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讀者
2020年的美國大選高潮迭起,選舉結束之後餘波仍然蕩漾,甚至於引發憤怒的支持者攻進國會,震驚世界。最後川普雖然離開白宮,拜登就任美國第46任總統,政權在驚險中完成了移轉,不過川普並不是過氣的下野總統。以他為象徵的「川普主義」已經超越了他的勝敗,儼然成為一種有模有樣的意識形態,在美國國內與世界某些地方繼續發酵。川普主義究竟會如何蛻變,值得注意。本期《思想》使用了大量篇幅,解讀美國大選與川普現象的衝擊。
選舉結束不久,臺灣大學高等研究院舉辦論壇,邀請了五位台灣學者,從政治、國際關係、經濟、疫情治理,以及美國文化的內在糾結等方面,分析這次大選所顯示的趨勢與遺留下來的問題。他們的發言在會後整理為專文交給本刊發表,組成本期的第一個專輯「解讀美國大選」。
但是這次美國大選還有一個意想不到的後果,那就是在中文知識界造成了大分裂。特別是在所謂「自由派」的圈子裡,支持與反對川普的人分成兩個陣營,在多個問題上針鋒相對。川普主義的支持者與反對者爭論不休,表面上像是自由主義的家族內訌,但是觀察雙方的分歧,從種族平權、社會福利、移民的限制、槍枝的管理,進一步到文化的多元、宗教的衝突、選舉制度的公平、生態環境的保護,再抽離到美國的立國精神、自由主義的左與右、保守主義與自由主義的關係、「西方文明」的精髓與危機,乃至於民主制度下的一次選舉是不是能上綱到「文明的保衛戰」──在幾乎每一個問題上,這些自由派的知識人都涇渭分明,各執其是。無論怎麼看,「白左」與「川粉」之間已經找不到多少家族的相似性。他們之間唯一的共同點,大概就是對當前的中共體制保持批判的態度。除此之外,他們分屬兩套價值觀,兩套歷史觀,兩套政治哲學。
自由主義與川普主義是不是能夠調和,各方會繼續爭論。不過一個有趣的對比是,中國大陸出身的自由派似乎有較高的比例支持川普,香港次之,台灣則比較少見到旗幟鮮明的川普支持者。港台偏向川普,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現實主義的選擇,認為川普敢批中共的逆麟,對香港以及台灣有利;港台知識圈很少有人認為川普可以代表自由主義的各項價值。但是大陸出身的自由派若是認同川普主義,則往往是在基本價值與原則的層次上認同,相信川普主義恢復了古典自由主義的純正面貌,也就是某種清除了啟蒙運動污染的保守主義。中港台三地之間的這種差異不容易解釋,但是三地人民的政治經驗與公共生活狀況的不同,應該有一定的關係。
在美國大選之外,我們要特別推薦本期汪宏倫先生重新檢視轉型正義的長文。轉型正義大家耳熟能詳,民間早有「真相與和解促進會」,官方也在2018年設立了「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國內國外的相關論述可謂汗牛充棟。但是汪宏倫認為,這個概念本身並非全無問題與爭議;它或許指向一個善意的理想,但愈是如此,就愈需要審慎的思考,特別是能夠配合在地脈絡的歷史思考與倫理思考。這種冷靜的反思,正是《思想》這份刊物追求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