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風格練習》效應(摘錄)
埃曼紐爾‧蘇席耶 (Emmanuël Souchier)
周丹穎◎譯註
不同媒介的變形
除了報章雜誌上的書評,《風格練習》這部作品的光環,更因劇場改編而擴大。鮑希斯‧維昂曾如此介紹其中最有名的改編:「雷蒙‧格諾一九四九年在紅玫瑰小酒館劇場 (La Rose rouge) 以《風格練習》獲得了極大的成功。《風格練習》由伊夫‧侯貝改編,且由劇團裡出色耀眼的賈克兄弟 (Frères Jacques),以無比的活力與令人驚異的喜感領銜主演。《風格練習》首演時,所有觀眾都回頭看是誰笑得那麼大聲:那正是雷蒙本人,真誠無欺地著了他自己的道。」這個劇場改編的確非常成功,當時演出超過百場。其後,許多朗讀會及電台音樂改編也接踵而來。
一九五四年十一月,賈克兄弟出了一張《風格練習》專輯,在伽利瑪出版社辦了一場社交雞尾酒會。格諾為此撰寫了兩則應景的練習,刊登在《藝術》雜誌(Arts)上。一九六O年代起,業餘或專業的劇場改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不管在法國或國外,有些演出甚至在電台或電視上轉播。劇場、廣播、電視等媒介都有《風格練習》的蹤跡,唯有電影改編計畫不曾真正問世。反過來說,從皮耶‧巴斯田的音樂機器,到馬特‧馬登創作的烏巴波 (l’Oubapo) 系列漫畫,其他所有的藝術領域都曾為《風格練習》投注心力。所有的表達媒介或媒體,都曾提出它們本身呼應格諾作品的不同練習。
出版工業也不遑多讓:佛榭 (1956)、加部里葉‧巴黎 (Gabriel Paris, 1961) 還有馬桑和卡禾曼 (1963-1979)的各種插畫版,在市面上推廣了這部作品。一九八二年《風格練習》Folio口袋版上市,幾種附帶著詳盡作品介紹的版本也接連問世;二OO二年,伽利瑪出版社的青少年叢書 (Gallimard-Jeunesse),透過由插畫創作主導的精裝版,重新推出此作;七星文庫版則於二OO六年出現……
除此之外,這部作品也因許多不同的譯本廣為流傳:自從芭芭拉‧瑞特 (Barbara Wright) 一九六O年英譯此書後,《風格練習》至今已有超過三十多種語言的譯本。希臘文譯者阿奇里亞斯‧奇里亞奇地斯 (Achilleas Kyriakidis) 曾語帶幽默地指出,「《風格練習》恐怕是文學史上唯一一本會被忠實翻譯背叛的書。」;斯洛維尼亞文譯者亞歷斯‧貝格 (Aleš Berger) 則代表其他譯者發出了他們共同的心聲:翻譯此書帶來了「巨大的喜悅」,是一種獨一無二的、將創作語言置於溝通情境而能直抵存在的經驗。無名的「(勞)作家們」(écriverons),將他們自創的練習寄給格諾時,也曾感受到相同的樂趣。
格諾不但讓人讀他的文本,更讓人盡情戲耍,這是文學一般來說拒絕給予的:一個讓讀者能自己再創他每天都說的語言的過程。日常口語 (langue vernaculaire) 在此成為了所有人的文學書寫 (écriture) 園地。
安伯托.艾可的義文版,則介於翻譯與自我再創文本之間,混合了抵抗運動和烏力波兩個時期的練習。艾可把作者從定版中刪除的「反動練習」 (Réactionnaire) 放回義大利文譯本,取代其中他認為不適合譯成義文的〈肉販行話〉 (Loucherbem),並未考慮到作品的歷史性,也未顧及他承認自己不清楚的作者意圖。他的做法,重劃了翻譯、改編和自我再創原文本三者之間的界線。
挪借再創的實例
《風格練習》帶有遊戲趣味和教學功能的特質,使它超越了文學作品一般的接受場域,廣為流傳。而這點也多虧了技術、文化和社會上分外有利於它的可能條件。
格諾在寫自序時,曾提到他「有時會收到一整班學生寄來的、極有創意的練習」。作者尚在人世時,《風格練習》便已展現出它作為非常有效的教學範例的特質。各級學校是最先重開以發掘遊戲性與樂趣作為教學目的的寫作工作坊的機構之一。這類寫作工作坊,獲六O年代初起各種教育普及運動的支持,漸漸在其後數十年間擴及到文化界和業界。這段期間同時也是烏力波開始奠定名聲的時期。不過,對各方來說,《風格練習》始終是一部具指標性的作品。沒有任何一個寫作工作坊、課程或教學範例不藉助於格諾這部著作的。
《風格練習》在教學法和創作上的優異效果如此受到矚目,以至於亨麗‧阿岡蝶(Henrique Harguindey) 與荷賽‧曼紐‧帕索斯 (Xosé Manuel Pazos) 在一九九五年出版了一部僅以此書為基礎寫成的加利西亞語教材。這不僅是一種認可,更是一種真正的經典化成果。教師們擁有使文本在廣大讀者群間流通的顯著權力。羅蘭‧巴特曾表示:「文學,是那些被教授的文本。」若我們從《風格練習》在教學上的運用來看巴特的聲明,便會覺得所言不虛。
如果說學校、寫作工作坊和烏力波三者因《風格練習》實地相遇了,格諾的作品同時也在網民身上獲得非常正面的迴響。烏力波和隨機組合文學的表現,結合了技巧(文學和出版上的巧思與配置)、科學(數學和隨機組合)以及傳統的人文教育(文學)三個面向。對某些網民來說,這是一種很習以為常的想像;他們挪借並再創格諾作品,使之成為他們最偏好的文化參照之一。
《風格練習》在網路上獨特的存在,只有這種媒介容許的多樣表現手法可匹敵。網民重新創造了挪借、複製、改編、插寫、改寫等奪胎換骨的手法,並加之以發表與傳播的實際操作。《風格練習》百科全書式的寫作計畫,懷有達到「法文的一種新境界」的宏大企圖,這點在這些新時代的抄寫員身上,得到了有利的迴響。文字遊戲的隨機組合面向,與網路媒介允許的書寫/再書寫的彈性,都使這部作品更輕而易舉地變形。在網路上引用《風格練習》,不但超越了遊戲的快樂,更已成為一種社群歸屬感的表徵,而借用此書的形象,則是一種再正當不過的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