☆
論述易讀度: ★★★★✫
翻譯與排版: ★★★★✫
----------------------------------------------

【內容】
首先要說明一下,這本書原文是2013年出版、2015更新。繁中版是2021年出版。篆寫背景主要是對於美國一般認為應讓民企自由發展,政府作越少事越好的反動(指花錢),特別是在2008 ~ 2009次貸/金融危機之後,要求政府減少支出。

註:相關但另外一的話題是其後美國持續十多年的超低利率與大印鈔QE影響至今2022年,才開始升息扳回。而對繁中版的台灣讀者來說,較值得參考的可能是人口接近、面積小、人均所得接近或更高、且新創事業發達的國家。本書中是基於美國的立場與環境條件在講問題。

本書的主論點是:「如果」依據傳統的主要經濟學論述,「隨同其」論述時先忽略了一堆現實中會有的條件、限制、其他效果不看的話,則是會有傳統經濟學、財政學中所述。政府應「基本放任」民企與自由經濟作大部份工作,僅出來處理市場失效、公共財、與整備法規法制等公平經商的環境。這也是美國社會的基本理念。但實際上,因為那些傳統被先略過不看的各種現實會有的條件、限制、其他效果等;就算在經濟效率上,政府也應要作得更多,才會更有效。

但本書的主論點「不是」表列與檢討比較各國的「打造創業型國家」相關之各種政策、強度、時點、效果的橫向比較對比(僅在討論各單點命題時,選擇性的兩兩捉對出來談)。

本書的主論點:政府的存在,不只是要修復市場失靈、提供公共財、公平經商的環境與社會福利,作者認為在經濟上美國政府應該還要積極作得更多。傳統上美國也有如各種補助、政府機構研發成果公開、稅制優惠等,不過作者認為規模與類型可能仍應擴大(p.34),並以指出大方向為主軸(p.45)。

其實這類現象除了在歷史上有,於近年的創新中也有。有時創新所需的初始規模與期間長度等超過民間企業所能或願意承受者。例如從DARPA開始的網際網路、到各種規格戰。只是政府介入商業競爭還是有很多顧慮。除了單純爭利、失敗、選邊站等問題外、還有承辦經手人員的貪污、圖利(他人)罪等法規風險。

註:像綠電這種,書中有些案例部份可能不是歸類於創新(例如太陽能是老老科技),而有時會偏向國家希望藉由國家的力量推動量與規模,達成以國家單位計算的掠奪性獨占。雖作者在p.289直接打說那只是「迷思」,但市場上都知道,那個量與補助確實有對價格競爭性的效果。另外綠能與環保相關議題,也本就是傳統理論下的市場失靈(外部性)的典型例。以此為例未能突顯出本書訴求之特色。

但是本書論述上一個核心缺憾是:主張的核心是政府要作得「更多」這種量化的問題,但幾乎都是以文字上的方式在論述效應、過去成功例等。因論述的進行方式上缺乏對效果與程度等,影響狀況與數值的具體衡量,所以難以建立量化的「所以現在是不夠多少?你的更多是要多到多少?投入後你認為可以期待有多少效果?」的結論。

歷史很長、過往案例很多。但單是收集與不斷敘述各種成功例,可能還是難以導出「所以我們就要這樣作」的結論。讀到大量的選擇性案例敘述,並沒有辦法確認其中有多少倖存者偏差。這種依靠文字敘述型的論點建立,可以補齊一些觀點;但是到後來可能就變成一些信念的衝撞。而經濟學的歷史上一直是充滿著信念的衝撞的。


【實用價值】
可參考。雖然是屬於對政府政策相關的人比較有直接用處,但一般小型或新創企業也可以由此知道自己缺了什麼而不自知。因為在台灣的類似業者都是面臨一樣的政策與環境,故通常不會特別提出來講。

至於作者所期望的本書效用,大概是藉由出書來說服社會大眾,形成民意基礎。因此在篆寫上的調調非常庶民化。不會太深奧,講東西的速度也不會很擠很趕。特別是如果讀者已對經濟學中的市場失靈、公共財與外部性等有概念的話。若沒有,則讀本書時宜先弄懂這幾個概念。


【翻譯與排版】
翻譯通順。原文的寫法也很標準很好讀(但帶點情緒)。但對讀者層級有基本要求,若連書中提到的經濟商業用語本身都還不認識的話,不屬於翻譯的問題。


----------------------------------------------
補註1:書評為對書評比解析、提論延伸等;並非內容摘選或學習心得、非供代替買書使用。
補註2:深度密度評比,為相對於:從書名系列推斷,預想目標讀者程度為參照。

【關連讀物】
● 萬物的價值:經濟體系的革命時代,重新定義市場、價值、生產者與獲利者(同一作者)
展開
user-img
Lv.7
5.0
|
2021/06/10

這是一本挑戰既有想法的書,想像政府、公務員的新形象。雖然閱讀時有些細節無法完全理解,但覺得觀點令人耳目一新。
若思考為什麼公務員會官僚化、怕事、墨守成規,得到的原因可能讓人悲觀地認為沒有改變的可能。但作者提到「民意」是這個現象的共犯結構之一,所謂民意監督往往過分放大錯誤而忽略優點,只會挑錯而不會貢獻、成就更好的願景。這似乎成了民主政體的沈重包袱。當作者以經濟學家的角度勾勒願景時,在某個意義上跳脫了民主形同僵化教條的現狀,讓人有反思的空間。
此外,這本書用很多篇幅檢視巨型企業與國家的關係,讀來覺得有趣。綜觀人類歷史,不乏與國家勢均力敵的力量,有富可敵國的商人,也有凌駕國家之上的宗教權威,但目前出現的巨型企業與國家的關係,可能具有新的意義、新的可能性,是過往歷史未探索過的。
值此之時,各種反壟斷的訴訟引人注目,究竟是讓巨型企業與國家之間的關係回歸到既有的監理,或是可能開啟新的關係?雖然並非本書討論的主題,但書中多所列舉巨型企業與國家各自的強項、弱項,其實還可以列舉更多,但重點是這兩種實體之間的差異性、互補性,是否可能發展為良性的夥伴關係、競爭關係?
另外,我覺得有趣的地方是書中提到培養嘗試錯誤的流程,或者說建設性的錯誤管理,這個概念在商業創新領域常見,但少看到以國家層級來討論的,覺得很特別。這樣的流程涵蓋在國家的「自我發現」過程,以形成國家自身論述的自信,並創造自身的格局,也就是說,國家必須重視創新,並且是超越企業能力層級的創新。若這是所謂「第四次國家革命」的倡議,跳脫主權與意識形態之侷限,那麼蠻期待後續會有什麼發展。
展開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商業理財-商業】天下文化電子書暢銷展:連結現在與未來,全展單書88折、3書79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開運命理展
  • 文學季(經典文學)
  • 格林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