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起點
要想像一個工作不快樂的人並不難……
以凱蒂為例,她念完歷史系、從大學畢業後,便進入一間大型廣告公司受訓。受訓期間她展現出行銷方面的特長,實習結束前就拿到了全職合約。凱蒂對這個職位得心應手。當時社群媒體行銷正在崛起,凱蒂很快地掌握要領,她的客戶以大型食品公司為主。接下來她幾次出馬都大獲成功,不是活動得獎就是爭取到新客戶,一路升遷。
二十多歲的青春飛逝而過,事業也看似飛黃騰達。現在三十五歲的她已經是一個全球團隊的負責人,為世界上最大的幾間食品生產公司提供網路行銷解決方案。她深受同事喜愛,薪水優渥,人人稱羨。
但凱蒂討厭她的工作,和許多人一樣,她一開始並無意踏入這一行。面對目前的成就,凱蒂表面上覺得自己應該要享受人生的黃金時光,但內心卻總是苦不堪言。她需要改變,但要改變什麼呢?
凱蒂代表那些表面上看似人生勝利組,事實上卻渴求不同可能性的人。她想要中斷工作生活,把自己的格局放大。
凱蒂不是唯一需要把格局放大的人……
以雷揚希為例,他沒有把大學念完。雖然他一直想要回去讀書,但從來沒有實行,而是在服務業換了好幾個工作。他當過酒保和服務生,發現自己最上手的是當咖啡師。過去這幾年他都在一間咖啡店工作,自從他加入以來,死忠顧客群一直穩定成長。
雷揚希很會煮咖啡,但這不是咖啡店生意這麼好的原因。顧客願意再度光顧是因為雷揚希本人。他風趣迷人,有時還會免費請你喝咖啡──也許是因為今天天氣很好,或單純因為他喜歡你的外套──即使老闆總是笑嘻嘻地斥責他。雷揚希不是店裡手腳最快的咖啡師,他常常忙著跟人聊天,也時常無視集點卡送贈品的規矩。但所有人都看得出來,雷揚希為這家店帶來了莫大價值。他是優秀的值班主管,教導實習生也很有一套,就連最難搞的客人都能滿臉笑容地離開。
不過,雷揚希並不滿足。當個咖啡師不錯,但並非長久之計。首先,薪水不是太高;再來,雖然煮咖啡、與人互動很好玩,可是他想從工作中獲得更深層的意義。
雷揚希象徵著那些,沒能在社會期望的特定時間內開創事業的人。要是起步得比同儕晚,又不確定熱情在哪裡,可能會相當氣餒。他需要放大格局,把自己帶向未來,找出一條更有成就感的職涯道路。
雷揚希也不是唯一需要重新想像事業走向的人……
以胡安為例,他在投資銀行任職,如魚得水。他很喜歡自己的工作和同事,即使一星期工作超過五十個小時也不以為意。胡安現在管理一個十人團隊,付出極大心力帶領他們。他是公司裡的中階主管,過去這五年來,他看著自己帶領的團隊成員,在組織裡快速往上晉升,其中兩人的職位甚至已經遠遠超越了他。胡安雖然衷心祝福,但他不明白相比之下,為何自己卻停滯不前。他逐漸心灰意冷,卻還是強顏歡笑。
胡安是一個維持穩定水準但渴求進步的好例子,他需要重新思索自己接下來幾年該如何突破事業高原期。
凱蒂苦不堪言、雷揚希無力開創、胡安停滯不前。或許你翻開這本書,是因為你也正面對相似的難題。
或許你已經知道你想要在事業上達到什麼程度,但不確定從何做起。或許你根本還沒搞清楚,只知道現狀不該如此。又或許你覺得自己知道該往哪裡去,理論上也握有方法,但某個人卻從中阻撓──可能是壞老闆,也可能是扯後腿的同事。
別害怕。
本書將幫助你從小地方做起,利用行為科學成就你心目中的事業。
結合多種學科的行為科學,旨在了解人為何做出某種選擇,並找出微調環境的簡單方法來得到不同的結果。行為科學有助於解釋人為何在職涯中跌跌撞撞,也有助於了解為何有些人從一開始就進不了比賽或是一遭遇失敗就退出。行為科學教導我們要放大格局,設定未來目標;也教導我們每天用以一小步來支持大格局,最終便能抵達想要去的地方。
身為倫敦政經學院的行為科學教授,不管是指導碩士和主管級學生,還是對業界人士演講,我一定都會闡明一個道理:我對人類行為的研究,有助於解釋為何他們想要的結果沒有實現。
我也會在本書中做同樣的事,我將解釋為何你正在努力的目標尚未實現,並告訴你如何克服這些困難。我將結合自己的獨到見解以及行為科學新領域的研究,再加上經濟學、心理學和管理學課題來推動你建立理想職涯。我雖然幫本書故事中的人物換了名字以及可識別的個人資料,但他們的經驗在本質上是真實的。你甚至可能看到自己身處其中。
或許你正在創業或停業中,或許你剛上大學或考慮退學,或許你想爭取升遷機會,或希望調到其他部門。你可能跟許多人一樣,工作得無精打采,需要改變。
不管你身處於哪個職位、產業或職涯階段,我保證你一定可以從本書中找到寶貴的教訓,幫助你思考未來大格局並設定大目標。為了幫助你達成這個目標,本書也將聚焦於你能採取的規律小步驟以實現理想。同樣重要的還有行為科學見解,使你能持之以恆地採行規律的小步驟,並閃避會阻礙你邁向大格局的偏見及其他障礙。
我如何成為今天的我
在2011年12月,我來到倫敦政經學院擔任助理教授,滿腔熱血、興奮和期待。新職位做了約六個月後,我和一名我既崇拜又尊敬的教授有了一場對話。當時談到我未來職涯接下來該怎麼走,他表示我至少要再花五年才可能當上資深助理教授,而且極有可能不會如此順利。
聽到要花這麼長的時間,我的心都涼了,感覺像個洩氣的皮球。如果我是漫畫中的人物,頭上應該被畫滿了烏雲。得知這個震撼的消息後,我內化了這位「消極教授」給我的反饋,進入撞牆期,甚至可以說是一瀉千里。我對研究的熱情逐漸消退,工作也不再有效率,老是想著自己跟其他人比起來有多平庸。
消極教授給我的意見成了自我應驗預言;像這樣從可靠來源而得的預測,是我們自己讓它成真──因為受到影響的人相信了這種說法,據此改變了自己的行為。在這個案例中,我心目中的導師認定我的能力僅止於此,對我的表現造成了負面影響,最終導致我確實辜負了眾人的期望。但這位教授對我的認識並不深。事實上,他根本不了解我。
我在某一個失眠的夜晚突然想通了這一點,就像被打了一記耳光。消極教授對我所做的敘事與實際並不相符,就像是以刻板印象為基礎的童話故事。他用對「葛蕾絲」的不正確觀感,去構成了這些原型。別人可能看到我放鬆的樣子,便誤以為我沒有認真看待自己的事業。又或許當時我承認手上的計畫確實很難完成,於是對方就幫我貼上「完成不了計畫」的標籤。同樣地,女性在經濟學界仍是稀有動物,而步步高升的例子更是少之又少。或許對他來說,我進入學術界根本就已經是個異數──沒有常春藤名校背景──而這在他眼中,就代表了我成功的可能性低得可憐吧,誰知道。
那一晚我領悟到那位教授錯了,我也確信他對我的敘事,完全就是由他個人的認知偏誤和盲點所構成。
但我能做什麼呢?
當下我可以做到的簡單改變,就是找位不同的導師。所以我便這麼做了,而且還一次找了三位。我仔細傾聽他們的建議,這個過程非常重要,因為我真心相信傾聽反饋的力量。我也相信如果每個人都跟你說此路不通,那你就該認清事實。舉例來說,假如他們全都說了跟消極教授一樣的話,說我幾乎不可能在五年內當上資深助理教授,那我就該明智地接受,並好好提升自己的能力。但結果並非如此,事實上,再也沒有人提出跟消極教授一樣的觀點。
那麼五年後發生了什麼事?我已經被拔擢為副教授(比資深助理教授的級別還高),寫出來的履歷也夠格升任教授。我遠遠超乎了自己的期待:擁有夢想中的工作和清楚的發展道路。順帶一提,自此後,我也避免在研討會上與消極教授碰到面。
或許更重要的是,我變得比較快樂,頭上再也沒有烏雲了。如果我繼續內化第一個聽到的反饋,把它當成難堪的現實,可能現在就不是這樣了。如果我沒有繞過那個障礙,便不會成為今日的我。
我很幸運,當時我正好在做有關這種障礙的研究。我把自己當成實驗室,深入鑽研人類行為的學問,最後成為了行為科學家。
如今,你可以在倫敦政經學院的康諾特校舍找到我,我在此擔任行為科學副教授,朝教授之路邁進。我是新創立的行為科學理科碩士學位學程主任,也是倫敦政經學院包容倡議(The Inclusion Initiative)總監兼創辦人。我的研究目的是了解人們為何選擇現在的工作,以及為何某些人能更順利地達成目標。我的研究結果清楚顯示我們的職涯中雖然有些因素無法掌控,但大部分取決在己。這一點促使我為許多企業領袖提供建議,幫助他們為員工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確保員工全憑能力、技術和天賦獲得報酬。
然而,本書從另一種角度檢視問題,把重點放在激勵個人放大格局,透過規律小步驟打造理想職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