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語展_EZ加碼
中國如何攻打臺灣: 滲透黨政軍、以商逼政、軍演恫嚇,然後渡海、搶灘、巷戰……臺灣怎麼防?美日怎麼幫?來得及嗎?

中國如何攻打臺灣: 滲透黨政軍、以商逼政、軍演恫嚇,然後渡海、搶灘、巷戰……臺灣怎麼防?美日怎麼幫?來得及嗎?

  • 定價:460
  • 優惠價:66303
  • 優惠期限:2024年11月0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每一次的戰爭,總在被侵略者還沒做好充分準備時就打響了。」——作者/余杰
   
  ‧武力封鎖、先攻外島、直占本島,中國攻臺,哪種路徑「最可行」?
  ‧「當年打不下金門,如今用高粱酒買金門。」以商逼政,就可以兵不血刃。
  ‧「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美軍馳援最快也得17天,日本要多久才會到?
  ‧先取東沙,再拿澎湖,到時候澎湖10萬人口就是中國最好的「人質」。
 
  作者余杰是北京大學碩士,被譽為兩岸三地「最敢說真話」的作家,
  2004年他和劉曉波等人共同起草「中國年度人權報告」,遭到非法軟禁數月;
  2012年他攜妻兒出走美國,目前定居華盛頓。
 
  2016年起,余杰每年必訪臺灣,走遍各縣市包括外島,視臺灣為第二故鄉,
  寫下5卷本的《臺灣民主地圖》系列、《從順民到公民:與民主台灣同行》
  等多部以臺灣為主題的著述。
 
  儘管國際社會和臺灣內部對中國是否真會攻臺有諸多討論,
  但余杰認為,更恰當的問題是:中國會以何種方式武統?
  武力封鎖、先攻外島、直占本島,哪種路徑「最可行」?
  臺灣一旦遭受攻擊,又該如何防守?
 
  他長期研究歷史的背景及三地生活經驗,最能完整詮釋這場
  中、美、臺不斷角力的「新三國」。
 
  ◎攻臺時間點?歷史上三加四場戰爭有答案。
  所有戰爭都有跡可循,余杰從歷史上三場著名的國際戰爭:
  伊拉克併吞科威特、阿根廷侵略福克蘭群島、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以及中共建政後四場對外戰爭:
  韓戰、中印邊境戰爭、中蘇珍寶島衝突、中越戰爭的規律──
  預測中共攻臺時間點和可能行徑。
 
  ◎對臺動武三劇本,哪種最可能?
  .封鎖海域,取代開戰。
  臺灣對小麥和玉米的進口依存度很高,煤礦存量也只能撐36天。
  中國也可直接剪斷15條臺灣連外海底電纜,進行資訊封鎖,
  (烏克蘭有馬斯克的星鏈幫忙,臺灣呢?)
  此法被美國智庫專家稱為最有效果的「灰色地帶戰術」。
 
  .先攻外島,澎湖是人質還是阻礙?
  先取東沙再拿澎湖,澎湖10萬人口是最好的「人質」;
  澎湖一失,臺灣將無險可守。當年施琅攻臺就「先打澎湖」,
  習近平若想學康熙收復臺灣,誰會是他的施琅?
 
  .最後一招是渡海、搶灘、巷戰,三階段占領本島。
   水淺浪險的臺灣海峽是天然屏障,但相對也是軍備補給的阻礙,
   等待美軍馳援至少要花17天,臺灣島民有辦法奮戰到援軍趕到嗎?
 
  ◎美日會為臺灣一戰?來得及嗎?
  疑美論認為,美國從阿富汗撤軍,也沒有真的派兵支援烏克蘭,
  所以絕對不會幫臺灣打中國……。
  但坐視中國侵占臺灣,就等於宣告「美利堅治世」將告終結,
  美國勢必出手。只是,
  中國戰艦數量已居世界第一,美軍真有能力護臺到最後?
 
  滲透黨政軍、以商逼政、軍演恫嚇,渡海、搶灘、巷戰……
  臺灣怎麼防?美日怎麼幫?來得及嗎?
 
  最知美、知中、知臺的余杰,從歷史、戰略角度,
  看美、中、臺新三國攻防。
 
名人推薦
 
  「歷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粉專創辦人/江仲淵
  Podcast《一歷百憂解》主持人/李文成
  國際政經專家/汪浩
  ——強力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余杰
 
  1998年出版處女作《火與冰》,在世紀之交寂靜的文壇掀起一陣旋風,短短數月間暢銷百萬冊,有如魯迅和柏楊般的批判性文字和思想,影響了整整一代中國青年。此後十餘年間,與劉曉波一起推動中國的自由與人權,屢受中共當局之禁書、拘押。
 
  2012年1月,攜妻兒赴美,定居華盛頓郊區,主持亞太宗教自由與民主化研究所,潛心讀書思考、著書立說。2018年12月,入籍美國,自由在哪裡,祖國就在哪裡。
 
  以寫作為職業和志業,長期為北美和臺灣多家華語媒體撰寫專欄文章,涵蓋當代中國政治、近代思想史、民國歷史、臺灣民主運動史、美國政治等領域。致力於用文字顛覆馬列毛習極權主義、解構中華大一統觀念、批判西方左派意識形態。
 
  多次入選「最具影響力的百名華人公共知識分子」名單,並獲頒「湯清基督教文藝獎」、「亞洲出版協會最佳評論獎」、「公民勇氣獎」、「廖述宗教授紀念獎」等獎項。
 
  以華語文化圈唯一擁有言論自由和新聞出版自由的臺灣為精神故鄉,心繫臺灣的美食、風景、書店和朋友。相信讀書這一古典的愛好能帶來生命中最大的快樂,願意以書為媒,結識更多自由而勇敢的心靈。
 

目錄

推薦序一  歷史如同判例,帶我們找到兩岸的未來/江仲淵
推薦序二  中國入侵的進行式/李文成
推薦序三  臺灣如何嚇阻中國?/汪浩
自序  中、美、臺的「新三國演義」
 
第一章  臺灣與中國的「準戰爭狀態」
01「維持現狀」不是積極的未來,陰影始終都在
02認知戰、經貿戰及軍機擾臺的「新常態」
03「紅色滲透」全臺灣,你,紅了嗎? 
04三場國際戰爭,預測三個攻臺時間點
 
第二章  封鎖海域取代開戰,這種戰術德國用過
01海上封鎖加切斷電纜
02封鎖臺灣就是宣戰
03為打破封鎖而戰,美國準備好了
04德國無限制潛艇戰經驗,中國得先看懂
 
第三章  先攻外島,目標澎湖
01施琅攻臺「先打澎湖」,中共呢?
02習近平想學康熙,誰是他的施琅?
03古寧頭之役:打不下金門,就打不下臺灣
04八二三砲戰:美國打亂了毛澤東的盤算
 
第四章  直攻本島,二戰時的結果是……
01渡海、搶灘、巷戰,直攻本島
02連麥帥都不打臺灣——美軍跳島戰略
03英國也有一份兵演侵臺報告
04美日聯軍獲勝有四大條件
 
第五章  中國四場對外戰爭的慣例——偷襲
01韓戰:與聯合國為敵,百萬官兵戰死
02中印邊境戰爭:贏了面子,輸了裡子
03中蘇珍寶島衝突:爭個小島,丟大片土地
04中越戰爭:搭上美國便車的投名狀
05四次對外戰爭的六條規律
 
第六章  官場比戰場更重要的中國軍隊
01解放軍得先打一場反腐戰爭
02習近平的軍改
03解放軍能打多久的仗
 
第七章  美國會為臺灣一戰嗎?
01坐視中國侵占臺灣,「美利堅治世」將告終結
02戰爭不只比軍力,人民素質更關鍵
03在中國面前,美國得先克服四個弱點
04臺海開戰,美國必然攻擊中國本土
 
第八章  中國有邦交國缺盟友,臺灣有盟友缺邦交國
01中國沒有真正的盟友
02日本,臺灣第二盟友
03嘗過共產黨恐怖滋味的,對臺灣最友善
04中共最大的敵人,自家人民
 
第九章  中國自比戰狼,臺灣就當刺蝟
01「不戰而降」不是正確選項
02示弱和讓步,換不來和平及友善
03國土防衛軍,人人都能戰
04不對稱戰力,成為中共啃不了的刺蝟
 
參考書目
 

推薦序一
 
歷史如同判例,帶我們找到兩岸的未來
「歷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粉專創辦人/江仲淵
 
  在研究現代中國的政治思想中,歷史源流是絕不可忽略的一道課題。
 
  就我們傳統的印象看來,中國歷史上每一個富強的朝代,其壯盛的最佳辨識方法,無非是以版圖之大小來觀看,其實假如我們能細細思考,便會發現自己先入為主的思考模式極不符合邏輯:「憑甚麼一定要以版圖大小計算?宋朝經濟繁榮,平民安樂;吳越有魚鹽之力,國力不可小覷,怎麼就忽視它們了? 」
 
  其實,這種謬誤與我們閱讀中國歷史的規律性有關係,畢竟一個國家強盛之後,往往會以開疆闢土來彰顯國威,我們所熟知的盛唐、盛清、盛明,不都是版圖極大的朝代嗎?且中國的讀書人自古以來對分裂皆抱持恐懼,就古籍歷史上看,每一次分裂都會造成大規模平民百姓的死亡,魏晉南北朝鬥成一團,讓東漢的5,000萬人口迅速銳減至800萬;五代十國亂極一時,讓安史之亂後的6,000萬人口下降至3,000萬左右。
 
  我們再想想,宋朝對西夏與遼國的征戰、明朝的三藩之亂、清朝的太平天國之亂、民初的軍閥混戰,中國在「不統一」之下,很少得到安穩的局面,這也使得讀書人無形中誕生出了大中國的思想,亦即希望中國能有一個大統一的中央來領導大家。
 
  傳統中國對統一政權的嚮往不言而喻。從社會看來,中華民族是重視面子的民族,而養成這種民族性的起源,顯然是社會心理的需求。人什麼時候會愛面子?是對自己的內在價值最缺乏信心的時候,對岸希望能從十九世紀末期顛沛流離的不平等條約中解放,讓西方各國明白中國已非昔日之東亞病夫。
 
  作為一位近代中國史的沉迷者,余杰的文章我大多已經讀過,其中《1927民國之死》與《顛倒的民國》更是到達滾瓜爛熟的境界。之所以熱愛余杰,很大層面在於其剖析華人傳統史觀及其弊端,每當回想他所說的話,總不免冷汗直流,他的觀點至今依然適用。
 
  余杰常在讀者眼中扮演金剛怒目、嫉惡如仇的形象。他的筆法極具辨識度,擅長使用歷史資料佐證,將思想主旨帶入其中,作為一名長期研究兩岸政治的作者,余杰詳細描述中共攻臺的進程,以獨到的歷史見解切入,不厭其煩的從明鄭時期施琅所發動的澎湖海戰,推導出中國攻打外島「不戰而屈人之兵」,乃至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對於攻打臺灣的評估,進而推導如今中共攻臺的難度。
 
  本書有趣的是將政治、歷史兩個若即若離的學科合併,讀政治不能不掌握歷史,否則無法打通整個脈絡,將淪為一般人最痛恨的填鴨式死背硬記,對於釐清如今趨於緊張的兩岸關係,以及中共對臺的政治、軍事、經濟決策,過去所生之事就如判例,能帶領我們找出未來的方向。
 
  一個國家的歷史束縛越重,其轉向近代化的過程會越慢;一個國家對現代歷史的恥辱越深,它對過去的報復心理便會越發強烈。鄂圖曼帝國在工業革命前,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線達六個世紀之久,可是在工業革命的浪潮下,土耳其在光輝的過去中無法尋得方向,進而迷失在近代化的道路上。又如歐洲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納粹德國特地尋找位於法國康比涅、過去曾簽訂《凡爾賽條約》(按:Treaty of Versailles,一戰後協約國和同盟國簽訂的和約,雙方在康比涅森林一節火車車廂內簽署停戰協定,代表一戰正式結束)的車廂簽署停戰協議,以表示一雪前恥,極為最佳例證。
 
  中國作為東方的古老國家,對於先前稱霸於東亞,使四方諸國遣使進貢擁有著光輝歷史,但也同時受到了鴉片戰爭以來,西方各國無視中國主權,屢次侵犯領土的國族悲劇,從而衍伸出了對於收復失土的強烈信仰,對於如何尋覓臺灣軍事防禦的方向?余杰老師獨到的史學見解,將為大家開啟一段思想盛宴。
 
推薦序二
 
中國入侵的進行式
Podcast《一歷百憂解》節目主持人/李文成
 
  許多人在看待臺海問題時,總會陷入兩個疑惑而無法進行討論,一為戰爭何時開始,以及美國是否會願意援助。
 
  販售戰爭恐懼的紅利是驚人的,無論最終目標是希望中方成功入侵臺灣,或者為販售那一方當前的自我影響力而渲染恐怖情緒。
 
  但這個問題必須回歸到大國博弈的格局上來看,當中國的經濟實力在帳面數字上超越了日本與德國後,站在不看個人感受、必須為總體犧牲奉獻的獨裁國家領導階層視角,中國已經做出了跟美國叫板的態勢。
 
  這種虛妄的情緒透過內部宣傳不斷加溫,最終讓中美之間從競合關係,逐步走向衝突加劇的貿易戰爭,也因為彼此體制與意識形態的劇烈落差,讓全球化從原本彼此追求雙贏的局面,走向了零和博弈的困境當中。
 
  而從冷戰以來一直位居民主資本陣營第一線的臺灣,在地緣政治上無可避免的必須做出選擇,這也就回答了第一個問題,臺海戰爭實質早已爆發。
 
  在網路崛起以後,獨裁體制能夠在自由國度裡藉由綿密的訊息管道,藉自由為名行獨裁喧囂之惡。多輪的資訊戰早在臺灣所有媒體平臺上點燃戰火,企圖毀壞國民防衛意志的投降主義,以中立客觀為殼、包裝敵我不分的觀點,儼然在國內屢屢攻城掠地。短影音碎片化的資訊,更是早已在不知不覺間,徹底改變了年輕人吸收知識的方式,其所產生的破壞力是未來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時間,臺灣社會難以償還的隱形債務。
 
  然而,真實的國際局勢與總體發展,卻不是華美的謊言能夠扭曲的。
 
  如果清楚認知到當前世界的貨幣、金融、經濟、軍事、外交等多面向的訊息,就會發現所謂美國衰退論,並不如中國所宣稱的那般——美利堅早已不堪一擊。反而是美國知識階層與各界菁英的自我警惕與反思。美國所建立的治世,雖然從二戰以來屢經挑戰,但無論是軍事力量強大的蘇聯、經濟一度有可能趕超的日本,也始終沒有在競技場上比美國走得更遠。
 
  這也就回答了第二個問題,臺海儼然是第二波冷戰裡,最終決定勝負的砝碼,美國沒有喪失的條件。
 
  而反觀中國雖然有著巨大的戰略縱深、幾乎源源不絕的人源後勤,足以作為他對臺灣的恫嚇資本,但同時他也在地緣政治上,被強大的資本民主陣營所包圍,舉凡日本、南韓、臺灣、越南,以及人口數已經超越他們的印度,中方都與之存在巨大的矛盾,在此格局之下貿然發動戰爭所引發的連鎖反應,必然是三連任後、「表面上」穩坐釣魚臺的習近平不可承受之重。
 
  危險的是,但凡一個獨裁者隨著年齡更高而繼承人問題難以解決,都有可能罔顧國民集體,選擇一條冒險之路,臺灣在此時必須有更強的自我認知以及敵我意識,在中美之間與歷史長河裡找到一個更安全的位置。
 
  感謝余杰老師的作品,透過多方角度切入,從中、美、臺三方觀點剖析,為我們在混亂而戰雲密布的二十一世紀,指點一條通往和平與希望的自強之路。
 
推薦序三
 
臺灣如何嚇阻中國?
國際政經專家/汪浩
 
  余杰是華文世界中少數同時「知中、知美、知臺」的作家,他知道三國各自優劣、長短、攻守的幽微之處,寫中、美、臺「新三國演義」得心應手。所以,特別向大家推薦余杰的新書《中國如何攻打臺灣》。
 
  近來,國際社會對習近平什麼時候攻打臺灣有諸多討論,但更恰當的問題是:習近平會在什麼情況下侵臺?
 
  我認為習近平可能在三種情況下對臺動武:
 
  一、習在內政上碰到大問題,決定對臺動武,以轉移矛盾。余杰書中提及的情況,如毛澤東1962年挑起中印戰爭,和1969年挑起中蘇珍寶島衝突,都是他為了轉移內部矛盾的一種權謀。這種狗急跳牆的情況,臺灣很難防範,但要時刻準備,予以迎頭痛擊。
 
  二、習的統戰滲透成功,臺灣從上到下由投降派掌權,就像1949年解放軍渡過長江天險時,國民政府從代總統李宗仁,到和談代表團都是投降派。國防部和國軍已經被共諜徹底滲透,如國防部副部長劉斐、江陰要塞司令和重要軍官等,最後國軍江陰要塞七千官兵一炮不發投共。習近平如果斷定他對臺灣國軍上下的滲透已經成功,便會對臺動武。普丁對烏克蘭動武,也是因為他判斷烏克蘭親俄投降派會配合俄軍,揭竿而起。臺灣人民、臺灣政府和國軍要加強警惕,大力清除匪諜。
 
  三、美國送出不會出兵的錯誤訊息,就像在韓戰和俄烏戰爭之前,美國沒有把紅線畫清楚。美國政府注意到這種情況,所以總統拜登才多次公開說美軍一定會來臺海。臺灣當然要爭取美軍前來,但這同美國認知臺灣抵抗意志有很大的關係。
 
  余杰也在書中討論了中國侵臺的三個時間點和三種方式:武力封鎖、攻打外島及占領本島。問題是臺灣人民、政府和國軍有沒有決心和能力,嚇阻習近平或中國攻打臺灣呢?
 
  烏俄戰爭的啟示:堅定立場,自助人助
 
  臺灣可以從烏克蘭抗俄戰爭中得到很多啟示:
 
  第一,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同中國可能對臺灣的侵略,本質上都是一個強國對一個弱小鄰國的侵略。普丁入侵烏克蘭的理由是,烏克蘭自古以來就是大俄羅斯的一部分,這和中共的「一中原則」一脈相承。
 
  要打破中國「臺灣問題內政說」,臺灣政府和民間應該努力推動「臺灣問題國際化」。如果臺灣人民接受「一個中國,九二共識」,不僅無法推動臺灣問題國際化,中共攻打臺灣時,國際社會也無法干涉,臺灣會變得孤立無援。因為在「一個中國」原則下的兩岸衝突是中國內政問題,各國無權干涉。所以臺灣要推動各國承認中華民國臺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這個事實,這是臺灣安全的頭等大事。
 
  第二,烏克蘭給臺灣的一個啟示是,在國際地緣戰略中絕對不能走中間路線,不能立場不堅定。
 
  烏克蘭獨立以來,不少烏克蘭的政治菁英在歐盟和俄羅斯之間猶豫不決,立場不堅定,不能定奪之際,寄希望於所謂的第三條路,也就是擺脫與歐盟和俄羅斯的糾纏,和中共發展一種戰略夥伴關係,希望以此來脫離烏克蘭的戰略困境,但是中共背棄了中烏條約的責任。臺灣人民應該吸取烏克蘭這個慘痛的教訓,認清與獨裁者簽「和平協議」是沒有意義的。
 
  第三,烏克蘭給臺灣的另一個啟示是「自己的國家自己救」,「自助才有天助人助」。
 
  烏克蘭人民全民皆兵,進行了英勇不屈的反抗。如果烏克蘭人沒有展現出堅強的抵抗決心,美國和北約也不會提供實質性的協助,來挫敗俄羅斯的侵略。因烏克蘭人民能夠同仇敵愾,國際軍事支援才有意義,才會源源不斷的到來。烏克蘭也深刻的啟示我們,失敗主義和投降主義絕對沒有前途。
 
  第四,烏克蘭抗戰證明,機智的不對稱作戰有效。
 
  俄國入侵以來,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透過網路視訊向全球喊話,宣傳效果驚人。俄羅斯散布大量假訊息和造假圖像,企圖擾亂民心,但無數的烏克蘭人在網路上傳遞戰爭的真相,這比發假訊息的網軍更強大。臺灣長年受中國統戰宣傳和網軍的攻擊,不僅要提升網路安全,還要反守為攻,對抗中共的資訊戰。
 
  第五,科技創新帶來軍事技術的革命,幫助烏克蘭贏得不對稱作戰的勝利。
 
  無人機、無人車、無人船、衛星和水下機器人,會是未來戰爭的主角,現有的航空母艦、登陸艦、坦克、裝甲車,將成為靶子。這對臺灣來說,是非常關鍵的。臺灣禁運晶片對俄羅斯科技業與武器製造的打擊,讓我們思考臺灣對中的「矽盾」與「矽匕首」的可能性。雖說單憑矽盾不能完全嚇阻中國侵略者的野心,但是將臺灣高科技產業納入安全戰略中,增加臺灣經營國際關係的彈性,這是美中對抗新時代下,臺灣必須採取的措施。中共不斷對臺灣武力威脅,臺灣半導體產業也應該與政府合作,加強產品、技術、人才對中國輸出的管控。
 
  面對美中「新冷戰」的國際情勢,認清了「誰是敵人,誰是朋友」後,臺灣應該以常規武器報復力量為後盾,對共軍的戰略目標進行威懾,使其認識到武力侵臺將招致嚴重後果。
 
  最近,蔡英文總統正式宣告了重大國防改革,義務役恢復一年役期、提升義務役待遇、接軌現代化軍事訓練、防衛系統更重視民防力量等,臺灣這次國防改革受到了社會的普遍支持,全民國防是大家的事,這也是從烏克蘭學到的經驗。而全民參與國防的第一步,可以從閱讀余杰的這本書開始。
 
自序
 
中、美、臺的「新三國演義」
 
  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自2014年即已開始發生軍事衝突,至2022年2月,俄羅斯正式入侵烏克蘭,顯示只要極權或威權帝國存在,戰爭就不會終結。三十多年前,蘇聯解體之際,日裔美國政治學者福山(Francis Yoshihiro Fukuyama)曾發出「歷史的終結」的樂觀宣告,如今看來,何其幼稚可笑。在人類歷史上,和平未必是常態,戰爭未必是偶然。
 
  烏克蘭領土上發生的血腥戰爭,離臺灣並沒有地理上那樣遙遠。對臺灣而言,必須面對「今日烏克蘭,明日臺灣」的可能性——儘管這種情形比「今日香港,明日臺灣」更加恐怖和慘烈。
 
  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半年之後,中國在2022年8月發表《臺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聲稱臺灣自古就是中國的一部分,強調北京尋求「和平統一」的同時,也「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雖然該主張早已存在,基本上是老調重彈,但在俄烏開戰後這段時間內,北京當局明顯將威脅不斷升高,特別是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臺後,展開一系列針對臺灣的軍事演習,期間發射飛彈飛越臺灣上空,並落入日本專屬經濟海域,恐嚇意圖相當明顯。
 
  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伯恩斯(William J. Burns)表示:「沒有其他外國領袖,比習近平更密切注視普丁(Vladimir Putin)在烏克蘭的經驗、戰事的發展。從許多方面來說,習近平的所見令他不安而趨審慎。我們最基本的判斷是,習近平與他的軍方幹部對於中國現今能否達成侵臺任務存有疑慮。」
 
  但是,若烏克蘭戰況稍有變數,若西方厭戰情緒進一步發酵(《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指出,在俄烏戰爭打了一年之後,這場衝突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變成西方自己的戰爭」。如果烏克蘭最後未能挫敗普丁的野心,對於美國的國際聲望與西方聯盟的未來,都是一大打擊;西方如今對於烏克蘭的大規模軍事援助,本身也存在風險),習近平必然覺得可渾水摸魚,而對臺灣蠢蠢欲動乃至放手一搏。
 
  今日烏克蘭,明日臺灣
 
  烏克蘭戰爭的硝煙,短期之內不會散去。俄軍遭遇重挫,但尚未潰敗,普丁政權的支持率不降反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表示,若放任俄羅斯在烏克蘭予取予求,恐進一步鼓舞了中國,進而形成「與目前極為不同,且我們將無法接受」的國際秩序,「若不制止單方面以武力改變現狀的行為,會使相同情況發生在亞洲的任何地區。」
 
  遺憾的是,臺灣對烏克蘭戰爭的相關性與後遺症的關注與思考,反倒不如日本那麼緊迫。部分統派族群認為,擁抱中國就可發大財,他們如同當年在埃及為奴的猶太人,不願承受「出埃及」的陣痛,寧願過有肉湯的為奴生涯;部分獨派族群則飢不擇食、急不擇途的從西方引入若干左派社會議程,自以為進步,卻加劇社會分裂,困擾了抗中的主軸。而更多「兩耳不聞島外事」的小清新、小確幸,以為如同鴕鳥一樣將頭埋在沙堆中,就可太平無事、歲月靜好。超市短缺三五天雞蛋,就要呼天搶地,若是共軍打來,豈不只能舉手投降,乖乖排隊走進集中營——就好像通宵排隊去吃一碗日本拉麵?
 
  每一次戰爭,總是在被侵略者還沒有做好充分準備時就打響了。1939年9月1日凌晨4點20分,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波蘭中部小城維隆首先遭到納粹德國空軍的轟炸。美國歷史學家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評論說:「德軍挑選了一個沒有任何戰略意義的地點進行恐怖的實驗。」
 
  波蘭39個師、90萬人的正規軍,只堅持了35天就潰不成軍。波蘭官兵中不乏英勇之士,但他們騎著高頭大馬,使用中世紀戰術,向納粹裝甲部隊發起衝鋒,注定不會有絲毫勝算。
 
  波蘭政府以為得到英法的保證,自己就能免於被德國和蘇聯侵占。戰爭爆發後,英法遵守條約,對德國宣戰,卻沒有出兵波蘭,此後數月,英法聯軍一直龜縮在西線,維持一種「假戰」狀態。承諾保護波蘭的歐洲大國法國,幾個月後也步波蘭後塵,遭遇滅頂之災。
 
  波蘭和烏克蘭的前車之鑑,臺灣不可熟視無睹。此刻,我有一股強烈的使命感——要為我所愛的臺灣寫一本「警世通言」。
 
  以歷史為鑑,才知國家面臨的挑戰
 
  此前,我閱讀大量中國、美國和臺灣,以及其他國家的專家學者撰寫的、關於臺海問題的著作,對我有一定的啟發和刺激(無論是正面還是反面)。但是,我覺得這些著作皆有其局限性:中國學者知中,美國學者知美,臺灣學者知臺,但他們對於自身以外其他兩處的政治經濟和民情秩序,大都頗為陌生。而擁有多重身分及三地生活經驗的我,恰好可彌補這些欠缺,並提供新的視角與思路。
 
  我在中國生活了39年,從四川到北京求學,之後成為異議作家和政治評論家,與劉曉波一起捍衛人權和批判中共極權主義統治,對中共政權的本質有較為深切的認識。
 
  2012年,我逃離如同「動物莊園」一般野蠻殘暴的中國,流亡美國,6年之後入籍成為美國公民。我生活在美國,不是「旅居」,而是將美國當作生根發芽之地,進而研究美國的歷史、文化與政治。我居住在華府郊區,常常接觸華府的智庫、大學、媒體及獨立學者,蒐集到第一手資訊,撰寫了多部關於美國的著作。
 
  我於2006年就曾訪問臺灣,近年來亦每年必定到臺灣訪問數月,走遍每個縣市包括外島,寫下五卷本的《臺灣民主地圖》系列及《從順民到公民:與民主台灣同行》等多部以臺灣為主題的著述,在非出生於臺灣的華語寫作者中,我是屈指可數的知臺派和愛臺派,亦將臺灣當作第二故鄉。
 
  我的三重身分及生命經歷,讓我知中、知美且知臺,知道三國各自優劣、長短、攻守的幽微之處,故而寫這部中、美、臺的「新三國演義」得心應手。
 
  曾在川普(Donald John Trump)政府中出任國家安全顧問的麥馬斯特(H.R. McMaster),既是歷史學博士,又是馳騁疆場的將軍。當他獲得川普的任命、即將搬家到華府時,在美軍服役的女婿問他,為什麼打包書本的時間比整理衣物的還多?他回答說,必須以歷史為鑑,才能釐清國家安全面臨的挑戰。而且,只有將歷史運用於現代挑戰與環境,才能活用歷史。「對軍事領導人而言,閱讀與思考歷史,是我們對國家、對我們的士兵一項神聖的職責。由於戰爭是攸關人命的大事,用兵打仗的人只憑個人經驗行事就是不負責任。我相信,鑽研軍事與外交史,是提升美國戰略能力的基本條件。」
 
  探討臺灣問題及兩岸關係,亦是如此。我在本書中採取歷史與現實交織的寫法,將臺灣放置在中國史、東亞史和全球史的框架下,由此描繪出波瀾壯闊的畫卷。
 
  成為刺蝟方能得勝
 
  本書第一章從臺灣與中國的「準戰爭狀態」寫起:「維持現狀」不是積極的未來,陰影始終都在。中國不放棄吞併臺灣的野心,以及用武力實現這一野心的手段,對臺灣實施認知戰、經貿戰及軍機擾臺,「紅色滲透」如入無人之境。我認為,中共侵臺有三個時間點:習近平統治末期,權力鞏固,自信膨脹;習近平退休或死亡,中共高層陷入內鬥;中共統治終結,但中國民主轉型失敗。這三個危險的時間點,分別對應三場可類比的國際戰爭:伊拉克吞併科威特之戰、阿根廷侵略福克蘭群島之戰及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之戰。
 
  第二章至第四章,是本書重心所在,分別論述中國對臺動武的三種方式:武力封鎖、攻打外島及直攻本島。書中既追溯過去數百年來,在臺灣發生的若干次戰爭的經驗教訓,如施琅「打臺灣,先打澎湖」的戰術、國軍保衛金門的古寧頭之役,以及毛澤東虎頭蛇尾的八二三砲戰;亦分析二戰後期,美軍為何以「跳島」戰術繞過臺灣;更引用近期英國和美國戰略專家的兵演精粹,由此探討這三種侵臺方式的可行性,以及臺灣的應對策略。
 
  第五章整理中共建政後四場對外戰爭(武裝衝突)的勝負得失——韓戰、中印邊境戰爭、中蘇珍寶島衝突及中越戰爭——並從中總結出六條規律,此六條規律可用以預測中共未來的行為方式。
 
  第六章分析習近平和解放軍的特質及實力。愛穿軍裝的習近平從未指揮過一場戰爭。就實際表現來看,解放軍不是國防軍,而是親衛隊;不是黨指揮槍,而是黨魁指揮槍。烏克蘭戰爭爆發之前,西方都高估了俄軍的實力,戰力遠不如俄軍的解放軍實力更長期被高估。
 
  第七章,針對臺灣島內似是而非、三人成虎的「疑美論」和「反美論」,指出美國必定會為臺灣與中國一戰。僅從美國自身的國家利益而言,若坐視中國侵占臺灣,即意味著「美利堅治世」(Pax Americana)的終結。本章也分析中美兩國國力和軍力的巨大差距,以及美國面對中國的挑戰時,自身的弱點及如何克服這些弱點。美國出兵臺灣,必然是一場攻擊中國本土的、如同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全面戰爭。
 
  第八章,對照中國與臺灣的國際形勢——中國有邦交國缺盟友,臺灣有盟友缺邦交國。天下之大,中國沒有一個真正的盟友,而且中共將民眾當成最大的敵人,維穩費(按:維護一黨專制統治和社會整體穩定的支出)比國防預算還多。對比之下,臺灣的盟友多多益善,此處特別指出打造「自由彩虹」(按:指自由國家的集合體,彩虹源自於聖經中神與諾亞的「彩虹之約」,引申為自由)的日本,是臺灣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盟友,而嘗過共產黨統治恐怖滋味的東歐國家,對臺灣最為友善。
 
  第九章,是為臺灣的軍事及民事兩方面做出誠摯建言:「不戰而降」不是正確選項,對中國示弱和讓步,換不來和平及中國的友善。美國國父之一的漢彌爾頓(Alexander Hamilton)在《聯邦論》(The Federalist Papers)中指出:「一個軟弱的民族會遭到鄙視,甚至被剝奪保持中立的權利。」在軍事上,臺灣應當採取刺蝟戰略或豪豬戰略(按:指以小博大的戰略思維,利用刺蝟、豪豬身上的刺嚇阻敵人,類似不對稱作戰),持續培養不對稱戰力,讓中國知難而退,即便對方鋌而走險,也可讓其付出無法承受的慘痛代價。在民事上,全民皆兵是唯一的選項,臺灣人要為保衛臺灣而戰,一個不願捍衛自身自由的國族,得不到任何外援及同情。臺灣必須洗滌和祛除「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儒家毒素,及西方左派偽善的和平主義(其實是綏靖主義、投降主義),承續李登輝那一代「偉大的臺灣人」的勇武精神,在推動轉型正義和民主鞏固的同時,完成一場文藝復興。
 
  臺灣也是我的家園,我的著作中,在臺灣出版者最多,我的讀者和朋友,也以臺灣最多,我在這裡體驗過(並將繼續體驗)無與倫比的美食、美景與良善的人情。臺灣的自由、安全,與我息息相關。我以此書作為給臺灣的一份禮物,它不是刀槍與飛彈,但我期盼它成為臺灣自由思想武器庫中的一磚一瓦。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328194
  • 叢書系列:TELL
  • 規格:平裝 / 400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用封鎖取代開戰,減少外國勢力介入
 
中共封鎖臺灣的可能性確實存在。當中國對臺灣的認知戰、貿易戰和軍機擾臺的「新常態」統統失效,而臺獨逐漸成為臺灣不可逆的主流民意、並在憲制層面有所突破之際,封鎖臺灣或許成為中共的選項─中共常年煽動和操弄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若不能在阻止臺灣獨立上有所作為,這股早已高溫沸騰的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思潮,必然形成對中共自身的反噬力量。
 
雖然在國際法的意義上,封鎖意味著戰爭,但中共希望透過並非直接開戰的封鎖,不發一槍一彈,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標。在戰術層面,封鎖臺灣有一定的可能性。前臺灣海軍艦長、戰略學者張德方認為,對中共而言,封鎖臺灣的主要考量是截斷臺灣的經濟命脈,並孤立臺灣。中共領導人普遍認為,對臺灣實施封鎖不但是能力所能及,也是對臺施壓最有效的懲罰手段。
 
此外,中共也認為這種做法可減少外國勢力介入。封鎖可以布雷、潛艇或水面艦艇行之,也可能以導彈威懾的方式,達到封鎖效果。
 
臺灣如果遭到中共封鎖,將造成嚴重影響:第一是民心士氣產生巨大之衝擊;第二,立即破壞臺灣的經濟貿易及對外航運之暢通;第三,可收打擊臺灣作戰艦艇,逐漸消耗海、空軍戰力之效。未來中共可以在臺灣周邊海域對島上各主要港口,如高雄港、基隆港等實施近距離封鎖。也可能在進出臺灣的公海航線上,以臺灣船籍為對象,進行海上遠距離封鎖。
 
臺灣學者鍾堅在論文〈臺灣聯外海上航道:遠程反封鎖之敏感性〉中指出,中國封鎖臺灣的理由有三:首先,文化大革命(簡稱文革)中培訓的共軍將領逐漸接班掌權,他們是習近平的同代人,具備戰狼人格,願意充當習近平的打手,成為臺海亂源所在。
 
其次,中共已擁有航程極遠的主戰軍艦,如新式驅逐艦和潛艇,其航母艦隊也訓練成軍,經常在南海航線、巴拉望航線的南沙水域,以及沖繩航線的釣魚臺水域(此三者為臺灣聯外的三條重要航線)偵巡演訓,累積了一定的經驗。
 
第三,中國雖批准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卻從不遵守有關條文,向來視南海諸島及釣魚臺周遭為中國歷史性水域,認為在此區域攔截、檢查,乃至扣押他國商輪理所當然,更不用說被其認定是本國內部的臺灣船隻了。

會員評鑑

1.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1.5
|
2024/07/14
嚴格而言和書名和內容不是很貼切,過程中為談論到任何戰略、戰術部分,主要一直反覆地強調中國的缺點,未曾就軍事上解放軍可能施行的作為有寫出值得參考部分,僅僅深深感受到一位香港友人急切的焦慮,當作友誼的關懷,講述面向很豐富,但就攻打一詞而言,軍力配置是嫌該好好加強。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博客來|日文】軍武迷集合,日文軍事書任2刊9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GL百合展
  • 人文社科經典展
  • 金典獎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