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輕小說展
思辨與追尋:兒童文學論集

思辨與追尋:兒童文學論集

  • 定價:420
  • 優惠價:937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57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真實面對現實中兒童複雜的精神世界
童年與成年關係的對話與探詢
 
從中國古典文學,跨入兒童文學領域
荷著童心之光前行
 
  對童年的理解和界定往往決定了一個時代兒童文學的面貌,也影響我們對兒童文學的創作概念。當代兒童文學的創作者已自覺地不再將兒童視為成人寄寓純真想像的客體,而是真實面對現實中兒童複雜的精神世界。事實上,多數的兒童文學作品都是一場圍繞著童年開展的關於童年與成年關係的對話與探詢。
 
  本書收錄作者近年對兒童文學的現況與發展面貌的探索,試圖以不同的理論觀點切入當代的作家作品,思考不同的批評框架,追尋闡釋與解讀的可能。
 
  書中每一步討論的作品因曾經反覆細讀,字字句句摩挲理解,故都成了難以複製的閱讀體驗。然而,與作品近身相貼的感官經歷和超然冷靜的理論批評間常存在隔閡。我們需將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主觀閱讀感受,當成「客體」來審視與反思,故書中這些研析探問也可視為個人歷時性的文學個案,作者在保有閱讀文本的局外清醒意識外,也不遺忘文學即是人學,而失去評論的溫度。
 
  本書可視為作者與當代兒童文學的創作心靈與生態現場,一段同感共振的批評足跡。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黃雅淳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理事、國家教育研究院教科書審查委員。
 
  曾任臺東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弘光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弘光人文網路電視臺執行長、教育部人文藝術學習網文學領域召集人等。
 
  學術專長為中國古典文學、臺灣兒童文學,教授中國古代幻想文學、華文兒童文學研究、臺灣兒童文學史、少女文學與文化、童話分析專題等課程。著有《居世何獨然——魏晉士人之悲情意識研究》、《走出教室的文學關懷》、《人文精神》(合撰)、《歷代寓言選》(合撰)、《歷代寓言八卷(宋金元卷)》(合撰)等書及兒童繪本《會呼吸的麵包與麵包師傅》。
  
  學思歷程自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跨足當代文化創意產業、兒童文學領域,經歷知識結構的拓展與重構的考驗,努力追尋自身學術能量與學科發展的折衝及交匯的可能。
 

目錄

自序      在兒童文學的邊地漫遊
 
第一輯    童年敘事探析
1是典範還是規範?——論曹文軒《蜻蜓眼》中的「定型化」女性形象
2斬蛇少女的「自性追尋」—— 一則志怪小說的童話分析 
3直視兒童的生存現實——論韓國少年小說《小雪——설이被愛的條件》
4虛擬身體的倫理思辨——以東野圭吾《人魚沉睡的家》為例
5甘耀明鄉土小說中的魔幻現實取向——以《喪禮上的故事》為例
6以文字預約人間淨土——李潼自序文中的人文關懷
 
第二輯     少年小說賞讀
1歐巴桑向前衝!踏上「自性化」的旅程——讀彭素華《奶奶們的比基尼》
2以詩文引路,聆聽太平山的汽笛聲——讀李潼《太平山情事》
3青春的艱難、成長的困頓、永遠的追尋:我是誰?——讀林滿秋《替身》
4愛不曾遺忘任何人——讀秦文君「王子的冒險系列」三書
5伴著魔神仔踏上自我發現之旅——讀邱常婷《魔神仔樂園》
6以「灶幫」再現「以武行俠」的文化魅力——讀鄭宗弦《少年廚俠》系列
7誰來陪伴乖孩子的傷?——讀陳素宜《愛的奇妙獸醫院——獸醫姐姐的讀心術》
8喚醒內在英雄的閱讀之旅——讀艾莉克斯.貝爾《北極熊探險隊》系列
9永恆而堅定的叩問「你,在嗎?」——讀茱蒂.布倫《神啊,你在嗎?》
10再見不是真的——讀佩特莉霞.麥拉克倫《不想說再見》
 

自序
 
在兒童文學的邊地漫遊         
黃雅淳
 
  班雅明在研究詩人波特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的作品時,發展出「漫遊者」(flaneur)這個概念。他筆下的「漫遊者」是一邊在城市漫步、隨處觀看,一邊思考;他們盡可能地四處走動、緩步而行,甚至將城市當成居家一般而悠閒生活著。但是漫遊者雖然處在人群之中,卻往往採取疏離的態度,靜靜地望著這城市中的種種,在其漫遊的過程之中不斷地體認、思考與驗證。我第一次接觸「漫遊者」的概念時,很喜歡這個帶著覺知閒逛的意象,故挪用來為 這些年在學術領域幾經轉向的歷程與心境做概括。
 
  這本兒童文學論集收錄了我進入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任教以來,陸續發表的論文與部分的作品賞析。兒童文學是一門複雜而寬廣的學科,其中涉及童年文化與兒童觀的演變、文字與圖像影音的多元載體,也涉及雙重讀者性等,它的邊界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移易與擴展。我從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跨足當代文化創意產業,再跨入兒童文學的學術領域以來,一直在這個生機勃勃的疆界四處遊盪閒逛,身分認同曖昧不明、猶疑不定,也並非處在安然自得的 狀態中。因為生性疏懶,亦不善於理論的操演,很少聚焦在某個研究主題上深耕,故這些年看似以漫遊的步伐,在小路上走走停停、尋索相應的文本與議題,反覆細讀、真誠理解。但也常處於惶惑與焦躁中,面臨知識結構的拓展與 重構的考驗,試圖找到自身的學術能量與學科發展之間的折衝及交匯的可能。 
 
  再者,如同許多投身文學志業者的共同經驗——兒少時不拘時地,只要捧讀一冊便凝然忘身於書中世界。我依稀記得第一次讀懂文字意義時的震撼:「好像寫出文字的那個人無限湊近我,只對我一個人耳語。」▽註1 這個閱讀時的純粹體驗太迷人,我至今覺得「最初的耳語者」並未走遠。然而,與作品近身相貼的感官經歷和超然冷靜的理論批評間常存在隔閡。我們需要將發生在自己 身上的主觀閱讀感受,拉開距離當成「客體」來審視與反思,這個將「習得」理 論加以實踐的過程常讓我挫折。時常處於閱讀的喜樂激動和研析時的失語沮喪中矛盾擺盪,不時自問:若文學評論對指導文學江山之效有限,那麼文學批評 的意義何在?我敬佩許多師友們能清晰表述文學批評的價值,提出新的論點;又或嫻熟中西方文學理論,建構系統研究,形成自身的評論風格。但直到今日,我仍在學習如何面對文本時,不被各種理論的思想與語言知識所迷惑,既保有閱讀文本時的局外清醒意識,也不遺忘文學即是人學,而失去評論的溫度。 
 
  本書分為兩輯。第一輯「童年敘事探析」以學術論文為主。 
 
  兒童文學書寫的大多是童年,但於此同時,它也向我們展示或暗示著對於成年世界的批判和期待。而文學文本是一個多層面的結構存在,基於不同的詮釋視角、批評方法,可引導閱讀者進入文本的不同層面,解讀出文本所蘊含的 不同意義,因此對於文本的評價,也就存在著必然的差異。文學詮釋與批評往往只是提出一種理解文本的觀點,或者,試圖提出新的問題,這其中並不會有 一種不可撼動的準則在。故我在各篇論文中嘗試以不同的文化觀點切入當代的 作家作品,思考不同的批評框架,追尋闡釋與解讀的可能。 
 
  第一篇〈是典範還是規範?—— 論曹文軒《蜻蜓眼》中的「定型化」女性形象〉,以「女性形象批評」立場及批判性閱讀的角度將《蜻蜓眼》視為具有父權意識的文本,目的在指出以及辨析作者在女性形象塑造中,背後所具有的文化形 構力量;並看見男性話語權下符號化生存的女性形象和真實女性之間的距離。本文從書中女性形象的塑造與評價,及對女性人物命運的設置與命名等敘事手 法來解析曹文軒對女性價值的思考,並細察其藉由「言說」女性「理所當然」的樣貌,如何再次形塑或再現傳統父權思維下的女性角色。其次,透過對《蜻蜓眼》的解析指出根植於作者心中的男性意識,及其中反映傳統父權制度下的社 會秩序與性別關係,並覺察其中不容忽視的規範力量。 
 
  第二篇〈斬蛇少女的「自性追尋」—— 一則志怪小說的童話分析〉,以榮格取向的童話心理分析理論為內在座標,解析被視為中國古代「最值得稱道的著名童話」——〈李寄斬蛇〉。榮格所建立的心理分析學派將童話視為人類「集體無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的載體,它被視為對人類內心世界的意象化表述,故事主角皆可視為一種「原型」,為人們展示了確立自我或新的自我的可能性詮釋。本文透過對〈李寄斬蛇〉的意象解碼,看見女性集體心靈在發展自我,完成真實整合的過程,而李寄所面對的困難與挑戰,仍然呼應著現代女性 陰性與陽性能量平衡的生命議題與心靈處境。 
 
  第三篇〈直視兒童的生存現實——論韓國少年小說《小雪——설이被愛的條件》〉,試從兒童心理發展與社會學的觀點,透過韓國作家沈允瓊的少年小說《小雪——설이被愛的條件》書中人物與情節,檢視當代兒童生存的社會與世界、反思作品背後所叩問的愛的本質與童年問題。書中不僅批判韓國家長「拚 教養」的教育現狀,也揭露不同社經地位家庭的教養策略與困境,呈現出階級 差異與不平等的社會圖像;同時更直視許多父母的盲點——以愛為名的情感傷害。沈允瓊憑藉她文學的感受力、洞察力,直視「幸福童年」的陰影,面對當代童年生活的現實,也揭示出所有兒童及成人的內在心靈渴望——無條件的愛。因此,閱讀本書或許不僅是隨情節經歷小雪與其他青少年角色的成長,也讓成人讀者再次喚醒內在的孩子,在角色的互動中有所體悟和省思。 
 
  第四篇〈虛擬身體的倫理思辨—— 以東野圭吾《人魚沉睡的家》為例〉,試從 「後人類」論述及生命倫理的哲學思維為進路,以日本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的作品《人魚沉睡的家》為例,做倫理學範疇內的思考。將此書視為東野圭吾對人類的生命與醫療科技快速整合共生的命運、生命自主意識的判定等現實議題的思想實驗。本文以該書中涉及的議題為觀照,探究在現今人類科技的發展正 邁向「超智慧」的世代時,小說家如何以敏銳現實感,藉由對「人機合體」醫學 科技的預示想像,反應「後人類」時代的現實社會問題與將面對的挑戰,並且 提出潛藏著道德倫理上的價值判斷與執行的難度。行文中借鑒或轉化其他學科 知識的精確性上或許有所疏漏,但它可能開拓一種對「泛科幻」文學的思維方式。對我而言,這篇論文的嘗試是一次有意義的探索。 
 
  第五篇〈鄉土小說中的魔幻現實風格——以《喪禮上的故事》為例〉,以臺灣同時跨足成人與兒童文學界的作家甘耀明早期作品《喪禮上的故事》為觀測點,分析其作品如何透過諧擬的手法,以真實與虛構的魔幻現實手法,形構獨 特的鄉土想像,重塑族群記憶、重建族群認同。該書揉合了蒙昧狀態的鄉野傳說、幻想虛構,客家莊的俚俗趣味,並且大量挪移反芻動漫、影像、次文化的 借支關係。他在凝視鄉土的同時,也努力拓展了臺灣新鄉土小說的書寫可能,創造出新的鄉土童話小說。本文先論述魔幻現實主義風潮在臺灣的沿革與接收,其後以此作品為例,分析其在《喪禮上的故事》中的敘述手法及人物塑造 的魔幻性,再從其魔幻敘寫的現實性中,分析其對社會現實或歷史事件的反映 與再現。從中察見臺灣鄉土如何投射在作家的生命情境與創作歷程中,並以魔 幻現實的風格呈現新的視角思考臺灣問題之具現。 
 
  第六篇〈以文字預約人間淨土——李潼自序文中的人文關懷〉,試從人文主義的力量實踐為徑,以被譽為「臺灣少年小說第一人」的李潼為研究對象,將 其自寫的書序當作其散文作品的一種類別加以研析。李潼的自序文向來不被研 究者所關注,但我認為置於各類作品書首的四十四篇自序文不僅是他散文文風的展現,抒懷寫志外亦具有千姿萬態的風采格調;除了表達他對兒童文學創作 的理念,更是其生命特質的展現。故分別從「人與自然」、「人與歷史」、「人與 社會」、「人與自我」等面向來析究其自序文中的主題內涵,以呈現其透過文字「預約人間淨土」的生命實踐與其中蘊含的人文關懷。 這六篇論文書寫的時間跨幅很大,其中有些觀點都值得再斟酌,但我在過程中試著找出對個人有意義的詮釋與批評。正如韋伯在〈學術做為一種志業〉的觀點: 
 
  在學術工作上,每一次的「完滿」,意思就是新「問題」的提出;學 術工作要求被超越,要求過時(……)我再重覆一遍,將來總有一天, 我們都會被別人超越;這不僅是我們共同的命運,更是我們共同的目標。▽註2 
 
  「學術工作要求被超越,要求過時」之說讓人心安。這幾篇論文皆不敢妄言「完滿」,或提出新的「問題」,但卻記錄著我在不同議題上的思索,對既有觀點的鬆動與立場的位移。我期待在這些專業知識、思維邏輯和學術智力的施展中,仍保有人文關懷的精神核心,經由這些探析論述通往自性探詢、自我鍛鍊的道路,故亦珍惜這些返觀的足跡。
 
  第二輯以少年小說賞讀為主,收錄不同時期受邀試讀的兒童作品評述。當代以童年為敘事核心的兒童文學創作,不論幻想與寫實的文類,必然朝向兒童生存現實的真實呈現與開放。雖然大多的導讀常有錦上添花的情分在,但在細讀文本並賦予觀點、意義的脈絡中,我同時觀見自身,亦梳理部分的兒童文學觀。每一部作品因曾經反覆細讀,字字句句摩挲理解,故都成了難以複製的個人閱讀體驗。誠如菲力普‧普曼在〈在邊地閱讀:閱讀、書籍和圖畫〉這篇演講稿中所言: 
 
  邊地,或邊界沿線的土地,是在讀者個人心靈和他們所閱讀書籍 之間開啟的空間。邊地對每個人來說都有所不同,因為邊地的一些部分屬於書本,其他部分則屬於特定讀者,屬於我們——與我們各自的記憶,與特定字詞或場景的心理聯結,因個人特質而有所共鳴的層面 習習相關。所以即使有很多讀者都在讀同一本書,沒有任何兩人會以 完全相同的方式閱讀。不過我們可以回過頭來討論,交流經驗心得, 並互相比較屬於自己那部分的邊地。▽註3
 
  這十篇短論雖有偏懷淺戇之慮,仍願以之交流我在邊地所見的風光。 
 
  書中這些不同主題的論文和作品賞讀是我「文學解讀」的步履足跡。多年來,我走在兒童文學邊地的森林中,沿著林中彎蜒曲折的路徑前行,並不確知這條路徑能否帶我穿越森林,但願本著初衷,荷著童心之光繼續前行。謝謝你願意翻開此書,陪我一起漫遊在小徑中,一起觀看斑駁樹影中的光與塵。 
 
  ▽1李娟,《記一忘三二》〈閱讀記〉,臺北:東美出版,頁167。 
  ▽2 韋伯,《學術與政治:韋伯選集》,錢永祥譯,臺北:遠流文化,二〇一四年十一月,頁143。 
  ▽ 3收錄在菲力普‧普曼在《好故事能對抗世界嗎?》,臺北:麥田出版,二〇二一年六月,頁266。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0653960
  • 叢書系列:兒童文學叢刊
  • 規格:平裝 / 312頁 / 17 x 23 x 2.0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1是典範還是規範?——論曹文軒《蜻蜓眼》中的「定型化」女性形象
 
前言
 
獲得二〇一六年國際安徒生獎的中國作家曹文軒,無疑是當代華文兒童文學界最知名的作者,作品獲獎無數,且因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的學者身分,故其作品及言論皆有很大的能見度與影響力。他創作了《草房子》、《根鳥》、《紅瓦房》、《紅葫蘆》、《青銅葵花》、《山羊不吃草》等少年成長小說,其中展現了男性少年的成長歷程,並塑造了眾多富有個性的男性少年形象。作品中亦描繪了許多詩化的女性,這些角色不論少女或年長女性,都有溫柔、無私、善良、潔淨等共同的美好品質,寄寓了作者對「古典美」的審美價值,他用最優美的文筆來對這些女性進行描繪和讚美。曾說:
 
女性是可愛的,尚未成熟的帶著嬰兒氣息的女性更是可愛的。因為他們通體流露著人心所嚮往喜歡的溫柔、天真與純情。她們之不成熟,她們之嬰兒氣息,還抑制著我們的邪惡欲念。世界彷彿因有了她們,也變得寧靜了許多,聖潔了許多。▽註1
 
從這段話中可見出他心中理想的女性特質,但這是否是女性真實豐富的生命狀態?劉曉琴分析男性作家筆下的女性形象時指出:「固有的男性本位意識,決定了男性作家筆下女性形象體現出強烈的『他者』性。」▽註2而曹文軒為理想女性特質定下的規範,是否也是從男性立場制約著女性的生命價值?
 
林琳在〈曹文軒長篇少年小說女性形象論〉中即指出曹文軒筆下的女性形象多以引導者、陪伴者、誘惑者或成年的「他者」形象出現,並出現類型化、概念化與定型化的特徵,缺乏女性的主體性。其中「滲透著男性對女性的心理反應和主觀願望,女性仍然是男性確立自我意識的參照物,對男性情感起到慰藉和補償作用。」▽註3
 
故他筆下的女性形象是男性意識中的藝術想像,而非真實存在狀態中的女性本體。對此批評,曹文軒曾提出反駁:
 
《草房子》裡的女性教師溫幼菊,啟發著桑桑一步步成長,《細米》裡的女知青梅紋,讓細米變成了堅硬的小男子漢,這難道不是女人在引領男人嗎?退一步講,就算我喜歡的女孩子一笑起來很好看,說話很輕柔,這難道就證明我是男權主義嗎?▽註4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與每個奇想相遇】兒童故事小說展~遨遊文字世界66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GL百合展
  • 墨刻紙電聯展
  • 室內設計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