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麗華序
「畫禪」傳統的承繼・敦煌石窟的再現
佛光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蕭麗華
2018年8月間,我帶領佛大人文學院師生效法善財童子五十三
參,開始啟動海外佛光山道場的參訪活動。第一站我們到了馬來西亞東禪寺和新馬寺,新馬寺大雄寶殿內鑲嵌一幅彩色玉石浮雕——「人間佛教行化圖」,是一幅令人嘆為觀止的玉雕藝術品。說起它的因緣更為奇妙,因為馬國不許佛光山在那裡蓋佛寺,星雲大師臨機應變,改建學校。新馬寺其實是一座學校,因此大雄寶殿不供佛像,改為玉石浮雕的圖畫。「人間佛教行化圖」雕塑了靈山勝會、諸佛菩薩海會雲集的勝境,更巧妙地把星雲大師帶領僧俗四眾弟子於世間推動、落實人間佛教的情景一一雕塑出來,可說是結合傳統與現代佛教、跨越古今中外的藝術瑰寶,不僅浮雕上美玉琳琅,人間難得,其殊勝更如阿彌陀佛的淨土,能讓見者心生恭敬,歡喜信受。
一幅畫、一座浮雕引發了自性佛,讓人直下承擔「我是佛」,開啟自利利他的志業,因緣多麼奇妙!多麼不可思議!這就是中華文化中的「畫禪」傳統之現代化。
在唐代,王維被視為「詩、畫、禪」合一的第一人,後世尊為「文人畫始祖」,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用詩和畫兩種媒材交互展示禪意。禪是甚麼?任何景觀「無一物中無盡藏,有花有月有樓台」,這是禪的外在圖像,也是心靈的內在風光。宋代以後,中國水墨的主流是文人畫,寄禪思於圖像的山川草木,展現禪悟者的生命風光,給予觀畫者最直接的心靈撞擊,形成中華文化「畫禪」的藝術傳統。如今,「畫禪」傳統進入二十一世紀,藝術媒材可以多變,「畫禪」精神不變。佛光山的浮雕群像,突破當年的「詩、畫、禪」合一,進入雕像、半浮雕型態;禪意更為寬廣,超越禪悟主體,進入佛經故事的演說,鋪陳佛傳、佛陀行化與經教內涵,簡直是敦煌石窟的再現。
永東師父是佛光大學現任學務長,曾任佛教學院院長、佛光山禪學堂副堂主、西來佛學院教務、佛光山北美巡迴弘講師、美國西來大學行政主任兼宗教學系教授和美、加、紐、澳、台灣等國多所大學課座講演等。師父關注佛教美術教育有年。本書囊括師父〈佛光山大悲殿「觀音菩薩應化事蹟」浮雕圖像〉、〈佛陀紀念館「佛陀行化本事圖」浮雕圖像〉、〈佛陀紀念館《禪畫禪話》浮雕圖像〉、〈佛陀紀念館《護生畫集》浮雕圖像〉、〈佛陀紀念館玉佛殿「東方琉璃世界」與「西方極樂世界」浮雕圖像〉、〈藏經樓「靈山勝會」浮雕圖像〉等六篇文章,分別探討從1967年佛光山開山到2012年完成佛陀紀念館建築的各色浮雕圖像,不僅可做為各級學校生命教育的教材,更是解說山川自然、發揮無情說法,深化佛光山精神的無言之教。
在佛光山的建築群中,即便無人說解導覽,它也可以透過中華文化藝術的「畫禪」特質,如同敦煌石窟的永恆效力,默默演示佛經內涵、展現佛陀教法。如靈山法會,釋迦拈花一般,真是佛陀沉默的教示!
佛光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蕭麗華
2020年 5月
作者序
建築浮雕圖像顯佛秘意
本書《佛光山建築浮雕圖像之研究》能順利出版,首先感謝2019年8月10日佛光大學人文學院與澳洲南天大學在雪梨合辦的「2019年中國佛教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與2021年5月4日佛光大學宗教學所舉辦的「2021年宗教全球化:東亞地緣與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讓本書的第五章與第七章先後參與過發表。前後兩年疫情期間,第五章、第四章、第三章與第六章陸續刊載於《華人文化研究》、《華人前瞻研究》、《佛光人文學報》與《華人前瞻研究》等期刊,如今依建築先後將之彙整成本書出版。其次,感謝本校提供特色研究計畫補助,與人文學院蕭麗華院長為本書撰序,釋妙暘會計主任協助逐字校閱,並提供寶貴的修改意見,以及佛教學系博士生葉宜庭與宗教學所研究助理孫至湶協助校稿與修改調整圖片等諸多善因緣的成就,終致本書能圓滿出版。
浮雕在佛教藝術中屬靜態審美表現之一,它不僅兼具佛教的義理也可激發個人虔誠的信仰,其造型樣貌與工藝性質因應年代不同、區域風俗及就地取材等因素而多元化。佛教的浮雕藝術,從早期印度佛塔外觀上的浮雕,乃至佛教傳入中國後出現的石窟內浮雕,演變至今在台灣佛寺圍牆上的水泥浮雕,都在傳達信仰者對佛教的尊敬崇拜及宗教情操。自佛教傳入中國後,不僅深受儒家思想的潛移默化形成特有的中國風格,當然也包含在藝術上的種種表現。累積上述多種因緣的轉化,現今台灣佛教寺院不但延續中國佛教的傳統建築風格,其藝術表現卻突破以往並有所改變。
佛光山創辦人星雲大師於民國56年(1967)開創佛光山之初,在興建第一棟建築物大悲殿的外牆時,即在殿堂前面兩方與左右兩邊外牆共雕塑了12幅素色的「觀音菩薩應化事蹟」半立體浮雕圖,到了2012年完成佛陀紀念館時,更出現了四組更大面積彩色的半立體浮雕圖,四組多元內容的系列浮雕壁畫,散置佛館各角落,俯拾皆是。到了2016年座落於佛光山與佛館之間的藏經樓竣工時,在其第二層正面外牆上又出現了一巨幅寬廣的佛陀「靈山說法」的半立體經變圖浮雕。顯見立體浮雕壁畫藝術在傳遞佛、法與僧寶上必然發揮很大的功能,且高度符應佛光山弘揚人間佛教的四大宗旨,以及與時俱進的時代教育價值。
本書依據德國潘諾夫斯基圖像分析法的三個步驟:描述、分析與解釋。依序分別探討星雲大師於佛光山建築群中先後建置的六組浮雕,以了解各組浮雕圖像的內涵與特色,歷史演變、風格特色或社會習俗、文化,加以排比分析、考證描述、歸納詮釋。與佛光山四大宗旨的呼應程度,以利掌握佛光山半立體浮雕壁畫之演變與發展的完整資料。希冀本研究能提供認識佛光山浮雕藝術,與導覽各組浮雕的參考資料,各級學校生命教育教材,以及後人做相關研究的參考文獻。
本書共有八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目的與方法、研究的困難與解決、文獻回顧與重要文獻評述等。第二章佛光山大悲殿「觀音菩薩應化事蹟」浮雕之圖像;第三章佛陀紀念館「佛陀行化本事圖」浮雕之圖像;第四章佛陀紀念館《禪畫禪話》浮雕之圖像;第五章佛陀紀念館《護生畫集》浮雕之圖像;第六章佛陀紀念館玉佛殿「東方琉璃世界」與「西方極樂世界」經變圖之圖像;與第七章佛光山藏經樓「靈山勝會」經變圖浮雕之圖像;第八章總結語,包括研究成果與研究貢獻。
希冀本書能成就如下五項貢獻,有待同道的批評與指教:
一、可做為各級學校生命教育的教材,落實教育部生命教育實施計畫。
二、增強佛光大學與佛光山的產學合作,突顯本校佛教辦學的特色。
三、深化佛光山建築的導覽解說內涵,強化其文化藝術教化功能。
四、提升浮雕藝術愛好者的認知層面、生活美學與生命境界。
五、提供後人進行浮雕藝術與圖像學相關研究的文獻參考。
釋永東於佛光雲起樓202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