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宋朝(九六○--一二七九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朝代。作為中國歷史上第四個在分裂的土地上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宋朝無論是在文化、藝術、經濟還是軍事實力上,都遠遠超越了之前的秦、漢、唐三個大一統王朝。趙氏家族兩宋十八朝都遵循同一個治國策略--昌文偃武,走的是一條通過發展經濟實現富裕的道路。
眾所周知,文武皆為「國之大器」,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富國不等於強兵,由於軍事上的孱弱或軟弱,因而宋朝自始至終受制於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尤其是受到來自北方的遼、金、蒙古的威脅,使得整個趙宋基業雖屹立三百年,卻又飄搖不定、搖搖欲墜,給後世留下了「積貧積弱」的印象。
宋朝「守內虛外」「強幹弱枝」的國策,發端於趙氏家族基業的締造者--宋太祖趙匡胤。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了宋朝,由此對手握重兵的大將保持著警惕,唯恐有朝一日他人會黃袍加身推翻自己的江山。由於存在這種顧慮,趙氏歷代君主重文輕武、以文制武的現象十分突出,所以宋代的文化昌盛達到了中國封建時代的頂峰時期,在教科文方面處於當時世界的領先水準。
與中國歷史上其他封建統治家族相比,趙氏家族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就是子嗣不昌。除了宋末二帝外,宋朝共有十六位君主,其中六人無親生兒子繼承皇位,若加上太宗的兄終弟及,皇儲更顯缺少。這在中國帝王時代,恐怕是獨一無二的。
在父死無子繼的特殊情況下,趙氏政權的皇位傳承相對順利,並未出現大的危機,這著實讓人驚訝,可見趙氏家族「昌文偃武」的國策還是有成效的。雖然在這表象的背後夾雜著極其複雜的內外因素,也有各種政治勢力暗中角力,但至少皇帝的「家」從表面上看是穩定而安靜的。
宋王朝消極地接受中晚唐、五代的教訓,著重推行文官政治,按照皇帝集權、臣僚分權、中央集權、地方分權的原則,有效地維護了政治穩定,消弭了各種內訌,促進了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幾千年的中國歷史,大多數朝代的更迭都伴隨著血腥、屠戮,唯有宋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少有的例外。趙匡胤取代後周並未採取血腥手段,更沒有擔心前朝子孫復辟而大加屠戮,反而勒石為盟,要求後嗣新君遵守誓言善待周室。大宋三代儒學復興,社會上瀰漫著尊師重教的風氣,大宋皇帝在強調大權獨攬的同時,又兼顧對臣僚的體貌寬柔,故其爭鬥少有誅殺,較為開明廉潔。
終宋一朝,沒有嚴重的宦官亂政和地方割據,兵變、民亂的次數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由於過分看重「以儒立國」,使得整個時代尚武精神淪落,結果大大削弱了國家的軍事實力,使得大宋王朝在面對外來強敵時既無招架之功,更無還手之力,最終走上了任外虜欺凌的不歸路。
《正說大宋十八帝》一書,為讀者描述了趙氏家族歷代君主是如何處理家族以及社會各個階層的矛盾,以實現長久統治的故事。書中全面刻畫了宋王朝皇帝的性格、命運,從中勾勒出了宋代三百二十年風雲變幻的喜劇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