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序
從產業多樣性到台灣韌性
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董事長 謝明達
也許是「庄腳囝仔」的出身,讓我對於城鄉的發展總保有諸多情懷與想像。雖然大學就開始北漂離開家鄉,這數十年來不停在島內南來北往的穿梭,因而經歷了不少城鄉的興盛與沒落,深刻體認到產業對於區域發展的影響之鉅,也期許自己能在產業發展上盡人之智,引領眾人齊心並進。
環境永續是人類的共業
這個世界在工業革命之後,生產與運輸成本大幅降低,大量被生產出來的商品開始運往外地販售,成就了人類文明史上前所未見的繁盛景況,再加上百家爭鳴的經濟學說也推升了各國不計代價只為競逐經濟成長率的排名高低。然而在環境資源有限的條件下,過度消耗自然資源、改變植被與地貌、多元物種開始滅絕、動物福祉被犧牲與不公平的貿易制度等種種因素,讓地球完全失衡更引發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氣候,這些惡果最終還是人類與眾生物得要共同承擔。
照理說經濟學本應以人為主體思考環境、社會、經濟共好的平衡發展模式,但過度重視數字的表象,追求最高成本效益之下,完全漠視了人的多元需求;產業的發展亦然,多數企業講求規模經濟、創造利潤最大化的同時,也讓環境與利害關係人付出相當大的隱藏成本。尤其,全球化的高度發展,創造了許多巨獸般的跨國企業與富可敵國的國際品牌,但更加劇了弱國更窮、強國更富的失衡狀態;產業樣態趨於集中、重心偏頗,將會使國家經濟缺乏多元產業支撐而風險升高。我們應該靜心思索「大」,真的是人類文明的正解嗎?
一九七三年經濟學家修馬克 (E. F. Schumacher)於著作《小即是美(Small is Beautiful)》,就提出帶有哲學思想的經濟論述,主張世界經濟應回歸到人之於自然的渺小比例,轉而發展小規模的經濟單位,才能讓土地資本不被消耗殆盡下經濟仍充滿活力。這個將近五十年前的經濟論點,竟精準的預測出我們現在面臨的迫切危機。
社會發展從城鄉均衡開始解
經濟成長同樣為社會結構帶來難以數計的衝擊,商業活動的蓬勃發展使人口大量湧入城市,造成鄉村發展停滯、人口老化凋零,傳統的產業、飲食習慣、地方文化逐漸式微,地方經濟活動因人口外移而一蹶不振,就算不想移居他鄉的人們也被迫離開,城鄉發展的失衡,弱化了國家應有的韌性,這也是人口結構與我們相仿的日本,會在2014年擬定「城鎮、人、工作創生綜合戰略」的五年計畫,致力於弭平城鄉失衡帶來的國家發展危機。
為此,我們二○一九年連結公益財團法人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共同主辦「第一屆臺日地方創生專家交流高峰會」,邀請時任日本內閣府地方創生推進事務局長官分享日本推動地方創生政策經驗,並廣邀臺日地方創生產官學研領域專家與會,提供推展地方創生實務經驗及實質合作模式分享。同年,國內第一本地方創生議題獨立刊物《地方創生way》創刊,期望能引入更多促進城鄉均衡發展的能量。
產業多樣性成就台灣韌性
長期以協助產業升級轉型為使命的中衛發展中心,參與及見證了三十餘年來產業發展的劇變。我們籌辦了卓越中堅企業獎,讓規模中大型的隱形冠軍能有更多資源站上世界舞台;我們也推動一鄉一特色的臺灣OTOP產品設計獎,讓微型的地方特色產業的產品能被國際看見;對於科技應用成績亮眼的農企,我們透過科技農企業菁創獎,讓規模不大的農企業,能乘著數位科技的翅膀發展得更好。
這些規模大小差異甚大、發展路徑多元的產業,只要導入適切的資源,就能如百花齊放般造就台灣的經濟與社會,如同生物多樣化程度高的森林般,就算遇到外在環境或氣候的改變,都能各司其職地成就生態的平衡與韌性。
化低碳永續的考驗為下一波經濟發展動能
當氣候變遷已演變為威脅你我未來的氣候危機時,每個人都有責任起身選擇改變,哪怕只是每個月多買一盒放牧雞蛋、一隻竹牙刷,選擇在地種植的農產、當季的蔬果,手上少提一個塑膠袋、一天少用一個一次性餐具,每個月多買一本書,都可能是撼動世界改變的推力。雖然,生活簡單的我,沒有什麼物質慾望,唯一每個月都會花的錢,除了食物之外,就是書籍,不但充實了我的知識與眼界,也希望能盡己之力,為出版業讚聲支持,也會不定期到獨立書店購書,讓有理念的通路得以繼續傳遞多元價值。
基於這樣的價值主張,二○二○年的世界消費者日,我們攜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提出「消費覺醒」的消費轉型倡議,連結了有理念的通路、生產者共同響應,籌辦市集與論壇,藉以喚醒消費者以實際的消費選擇權支持願意實踐永續轉型的地方微品牌,讓這股力量能成為拉動生產永續轉型的動力。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2020年發布的《自然商業的未來》報告預測2030年前,與自然生態有關的經濟模式將能為世界帶來4億個工作機會與超過10兆美元的商機。可見永續轉型可視為產企業發展的危機,同時也是大轉機,值得我們正面以對,定能搶得先機。
我們期盼《地方微品牌》的出版,透過分享這些雖然規模不大的微品牌,是如何從地方出發,將永續融入商業模式中,持續創造出對於經濟、環境、社會大影響力的發展歷程,能為台灣經濟帶來更多的啟發並點燃地方發展的強勁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