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我從1988年到1993年在國家隊服役,算是上一個世紀的優秀選手。在我們那個年代,運動營養學既不普及也不科學,有賽前大量吃牛排的方式,或是滷肉飯吃到飽,總之吃飽隔天才有力氣的這種觀念,被認為是非常有理而正常的。在自行車長途耐力賽中的補給品,更是五花八門,連肉粽、麻糬都有人吃,對於能量的概念非常攏統。簡言而之,最高原則就是不能餓到,把飢餓與無力畫上等號,當時我們只知道不能餓到,但並不知道各種主要營養素在體內的作用。直到後期,碳水化合物才被奉為提高運動表現的聖品,賽前經常實施碳水超補法,這是一種先讓身體缺乏碳水化合物,再進行高碳補充的方式,在大型比賽之前的調整期,多半會這樣做。比賽中的補給品,在沒有果膠的年代,羊羹跟八寶粥是最常使用的替代品。平常的訓練,也會以紅豆麵包當作主要的補給。然而只有碳水化合物就夠了嗎?
我的外國車友常常說:「台灣人練車像是瘋子,但是吃東西像是傻子,You are what you eat !」 是他們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往往我們因為中式烹調的蒸煮炒炸,損失了太多的營養素,「人家吃的是牛奶雞蛋,我們吃的是豆漿油條。」成了一個中式飲食上的藉口。幾十年過去了,台灣人的飲食方式也更趨西化。隨著「鐵人X自行車 訓練飲食全書」的出版,這本專門替自行車愛好者所設計的淺顯易懂的專書,前段內容有著深入淺出的基本營養觀念介紹,也讓我們能夠深入的看到具有歷史的歐洲職業車壇選手們,他們的食物選擇有哪些?作者從中又觀察到了什麼?書中更舉出不少簡易的菜單食譜,並且標示其對應的營養成分,可以作為有志投身於自行車運動,或想要取得優秀表現選手的必備參考祕笈。
很確定的是在下一個世代,你們不會只有紅豆麵包、羊羹與八寶粥,也不會有各種離譜的飲食偏方,更不再是「練的瘋、吃的傻」的傻子。有了正確的知識,加入正確的油料,會讓你的起跑點更超前。
前自由車國手/單車瘦身達人
張壽生
自序
根據每日所見,我發現唯一不變的,就是食物品質與均衡飲食是讓他們得以提升成績、恢復體力和總觀維持健康的關鍵所在。
我透過本書來闡述這項理念,並提供食譜使任何有抱負的頂尖自行車手都能追隨。
我非常幸運地能與各種自行車騎士合作,從頂尖奧運冠軍、英聯邦運動會獎牌得主、世巡賽車手,至剛入門的自行車愛好者。根據每日所見,我發現唯一不變的,就是食物品質與均衡飲食是讓他們得以提升成績、恢復體力和總觀維持健康的關鍵所在。
自行車手想要(且必須)吃得好,才能取得最佳成績。然而,專業或精英騎士通常都訓練得過於嚴苛,因此稍能喘息時,除了圍著灶台煮東西果腹,什麼都不想做。以騎腳踏車為樂的人,不論騎車技巧如何,平日既要訓練,又得兼顧工作、照顧小孩、做家事和處理瑣事,整天忙裡忙外,壓根沒空吸收複雜的營養知識。騎完車以後,沒有人會穿著自行車褲,站在超市內計算放入購物車的食物有哪些巨量營養素(macronutrient)。他們想要吃東西、想要訓練、想用手邊僅有的時間、知識或金錢來盡量滿足食慾,而本書正好能派上用場。
若你無法如預期般進行訓練或比賽,可能是因爲訓練過度/不足(使用Training Peaks ﹝www.trainingpeaks.com﹞之類的平台,或是接受良好的指導,便不太可能發生)、體力未恢復正常,以及體力補充不足/過度。訓練負荷(training load)必須搭配適當的體力補充,因此你的飲食需求會劇烈變動,每天至每月都有極大差異,取決於自身的運動量。
每日食物攝取量要根據訓練計畫與賽事時程來安排。當你已經在外「老實的」騎了160公里,進行60分鐘的動態恢復時,喝白開水和吃些帶有烤雞肉的綠色沙拉便足夠,不需要攝取5000大卡的熱量。山坡跑、過度運動、間歇訓練和模擬賽事(race simulation)都會損傷肌肉,此時就要吃高蛋白質和高碳水化合物的餐點來補充體力與修復組織,這需要周全的準備。若想在工作日進行訓練,則更需如此。
只要了解補充體力和訓練之間的關聯,也知道這兩者對於提升表現何等重要,你便成功一半了。你的營養規劃會包含均衡的蔬菜、穀物、肉類、豆子和魚類,但何時該吃什麼,端看訓練計畫和比賽時程。你可以詳細安排餐食內容,不過根據個人喜好,同一個食物群(food group)的食物通常可以互換,所以紅肉可換成雞肉;青花菜換成羽衣甘藍;腰豆換成赤豆(aduki bean)等。
身為頂級餐廳的廚師,我精於挑選食材,也能發揮不同食物群的特色,讓餐點五色俱全、風味絕佳且口感獨特。但有些關鍵技能與絕竅,能真正改變烹調和飲食方式。這一點都不難:市面上的食材五花八門,只要前往附近的超市即可取得。與我合作的多數選手,其飲食選擇豐富且多樣,不但可以吃到美味食物,也能提升表現。
「自行車手必須吃得好,才能取得最佳成績。重要的是,要了解補充體力與訓練之間的關聯,以及兩者對於提升表現何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