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序
健康係「基本人權」,人人有權享有最高的健康水準,以利實現有尊嚴的生活。聯合國指出,享受最高健康標準,是每一個人的基本權利,不應有歧視或不公平的待遇;確保健康權之實現為國家責任。2018年3月底,我國65歲以上人口比例已達14.1%,邁入「高齡社會」,而2021年4月的生育率,台灣僅以1.07人排名世界之末,少子化已成國安問題。高齡化的社會,如何使民眾「活得健康、老得慢、病得輕、走得快」,是重要議題。1997年7月印尼雅加達(Jakarta)宣言強調,健康促進是一項重要投資,可提升民眾健康亦可縮減健康之落差。
公共衛生的發展歷史,可視為是人類社會追求健康與福祉的發展史。公共衛生集合教育、經濟、社會與環境等面向之社會力量,確保民眾的健康權益,著重於流行病預防和管控、病人安全、食品安全、藥物安全等;國際層面上,應包含:健康權及全球衛生正義,以及公衛議題之國際合作和全球規範。公共衛生法律之制定,規範公共衛生部門的相關任務、功能及運作,與人民之權益息息相關;政府應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展現靈活與彈性,消弭健康的不平等,更應建立公民參與行政決策機制,以符合時代趨勢。
醫療資源之分配,本質為政治經濟學問題,全民健保的資源,受到總額預算及其分配、部分負擔等制度影響,易忽視弱勢族群之需要,故須兼顧效率與公平正義。現代醫學為鞏固其利益與權力,侵入許多非醫療的生活領域,造成「社會的醫療化現象」(medicalization of society),越來越多的生活經驗,被重新界定為需要醫學干預的健康議題;凸顯了醫師界定疾病的權力,以及對於醫療照顧的壟斷力。故應建立醫療科技評估( HTA)機制,改善不當耗用醫療資源問題;在有限的健保總額下,搭配健康照顧政策引導資源有效利用,將資源用於投資健康,降低醫療使用。
2020年1月起截至2021年9月中,全球面臨「新型冠狀病毒」引發大規模傳染性肺炎(COVID-19)之威脅,確診人數超過2億人,民眾健康承受極端的風險;有限的疫苗如何分配、接種,使「效益最大化,危害最小化」、「促進公平正義、透明度」,值得深思。我國為推廣三段五級之公共衛生策略,2020年6月3日制定公布「公共衛生師法」,成為亞洲第一個完成公共衛生師立法的國家。公共衛生師定位為非醫事人員,其服務對象以社區、場域之群體為主;協助政府、社會做好公共衛生準備及群體健康管理的角色,業務包含:社區場域的環境健康風險方案、疫調防治、民眾健康調查、食品安全風險調查等規劃,並有接受政府指定辦理突發緊急或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義務。公共衛生師未來與專業醫事人員共同守護國人健康,且在健康照護機構亦有其得扮演之角色與功能,故對於公共衛生領域之相關法律,必須有所瞭解及掌握。
本書介紹最新公共衛生法規與倫理,共分六篇,第一篇總論:簡介國外與國內公共衛生法規之建置、健康基本人權、健康促進定義及核心策略;衛生法規之基本原理原則、衛生行政機關、衛生法規類別。第二篇至第六篇各論計二十章,共介紹二十六種公共衛生法規,範圍深且廣,適合多元科系的師生使用:第二篇醫事人員與公共衛生師相關法規;第三篇醫藥業務相關法規;第四篇公共衛生相關法規;第五篇自主權益保障相關法規;第六篇健保長照相關法規。各章除簡介不同法規重點內容、罰則,一併探討各法之倫理議題或法規之缺失探討,或論述相關法律;且就各論相關之大法官解釋,併予介紹。另,為加深學習印象,各章章末「想一想」,附有國考相關考題,或就法規概念、意涵或要件等提出問題,提供學生、讀者思考與練習。
筆者前於地方及中央衛生機關服務多年,碩士、博士論文鑽研醫師工作權、日本長期照護保險制度,並有《醫事護理法規概論(2020年9月,第14版,三民)》、《醫護健保與長照法規(2019年6月,三民)》,《日本介護保險制度與生存權保障(2017年7月,翰蘆) 》等專書,發表多篇醫療.健保.長照議題相關論文刊載於大學法學期刊,並陸續於多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副教授,講授醫護健保法規、藥事法規、公共衛生法規等。學術路上,感恩師長與先進的教導和提攜!本書得以付梓,感謝第二作者前台北市政府衛生局許副局長君強之提議(筆者與許副局長曾多次分別代表為高雄、台北市政府前往行政院參加全民健康保險法草案等法規審查會議)、研商架構、分工,以及定期來電關切進度,使筆者自2020年11月至2021年7月在極度忙碌中,終於如期完稿。考量篇幅,嗣經大幅度精簡,並於2021年9月校對時,更新各國疫情最新統計數據。由衷感謝三民書局長期以來對筆者更版的鞭策,以及支持與協助本書的出版!本書如有疏漏不周之處,懇請師長及讀者不吝賜正!
吳秀玲謹誌
於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廣場(四龍渾天儀)
2021年9月
許序
由於傳染病的流行、醫療生物科技的急速發展、全民健保制度的影響、消費主義的興起,在在影響公共衛生的倫理觀點。21世紀初,基因倫理學、輔助生殖倫理學、器官移植倫理學等代表著醫學新技術倫理學的建立。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以及疾病的變遷,人們對於健康的追求開始提升,公共衛生倫理學乃應運而生。
以國際新興傳染病流行為例,隨著都市化、全球化、交通便捷與全球氣候變遷等影響,近幾年世界各國新興傳染病層出不窮,2003年出現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2012年爆發中東冠狀病毒呼吸道症候群(MERS-CoV);2013年中國大陸H7N9流感;2014至2016年西非伊波拉病毒感染;2015年南韓中東冠狀病毒呼吸道症候群(MERS-CoV)疫情;世界衛生組前後於2016年2月1日宣布茲卡病毒感染症疫情、2019年7月18日宣布剛果民主共和國伊波拉病毒感染疫情、2020年1月30日宣布COVID-19疫情等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上述新公共衛生威脅下,公共衛生的策略,從篩檢、疾病監測、檢疫、隔離、醫療資源分配、疫苗的優先分配順序等,如何從權衡公益、基本權之限制觀點來看國家公權力的合法性與正當性,以回應多元社會的民主法治與人權的要求,逐漸成為公共衛生倫理逐漸成為探討的焦點。
為了使倫理守則真正可用性,必須由公共衛生機構廣為傳播與採用,並增加國家與地方機構採用與運用的可能性。一旦政府機構或專業組織採用該守則,就需要將這些倫理原則納入其政策與程序中,並對其員工進行培訓,以確保原則得以實施。2002年美國公共衛生學會正式採用「公共衛生倫理準則」。許多專業機構如疾病管制署、全國市與郡衛生人員協會、國家與地區衛生人員協會、公共衛生學院協會等接受了公共衛生倫理實踐準則的內容。由於公共衛生法規與倫理的實踐,有賴公共衛生與醫療組織的整合與運作。而公共衛生法規與倫理的探討須兼顧政府、各類專業人員、病人與社會大眾等層面,充分考量公共衛生所追求的價值、公益與負擔的平衡、組織倫理、專業倫理等,積極進行倫理和法律價值的取捨與平衡。
本書的總論與各論的章節中,對於公共衛生實務上可能面臨的倫理議題進行探討,大致上有防疫措施與人權保護、新冠肺炎疫苗倫理探討、優生保健倫理、醫療資源分配與利益衝突、研究倫理、輔助生殖技術與倫理、人體器官移植與倫理、尊重病人自主權利、精神衛生倫理、長期照顧倫理、臨終生命尊嚴等。
吳秀玲女士具法律專業素養,從地方到中央政府擔任公職,從事法制工作數十年,並兼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副教授,勤於服務、教學與研究工作。2020年「公共衛生師法」立法通過,是我國公共衛生發展史的重要里程碑,值此關鍵時刻,我們商議合作撰寫「公共衛生法規與倫理」乙書,經過這一年的筆耕,欣見新書得以在2021年下半年出版,謹提供醫護公共衛生人員參考,以及作為公共衛生師考試參考用書。尚請各位先進、讀者不吝指教。
許君強 謹誌
202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