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理財書展
戲論人聲:美聲劇藝思探究與情·人三部曲實踐

戲論人聲:美聲劇藝思探究與情·人三部曲實踐

  • 定價:450
  • 優惠價:9542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時間有限,空間無限。在「獨唱會」與「歌劇」之間,如何找出另一種「演」、「唱」和「劇」的美聲藝術演繹型態?並能連動與表達你我關心的社會時代。

  歷經「融」、「會」、「貫」、「通」的游藝修鍊階段後,這本書的完成正是筆者的回答。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張琳琳


  美國邁阿密大學(University of Miami)音樂藝術博士,以「one-man show」表演概念在經典音樂聲樂舞台之外,走出獨特跨界劇場演繹風格的美聲歌唱家。從創演中嘗試突破傳統聲樂家於獨唱會與歌劇裡的限制,在傳統美聲演唱中大膽挑戰既有框架,以「跨領域」、「拼貼」、「融合」等後現代表現藝術的創意概念,推出劇場式音樂創作─美聲劇。2007年受邀與李泰祥共同製演大師最後一場跨界音樂劇場《情奔─李泰祥最新創作》。過程一路破界,探索當代與經典,連結東西方各式風格。同年創立「張琳琳美聲劇坊」(Lin-Lin Chang Bel Canto Theatre)擔任藝術總監,盼能藉創演推展「分享美麗人聲」的概念。

  劇坊代表作─美聲劇三部曲《情.人》融會各方藝術菁英,將作品精神透過跨藝術型態貫通實踐,以反思角度探討「人性」、「慾望」與「女性」等方面的議題。從學術研究精神,藉田調方式採集編纂文本並融入社會觀察。從生活中對生命提問,將東西方經典與傳統以「跨樂」人文藝術形式混融,並加以創新古典歌樂的詮釋。作者以藝道修鍊者自許,透過天然單一並能傳遞語意的器樂─聲樂的表達,藉歌唱探索純簡呼吸的力量,也同步回歸音樂聆賞的真諦。期許用行動將精緻音樂藝術平易化,帶入社區角落與山海偏鄉,讓人人身心都能自耕一畝藝術心田。
 
 

目錄

張琳琳美聲劇坊舞台創演影像集錦
自序
目錄
表目錄
圖目錄
譜例目錄

緒論
第一節 從一個人的表演開始
第二節 不只是單人的劇唱


第一章 古典美聲與歌唱風格思考

第一節 古典美聲歌唱的限制與可能性
第二節 美聲基礎發展多型態歌唱風格
第三節 美聲劇裡的獨角唱戲


第二章 是音樂廳?還是劇場?

第一節 非典型的音樂表演舞台
第二節 詩與歌樂的新關係
第三節 個體與整體的再造


第三章「美聲劇」發展脈絡與表演建構

第一節 奠定基礎之「獨角唱戲」理念與嘗試
第二節 跨域融合之「獨唱劇」實驗與轉型
第三節 形式確立之「美聲劇」整合與體現


第四章 第一部曲:情.人Ⅰ—情.人
第一節 虛念到實見
第二節 音樂文本與分段架構
第三節 美聲技巧應用與轉化

第五章 第二部曲:情.人Ⅱ—徐志摩與仨
第一節 探訪心音的脈絡
第二節 重讀—重寫—重組
第三節 美聲技巧應用與發展

第六章 第三部曲:情.人Ⅲ—多情應笑我
第一節 從性別意識自覺的創作理念
第二節 浪漫外衣下的殘酷
第三節 美聲應用vs.應用美聲

第七章 總結—無關界限
第一節 美聲新座標
第二節 美聲劇續唱下去

附錄一 藝術家訪談(按訪談時間)
一、歌仔戲藝術—柯銘峰
二、舞蹈藝術—林威玲
三、京劇藝術—李來香、趙敏如

附錄二
詩人黃力奎「詩演」歷程與為《情.人》三部曲的詩作發表

附錄三
張琳琳美聲劇坊創演發展列表

參考資料

QR code
張琳琳美聲劇坊 CF
A Spirit’s Dream 紅塵念—與作曲家視訊暨演出
2022 台東土 ē 黏人—美聲小劇場

 
 

自序

  「美聲(bel canto〔義〕,beautiful singing〔英〕) 真的美嗎?怎麼聲音聽起來就是怪怪的,好像有種距離感?怎麼看那唱歌的人姿勢就挺不自在的,除了衣服很美,聲音聽起來就是⋯⋯說不上來,實在很難懂耶?」

  走進這趟美聲旅程的探索已然超過三十年,還記得當初不知天高地厚勇闖這個「美聲大觀園」,和著獵奇與嘗新的熊心豹子膽,一路跌撞走玩,直到迷失在不知身處東南西北,此地是何方的困惑裡,倏地抬頭放眼張望四周,卻不見路標燈亮人影幢幢,才猛然讓筆者驚醒過來,回首定神開始找路。盤點身上所有的工具與籌碼,如同在暗夜黑森林行走的獵人,打開全身感知,以耳代眼,靠環境引領以聲響領路。過程中不時也遇同道夥伴陪走一段,相互擊掌鼓勵,一步一腳印,儘管有逆有順,苦多於樂,卻甘之如飴,因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經年累月逐漸領會到,原來用耳朵/聽覺去思考更可以貫通、可以穿透、可以讓想像無限寬廣、無窮遼闊。

  關於「唱」,是長年下來全神貫注地鍛鍊著自體樂器。從歌唱機制運行出氣流、吐納、能量、聲波、共鳴、音韻、語意、適度的肌力、軀體內外協調、身心平衡、兼備的理性與感性、融合人文自然科學等等。所有條件都必須同時在當下彼此合作愉快,以適當的強度去調控,並維持恰到好處的流動循環與彈性。所有相關唱歌的辦法不就是如此,但要是說美聲這個義大利人四百年前就認真研發的歌唱技法,以徹底開發人體歌唱潛能的目標所發展出的歌唱法,到形成一種世界性的歌唱美學評準,這門日常生活情趣中醞釀出的活藝術,真的也只有愛唱歌的民族能如此貫徹始終。不過雖然這個是由西方人發明的神奇「藝道」—歌唱法與美感經驗創造,卻讓來自東方的筆者深好此「道」,而甘願「捨此身外,別無他想」(〈水中花〉/蔣勳/詩),全心全力投入探尋。

  隨著被時間催熟的樂器(生理)與積累歌唱實踐的身體經驗獲得(心理),益發讓筆者感受到這個「有機」樂器的奧妙,以及歌唱之於人的身心和性靈鍛鍊的促進,不僅是身體健康,更是生命觀照。時代演進,科技進步,數據演算法鋪天蓋地滲入人類日常中。若說藝術來自生活,那麼經典不敗的藝術,肯定是即便時間、空間內容再如何變化轉動,也不減損其內涵與價值。不知是誰說過:「距離是種美感」。人手一支行動裝置的今日,人工智慧大大改變了過去人們對「距離」的心理感受,光纖網路的進化與元宇宙的概念開啟,使人們對時間與空間的感受也有與過往不同的全新解釋方式。高科技與高度經濟發展,即時搶速、求新求變、複製容易、過剩拋棄、虛擬替代,這些狀態與講究慢工細活、熟能生巧、出神入化、精緻手作、美感觸發等古典藝術標竿,恰是背道而馳。經典的古典音樂藝術,使用手工樂器(包括聲樂)演奏/演唱,皆需要時間(身體技術投資)與空間(特定音場環境)軟硬體條件俱足,加上作曲和表演家與觀眾的共融,才能恰如其分地創發「現場藝術」(live arts),以獲得因美境即時體現而觸發奇妙的臨在經驗感受。

  不同音樂型態映照出各式生活樣貌。古典音樂重視結構、規則與秩序,旋律、和聲、速度、樂器質地與技藝工法,以調性與聲響表達情感,得在量「聲」訂做的空間中創製音感,讓處在空間裡參和音樂的所有人(無論台上台下)各自心神領會,進而共振出與個人和音樂的獨立溝通意會,也無須轉譯,自成一個語境系統。可想而知,當人類的移動從馬車運載、鐵路交通,到四面八方、上天下地、陸海空,二十一世紀甚至可登上太空去旅行。隨著外在環境節奏改變,當代人們對速度的感知,與過去相比已天差地遠。再者,人們生活中容易接觸到大量藍光的電子用品,LED燈具普遍使用連帶影響視覺習慣,眼睛接收愈來愈強的光度和益發豔麗的彩度。而科技融入表演設計,舞台上的燈光也隨著電腦燈具的研發改良產生更多變化,人們對視覺方面的依賴有增無減。加上現代化劇場的建置,需要能提供更多元性的展演創造和執行。為提升場館營運與收入,建置更大的劇場與更多的座位數,舞台專用之更精良的電子音響設備也得因應配合。表演台上以跨領域型態為主的創作內容,挾其靈活善變的特質,更是挑戰觀眾的慣性,也撥撩其想像。這樣的時空條件轉化,自然吸引更多非傳統的表演藝術作品進入新場館,自是也漸次累進出舞台展演量能。

  以上這些風起雲湧的轉型,對原已熱愛古典音樂的閱聽者,甚或都不受影響,因為本質就不特別強化視覺吸引力,但側重「原音」的古典音樂表演,對於這些硬體創新與科技輔助改變,似乎也並不特別誘人。歌劇之外,實際上古典音樂與跨域素材共創表演藝術,彼此互通有無的演出已是相當廣泛,只是音樂礙於其單一強調的聆賞狀態,在與舞蹈、戲劇或多媒體表達等以視覺欣賞為主的藝術類型共同表演時,音樂往往自動被退居為「背景」作用。觀眾習慣舞台上的發生,首要得「吸眼球」。尤其當人們日常已被聲光過度刺激,造成視聽感官疲乏,對欣賞舞台表演的胃口也就愈來愈重。反之,純粹講究聲音細節創造的古典音樂欣賞,反倒像是解渴的清涼泉水,能沁人心脾,但僅是這樣仍平衡不了已然遲鈍的味蕾。因此,經典的古典音樂藝術雖好,但當面對千變萬化的市場,堅持原貌卻難以吸引更多新的閱聽人進到古典音樂殿堂來品美。這個產業危機在2020年被一個至今人類尚未解除警報的COVID-19 災難所拖累,全世界的表演藝術產業共蒙其害,也因而逼使表演藝術從業者不得不去面對現實,思考未來如何加以翻轉,否則表演藝術這個人類自創的古老奇蹟,將何以為繼?

  這本書的寫作實是無心插柳。自千禧年人類度過第一個共同科技危機,筆者旅美返國後,有感國內聲樂表演的侷限性,便開始嘗試連結與融合「獨唱會」與「歌劇」之間的可能性。對獨唱家來說,這兩類聲樂表演都包含「演」與「唱」,根據表達特質與作品設定的不同,於肢體動作與唱曲搭配的體現比例便有所差異,以及因角色需要所擬定的個性強度和各類音樂風格上的規範。根據戲劇性的基準,「獨唱會」的簡約與「歌劇」的繁複,對舞台上的視覺觀感恰成強烈對比。劇場的表達方式一向是從文本/說故事角度產出,「獨唱會」以精鍊詩文作為溝通語言,而「歌劇」以通俗語彙傳達,但兩者作曲體式的不同,也影響觀眾對訊息的辨識與接收。一場演唱會通常由許多歌曲串接組成,一首三分鐘的藝術歌曲就似一個微觀的完整故事,而一齣三小時長度的歌劇則聚焦說完一個故事,可見得這兩種歌唱藝術的演出方式原就訴求各自的「演」「唱」特點。而從舞台設計上來說,因其功能性不同,當然個別所需投注的資金更是難以相提並論。基於上述的認知,筆者開始透過一年一場的嘗試,從實作中慢慢摸索,演後檢討修訂,再推新作品進一步探試。有感單打獨鬥的限制,進而設立「張琳琳美聲劇坊」(Lin-Lin Chang Bel Canto Theatre)集結更多志同道合者。整個創發歷程連同表演性質的名詞定義也是同步一再修訂,自初始的「獨唱會」,到中段的「獨唱劇」,最後是「美聲劇」 ;「演」與「唱」的配比從one woman(獨角戲)個體式的唱演型態到《情.人》三部曲的唱法與唱腔融合角色創造,這一路實則是自己跨越自己的軌跡。電影《教父》三部曲的義裔美籍導演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說:「讓你的電影『個人化』,永遠要把電影盡可能拍得個人化,因為你活在這世上,就已經是個生命的奇蹟。如此一來,你的電影也會是個奇蹟,因為電影所反映的內容,都是來自於獨一無二的你。」

  關於本書,裡面集結許多藝術奉獻者的智慧。正如同一齣歌劇的創製演,過程的甜酸苦辣與當中所涵蓋的領域範圍,隨著時代轉動,對領域別的跨越想像已難以界定,也許可以「全領域」待之了。人類在大腦的指令下統整運行,就算蓋棺也無以論定左右腦所對應的理性與感性功能機制實則為何。不過也無須糾結,畢竟人無論先天或後天能力,都得透過終生的學習來建構更趨完備的生命風貌。尤其學問處處皆相通,因此讓所思、所感、所惑與所想,能夠爬梳脈絡與建構邏輯,如同孔子所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讓學問成為活水,加以靈活運用,進而主動去創造生命的意義與利他的價值。筆者以「融會貫通」作為全書建構與驗證美聲劇藝思和美聲劇場實踐的終極理念。

  自〈緒論〉開始談起西洋古典聲樂家在舞台上塑造的表演標準形象,到科技主流的當代藝術表演舞台,對應當代聲樂表演的挑戰與轉換。接著分別以「融」、「會」、「貫」、「通」四個層次漸續堆疊;「融」是第一章以古典美聲為基礎,作為延伸與開發多元唱腔風格的理論思考;「會」是第二章藉劇場製演概念,來探討非典型歌樂表演型態與開發;「貫」在第三章是透過製演嘗試與實驗,確立美聲劇的創作理念與方法;「通」為美聲劇《情.人》三部曲創製演的驗證,包括第四章《情.人-I:情.人》、第五章《情.人-II:徐志摩與仨》,和第六章《情.人-III:多情應笑我》這三齣美聲劇分別有詳盡的剖析與深入的表述。最後是第七章的總結,為美聲劇藝術座標確認與續航。另外,在有限的文字篇幅裡,根據筆者經歷的三部曲過程中相關身心跨域融合表演經驗,選定以中國傳統戲曲領域的京劇和本土傳統戲曲歌仔戲的藝術家,以及融合東西方身體技術的舞蹈家進行邀訪。附錄一按照訪談時間序,有筆者專訪歌仔戲資深國樂樂師柯銘峰(柯爺)、新古典舞團資深舞蹈家林威玲,和資深京劇老旦李來香與小旦趙敏如等四位不同專業領域藝術大師,各自以豐厚的專業經歷放射璀璨的光亮,一齊融會出開闊前瞻的表演藝術觀點。附錄二是《情.人》三部曲最重要的文膽詩人黃力奎,在漫長的三部曲歷程中,透過他實際參與演出且以詩為文。每回排練過程中,一首首情意深邃、通徹明快的好詩,彷彿量身訂做似地,為這三部曲的藝術創造留下無可磨滅的詩興見證。再者值得一提的,就是全書最多彩的頁面,恐是全書編選當中數一數二直讓人產生選擇困難窘境的精華凝結,正是那一幀幀永恆的畫面定格。紙短情長,書裡面被寫入或未及寫進去的名字,無論你的位置是在前台、後台或任何一個停駐點,我們偶然交會互放的光亮,點滴歷程全都在書中融會貫通。是的,你、我、情人們,我們一直有彼此。

  時間有限,空間無限。在「獨唱會」與「歌劇」之間,如何找出另一種「演」、「唱」和「劇」的美聲藝術演繹型態?並能連動與表達你我關心的社會時代。歷經「融」、「會」、「貫」、「通」的游藝修鍊階段後,這本書的完成正是筆者的回答。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3437319
  • 規格:平裝 / 264頁 / 17 x 23 x 1.3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五章
 
第二部曲:情.人Ⅱ—徐志摩與仨
 
劇場創作的內容發展必得由文本開始, 《韋氏新世界辭典》(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中,認為藝術是「展現形式、美或獨特感知的製程或製作」。而劇場導演賴聲川對架構作品的看法:「⋯⋯結構就是秩序。看到結構就是看到秩序,事物的秩序。結構是通往形式的道路。」因此劇本的結構必須是有邏輯可依循的概念,採段落的方式能清楚並有方向性地交代故事的走向發展。而文本的題材則包羅萬象,通常能引發共鳴或議題,是屬於論及普世價值或與大眾切近的話題。而觀眾在文本中若要賦予角色扮演,或可用第三人稱的角度將觀眾這項元素納進來,也是後現代主義作法慣常將表演當中對第四面牆的虛擬給消融掉。以音樂會的欣賞,大部分是為兒童藝術教育目的設計的音樂會,較常有這類的觀演互動設計。但傳統音樂會中觀眾通常單純扮演音樂聆賞者的角色,主要為聆聽,少有需要配合台上的參與指令,連歌劇欣賞也不例外。筆者受後現代劇場的啟發,感受到傳統的音樂會表演自台上到台下的距離,無論是有形的身體距離或無形音樂的非語言語意距離,皆產生某種程度的心理屏障。因此為使美聲表演能更容易進入生活,更為藝文閱聽大眾所熟悉,就像戲劇演出勇於主動走入人群,以寫實意識淬鍊抽象精神,再即興轉化為生動的現場藝術所需的存在與發生。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藝術設計】《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系列心靈勵志小說完結篇,神祕導師蘇格拉底對生命疑問的最終解答《隱藏的學校》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兒童套書展
  • 開運命理展
  • 年度心理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