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近代中國的史學發展,大致歷經了三重思想變化,而且每次都與現實環境的牽動密切有關。第一次變化的內容,主要係為了因應晚清危局,界定「什麼是歷史」?結果是提出「新史學」的口號。第二重變化焦點則在於「如何研究歷史」?最能說明這方面的成果,便是一九二○年代由胡適(一八九一—一九六二)等人所推動的「整理國故」運動。至於最後一次所經歷的變遷,是關於「怎樣解釋歷史」,以做為未來選擇和取決的途徑;我們可以舉「社會史論戰」和馬克思史學在中國發展做為代表。本書的作者梁啟超(一八七三—一九二九),即是第一重「史界革命」運動的發起人;毫無疑問,本書也是標示著中國傳統史學邁向現代史學的轉型代表之作。
梁啟超的史界革命及意義
梁啟超,字卓如、任甫,號任公、飲冰子,別署「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是戊戌變法領袖之一,也是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活動家、學者,被譽稱為「百科全書式的巨人」。梁一生其實有著非常燦爛且豐富的傳奇故事,其定位始終是研究歷史的人最感興味的題材。陶希聖(一八九九—一九八八)嘗以民國「五.四」運動為分期,說之前思想界主要以梁任公為首,此後則是胡適開啟風氣,成為文化運動的導師。儘管這樣的比喻未必全屬事實,但卻恰如其分地點出了清末民初思想界中梁啟超的位置。其中,梁生平活動最常為人所稱道的,即是他在近代中國提出史學革命的貢獻。
二十世紀初「新史學」口號之所以能夠提出,絕非無的放矢,有其時代背景的因素。簡單地說,晚清以降由於中國接連遭受政治和外交上的挫敗,愈形激發了民眾強烈的救亡圖存意識。為了思考如何來拯救國族危亡,當時許多人努力尋求各種解決途徑,梁啟超便是其中之一。這位「言論界的驕子」極敏感地掌握時代趨勢,選擇以史學為起點,重新出發;很快地,他的言論席捲了整個輿論及知識界,不能不說獨具匠心。因為對中國人來說,「史」原本就是一門古老又熟悉的學問,早已流傳悠久,累積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和思想資源。無論從代表私人立場的史記,還是到官方所主導編修的正史,甚至其他形形色色不同的紀傳、編年,乃至地方志等文類,可以說,史學發展在中國的學術傳統裏並不陌生。然而,史學知識原本所該具備鑒往知來的功能,卻在十九世紀時一連串外人列強的壓迫之下,暴露其缺點,也失去了應有的地位。人們反而從以往的歷史教訓中,找不到如何因應這「三千年來未有之變局」的對策。梁啟超即於此風潮下趁勢而起,對史學提出深刻的反思。就在一九○一年時,梁先發表中國史敘論;一九○二年又有新史學一文,昭告民眾不能再沿襲過去舊有的歷史思維,高唱史界必須革命的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