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難以用文字或圖紙就能理解清楚建築想講的事情,因為只能通過身體的感知我們才可以透視空間的內涵。
從學校畢業了20多年後,可以有機會回顧自己的創作,心情是非常複雜的,一是覺得工作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同時也感恩得到不少實踐的機會。這本書的目的,是為自己的旅程中留下一個紀錄,與朋友或讀者們分享建築的看法。
建築對於我來講,是用直接的答案對應複雜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建築不是單一滿足設計問題,也是同時考慮使用者、基地限制或地域文化等事情。在這樣複雜的價值裡,我們建築師的核心工作在哪?
很多時候,我覺得與業主討論設計是誤區,可能關注設計的業主只有20%,其他可能只關心經濟效益或使用而已。建築師的訓練就是以設計為本的專業,我們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說服業主信任自己的創意。
談到設計哲學,我對於風格只是不太感興趣,很多建築師刻意保持某種簽名式的建築。在不同條件與文脈裡,建築的呈現該不一樣。
如何結合地域材料/建構與內部功能是我最關心的事情,在每個項目開始前,我會花很多時間在基地現場,觀察基地的條件與可以利用的材料,因為在城市或偏遠地區的資源都不一樣。同時當地的施工團隊或材料會給我很多的設計啟發,地域建築就是此時此地的實踐。
當代建築該以無境或少即是多,無的意思不是空蕩蕩的盒子,而是空間的留白去給未來複雜的生活狀態填充,我們以最克制的元素去構建空間。同時,景觀也是建築不能割裂的部分,植物不單只提供觀賞,也是虛空間的構成。
在此非常感謝曾經合作的業主、施工單位、建築攝影師與同事們,建築的本質是群體協力的結果。
建築為無境,無我為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