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趨勢展
蹣跚走來的民主:歐洲歷史中的非主流制度與現代普世價值

蹣跚走來的民主:歐洲歷史中的非主流制度與現代普世價值

Beyond Democracy: How It Came and Where We Should Go?

  • 定價:450
  • 優惠價:940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8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疫情蔓延當下,一股政治逆流陡然來襲!
民主是否仍為最佳選項,繼續帶領世界變得更好?
抑或在雙面刃威脅之下,維繫民主成為最艱難的抉擇?
必須重估民主前世今生的關鍵時刻來了

民主是甚麼?甚麼是民主?我們該如何認識民主?

  美國總統暨憲法之父  麥迪遜(James Madison):
  民主是由欺騙、動亂和鬥爭組成的,政府若採取民主形式,將帶來無窮的麻煩和不方便。

  英國首相  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
  民主是最壞的一種政府形態,除了其他被不斷試驗過的形式之外。

  美國政治學者  杭廷頓(Samuel Huntington):
  透過選舉所產生的政府也許效率不高、腐敗、短視、不負責任或被少數特殊利益所操控,而且無法採納符合多數公益的政策……但不能說它不民主。

  美國記者暨評論家  札卡瑞亞(Fareed Zakaria):
  美國雖經常向外國鼓吹一種不受節制的民主,奇怪的是,它自身制度的特色並非多麼民主,而是多麼地不民主。

  《經濟學人》(Economist):
  根據長達數百年的歷史經驗顯示,比起其他政體,民主可更持續有效地促進經濟增長。

  義大利政治學者  薩托利(Giovanni Sartori):
  談民主不過是種高調,它其實根本不存在。

  美國記者暨作家  孟肯(H.L. Mencken):
  民主時時刻刻都在發明新的階級界線,儘管它在理論上是反對階級界線的。

  法國政治學者  埃爾梅(Guy Hermet):
  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若竟然質疑民主的合法性,顯然是不識時務的。

  當我們身處在民主制度下的社會中,特別是在當前網際網路盛行的時代,言論自由、定期選舉投票、民意代表、媒體監督、權力制衡……等等這些朗朗上口,天天在談的東西,一切都是那麼的理所當然、習以為常。但是,「民主」這東西是本來就有的嗎?

  當我們在電視政論節目、各類評論文章、街談巷議中總是聽到:總統制比較適合我們、內閣制比較權責相符、總統制是贏者全拿、內閣制容易造成政局動盪……,如果民主是普世價值、民主是最好的選項,那麼為什麼現實世界中仍然充斥著各種不滿?

  在這個聲稱「自由至上」的時代中,最不自由的事情,莫過於「不能民主地去談論甚或質疑民主」吧。

  面對這個嚴酷又真確的思想現實,本書試圖冒險犯難地去追溯一段看似漫長實則有限的歷史,爬梳幾百年來歐洲乃至全球的政治史,重新檢視那些總被認為是天經地義、自古皆然、但不過是一連串理性選擇結果的制度演進歷程,由此幫助讀者在瀏覽「民主的上半生」之餘,一方面有機會反思現在,還能更大膽前瞻地放眼未來。

  相較直接論述並歌頌民主價值
  本書選擇由其發展歷程切入
  既希望藉此理解人類選擇民主的理性基礎
  更要指出當代民主的缺憾與不足

推薦人或導讀人    

  吳重禮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
  張登及 台灣大學政治系主任
  陳陸輝 政治大學政治系主任
  洪敬富 成功大學政治系主任
  王啟明 東海大學政治系主任
  李長晏 中興大學法政學院院長
  聯合推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蔡東杰(TSAI TUNG-CHIEH)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酷喜讀史,長期聚焦於破除因各種中心觀所致之視野偏狹,迄今著作甚豐,除十餘冊關於外交史與東亞研究學術專書、與上百篇文章散見各主要學術期刊外,近年來並致力以深入淺出文筆,在歷史、論述與群眾間搭構理性之對話橋梁,普獲好評肯定。
 
 

目錄

走向民主:追尋人類選擇制度的長路
從巴黎到華沙:最初的思考∕東歐劇變與當代民主勝利的起點∕民主狂潮與政治學末日降臨∕選擇制度其實跟逛街購物差不多 /君主的墮落與民權概念啟蒙∕什麼是面對制度時的應有態度
黑暗歐洲中的貴族、教會與人民
民主觀念出現以前的歐洲∕既集權又分權:西歐封建制度的運作特徵∕變數:瘟疫、人口銳減與社會動盪∕政教糾葛與政治問題的複雜化
十字軍、封建解體與英國議會制演進
逆風突起的十字軍運動∕大憲章的非正軌歷史意義及其暗示∕傳統中的創新:議會的再抬頭∕從三角到四邊:新合縱連橫的發展∕戰爭與王權興衰∕人民權利的上升及其極限
兩個西歐模式:法式主流與非主流的荷蘭
作為近代真正主流的法式集權王室∕歐陸王權擴張的歷史背景∕自利與權力平衡:中古架構崩解下浮現之新政治∕經常被忽略的荷蘭歷史經驗
激進與漸進:美洲與西歐的路徑抉擇
借鏡聯合省:美國革命後的制度選擇∕作為君主制民選版本的總統∕戰爭、民族國家與歐洲王權的發展∕革命擴散:激進派在法國與拉丁美洲的失敗∕虛君立憲與漸進式民主化路徑∕英式內閣制的歷史進程
美國:民選君主制之威權化
國會與聯邦制:美國總統的權力限制∕聯邦制變遷、國際地位提升與總統權力增長∕國際競爭激化與萬能政府應運而生∕美式總統制與英式內閣制的差異
融合與變遷:混合制與第三條道路
不完美的總統制:掙扎於傳統邊緣的現代制度∕內閣制的麻煩:政局動盪與慣性分贓∕現實挑戰與制度的進一步創新∕法國經驗:混合性制度設計的嘗試∕第三條道路的思考
制度擴散與民主的全球化
從社會主義到法西斯:歐洲的極權民本路徑∕民主化長波:解殖民運動與美國霸權崛起∕回到制度選擇原點來思考問題∕第三世界的民主發展困境
現實主義民主與第三波的反思
新興民主國家的政治挑戰∕當前民主概念在理想與現實間的明顯落差∕現實一:存在發展歷程的民主∕現實二:作為政治制度的民主∕現實三:無法跳脫人治的民主∕第三波的問題及其未來
民主制度的現在與未來
再度強調階段性民主進程的必要∕制度擴散過程中的多元模式現象∕從群眾的反叛到菁英的反叛∕世界化、新興科技與民主的前景

後記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9539772
  • 規格:精裝 / 286頁 / 16 x 23 x 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十字軍、封建解體與英國議會制演進
 
逆風突起的十字軍運動

提到近代歐洲「民主」之萌芽與演進,根據既存之正統傳說,在美國出現之前,英國乃絕不能不提的「典範」建構者:無論大憲章、光榮革命,抑或者在當前民主機制中最具關鍵性的國會制度等,這些英國歷史的重要點滴,無一不是當代政治學經典在推廣對民主演進之認知時所論列最起碼的常識內容。儘管如此,前述故事的真正來龍去脈究竟如何?我們又該如何認真、客觀地看待它們呢?

還是先接續前面的故事講下去吧。

上個段落大致上介紹了從西元五世紀到十一世紀間,歐洲中古時期封建社會發展的前因後果與重要制度特徵;正是在此時期歷史發展中提供的變數,埋下了近代歐洲慢慢走向民主化階段的伏筆。必須注意的是,儘管蠻族入侵並瓦解羅馬帝國,帶來了政治環境與單位碎裂化,亦奠下歐洲封建體制的基礎,但在細部變化方面,倒也並非到處都是一樣的。例如,相對法蘭西地區的發展大致符合前述歷史過程,原本自盎格魯─薩克遜人征服後始終在政治上處於四分五裂局面的英格蘭,卻在北歐的維京人於八世紀末入侵後,逐漸朝向統一趨勢發展,儘管整個不列顛(包括英格蘭、威爾斯、愛爾蘭和蘇格蘭)的「單一化」還要等到一六○三年才實現。

可以這麼說,起自一○九六年的十字軍東征(Crusades)運動,不啻為英格蘭乃至整個歐洲的發展帶來另一個變數。主要集中在十二到十三世紀之間的八次十字軍東征運動,表面上之目的是西歐的虔誠基督徒們希望藉此對抗塞爾柱土耳其人擴張,以收復淪陷的聖地耶路撒冷,並重拾基督教對小亞細亞的影響力。實際上的理由則或許不這麼單純。

還是先從十字軍的對手看起吧。

由於長期習慣從歐洲人眼中看世界歷史,恐怕少有人真正理解自七世紀中葉從阿拉伯半島中部發跡,僅僅不到二百年時間,伊斯蘭影響所至的地理範圍已然包括西起庇里牛斯山以南整個伊比利半島,囊括整個撒哈拉沙漠以北非洲,北至高加索地區,東北直抵帕米爾高原,東南邊陲則延伸到菲律賓明答那峨島,橫跨歐、亞、非三大洲,涵蓋數億人口、幾乎廣袤無垠的世界。

會員評鑑

4.5
2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4
4.0
|
2022/09/23
劇透警告

聚焦現實──《蹣跚走來的民主》讀後

蔡東杰,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酷愛閱讀歷史,認為唯有詳細鑑往,才有可能真的知來;長期聚焦於破除各種中心觀所導致的視野偏狹,所著《蹣跚走來的民主:歐洲歷史中的非主流制度與現代普世價值》,回顧歷史,聚焦現實,介紹民主制度自十字軍東征後的歐洲,逐漸擴散到世界各地的過程,希望讀者願意重新認真看待、思考政治制度問題。

蔡教授表示,在如今民主幾乎等同宗教信仰的情況下,想要客觀的討論民主的「是非」,猶如和虔誠的信徒討論「神之有無」,不啻是自討苦吃。並強調他談的不是民主「思想」,而是民主「制度」的源流。(參閱頁278~279)然而,民主制度並非憑空而來,必有其演進發展的軌跡。因為,人類不僅有非常尊重傳統的習慣,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有創意。(參閱頁118)

首先,一個制度能否長治久安,關鍵在於是否有效回應該社會人群的需求。(參閱頁35)制度的發展,很難透過主觀建構,往往是被動因應環境要求產生的。(參閱頁81)而客觀環境跟現實政治運作經驗的結果,形成制度變遷的動力,以英國為例,從傳統君主體制到現代民主體制,前後至少花了六百年以上的時間。足見民主是條艱辛漫長的道路,而客觀環境亦大大的影響或制約政治發展和理念實踐。(參閱頁141)

其次,既然是制度,就有運作的問題。作者指出,「效率問題」是歐洲從傳統專制逐漸走向民主開放體制的過程中,制度變遷的主要動力。(參閱頁217)任何一個人類社會,為了處理社會資源的分配,建立了各種不同的政治制度,包括民主制度,能不能有效率的處理問題是首要考量,而不是將民主制度當作第一選擇。那麼,為什麼許多不懂也不支持民主的第三世界國家,還是選擇民主制度呢?其中一個答案是:因為他們看重的不是民主,而是可以輪流。(參閱頁166)有機會當元首,總比永遠只能俯首稱臣的好!

再次,任期限制其實是不理性的。因為,如果沒有更好的人選,為什麼不讓現任者繼續做下去?所以,在理論上,「終身制」不見得是一個完全不理性的政治制度設計。美國建國之初,雖然制定四年一任的任期,但並沒有連任次數的限制,直到1947年才通過限制總統連任的憲法修正案。雖無明文限制,但自1789年華盛頓當選首任總統,到1951年憲法修正案生效的162年間,除了小羅斯福連任三次外,「總統連任僅一次為限」係一強大的不成文慣例,該慣例來自開國元勳的以身作則,更有著反殖民主義與反貴族政治的民主思想背景。(參閱頁164~165頁)

另外,除了任期限制外,目前的民主制度全球化浪潮也是「非理性」的,因為只關注制度本身,卻不管效果如何,是詭異又莫名奇妙的。作者提醒,所有人群都應該設法找到能夠有效解決自己問題的獨特道路。(參閱頁220)畢竟,「制度必須回應環境特徵與需求。」(頁109)

最後,有異於理論主流的「理想主義民主」,作者提出「現實主義民主」的概念,其特點包括:一、存在發展歷程的民主;二、作為政治制度的民主;和三、無法跳脫人治的民主。兩相對照:在基本假定上,前者為「理性選擇」,後者為「非理性選擇」;在實踐途徑上,前者是「一步到位」,後者是「階段性」;在運作概念上,前者是「靜態與法治」,後者是「動態與人治」;在制度設計上,前者是「落實理想」,後者是「因地制宜」。(參閱頁233~247)

蔡教授這本書深入淺出,正文輕快、註腳詳盡,爬梳法、英、荷、美等國的歷史,聚焦現實,論證民主制度並非一蹴可及,而是各種緩慢蹣跚的演進和選擇。值此五合一選舉年,書中引用埃爾梅(Guy Hermet)所說:「民主的合法性,根本來自選民的投票棄權!」更是發人深省。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張忠謀親筆撰寫、獨家授權自傳,他的一生,一場不能錯過的智慧盛宴!《張忠謀自傳》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開運命理展
  • 文學季(經典文學)
  • 格林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