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從西元前12世紀起,一個戰爭故事在地中海東岸口耳相傳。從土耳其到希臘,從黑海到北非,它被無數遊吟詩人唱誦了三百多年,直到被一個名叫荷馬的盲詩人整理定型,這就是《荷馬史詩》。
無可否認,《荷馬史詩》是西方文學的第一顆明珠。英雄VS美人、愛情VS仇恨、江山VS家庭、榮譽VS責任、野心VS忠義、嫉妒VS寬容……所有的矛盾都在特洛伊城下展開,十萬將士史無前例地跨海東征,用十年的時光譜寫了英雄時代的一曲輓歌。
人類文明中,多少神話伴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無聲無息地退幕,甚至人們都看不見眾神轉身而去的衣角。可是,希臘眾神卻用一場最慘烈的戰爭,抹平了他們在人間的痕跡。希臘文明從此告別被神明主宰的半蒙昧時代,開啟了他們的「哲學的突破」—不再滿足於以原始神話解釋世界,轉而對世界的起源、人的價值、人生的意義等深刻問題進行更深入的哲學探討。
人類各大古老文明都經歷過這個階段,連發生哲學突破的時間都很接近,以至於那段時期被稱為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只是,當其他眾多古老文明在神話的基礎上發展起能夠解釋世界的高級宗教(如印度教、佛教等)時,希臘人卻甩脫了神話,以哲學、科學和「邏格斯」代替了神話。難怪,在希臘神話的最後一個故事裡,眾神的祭壇被無情摧毀,神的子嗣自相殘殺。這個故事就是特洛伊戰爭。
很長時間以來,人們以為這僅僅是故事。19世紀末,一個《荷馬史詩》的超級粉絲用自己前半生的全部財富和努力向世人證明:這不是故事,而是一段真實發生在地中海東岸的歷史。當代人認為,這場戰爭發生在西元前1193年至西元前1183年。有人甚至連戰爭的地點都挖掘了出來。也許,正如電影《魔戒》開篇所說:「時間久了,歷史成為傳說,傳說成為神話。」
追尋希臘神話,也許就是在追尋一段真實的歷史。但是,歷史被怎麼書寫,被怎麼記憶與留存,卻又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體現。我曾經一直好奇,為什麼古老的文明中都流傳著相似的故事:兩個國家征戰十年,各路神仙分陣營親身助陣,而那戰爭的導火線,都是因為一個美麗的女人被劫。在希臘這個女人叫海倫,在印度這個女人叫悉多,在華夏這個女人叫妲己。
故事的開端相似,過程也相似,可是結果卻大相徑庭。在華夏,美麗的妲己成為禍國殃民的狐狸精被大快人心地斬殺;在印度,悉多要艱難地證明自己被擄十年卻依舊保持貞潔之後才與國王破鏡重圓;而在希臘,海倫私奔十多年之後依然用美麗征服了丈夫和眾多英雄,像沒事一般地回到斯巴達繼續做她的王后。如果這樣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古代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現象,那麼這個古希臘最後的神話,就已經揭示了後來輝煌的希臘古典文明所推崇的東西。
這本書為大家完整介紹希臘神話中特洛伊戰爭的始末。《荷馬史詩》講述了特洛伊戰爭的故事,可是卻沒有把這個故事講完。史詩的第一部《伊利亞特》(又譯《伊利昂記》,因特洛伊城又名伊利昂)雖然直接描述了這場戰爭,可是只選取了十年之戰中短短的二十多天裡發生的事。因為詩人的講述,這段時間裡的故事也就成為特洛伊戰爭中最顛峰的時刻,廣為世人熟悉。可是,如果僅憑《伊利亞特》的故事,人們難以窺得這場戰爭的全貌。從海倫私奔到戰爭全面爆發,中間發生了什麼?籠罩在阿基里斯那輝煌勝利之上的詛咒到底有沒有成真?引爆戰爭的兩個情種究竟落得怎樣的下場?《伊利亞特》都沒有講述,甚至連著名的木馬計都未曾提及。這一戰前前後後的許多故事,散落在古希臘其他歌謠、悲劇裡,本書擷取這些素材,為讀者展現特洛伊戰爭始末的全景。
從古典時代的希臘起,特洛伊就是藝術家們一個繞不過的話題,人人都從中汲取靈感,人人試圖對它發起挑戰。久而久之,它也成了一個藝術史上的一個基本素材庫,文藝復興、古典主義、巴洛克、浪漫主義的藝術家們也都站在自己時代的文化與審美立場上重新審視這個故事,重新從這個故事中看到人性的閃光,唱響英雄的哀歌。
三千年前,曾經有過一場慘烈的大戰,耗時十年。那是歐洲與亞洲之間的對決,那是意志對命運的終極較量,那也是一場神界的陰謀。那場戰爭讓無數英靈飲恨沙場,讓勝利者與失敗者的繁盛文明一同凋零。
這就是特洛伊戰爭。它曾經被視為只是一段神話故事,但19世紀以來,越來越多的歷史學家發現它也是一段真實發生過的歷史。古希臘的遊吟詩人們只是將他們聽來的傳說重新連綴編輯,便為後人留下了一段瑰麗壯美的史詩。
這段史詩的核心人物是一個又一個「英雄」。無論投身哪個陣營,他們在戰場上的表現都無愧「英雄」這個稱號。可是,促使這些英雄義無反顧走上戰場的卻是兩次選擇—兩次內涵完全一致的選擇:
江山和美人,你選哪一個?
前言
希臘坐落在巴爾幹半島最南端,2,000多個島嶼散落在蔚藍的愛琴海上,其中,克里特島早在西元前21世紀就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文明,是人類最早出現文化的地區之一。我們所熟知的四大文明古國中沒有古希臘,主要原因在於古希臘從未像中華文明那樣成為一個統一的大國。沒有古國,又何來的文明古國?在長久的歷史中,「希臘」可以被看做一個文化區域概念,是由一系列使用著希臘語,分享著相似文化的島嶼、城邦所組成的鬆散文化體,他們甚至連一個統一、堅實的同盟都沒有。
正是在這片文化區域裡,文化一點點發展起來。早在西元前8世紀以前,希臘各地的人們就口耳相傳著一些美麗的傳說故事,這就是後來著名的希臘神話。
正是因為古希臘從未統一過,希臘神話中會有很多模糊的記載,同一個神也許有不同的出身、不同的經歷,甚至是不同的樣子,有時這些記載甚至是自相矛盾的;但也正是因為古希臘從未統一過,古老的希臘神話才顯得搖曳多姿。
隨著希臘文學的逐漸發展、成熟,有人開始用文字、文學來記錄這些古老的神話故事。其中,有兩個人的作品為人們留下了最寶貴的資料。一個就是盲人詩人荷馬,他在《荷馬史詩》中引用到了眾多神話人物的名字和故事,為後人保留下了許多古老的神話印記;另一位是海希奧德,他以一部《神譜》將散落各地的希臘神話加以整理,使之系統化、譜系化,這也為世界瞭解希臘神話提供了最好的參考。
古希臘被古羅馬征服,羅馬共和國又發展成了羅馬帝國,羅馬帝國曾經一度雄踞歐、亞、非、英、法、德、義等區域,許多主要的歐洲國家都是在羅馬帝國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古希臘文化,便藉著羅馬帝國這條路徑,深深滲透進了西方文化的血脈之中。
前言
你多久沒見過銀河了?你是否從出生起就沒有見過真正的星空?我曾經數次站在草原、沙漠或大海邊仰望蒼穹,在璀璨的群星下感受到的不僅是迷醉,更是震顫。
遙想3000年前的古代:沒有燈光閃爍,沒有大氣污染,更沒有電視劇分散注意力,那時的古人夜復一夜地仰臥在無邊星空下,一定也會像現代人一樣讚歎著世界的神奇。讚歎著,讚歎著,就莫名地感受到人類自身的渺小。星空蘊含的時空無垠感,激烈地碰撞著人類關於生命有限的認知,迸濺出的浪花便是神話、宗教或哲學的浪花。在古人眼中,群星不僅是一些漂亮的、會閃爍的亮點,也是眾神的居所,是人類攀登的方向。
在夜復一夜的觀察中,有人發現有些星位置相近,便把它們組合起來,用一條條看不見的假想線條相連,這就是西方人所說的星座。一般認為,星座最初由兩河流域的蘇美人發明,後來傳入埃及和希臘地區。西元2世紀,古希臘天文學家克勞狄烏斯.托勒密把夜空的群星劃分成了48個星座,把它們想像成神話中的人、動物或物品的形象,這就是那些星座名稱和神話的由來。
科學可以告訴我們,在三維的宇宙裡,那些星座中的星星們其實並不相鄰,甚至還可以告訴我們它們真實的形態與成分構成。可是,如果人們只把月亮當成一塊坑坑窪窪的大石頭,那該多無趣呢?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人們其實更需要細心呵護生活中的浪漫與天真。
用星座神話的眼光仰望夜空,能看到的不僅是恆星、星雲,還有希臘神話中的一個個英雄──他們的豐功偉業,他們的毀譽人生,他們用自己坎坷、成敗、教訓、選擇,為世人指明人生的方向。
一如燦爛群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