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勤奮的訪查者:呂江銘與家將研究系列
與呂江銘初識於1998年和糊紙藝師李清榮三人一同運送袖珍醮紙至雲林縣政府典藏,多年前再度接到呂江銘寄贈的家將硏究,一閱之後覺得真是有心人,情願花費心力勤作調查,這個領域的對比相當有趣:在現場總是聲影喧騰,但廟會一過則是一片冷清。由於自己從事這類課題有一段時間,尤其迎王祭典數十年於兹,大小場面親歷其境,面對官將一類陣頭,幾已成為田野的曰常。直到最近因審案之故,才有機會再見面聊晤,面前的呂江銘這麼年輕,卻已如此資深。他談起自己的大計畫,原來非僅北部一區,而是全國含外島跨區的長期調查,且正準備出版系列的《台灣家將大全》叢書。
這一次付諸實踐,他將臺灣分作北中南東以及外島五區,總共挑選41種之多,以往人類學的硏究號稱田野志,以家將為題的學位論文也有一些,都採駐點式參與觀眾。呂江銘除了駐點,長期交陪、訪查後,終於累積可觀的成果。在這份調查名單中,有些是我特別熟悉的,如東港的迎王祭典、臺南的臺江内海舊區等,由於調查機緣之故,曾經協同年輕助理乃至當地朋友,在當地出人多年。的確可以證明廟會祭典作為民藝的載體,捨此必枯,既無文化營養滋潤,亦缺舞台展演,這種民藝就缺少活水源頭,文革中國即是著例。
在這一系列中的41種,可說斯土斯藝,碩果僅存,每一宮堂與諸般家將,之所以連結在一起,都各自有其傳承譜系;就像臺南一帶宋江陣的腳巾標誌,譜系自成,了了分明,家將團也是一樣。各地公廟即是一頁地方小史,然則家將等附著於上,從陣頭的興衰起伏,即可側面觀察社區共同體的生存。陣頭既盛,香火必旺;香火既旺,人心必和。從這個指標理解角頭,乃至閤境的氣運,八九不離十。這種經驗衡諸臺灣,其浮沈動向無不皆應,此即神道通於人道,屢驗不爽。
呂江銘願將多年心血公諸於世,斯人斯志值得珍惜,當前臺灣的教育環境丕變,相關科系漸多,許多卻是淺嚐即止。若要找到這樣投入的實屬匪易,在社會底層藴含的文化活力,並非表面的物資可以取代,而需深入其中、沈潛日久,始能體會其中脈動。在學院之外從事斯道,其艱辛遠逾於常,正因如此,才促使其投入愈深,全臺走透透,而能留下這些珍貴的紀錄。
此一系列即將出版,學界、官方亟需珍惜,這份珍寶並非用後即丟!在現代化的社會氛圍中,必須重視一項完整的紀錄,才不虞與時倶滅。陣頭文化、尤其家將團的存在,社會輿論不瞭解的,常有不正確的刻板印象!其實作為神明信仰的一環,何神無兵將!就像帝制時期的官員,出巡怎能缺少鹵簿、儀仗,不同神格各有家將,這就是神道文化。漢人社會既屬多元世界,有形與無形倶存,家將正是溝通的媒介,既有神明在上,而家將護衛於旁,就如俗語所說:也要人也要神,如是社區才會有宜居感,這就是社會形成之道。或許家將只是小道,但有廟有神即缺此不得,他日見到神轎、陣頭,如是鬧熱,一種鄉土認同油然而生,故家將,小道也,其中必有可觀者焉。
政大名譽講座教授 李豐楙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