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輕小說展
回望加利谷山(簡體書)

回望加利谷山(簡體書)

  • 定價:790
  • 優惠價:9711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672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這是第一本詳細記錄新加坡廣播電視發展史的重要中文書籍,是50多位曾在加利谷山新傳媒(MediaCorp)中文節目組的台前幕後人員撰寫的集體記憶,圖文並茂地講述了80年來發生在加利谷山(Caldecott Hill)的重大事件和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本書50個篇章分為八輯:統帥、先驅、廣播、新聞與時事、綜藝節目、華語戲劇、幕後大軍、熠熠星光,時間跨度從1942年日本佔領新加坡時期一直到2016年新傳媒搬遷到緯壹科技城。真實地記錄了一批熱愛廣播電視事業的台前幕後人員,如何在摸索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從零開始不斷追求卓越;如何為觀眾製作更好更精彩的廣播和電視節目所付出的汗水和努力。

  在過去的歲月裡跟著新傳媒一起成長的觀眾一定不在少數,
  您或許每天都會準時收看電視新聞;
  您或許還記得深夜裡傳來溫馨的《弦歌寄意》;
  您或許曾被記錄片《梳起的歲月》所感動;
  您或許每逢8月9日都不會錯過國慶慶典的現場直播;
  您或許是梁婆婆的忠實粉絲;
  您又或許對《小娘惹》記憶猶新……。

  那麼,這本書將帶您走入這些節目的幕後世界,看看節目製作人是如何一步一腳印地朝著精彩邁進。

  書中所有篇章均配上相應的照片,其中大多數是撰稿人的珍貴私藏,有些從未曝光過。
 
 

作者介紹

編者簡介

鄭裕通(Philip Tay Joo Thong)


  前加利谷山廣播電視臺總工程師,兼新傳媒科技總裁。

朱亮亮(Choo Lian Liang)

  前華文時事節目組節目總監,曾任新加坡電視機構駐中國首席代表。

馮璧慧(Fong Pick-Huei)

  前資訊與專題欄目監製和主編,曾任亞洲新聞台項目監製/編導。

郭元寶(Kok Ying Poh)

  前加利谷山廣播電視臺高級監製。

文佐成(Mun Chore Seng)

  前加利谷山廣播電視臺攝影組的主管。
 
 

目錄

序言˙楊榮文 George Yeoix
前言˙鄭裕通 Philip Tay xiv
致謝 xvii
新加坡廣播事業發展里程碑 xix
統帥
第1 章 黃李淑珍女士――我的朋友 同事 上司 2
˙黃天輝 Raymon Huang
第2 章 從 RTS 到 SBC 和華語戲劇的崛起――與鄭東發先生一席談11
˙鄭裕通 Philip Tay 整理
第3 章 法定機構私營化 19
˙李金富 Moses Lee
先驅
第4 章 心驚膽顫的年代――日據時期的加利穀山 32
˙佘金福 Joseph Seah Kim Hock
第5 章 二戰前後的電臺 兼談1950年的廣播劇《雷雨》 39
˙馮仲漢 Foong Choon Hon 口述
第6 章 談談早期的學校廣播 43
˙黃木樨 Ng Bok Sai
第7 章 我第一次評述電視籃球賽 47
˙林興導 Lim Heng Tow
廣播
第8 章 那些年 那些事 54
˙梁萍 Liang Peng
第9 章 半生廣播一生情牽 60
˙石惠敏 Shih Hui Min
第1 0 章 新加坡國際廣播電臺回顧 69
˙陳桂珍 Chin Kwee Chin
新聞與時事
第11 章 無時不新聞 80
˙李金殿 Lee Kim Tian
第12 章 向全國廣播 89
˙龍美蓮 Loong May Lin
第13 章 我與廣播電視結緣30載 99
˙朱亮亮 Choo Lian Liang
第14 章 機緣巧合成主播 109
˙梁建德 Kenneth Liang
第15 章 我的第一次 117
˙馮璧慧 Fong Pick-Huei
第16 章 那些年的辯論會 127
˙鄧炯才 Tang Quin Choy
第17章 《繩之以法》幕後的酸甜苦樂 135
˙卓淑愛 Angela Toh
第18 章 非一般的任務 143
˙李香君 Lee Siang Jin
第19 章 曾經的日月 150
˙曾月麗 Chun Guek Lay
第20章 回眸在華文時事節目組的日子 156
˙符祝慧 Foo Choo Wei
第21章 亞洲新聞台的故事 160
˙雲大箎 Woon Tai Ho
綜藝節目
第22 章 前事不忘 後事之師 170
˙郭元寶 Kok Ying Poh
第23 章 回帶往昔 緊握契機 179
˙黃治澎 Clifford Ng
第24章 加利穀山,我青春的搖籃 189
˙郭浩水 Quek How Chwee
第25 章 藍海洋之旅 193
˙文樹森 Man Shu Sum
第26 章 念念不忘加利穀 198
˙陳美育 Tan Bee Geok
第27 章 花樣的青春告白 201
˙鄭麗貞 Tay Lay Tin
華語戲劇
第28 章 一生的榮幸 212
˙李明芬 Lee Beng Hoon
第29 章 悲歡年華 217
˙蔡萱 Chua Swan
第30章 梁立人與江龍――帶領華語戲劇攀高峰 223
˙蘇春興 Soh Choon Heng
第31 章 日新月異 毋忘初心 232
˙曾皓文 Zen How Wen
第32 章 舞榭歌台 235
˙楊耀宗 Yeung Yiu Chung|
第33 章 夢想成真――我在電視臺的歲月 242
˙洪榮狄 Ang Eng Tee
第34 章 框中歲月二十九 248
˙李甯強 Lee Leng Kiong
第35 章 把完美的聲音借給漂亮的臉龐――電視臺配音組 255
˙李榮德 Lee Yong Tick
第36 章 揮灑在加利谷山的青春 260
˙林俊豪 Lim Choon How
幕後大軍
第37 章 3 2 1 開嘜拉! 270
˙文佐成 Mun Chor Seng
第38 章 在電視臺工作的日子 277
˙沈春興 Sim Choon Hin
第39章 路該往哪兒走 284
˙顏愛蓮 Mrs Lee Sik Hui
第40 章 打造一台亮麗 294
˙姚天福 Yew Thian Hock
第41 章 北京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 302
˙黃士瑆 Ng Say Hin
第42章 搬到緯壹 307
˙楊錦保 Yeo Kim Pow
第43 章 多姿多彩的工程師生涯 312
˙陳世恩 Tan Sai Yoon
第44 章 設備管理――加利穀山鮮為人知的軼事 318
˙林耀慶 Lim Yao Ching
第45 章 往事如煙―― 大選開票夜的三維圖像 328
˙王寅 Wang Yin
第46章 從膠片到社交――媒體萬花筒的反思 336
˙陳繼賢 Kenneth Tan
熠熠星光
第47 章 電視諧劇雙寶――王沙 野峰 344
˙蘇章愷 Su Zhangkai
第48 章 戲如人生 349
˙林益民 Moses Lim
第49 章 我在加利穀山長大 354
˙歐菁仙 Sharon Au
第50章 台前幕後的反思 359
˙梁志強 Jack Neo
光影足跡 364

 
 



楊榮文 George Yeo 前新聞及藝術部部長


  雖然她今天不在這裡分享她的經歷,但是,她在新加坡獨立初期所扮演的角色卻是舉足輕重的。我所指的這個人就是領導新加坡廣播局多年的黃李淑珍女士。我是在1985年加入新加坡廣播局董事局時認識她的,當時我是新加坡武裝部隊的一名上校;楊邦孝先生是主席,鄭東發先生是副主席。有一天,黃李淑珍女士傳發了一份她親自執筆的演講初稿給我們,那是一份準備給時任總理李光耀先生用的演講稿。李光耀總理已經答應出席新加坡廣播電臺成立五十周年晚宴並致辭。晚宴前,大家都不確定李光耀總理會不會出席,因為他剛出國歸來還患了重感冒。他在最後一刻出席了。我發現李光耀總理的演講,幾乎是一字不漏的,完全跟著黃李淑珍女士所寫的初稿。李光耀先生在演講一開始提到,即使他身體不適,也必須來參加這個盛會,因為他要感謝新加坡廣播電臺的同事們多年來對他的支持。從六十年代初期開始,黃李淑珍女士一直是李光耀先生出國訪問,和國內選區巡訪的隨團電臺導播。據陳慶榮先生的回憶,當時在中央製作組工作的黃李淑珍,她嬌小的身軀吃力地背著沉重的答錄機緊跟在李光耀先生後面的畫面,令他印象非常深刻。

  新加坡國家廣播事業的歷史和新加坡獨立的歷史息息相關。當年英國的黎德勳爵用三個精簡的詞句概括了英國廣播公司的使命,那就是傳達訊息、推廣教育和提供娛樂,新加坡廣播事業也以此為依據。我在設立新的新聞及藝術部時,也採納了這三點作為這個部門的使命。作為一個新興國家,李光耀先生和第一代領導人認為,廣播在教育領域所扮演的角色至關重要。要講好的英語,要有健康的內容,要多用華語,少用方言,小心處理種族和宗教問題,對外交事務的報導必須與新加坡的外交政策同步,這些都是重要的考量。當時,在廣播和電視行業工作,尤其是負責時事和新聞的同僚們,他們的工作的確一點都不輕鬆。他們經常會接到總理公署發出的指示。即便如此,或因受到政府高層的關注,這批堅韌的傳媒戰士士氣高昂。從上到下,不論男女,全背負著使命感,滿腔熱忱地為國效勞。他們對新加坡的貢獻應該被認可,就像當年被李光耀先生所讚賞一樣。

  能夠在1990年11月被吳作棟總理安排掌管當時的新聞及藝術部,我倍感榮幸。那個時候,新加坡的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隨著電纜電視以及電視頻道的激增,媒體改革已經開始了。這股改革浪潮延續至今,更是波濤洶湧,威力強大。我們必須讓媒體更加輕鬆有趣,我們一定要先娛樂觀眾,抓住他們的眼球,才能傳達訊息,推廣教育。這意味著,整個廣播行業必須開放。

  對於曾參與其中的人來說,那是一段起伏跌宕的歲月,相信許多為這本書供稿的撰稿人,都不會忘記那段充滿甜酸苦辣的時光。1994年,在李金富先生的領導下,新加坡廣播局私營化,改名為新加坡電視機構、新加坡廣播機構和新加坡電視12。那個時候,由於審查制度的放寬,引起了公眾的激烈辯論。我記得當時有一個英語綜藝節目——Ra Ra Show,就是一個頗具爭議性的節目。我們從容面對批評,聽取民意並一步步調整,讓媒體繼續開放。我們明智的允許新加坡式英語和方言的使用,若沒有強烈的本地色彩,新加坡人在第五和第八頻道所看到的節目和他們的日常生活不一樣,就不會有共鳴。多年之後,梁志強曾經提到,若媒體制度沒有放寬,他的電影事業根本沒辦法起步。

  這時,本地華語電視劇在鄭東發先生的帶領下,經已上了軌道。它的成功是新加坡電視史上的一大突破。在這之前,我們必須依賴帶著異國色彩的外國製作。讓我很驚訝的是,我發現新加坡人對本地製作的要求比外國節目來得高。同時, 由於節目是有關本地的社區,是發生在我們的周圍,所以新加坡人對本地製作的節目中涉及性和暴力相關的課題尤其敏感。這是一個很健康的發展。對於本地的電影和戲劇製作,新聞及藝術部也同時慢慢的放寬管制。一種專為新加坡觀眾服務的藝術生態和氛圍正逐漸成型,並且茁壯成長,反映出越來越清晰的新加坡人的身份特徵。

  在1994年,18歲的美國少年麥克菲跟幾位青少年因為在新加坡破壞公物一起被判鞭刑。其中一名少年是當時新加坡電視機構,第8頻道一位元備受尊敬、來自香港的戲劇監製的孩子。當時的資政李光耀先生知道這件事後,請他到總統府,除了表示同情,也向他解釋當時刑罰必須執行的原因(之後因為美國總統克林頓提出請求,所有被告都獲得減刑)。那位監製雖然非常感激李光耀先生的善意,他後來離開新加坡,那畢竟是一種無法承受的痛。

  要在開放自由和維護亞洲人的身份認同兩者之間取得平衡,一直是我們面對的挑戰。更多電視頻道的開放,使到每一種官方語言都有自己的頻道。在電臺廣播方面,我們幫助日本人和不講英語的歐洲人在這裡設立電臺。後來,通過經濟發展局的協助,我們展開了把新加坡打造成一個區域廣播中心的工程。在1994年, 本著要把這個計畫推廣到海外,我率領了一個代表團到美國,拜訪了一些當地的媒體巨頭公司。當時,我們把對國內和對國外的廣播分得很清楚。也就是說,對國外廣播幾乎無須通過審查,而對國內廣播則必須遵守本地的審查和管制條例。我曾經告訴 Viacom 傳媒集團(美國視頻及音訊傳播公司)的 Sumner Redstone 先生,音樂電視頻道的“癟四與大頭蛋”(Beavis and Butthead)不適合在新加坡播放。Redstone 先生不但沒有反對,還說這完全不是問題。很快的,音樂頻道、電影頻道、迪士尼頻道、美國的消費者新聞和商業頻道、路透社、英國廣播公司和其他傳媒公司都紛紛在本地設立分公司。

  不出所料,這些媒體公司開始挖走加利谷山的員工。那些離開的員工,在新的公司不但薪酬更高,有些還有了名氣。很快的,我們開始意識到本地電臺和電視臺的員工,不但薪水過低,也沒有得到應有的評價。我們必須找出相應的對策留住和吸引我們的人才。這不但是個健康的發展,同時也推動了本地媒體行業的發展。更多年輕人才也因為意識到這個行業有更好的展望和前景,而紛紛加入。

  漸漸地,我們越來越有信心。有一天,蕭文光先生和雲大篪先生來見我,他們呈交了一個要設立一個英文新聞台的提案。他們很清楚新聞及藝術部的預算有限,他們向我保證絕對不會要求更多的撥款。我告訴他們,我對這個計畫是否會成功感到質疑。但是,為了不打擊他們的熱忱,我讓他們去進行。可是,我必須先通過內閣的批准。內閣的疑慮比我更深,一些部長甚至強烈質疑我們是否有能力跟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和英國廣播公司競爭。在會議上,既沒有鼓勵的話也沒有反對的聲音,其實這就足夠了,新加坡亞洲新聞台就這樣誕生了。我現在很少看電視,但是我每一天都會多次查看亞洲新聞台的應用程式,獲取最新的新聞和資訊。現在,亞洲新聞台是很多健身房、辦公樓大堂和電梯內預置的電視頻道, 它讓我們隨時可以收看到新加坡以及世界各地的及時新聞和資訊,亞洲新聞台也把新加坡的觀點推廣到整個區域。

  多媒體的革命越演越烈,就在我們如火如荼地為整個新加坡鋪設電纜的時候, 互聯網在社交媒體熱爆,這讓新傳媒的頻道更難抓住觀眾的眼球。新加坡新聞及藝術部急忙制定了一套網路管制的初步框架,即便它很粗略,但這證明我們還是能對廣播(相對於小眾廣播)網站有些制衡。作為傳媒系統的管理原則,我在國會宣佈我們會堅持審查一百個網路平臺。儘管我們當初曾經擔憂過,最終我們使得主要的媒體空間相對的健康怡情。同時,加利谷山上的新傳媒集團穩住了它的傳媒地位。

  當我們積極面對新的多媒體帶給我們的挑戰和衝擊時,我們並不知道其他人正密切關注我們的一舉一動。在1996年,一個來自中國的高層代表團,由中央宣傳部部長丁關根率領訪問新加坡。在代表團裡,還有兩、三位部長級的官員。在六天內,他們詳盡考察的不僅僅是新加坡的廣播和電視,也包括了電影院、書局、出版社、劇院和互聯網條例的每一個細節。他們也拜訪了李光耀先生。他們確信,即便新加坡擁有相對自由的管制條例框架,但是,我們並沒有失去作為亞洲人的身份特徵。令我驚訝的是整個代表團裡,竟然沒有一個人出去購物和參觀景點。幾個月後,中國發表了對互聯網的第一套管理準則。這一刻我才恍然大悟, 原來他們之前到訪的目的,就是要以新加坡的經驗作為參考,制定他們新的互聯網政策。他們研究了新加坡這個小國如何抵禦外來的影響,從中吸取一些他們可以借鑒的經驗。當我再次拜訪中國時,丁關根先生還為了表達謝意邀請我到中南海參加一個私人晚宴。現在中國互聯網的蓬勃發展,要歸功於他們在1996年決定開放媒體的大膽決策。新加坡在這個大事件中扮演了一個小角色。隨著科技一波接一波的迅速發展,新加坡、中國和全世界正經歷著多媒體的迅速蛻變,日新月異。

  各個年代的編導、導演、男女演員、新聞主播、新聞編輯、攝像師、錄音師、化妝師、技術人員、電腦程式師和行政人員,歷經艱辛,打造了今天新加坡多媒體行業的絢麗面貌。最重要的是我們有一批優秀熱血的人才,他們歷經電視行業的多次更名,從新加坡廣播電視臺,新加坡廣播局,新加坡電視機構/新加坡廣播機構/新加坡電視12,到現在的新傳媒集團,他們堅守在加利谷山上,就像水滸傳裡在梁山泊聚集的各路英雄好漢。我很榮幸能夠和他們當中的很多人共事和接觸過,同時,我也非常樂意為這一批好漢撰寫這本書的序言。

  回憶往事不僅是書寫歷史,也給我們的未來提供借鑒。李光耀先生深懂廣播, 他錄製的一系列電臺廣播——“爭取合併的鬥爭”改寫了新加坡的歷史。他接受了英國廣播公司的協助,並掌握了電視這個新媒體。然而,當社交媒體在跨世紀之際突然變得重要時,他認為那是浪費時間。有一次,他嘗試觀看音樂頻道,他說那讓他頭疼難受。社交媒體所帶來的挑戰肯定會越來越嚴峻,隨著大資料分析、人工智慧的應用,以及對影像和聲音的操控,社會根基正受到巨大的衝擊。在新的世界裡,到底什麼是真相,什麼又是後真相?我們能相信什麼?我們需要精通新媒體的年輕新加坡人趕緊站出來,來到前線,就像當年那些在傳媒前線努力耕耘,今天為這本書撰寫回憶錄的前輩一樣,接棒衝刺,傳承重任。
 
編輯組譯

前言

•鄭裕通 Philip Tay Joo Thong 主編


  這本書是新加坡加利谷山上廣播電視臺的前同事們的集體記憶。在過去的歲月裡,這個國家廣播機構曾經數度更名,從新加坡廣播電視臺(RTS), 到新加坡廣播局(SBC),到新加坡電視機構(TCS)/新加坡廣播機構(RCS) /新加坡電視12(STV12),到現在的新傳媒(Mediacorp)。在數以千計的前同事裡,有50多位曾在中文節目組和其他部門工作的老同事,無私地拼湊出過去80 年裡發生在這個山頭上的重大事件。他們的回憶從1942年日本人佔領加利谷山開始,直到新傳媒搬遷到目前在緯壹科技城的新址。

  2019年7月,我們成功出版了相同性質的英文回憶錄《On Air: Untold Stories from Caldecott Hill》,書中收集的主要是各英文節目組同事們的回憶。那本書的新書發佈會是一個愉快的盛事,我們很榮幸地邀請到楊榮文先生(前新聞及藝術部部長)和幾位廣播界的前領軍人物,以及一百多位加利谷山的老同事出席,活動非常熱烈。在那次聚會上,938新聞電臺的黃碧瑩(Susan Ng)跟我說,中文節目組的同事們在討論是不是該出版一本相應的中文書。我很瞭解加利谷山上的中英文節目組向來相互競爭,為觀眾提供最好的節目,我同意我們應該再接再厲。那些曾在中文新聞與時事處、綜藝節目處和戲劇處的同事們,一定也希望他們的耕耘和成就記錄在案。那時我很清楚,因為我只懂得單語,我書寫中文的能力幾乎是零,我無法承擔這項工作。這也是我一生的遺憾。

  2020年6月底,郭元寶發簡訊給我說:“鄭先生,自從你成功地出版了英文大書,我們這些加利谷山上的老山民都認為你有能力帶頭推出中文版,我們會毫不猶豫全力協助你。”我考慮了一個星期,覺得中文版可行。因為第一,我知道中文節目組的老同事們熱衷於寫作;第二,我們都被冠病疫情困在家裡,因此徵稿的反應應該很好。果然,幾天之內我得到朱亮亮、馮璧慧、郭元寶和文佐成的回應,得以組成一個編輯組。兩個星期之內,40位前同事表示他們會寫回憶錄。我也想起,世界科技出版公司的發起人兼主席潘國駒博士曾經說過《On Air》應該出中文版。六個月之內,我收到所有的文稿,我知道成功在望。

  當我告訴楊榮文先生有關這本書的進展時,他發簡訊給我:“親愛的菲力(我的英文名),我很高興知道這些進展,恭喜你。”李金富先生(前SBC總經理) 也發簡訊說:“感謝你和你的組員投入巨大的心力,讓新加坡人民看到我們的故事。”鄭東發先生(前SBC副主席)也給予我們鼓勵,並建議我們必須書寫80年代華語戲劇處的主將們,我們應該感激他們對華語戲劇發展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經過仔細考慮,我們決定從《On Air》中抽出10章翻譯成中文,因為這10個章節鋪就了新加坡廣播電視發展的重要框架。很遺憾,基於篇幅的限制,我們無法納入更多英文版的內容。不過,我們希望有志於研究新加坡廣播歷史的人,把《On Air》和《回望加利谷山》看成是互補的兩本書,雙劍合璧就能一窺全貌。

  下一步是聯絡中文節目組的前同事。除了目前居住在新加坡的老山民,有些分散在日本、臺灣、香港、泰國、中國和澳洲。大部分的人都支持出書的計畫,也願意書寫他們在加利谷山上或武吉巴督發射站工作的往事。他們很欣慰自己的回憶和經驗將會保存在圖書館裡和家裡,留給子孫們和下一代新加坡人參考。

  我們允許老同事們自由發揮,不過我讓編輯組的朱亮亮和馮璧慧審閱所有的稿件,做必要的調整和刪減。我無法閱讀中文稿,但借助翻譯軟體的説明,我能瞭解作者們挺有趣的回憶。就像上一本書一樣,我們允許山民們記錄他們過往的成就,但我們也要確保他們所說屬實,陳述的是他們在山上工作時的真實記錄。為了做到這一點,我曾經到國家圖書館的李光前參考圖書館查證一些事實。這個圖書館收集了整套的《電視廣播週刊》、《8週刊》和 SBC 常年報告,提供了有用的訊息和資料。我也上網翻找國家檔案館口述歷史中心的記錄,以及上國家圖書館的舊報網翻查舊報章,這些對我們查核事實有莫大的幫助。

  感謝新媒體,這一年來的準備工作主要在網上進行,我們靠 WhatsApp 和微信跟撰稿人交談。受疫情和居家辦公令的影響,我們只能通過互聯網跟出版社溝通。從這一次的經驗裡,我知道足不出戶也有可能出版一本書。

  為文章加配相片是另一項挑戰。所幸幾乎每一位作者都保留了一些他們職業生涯中重要時刻的相片,而編輯組成員之一的文佐成也擁有數以千計的加利谷山時代的相片,他逐章閱讀,並翻找出適合的相片嵌入文中。

  不管我們來自電臺或電視臺,不管我們曾在台前或幕後,也不管我們是在製作部門或是其他支援部門工作,我們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廣播電視臺就是我們的第二個家,我們在公司的時間往往比在家多。對我們的朋友和新加坡的觀眾來說, 這本書的50個篇章和數百張相片,講述了加利谷山上鮮為人知的故事。它揭開了《實裡達大劫案》《霧鎖南洋》《搞笑行動》《花月良宵》《才華橫溢出新秀》《焦點》《星期二特寫》,以及《國慶慶典》等等精彩節目的幕後工作;但對我們個人來說,那是生命中極有意義和寶貴的一段旅程。

  我們希望這本書成為公眾研究新加坡廣播發展史的一個有用管道。希望您在閱讀它時,跟我們書寫它時一樣愉悅快樂。
 
編輯組譯
 

詳細資料

  • ISBN:9789811245114
  • 規格:平裝 / 500頁 / 18.8 x 24.1 x 2.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新加坡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悅知文化電子書全書系|單書88折、雙書82折|我心中有個不滅的夜讀時光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GL百合展
  • 墨刻紙電聯展
  • 室內設計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