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x飲食大展
殖民與冷戰的東亞視野 對臺韓文學的一個觀察

殖民與冷戰的東亞視野 對臺韓文學的一個觀察

  • 定價:420
  • 優惠價:937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57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臺灣和韓國,同屬東亞國家,地理上來看固然有一定的距離,但都遭受過日本的殖民統治,且在二戰後的世界冷戰結構之下,也同樣經歷過內戰帶來的民族分裂、長期威權統治和激烈的政治民主化運動等許多類似的歷史經驗。

  本書呈現最近十年間本人在臺灣和韓國文學兩方面既有的研究經驗和成果,共十五篇論文分成三輯來收錄:第一輯為「歷史・現實・文學:文學史的結節點」,皆以歷史性視角探討各不同時期臺灣文學史的焦點議題;第二輯「時代・文壇・媒體:遷移與文壇再現」,集中討論1950、1960年代反共和冷戰脈絡中臺灣文藝雜誌呈現的反共意識形態和文學之間的關係;第三輯「文本・記憶・認知:臺韓小說的比較理解」,以臺韓小說文本為對象,考察從殖民地到戰後反共時期兩國重要歷史議題的文學反映樣貌。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崔末順


  韓國人,現任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研究領域為臺灣和東亞國家的現代文學,撰有博士論文〈現代性與臺灣文學的發展(1920-1949)〉,及〈日據時期臺灣左翼刊物的朝鮮報導─以《台灣大眾時報》和《新台灣大眾時報》為觀察對象〉、〈戰爭時期臺灣文學的審美化傾向及其意義〉、〈1930年代臺灣文學脈絡中的張赫宙〉等多篇論文。
 
 

目錄

序言
 
第一輯 歷史.現實.文學:文學史的結節點
第一章
「五四」與臺灣新文學以及「朝鮮」―
從《臺灣民報》兩篇小說談起
第二章
殖民地自治論與葉榮鐘的朝鮮行
第三章
「重建臺灣、建設新中國」之路―
戰後初期刊物中「文化」和「交流」的意義
第四章
消失的民族傳統、遊離的民眾現實―
冷戰下臺韓兩國的文學風景
第五章
韓國民族文學論的建構及其焦點―
以白樂晴的民族文學論為中心
 
第二輯 時代.文壇.媒體:遷移與文壇再現
第六章
反共文學的古典詮釋―
五〇年代臺灣文藝雜誌所反映的民族主義文藝論
第七章
五〇年代臺灣文藝雜誌對「五四」的詮釋
第八章
錦繡中華―反共脈絡下的中國山河再現
第九章
「亞洲基金會」(The Asia Foundation)
在臺活動與冷戰時期臺灣文學的傾向
第十章
外來美學,抑或在地現實?―
臺韓文學史對現代主義文學的評價問題
 
第三輯 文本.記憶.認知:臺韓小說的比較理解
第十一章
從後殖民主義視角重新閱讀賴和小說
第十二章
新興殖民都市的真相―
以〈新興的悲哀〉與《濁流》為探討對象
第十三章
心的戰爭―
蕭金堆〈命運的洋娃娃〉中的戰爭記憶與臺韓友誼
第十四章
何謂戰鬥文藝? ―
以《軍中文藝》(1954-1956)小說的敘事特徵與語言修辭為例
第十五章
《悠悠「家園」》與〈忠孝「公園」〉―
黃皙暎和陳映真小說的歷史認知
 
結語
 



  這是我的第三本個人學術專書。此前曾於2013 年和2019 年分別在臺灣和韓國出版過《海島與半島―日據臺韓文學的比較》和《殖民與冷戰下的臺灣文學》二書:前者係在博士論文《現代性與臺灣文學的發展(1920-1949)》的基礎上持續以「殖民地現代性」做為關鍵概念追蹤日據時期臺灣文學的相關議題,並試著對照共有殖民地經驗的韓國文學,確保比較研究的視角;後者則從殖民地臺韓文學的理解出發,將研究範圍擴大到戰後時期,集中考察世界冷戰體制下臺灣的反共文壇。

  本書以「殖民」和「冷戰」此前本人從事學術研究沿用的問題意識,持續提供比較視野,兼而觀照在類似歷史條件中產出的韓國文學面貌,所涉及的範圍和內容,從1920 年代起至1970 年代的臺灣文壇和文學,涵蓋在殖民地處境下形成的現代文學到世界冷戰和東亞反共脈絡下的臺韓文學各種議題。採此敍述結構有兩個原因:一是維持我個人初始踏入臺灣文學領域時的本心。我始終認為把握住臺灣文學的核心本質就是了解臺灣這塊土地的有效方法,二十年來從學習到執掌教鞭,我始終保持著此一信念,未曾改變;另一是對「歷史連續性」的認知和確信。「歷史」一詞出自含有「調查」和「探究」語意的希臘語「Historia」,它能提供我們以宏觀角度(有時以微觀角度)反省人類經過時間推移和空間移動所積累成果的慧眼。儘管把歷史稱為「有關過去的學問」的人為數不少,但假如認知到人們若脫離過去將無法存在於現在,而未來也同樣受到過去和現在的制約此一命題,當可體會到歷史既是「探討時間的學問」,也是「有關人的學問」。就「現在」的定義而言,自然科學或將指稱它是一產生就會隨即變為過去的剎那瞬間,但從歷史的視角來看,它是「從相對近的過去開始到我們生活於此時此地的時區」,而且是與我們生活的當今並無時代性變化的同質狀態。

  由於「歷史連續性」相當堅固,如果對「現在」了解不足,那必定是因為對「過去」無知的緣故,相反地,不懂「現在」,想要了解「過去」也將徒勞無功。儘管了解歷史的方式不少,但是我認為唯有結合文學此種含括人的活動和認知的綜合性產物,才能整體呈現歷史中的人和社會,因此如能把握與現在同質時期的「現代」以來連續至今的臺灣文學面貌,相信就能客觀了解臺灣人以及臺灣社會。就像歷史家要具備歷時性觀察能力一樣,文學研究者也要不斷針對相應於歷史連續性的文學內容提出具有思辨價値的問題。就此,本書固然因筆者學識淺薄、能力不足以致無法提出周延且有效的答案,但也在能力所及的範圍之內,嘗試捕捉自殖民地到冷戰時期臺灣文學所可能提及的歷史課題,再參考韓國文學加入觀點來加以詮釋,以確保其客觀性。

  以世界歷史的角度來看,「殖民」和「冷戰」的強大世界體制,可說牽引著過去二十世紀臺灣的現代經驗發展,也就是說,西方的現代性自始即強力影響著臺灣的現代化走向。歷經長達半世紀的戰前被殖民經驗,給臺灣人民帶來所謂的殖民地現代性課題,臺灣人民在接受現代文明和價値體系以推動社會改革的同時,也試圖透過政治自治手段,尋求擺脫苦受殖民支配的不平等待遇。1945 年二戰結束,戰後世界冷戰體制和國際政治秩序的形成,又帶給臺灣所謂內戰延續的苦果,以致社會各個部門始終都籠罩在反共意識型態的磁場內進行運作。

  臺灣現代文學的形成和發展,即是反映出如此「殖民」和「冷戰」相繼的現代經驗,因此它具備世界文學的普遍性和臺灣特有的獨特性面貌。臺灣文學的研究,也必然應該朝著掌握此二特性,以探究其深層意義的方向邁進。尤其,臺灣文學研究於2000 年前後進入學院體制以來,初期著重在探尋有別於中國的臺灣特殊歷史經驗,以彰顯文學的本土性和臺灣性面貌,近年來更在這一基礎上,將研究視角逐漸推進到在國際間的力學槓桿關係中,探索臺灣文學的特有經驗。而在此互動與摸索當中,臺灣文學研究也順勢與東亞各國學界行之有年的「東亞論」視角找到銜接點。

  在此所謂「東亞論」或「東亞視角」的研究,是指1980 年代後期當東亞各國分別對本國歷史、社會和文學的研究累積一定成果之後,開始在此基礎上進行各國之間的比較對照研究,當中在文學領域上面,也成立了以擺脫西方現代為終極指向的「東亞文學」研究。例如韓國的東亞論或者東亞文學研究,即是從1990 年代初期開始,持續為學界所提起,究其背景,大概可分為兩個脈絡:一為政治、經濟背景,主要是在面對社會主義圈國家相繼沒落,以及世界秩序重整的氣流中,有感於東亞地區的重要性逐步提高,因而主張尋找從現代以前即已存在的東亞特質,以求解決西方資本主義體制所帶來的難題;另一為思想、文化背景,主要是與後結構主義學術思潮的流行,以及它所帶來的批判現代理性傾向的擴散有關,此時學界廣泛主張重新挖掘、恢復被西方理性中心主義所埋沒的東亞特質。

  再者,有關東亞觀念和東亞文學的探討,或許可能深淺不一,但在各國陸續都有學者或研究團隊推動開展,展現出一定的研究成果。固然,各國學者的立足點或許不同,但截至目前為止,東亞角度的提出與討論,將其目標放在資本主義現代問題的克服或者尋求突破,以及尋找可行的替代方案上面,則是毫無疑問。在資本主義全球化面臨著空前危機的今天,此一議題可說是備受關注,且格外重要。因此,由東亞角度來審思臺灣文學,並不意味在傳統比較文學的框架中進行影響研究,而是在充分把握臺灣地區的歷史經驗和文學面貌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一種針對由西方國家所展開的世界體制的深切反思。

  本人進入學界近二十年來一直以比較觀點和東亞角度,持續觀察臺韓兩國各個時期的文學狀況和歷史經驗之間的關係。臺灣和韓國,同屬東亞國家,地理上來看固然有一定的距離,但都遭受過日本的殖民統治,且在二戰後的世界冷戰結構之下,也同樣經歷過內戰帶來的民族分裂、長期威權統治和激烈的政治民主化運動等許多類似的歷史經驗。另外,在國民國家的形成過程上面,由於兩國所具備的內部條件存在差異,呈現出相當値得互相參考的元素與樣貌,而這些都可以
充分做為進行比較對照的研究材料。

  臺韓兩國不僅共有戰前的被殖民經驗,戰後在世界冷戰秩序中,兩國也都被劃入由美國所主導的自由陣營內,受到反共主義意識型態的支配,並同時走上以經濟開發為主要導向的現代化路線。其中,1950 年代可說是兩國共同面臨到的歷史轉換期:1949 年國民政府撤退臺灣,1950 年韓戰爆發,在在都對往後兩國的社會和文學,產生重大且長久的影響。此二個歷史事件,遂成為世界冷戰體制在兩國得以長期運作的直接契機,同時也是兩國社會受到反共意識型態強力支配的主要原因。再且,一般稱為冷戰時期的1950 到1970 年代三十年間,兩國文壇也呈現出相當類似的發展過程:在反共文藝體制的運作之下,文學與政治密切結合;接受長達十年的美國援助,以致其文化冷戰意識型態滲入臺韓文學;針對前兩種傾向提出批判性檢討,並展開立腳在自國現實的文學創作和批評活動等等,這些現象都同樣成為兩國文學的主要議題。如此,可以說,政治意識和反共文學、個人自由和形式實驗、民族傾向和鄉土現實等三種文學傾向,都同樣在兩國文壇先後登場,其原因不外乎世界冷戰造成民族分裂及長期對峙局面持續,助長及維持此情勢的政治權力和國家機器亙在眼前,美援帶來的美國式文化和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直接影響著文壇,在冷戰秩序的世界體制下層結構中,發展勞力密集輕工業,追求出口導向經濟成長引發出對現實的關懷等等。可以說冷戰時期兩國文學面對國際情勢和國內問題,都做出相當類似的對應方式。

  在此基本認知上,本書呈現最近十年間本人在臺灣和韓國文學兩方面既有的研究經驗和成果,依時間先後和議題類別,總共十五篇論文分成三輯來收錄:第一輯為「歷史・現實・文學:文學史的結節點」,皆以歷史性視角探討各不同時期臺灣文學史的焦點議題;第二輯「時代・文壇・媒體:遷移與文壇再現」,集中討論1950、1960 年代反共和冷戰脈絡中臺灣文藝雜誌呈現的反共意識型態和文學之間的關係;第三輯「文本・記憶・認知:臺韓小說的比較理解」,以臺韓小說文本為對象,

  考察從殖民地到戰後反共時期兩國重要歷史議題的文學反映樣貌。如此體例構想主要係基於臺韓的歷史推移以及因應於此產生的文學環境所帶來的參照視角,藉以把握自殖民地時期到戰後冷戰時期的臺灣文學整體面貌。其中,針對兩國文學史的轉換期樣相、文學場域的形成及若干的小說文本,本書都試圖能較有層次地提出文學和歷史的相互關係以及其變化樣貌。當然,收錄論文中或有部分篇章內容不完全屬於任何一類之感,不過一方面總是敝帚自珍,同時也為就教學界前輩大家,將其納入按照本書的基本觀點對它們進行了分類,於此還請讀者諸君能夠予以海涵諒察。

  藉此機會,首先要由衷地感謝陳芳明老師,老師常常督導我學習以及鼓勵我做研究、出書。同時也要感謝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諸位同仁及各位研究生,在臺灣文學研究的路途上,有您們陪同在旁,相互切磋砥礪,心裡總有一股溫馨之感流過,也覺得非常幸運。此外,要向遠景出版葉麗晴社長表示我最眞摯深切的謝意,感謝她提供我出版本書的機會,也非常謝謝辛苦編輯校對的王顥先生。能由歷史悠久的遠景出版社付梓發行個人學術專書,我認為這對我可說是一個非常大的肯定和鼓勵。

  最後,還要向我的先生曾天富教授說聲謝謝,他一直都陪伴在旁隨時給予我生活與研究工作上的支持和鼓勵,是我心靈的安頓處,當然兒子芝寅和女兒筱如的精神支持,最讓我感到溫馨,他們都已長大成為社會的中堅份子,也讓我感到非常欣慰和驕傲。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3911289
  • 叢書系列:遠景叢書
  • 規格:平裝 / 560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村上春樹《城與不確定的牆 (電子書)》我多麼強烈地想要進到那座城,想去那裡見真正的妳……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電腦資訊展
  • 蓋亞全書系
  • 台灣設計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