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理想的讀本》是我們依循對語文教育的期待與理想,從先秦至清末積累數千年的經典文學、五四以降蔚為盛境的現當代文學以及最能代表西方文明精萃之翻譯作品中,精選、編輯而成的國文讀本。由懷抱經典傳承使命的「一爐香」文化事業策畫、製作,長年推動「恢弘漢字」、「創新漢藝」的財團法人漢光教育基金會贊助並共同推出;多位充滿文學教育熱情與使命感的大學國文系教授、學者、專家共同執筆書寫。
《理想的讀本》系列的選文判準,以歷年來高中六個學期的國文教學內容為基礎,加以擴大、延伸、改良,希望更能符合強化語文教育的目的與當代年輕學子的需求。我們計劃編輯製作八冊國文讀本,原則上選讀十五篇課文,其中包括固定比例的文言文作品與古典詩詞,近當代創作或翻譯的白話文作品或現代詩歌。
本書主要的導讀元素包括選文的原因、作者與出處、選文與注釋;課文賞析「可以這樣讀」則是文學知識與思想精髓所在,教授們以深湛的文學素養,現身說法,將經典作品條分縷晰、深入淺出,詮釋文字之用、文學之美、文化之豐;「再做點補充」則以語文萬花筒型態開展,經營相關的資訊與討論。教材安排由簡入繁、由淺入深、希望成為學生、老師、家長、及不同年齡層跨代閱讀國學經典與當代文學的「理想讀本」。
在科技突飛猛進、世局快速變遷、價值板塊飄移的時代,我們既希望我們的下一代與時俱進、經得起考驗,也希望他們能堅持信念、屹立不搖、紮根於多元豐美的人文土壤,悠遊於開闊自在的現實生活。國文教育是提供給他們成長的人文環境中最核心、最根本的一環,我們至為關心,故不揣淺陋,邁出拋磚引玉的一步,希望志同道合的各方人士不吝指正、共襄盛舉,一步一步把這條深化與活化語文教育、傳承與開創中華文化的道路延伸下去。
宋具芳
財團法人漢光教育基金會 董事長
出版緣起
編製一部教材或讀本的主要動力有三:
一、是教育者對於他所傳授的知識內容真心喜愛與認同;
二、是教育者對傳授與分享這些知識充滿熱誠,並相信透過這樣的交流有助於某些理想的達成;
三、是對於受教育者的期待與需求有精確的理解,對於學習的情境與心理,有深刻的體會。
但是在制式化的、公務化的流程裡,這三種動力都不免被消磨甚至扭曲了!以至於我們漸漸忘了教育者最初的願景與樂趣。
每個人對於國文教材都會有不一樣的期待與想像。我們對它的期待與想像,比較像是一個深受傳統、當代文學及各式文化思潮薰陶,並從中獲得思想內涵、自我表達能力、從中獲得提升生活品質之種種文化資源的過來人,渴望將這些資源回饋於社會、傳承給下一代的行動;或者說,更像是一個滿意的使用者急於分享的舉止。
根據我們自身的教育及受教過程與經驗,國文這門科目除了強化文化主體建構之外,帶給我們的益處與效用很多。這些功用與收穫,我們點滴在心頭;教學當中的缺失與限制,我們也心知肚明。對這些正面與負面經驗的反思與檢討,讓我們有了想編製一部理想國文讀本的動機。為此,我們重新尋找、探索編製教材的動力,綜合以上三個面向,訂定出理想高中國文讀本應該具備的功能或滿足的指標:
1. 能讓我們更周延、深入地了解中文各種文體與各式語法, 熟悉進階的中文表達技巧。
2. 透過對更多文史著作、文化經典的認識,提升我們的國學常識。
3. 豐富我們的審美經驗,增進我們的審美能力、提升我們的美學素養。
4. 傳承傳統價值、建構文化主體、建立文化自信。
5. 培養思考方式、訓練邏輯分析、奠定論理基礎能力。
6. 了解現代意識、培養現代心智或現代化的感受主體。
7. 了解當代社會環境、熟習現代的普世價值、認識觀看世界的新觀點。
8. 了解自己,透過個性化表現與作品風格的體悟,探索屬於自己的生活態度。
9. 培養創意思維,豐富我們的想像力。
10. 透過各種翻譯的經典作品,認識世界、培養和世界交流的能力。
11. 熟悉在地生活經驗與特有文化,深植我們的共同記憶。
12. 培養多元、包容的價值觀,認識、學習少數族群的心靈。
在漫長的文化發展過程裡,中華民族累積了各種文學形式、經典作品與重大的成就。不過各朝各代積累的文化資產並不平均,許多時候甚至是停滯與倒退的,或不符合現代人的感受。所以在國文教學素材的整合與選擇上,我們大致以時間為座標,但根據不同時期作品對當代學習者的意義與功用,衡量適切比重,對選文的出處做出:先秦諸子、先秦文史(含詩經、楚辭等)、兩漢經史、漢詩文賦、魏晉南北朝、唐代詩歌、唐代文史(含傳奇)、宋詩宋詞、宋代文史(含宋明理學、不含話本)、元代文史、明代詩文、明清小說戲曲、清代詩文、最後的古代、民國新文學、當代華文創作、世界文學、現代思潮等18項大致的分類,它基本上反映出我們所認知的國文教育重點,再根據認知的比重,把它們表現在內容安排上,如同訂出必選或優先學習的主題或文類,希望在高中等級的國文教育中,每個重點都可以讓學習者有機會接觸、領略。
對於文言文與白話文比例之爭,我們也有我們的看法:我們學習文言文,是為了讀懂祖先的智慧與經驗,進而建立我們與傳統的聯繫。文言文在現實生活裡已失去主要的應用價值,但是文言文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它記錄並承載了我們整個民族數千年來的文明資產,不只是簡單的表達工具而已。對自己過去的文化、傳統的價值、祖先的記憶感到熟悉、親切,我們就有了根、有了精神原鄉,未來,無論我們走到那裡、學習到什麼新的東西,才會有一個文化主體來進行對話、吸收、辯證、改良。
白話文是一個還在生長,並充滿發展、進化能量的語言,我們在生活的各個場域裡頭都有機會學習它、使用它。白話文的表達,我們是從幼稚園、小學時代就開始學習的。因此我們要問的是,在高中教材裡頭,我們要透過白話文的學習,獲得什麼更進一步的東西。
現代中文白話文學的發展,迄今不過一百餘年的光景,中間經歷了戰亂與鉅變,嚴格說來,成熟傳世的經典作品尚待積累,目前國文教材裡頭大部分的當代選文,在表達技巧、觀點及訊息量上,甚至往往不如一般媒體或書籍裡頭的篇章。我們要學習的,其實是了解白話文後面所傳達、承載的整個新世界的文明與心智。
簡單的說,我們用文言文認識我們文化之所由出;透過白話文認識、理解當下與未來可能的世界。所以我們強烈地認為,白話文的文本應包括更為深刻、廣泛的世界各地文學、重要著作的翻譯;不管做不做得到,有些白話文學應該以「書籍」、以「本」作為單位,每個高中生在畢業之前,應該被要求讀完幾本白話文創作或翻譯的書籍。
我們當然明白,目前的國文師資,並無法應付白話文這一面向的教學任務;目前教學理念的貪多與搖擺,更讓無所適從的學生瞎折騰,從而消耗了學習的熱誠。在這部國文讀本的編製中,我們試著努力把事情想清楚、回到教育者的初心,一步一步來,局部教材的修改與活化,也許會促成師資培訓內容的改變、教學方式與評鑑方式的改變,這何嘗不是強化國文教育、改革國文教學的契機?
由於資源、人力、時間、生產方式與經驗的限制,目前的讀本還達不到我們原先預期的基本要求,例如:我們努力探索的專業與觀點、表述的文字風格與腔調、體例的合理與周延…都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我們在此野人獻曝、拋磚引玉,因為我們相信:國文教育就是一個民族靈魂基因的傳遞,是我們下一代的心靈教育,也是一個充滿理解、包容與創新的社會的基礎。
《理想的讀本》讀後感
黃永武(前成功大學文學院院長)
一、《理想的讀本:國文1》讀後感
打開細讀,真要用「驚艷」兩字來形容。理念的恢宏、啟迪的多方、資料的扎實、表述的周延,較諸傳統國文課本,躍進了一大步。讓我一拿起來讀,就兩個小時不忍放下,尤其在今日滄海橫流之時,它真是一座中流的砥柱山。令人欽佩,謝謝了。
二、品讀《理想的讀本:國文2》
每天以細嚼慢嚥的方式拜讀各篇文章,篇篇如此精采,捨不得放過哪篇不讀的!
一邊讀,一邊想像自己仍是高一的學生,面對精選的課文及導讀文字,十分有趣,深感文學並不是那麼抽象莫測了,這裏有許多具體的指引,好作品常寓有多義性,這裡也常啟發學子多方探索的可能,五光十色,各臻妙境,很快便進入各式文學之門。
所以我能肯定八冊完成時,它不僅是一套理想的高中與大一的國文讀本,讓學子感到上國文課堂原來是一種幸福享受。它也將是適合人人閱讀的一部古今中外文學入門書,讓人人覺得精緻的生活需要文學!
真是好讀本!恭喜並致敬!
三、理想的國文鑑賞教學:《理想的讀本:國文3》
理想的國文鑑賞教學是怎樣的呢?總結成一句話:是追求真善美的。
且舉一個大家熟知的短小例子來談談,如李白〈將進酒〉詩中的兩句: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鐘鼓饌玉」是什麼樣辭語?「鐘鼓」是樂器,「饌玉」是吃的佳肴像玉樣的珍貴。這樣把四字聯合起來有點唐突聱牙,要麼「鐘鳴鼎食」,要麼「衣錦饌玉」,再不然就寫成「鼓鐘饌玉」,將「鼓」字作動詞敲打演奏用,與「饌玉」的「饌」為動詞食用構成對文,才合乎語文常態呀!
況且正在勸酒作樂的時候,怎麼會對宴會上的演奏與筵席上的美食,批評說這些都不足珍貴?這是什麼「酒品」的人呢?文理上人情上也都不合適的。但是大家傳誦了上千年,好像很順口,震懾於李白的大名,從沒有人懷疑語辭很彆扭?句意也不順。
直到敦煌石窟中出現了唐人抄寫的李白詩卷,原文明明是「鐘鼓玉帛豈足貴」,「鐘鼓」是指具有諸侯地位者才適用的,大夫宴會只有鼓,沒有鐘。「鐘鼓玉帛」聯在一起,都是指諸侯的禮儀陳設與相見的禮物,代表侯王顯赫的地位。李白詩原意是指顯赫地位不足貴,並沒有「饌」字,所以不是指李白飲酒現場的奏樂與筵席食品不足貴。
敦煌唐人抄本一出現,才知道「饌玉」兩字是後人改動而成的,一個字被竄改,意思差了好多。連題目〈惜罇空〉也改成〈將進酒〉,「不用醒」改成「不願醒」了。
將原文更正回「鐘鼓玉帛」以後,方知是指顯赫的地位豈足貴,因而但願長醉不用醒。如此的句意,才和下文「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相呼應,陳王指曹植,封為王,是諸侯相當的人物,他曾在平樂觀上宴客,讓賓客恣情喝美酒,「陳王」句向上承接「鐘鼓玉帛豈足貴」的句意,「斗酒」句向上承接「但願長醉不用醒」的句意,脈絡相承,十分細密。連「古來聖賢皆寂寞,只有飲者留其名」,及「五花馬,千金裘」,一一拿出去換美酒等語,都秉承環繞著「美酒」比「鐘鼓玉帛」更可珍貴的題旨,緊密不脫,這是文心一再伸展滔滔不絕的最優美之處。
所以理想的國文鑑賞教學,首先是考證上的「求真」,作品的真偽,題目與語詞的正確,句子有沒有出入?真正是作者的意思嗎等等?進一步,在藝術性上「求美」,分析其文心語意所在,如何脈絡呼應?審視其詞彙瑰美,以及文氣豪壯,一噴而成,才是後人不及李白處等等。然後探索思想上「求善」,內容志向人品的完善,與價值觀的認知,像本詩或可拿「濡首荒志」的酒戒作比較等等。這些是我隨手想到的,別人或可以想更多更好。
現在民間有股力量自發地興起,對自己的文化有深刻的認識,因而深深知所珍惜,他們有一腔忠膏義血,有必須挺身出來承擔的勇氣與使命感,要編成「高中理想的國文課本」。此力量不想隨政治的走向而起舞,他們明白:政治偏於一時,文化垂諸千秋!也不因升學分數的功利評估而短視,他們明白:多元化的啟迪,反而培育出變化無窮的應考潛力,將來才更有競爭力。更放下經濟銷路的擔心,且讓新世代的學生、家長、老師,均可自修、比較、或採用。
參與《理想的讀本》撰稿的傑出教授們,個個貢獻全力,傾心投入,資料比別本扎實,表述比別本周延,賞析比別本深入,延伸閱讀,取之古今中外,眼界擴大到跨越時空的境地。從選文注釋,賞析文學,深度品讀,到價值探討,每一細節,在考證上「求真」、藝術性上「求美」、思想性上「求善」三方面,面面俱到,力求最好。
這股民間力量與撰稿的教授們,共同的憧憬,就是期待在未來的地球村裡,華人一個個能有崢嶸自信的氣象、有高雅審美的眼光、有豐富的人文素養、有認真又靈活的頭腦、有正確而大方的言辭、還有君子和善的度量。蘇東坡說過的:「腹有詩書氣自華」,涵泳於詩書之間可以變化人的氣質,已成為一句人人認同的格言,相信氣象、眼光、素養、頭腦、言辭、度量,都會從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國文」詩書中,陶冶出華美的慧光。
四、品讀《理想的讀本:國文4》
七月下旬收到《理想的讀本‧國文》第四冊,見編輯撰述者個個治學有成,發大願力,各就專研顯神通,十餘日一一讀來,情味十足,精采非常!
讀〈金甲蟲〉與〈聶小倩〉,兩篇完全不同類別的小說,卻同以恐怖開展,以喜樂結束。敘事過程均如解謎,竟相對成趣。
讀〈東京夢華錄〉與〈真臘風土記〉,一中一外,均為盛極而衰,可見持盈保泰的不易,令人深思!
讀〈東方主義〉與〈大海浮夢〉,一說東方西方歧視的不同看法,一說大島小島歧視的不同生活,若立場互換,則平等寬容之心,油然而生!
至書末編輯後記,見高瞻遠矚的教學指標十二條,始知篇目調整,選文出奇,篇篇皆取精用宏,各有用意,力求學習者能獨立的多元思考,養成批判或審美的思維能力。鼓勵發表不同角度的觀點,並精準地表達出來。務使國文教育扎根尤為豐厚。此乃求新求變的雄心大志所展現,讀罷深深欽佩,敬祝
大業順利完工,風行全臺並廣及全球!
五、品讀《理想的讀本:國文5》
六月底收到《理想的國文》第五冊,十餘日來拜讀一遍,真是眾志成城,每位撰述者各就所長,一無保留,盡情相告。故能寫出如此高水平的課本!
像〈鵝湖之會〉,連課文都是創造型的!精選朱熹〈格致補傳〉及陸九淵《象山語錄》為課文,將無功而返的失敗聚會,轉變成哲學爭辯的歷史大事。而兩家的主張與方法,在選文中介紹得明白曉暢,字字精金美玉。而雙方真正在會場表明爭辯之焦點,在後來互相唱和的詩篇裡補足,這樣的設計安排,創造了一篇兩方「精銳全在」的課文!
先秦資料:本冊有《墨子》節錄四段,首先介紹儒墨不同的思想旨趣,此處寫得很精闢。墨子從平民立場,以勞苦生活優先,禮儀文彩非底層生產者所急。其主張人類平等的兼愛思想,如今成為普世價值,讀此四段,景仰墨子真是先知!
另有〈馮諼客孟嘗君〉,馮為孟「市義」、「營三窟」的故事。點出要孟嘗君真正理解「市義」,並不容易,「花開果成需要時間,播種後只能等待,等待過程必然得面對不解,忍受孤寂,這是成大事者必須具備的耐力與定力,也是馮諼能從三千食客中脫穎而出的關鍵」。單是這段話,多少學生可以受用一生!
唐詩選了音樂性極強的〈琵琶行〉,詩中詩人與琵琶女完成了詩歌和樂器的相互傾吐及共鳴。解釋了如急雨、如私語的嘈嘈切切,比喻了鶯滑花底,水流灘下,也講明了彈奏的手指各樣姿勢。接著詩人聞聲知音,聽出她心中無限事,也觸動了詩人自身的滄桑感。兩人原來有相同的淪落遭遇,又各自背負著十分光彩的往事,且同在一個盛世趨於衰退的無奈時代裡相互訴訴不平。從故事情節到心底交流,一幕幕介紹得都如同映在眼簾,層層剝入,精義迭出!
元曲選了關漢卿、馬致遠、白樸三位,課文雖摘取小部分,講解乃十分詳盡。研讀這一課,等於學一門專業學問。賞析頗深入,也明白了元曲清新流暢、直口噴出的豪爽之美。試想即使學理工醫農的學生,在高中階段對傳統文化裡各式各樣的内涵特色,打下如此厚實的根基,將來無論走到世界何方,其談吐見識,必然文化自信滿滿!
兩篇小說,一中一西,〈嫁妝一牛車〉,還以為是嫁妝特別豐碩呢!原來是將老婆典質般讓手他人,換取「頂來一臺牛車」。像這樣的一篇小說,是我平常不容易去主動接觸的文類,現在有機會在專家引導下,當作課文來細讀,才明白多見識些題材,眼界放寬,包容量放大,在作家故意用「多元語境」的腔調中,認識光復初期台灣社會底層某些族群的困苦生活與心靈。易位而處,方能増加體諒與同情。
另一篇西方小說《徬徨少年時》,作者寫主角曾有兩個朋友影響他極深,一個引誘脅迫他做壞事,一個接納他並勸醒他如心靈導師。選文那段開始於主角已入大學,雖已擺脫壞朋友的操控欺侮,記憶仍在隱隱作痛,但因大學同學都與自己格格不入,無人可推心置腹,竟去染上了酗酒的惡習,滿臉憤世嫉俗的神情。這時,那位好朋友又出現在面前,他迴避不及,只好帶著曾欠他人情似的負擔心理,虛與應付,共往酒館喝酒,不想被勸善者說服掌控,還頂撞,自我扭曲,毫無願意打開心門的樣子,直到這朋友走後,獨自靜靜回味,反省,羞愧,覺醒。陣陣内在生命真心的召喚,才痛改前非地脫殼蛻變,贏得重生!本課文是西方名作,除學習西方寫作技巧外,它正像一面鏡子,照出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面像,引大家探索屬於自己的生活態度面貌,有的逃避,有的叛逆,有的墮落,有的純潔,有的奮發,只要「不失掉自己最可貴的生命特質」,「找到個人生命價值與生活實踐的平衡點」,自強自救,生命就可以不痛苦而自由了!
接著是古典辭華最縟麗的〈洛神賦〉與〈滕王閣序〉,前者是曹植對女神極力描摹體態儀容、乃至衣裳穿戴的美文,寫下作者為天仙優雅無比的神采而傾倒。兩方相遇、相知、相惜,但限於人神道殊,只能留下「發於情、止於禮」的苦澀戀情。如此感情熱烈又想像浪漫的課文,必然是學生最歡迎的教材,學子如果愛不釋手,可以多讀幾遍,背熟它,相信可以提昇審美的品味!
後者是王勃一氣呵成寫下的〈滕王閣序〉,先寫景觀風物,地靈人傑,由賓主高貴,盛宴難遇,再從賞心樂事,引發志趣感慨,是一篇發展到巔峰時期的駢體文,句句用典,對仗成文。書中對文體的作法、語法都有了詳盡的說解,用典也都註得周延,如果喜愛這些滿眼藻采和成語,趁早多自動背誦一些在腦中,儲存國學常識,一生活用,到老記得!
我預想著將來讀《理想的國文》長大的學子,每上一課都如何開心,不知不覺這謝函越寫越長,怕犯上了喋喋症,就此打住吧。多謝贈書!敬祝
大業早日完工,全球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