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為膠彩藝術開新局──追尋人文極致的劉耕谷
蕭瓊瑞
「膠彩」作為一種創作的媒材,是在日治時期,以「東洋畫」的名稱,自日本傳入台灣,並蔚為主流;特別是在「官展」中大放異彩,佳構備出。然而在戰後,因政權的易幟,這些膠彩畫家,基於回歸祖國的熱切心情,貿然將此一畫種更名為「國畫」,未料引起大陸來台水墨畫家不滿,爆發長達十六年的「正統國畫之爭」;這個日治時期作為主流的畫種,卻在戰後成為不再見容於學院教學課程中的「非主流」。
如果說:膠彩畫是戰後台灣畫壇的「非主流」;那麼,劉耕谷的膠彩畫,應該就是「非主流中的非主流」了。然而,這個「非主流中的非主流」,隔了一段歷史的時間跨度回看,卻顯得如此鮮明、突出,猶如屹立在寬闊草原中的一棵孤樹,也像蒼天中高飛盤旋的一隻大鷹,可供仰望,足以尊崇;他擺脫了其他膠彩畫家以近景捕捉台灣植物、動物、湖光、月色…… 等等強調「鄉土」的纖細格局,吸納中華文化古老神話的養分,加入大山大水、吾土笙歌的文明讚歌,以及石窟佛像、唐詩文學的滋長,開創出典雅、壯美的獨特風格;晚年,甚至加入基督教信仰的象徵手法,為台灣膠彩藝術創作開展新局,成為戰後膠彩畫壇無法忽略的一座巍然巨峰;同時,他更在人文思維的追尋上,橫跨歷史、人文、宗教、自然,也是台灣美術史難得一見的傑出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