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戰狼,是本性還是任務?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林穎佑
「秦剛到底去哪裡了?」相信這個問題是2023年7月時,外界對中國外交部產生的最大疑問。
「尋秦記」的真相,在此文截稿(2023年8月7日)前還無明確答案,而隨著王毅的回鍋(編按:王毅為秦剛前一任外交部長,在秦剛被免任後回任)、火箭軍司令的人事異動(編按:2023年7月31日,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宣布新任火箭軍司令員、政治委員分別由王厚斌、徐西盛接任,間接證實「失蹤」數月的原火箭軍司令員李玉超和政委徐忠波已卸任),當前中國人事體系的變化更讓人難以理解。
外交單位作為國家與外國接觸的窗口,駐外外交領事人員更是本國在外的代表,許多時候必須適當的表達國家態度與立場。而強硬與妥協之間的變化,自然也是中國古典兵學中虛實二元運用的藝術,任何舉動或發言的背後,可能都暗藏北京的盤算,這也是中國外交之父周恩來所說:「外交無小事。」
在習近平上任後,「說好中國故事」、「大外宣」、「戰狼外交」等名詞陸續出現在媒體中,不免讓人聯想:中國外交是否有所轉變?強硬態度背後的戰略意涵,是單純表態?抑或虛張聲勢?或單純想要藉外宣達到內宣作用?
在中國,能出任外交官的人,無論在國際觀或學歷涵養都為萬中之選,但他們在國際舞臺上的表現,卻又經常讓人無法與其資歷聯想。中國外交官的外在表現,究竟是其不得不為之的職責?或是為未來仕途發展而演出?這些都是可能的原因,也讓外界對於中國外交官的角色與養成,產生極大的興趣。
須特別注意的是,對外強硬、實際上將其當作對內表態的「出口轉內銷」策略,是中國在外交戰略上經常應用的方法。畢竟對中共而言,穩定政權為首要目標,將國際表現作為轉移內部壓力的手段,是歷代中共領導人的不二法門。而中國外交官,便是此任務中的重要角色。
關於中國外交的理論與體系,雖已有不少專著,但從外交官職務與角色切入的著作並不多,這正是本書難得可貴之處。本書以歷史為脈絡,對中國外交官的養成,以及不同時期中國面對國際與內在因素所造成的影響,皆有詳細的描述。
此外,本書不只從外國與中國互動的角度觀察,更結合中國內在因素與其獨特政治體系做出全面分析。身為中國議題的研究者,我認為此書無論在研究角度或內容的紀錄上,都有相當的價值,也值得關心世局的讀者們一看。相信讀者不僅能更了解中國「戰狼」,也能激盪出更多思考火花。
前言
中國外交官,穿文裝的解放軍
某日傍晚,巴布亞紐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以下簡稱為巴紐)外交部長倫斌.帕托(Rimbink Pato)突然聽到門外出現一陣喧鬧。不出幾秒鐘時間,四位中國外交官擅自闖入他的辦公室,要求在會議前夕修改公報內容。這場會議可是太平洋最重要的政經論壇,也就是2018年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縮寫為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以下簡稱為亞太經合峰會)。
APEC成員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縮寫為GDP)約占全球60%,而巴紐能夠主辦這場會議可說是意義非凡。
巴紐全國擁有超過六百座島嶼,散落在南太平洋上,人口僅有860萬人,是全球甚為貧窮的國家。國內語言共有850種,因此就算是在最好的情況之下,仍舊是個管理難度很高的國家。
其首都摩斯比港(Port Moresby)以暴力事件出名,這促使位在巴紐南方的鄰居、同時也是其前殖民霸主澳洲,為了保障此次活動安全而派出軍艦駐紮港口。
多年以來,中國刻意在這個擁有豐富資源的國家建立起影響力,例如增加投資、興建基礎建設。全國各地把從中國借來的貸款,用來興建醫療院所、學校、水力發電站等。2018年11月亞太經合峰會開幕之際,巴紐有四分之一的外債都是來自中國。其實,依據一帶一路(編按:中國倡議及主導的跨國經濟帶,其範圍涵蓋中國歷史上的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如中亞、北亞和西亞、印度洋沿岸、地中海沿岸、南美洲、大西洋地區),中國承諾要在廣大的太平洋和歐亞地區,提供超過一千億美元(編按:全書美元兌新臺幣之匯率若無特別標註,皆以中央銀行公告之2023年6月均價30.824元為準)的基礎建設資金。
如此看來,這場會議對中國領導人、共產黨主席習近平來說,應該是既輕鬆又愉快。不過,時任美國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Trump)卻缺席了,改派副總統麥克.彭斯(Mike Pence)出席。然而,彭斯待在巴紐的時間非常少,大多時間都待在不遠處的澳洲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內陸城市凱恩斯(Cairns),原因正是擔憂當地頻傳的暴力事件。
習近平是第一位抵達摩斯比港的外國領導人,但早在他本人到達前,當地報刊雜誌即出現習近平署名的特稿,讚揚兩國關係的「快速成長」是「中國與太平洋島嶼國家整體關係的最高典範」。
習近平的登場聲勢相當浩大,車隊是從中國空運過來的兩輛「紅旗」(譯按:中國豪華汽車品牌)禮車,從機場到下榻旅館,一路急駛在中國出資興建的高速公路上,路的兩旁則有兩國國旗飄揚。習近平車隊駛過高聲歡呼的高中生,也行經印有習近平與巴紐總理握手的大型廣告招牌,下榻的旅館更以紅燈籠和中國傳統的櫺星門裝飾。
峰會期間,習近平的演說一如既往強調開放市場與全球化。2016年11月川普意外勝選之後,習近平公開形象帶出的中國態度,與美國人支持川普「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的保護主義形成對比,因此習近平也在亞太經合峰會採取同樣的姿態。聽到習近平以不指名的方式,提到加徵關稅、破壞供應鏈乃是「短視」且「註定失敗」的舉措後,在場的全球領袖與政治菁英群起鼓掌。
戰狼外交: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呈現在大眾面前的峰會過程,大多受到中國的操控,但中國持續爭辯峰會公報內容一事卻沒有被封鎖。即便到了最後一刻,中國外交官還奮力想改變公報的用字「unfair trade practices」(不公平貿易措施),原因是他們覺得這話是針對北京當局。
中國外交官決定親自出動,要求巴紐外交部長坐下來會談,但被拒絕了,因為巴紐外交部長認為與單一國代表的雙邊談判,會損害巴紐身為主辦方的中立身分。因此,當中國第二度提出請求時,又再一次被斷然回絕。
不過,中國外交官並未就此罷手,一行四人決定直接衝進巴紐外交部長辦公室,大聲喊著他們只需要占用兩分鐘的時間!接著,警衛便來把中國官員請走,隨後警察直接駐守在辦公室門外。巴紐外交部長對外尋求淡化此事,告訴記者這「不是什麼大問題」。然而,巴紐官員私底下形容中國在談判過程中的行為完全是「霸凌」。而中國外交部則是否認發生過這起事件,還說這是「別有用心的人散布的謠言」。
加拿大總理賈斯汀.杜魯道(Justin Trudeau),向等待峰會討論的記者證實公報談判破局,他淡淡的表示:「對於特定項目有不同的解讀。」自1993年,各國領袖開始出席這場年會,這還是頭一回沒有發布聯合聲明。
這年的亞太經合峰會,原本應該是中國炫耀名聲的好機會。因為摩斯比港舉辦峰會的前兩年,川普把時間都花在去除大多數美國過去在這一帶發展的友好作為。2017年1月宣誓就職之後,川普隨即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這是由12個國家達成的貿易協議,目標是幫助美國制衡中國在亞洲的介入深度。接著,川普向中國開啟貿易戰,強迫太平洋各國在兩個他們都不敢得罪的國家選邊站。
此外,川普個人也曾羞辱過該地區的數個美國夥伴,先是在2017年1月和時任澳洲總理麥肯.滕博爾(Malcolm Turnbull)通電話到一半就掛掉,接著又譴責加拿大總理杜魯道「非常不坦承」和「軟弱」。
然而,中國卻沒有好好利用這個機會,反倒在亞太經合峰會裡展露出越來越蠻橫的樣貌。中國外交官,本應是最關注國家名聲的一群人,卻讓事態越演越糟。
亞太經合峰會潰敗的經歷,也不過是峰會前後數個月裡,中國外交官遭受挫敗的其中一例罷了。峰會召開的前兩個月,密克羅尼西亞(譯按:Micronesian,太平洋三大島群之一,位於往返亞洲和美洲的重要航路,頗具交通戰略價值)的微型國家諾魯共和國(Nauru)舉行太平洋島國論壇(Pacific Islands Forum),會議中,中國特使因為想在另一位總理之前發言被拒,遂起身離席。諾魯總統形容這位中國外交官「非常無禮」,還很「惡霸」。
巴紐峰會插曲發生後的幾個月內,中國駐加拿大大使公開指控其駐在國患有「白人優越感」,駐南非的大使也公開表示唐納.川普的政策會讓美國成為「全球公敵」。至於中國駐瑞典大使桂從友,又是給瑞典警察貼上「無人性」的標籤,又是對該國「所謂的言論自由」大肆抨擊,僅僅兩年之內,桂從友就被瑞典外交部請去不下40次,瑞典更有三個政黨訴請把桂從友驅逐出境。但是,不怕批評的他上瑞典廣播節目時表示:「面對朋友,我們端出美酒招待;面對敵人,我們拿出來的是槍彈。」
此類激進行徑在中國境內贏得讚許,同時間卻損害了中國塑造自己為一和平政權所付出的努力。海外媒體開始稱呼這種咄咄逼人的態度是「戰狼外交」(wolf warrior diplomacy),此名稱取自中國2015年的動作片,內容講述特種兵主角違抗軍令,打死了恐怖分子,卻意外得到「戰狼中隊」的賞識,在國內外與中國的敵人戰鬥;而2017年續集《戰狼2》,演的是一群人民解放軍士兵,被派去解救困在爆發戰爭的某個非洲國家裡的中國平民。
對中國製片業而言,《戰狼2》大獲成功,在中國境內締造超過8億5,400萬美元(編按:以2017年年底美元兌新臺幣匯率29.848元計算,約為新臺幣255億元)的票房。電影裡有句經典臺詞:「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戰狼這個綽號,精準捕捉了外界所見的中國外交,不只是駭人,有時還讓人無法理解。之後,這個暱稱就緊跟著中國,再也撕不下來。
強硬、不妥協,不打算建立夥伴關係
2020年初,新冠病毒肆虐全球,此時中國外交官變得更加好戰。
面對指稱中國是病毒傳播罪魁禍首的說法,北京來的外交官強烈反擊,其中有一位甚至在推特(Twitter)上寫道:「你說話的方式就像是病毒的一部分,你會跟病毒一樣被殲滅。你應該感到羞愧!」(You speak in such a way that you look like part of the virus and you will be eradicated just like virus. Shame on you.)這個人是查立友,中國駐印度加爾各答(Kolkata)的總領事,這是他回應一位推特用戶批評中國的推文。
還有在大使館官網上發洩情緒的:有人在中國駐法國大使館的網站上匿名刊文,汙衊法國養老院員工沒照料老人家、任憑其等死,法國民眾為此氣憤不已,法國外交部也出面斥責。
所有人之中,最為挑釁的就屬趙立堅了,當時他剛被任命為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指出,新冠病毒可能是美國軍方蓄意散播出來,此言引發美國白宮的憤怒,更讓全世界警覺到北京當局在散播假訊息上所扮演的角色。
中國外交官的行為引起全球反感,也點燃對北京的怒火。出任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對中國關係小組主席的德國議員包瑞翰(Reinhard Buetikofer)表示,中國外交部「極為激進」的行為,加上共產黨「強硬不肯妥協的政治宣傳」,已在歐洲掀起反對這個亞洲國家的民意。
包瑞翰指出,中國的所作所為「充分演繹岀一種態度,這態度並不具備建立夥伴關係的意願,而是告訴大家要怎麼依其意願行事」。某份全球性調查於2020年10月公諸於世,顯示美國與8個包含德國、英國、南韓、澳洲、加拿大在內的已開發經濟體,對中國的反感程度達到歷史新高點。
對中國而言,這些挫敗事關重大。由於全球政治的走向,越來越趨向中美之間的相互較勁,因此外交競爭能力將有助於中國形塑二十一世紀世界歷史。外交與經濟、軍事、科技、意識形態實力是任何國家強大的關鍵要素。其實,美國戰略學家早已把外交設定為國家勢力的核心元素之一──外交(diplomatic)、資訊(informational)、軍事(military)、經濟(economic)這四大能力,縮寫為「DIME」。
中國外交官在海外代表中國,發揮過大的作用。而共產黨最高領導階層對全球說的話,也充斥著空洞的陳腔濫調,不論是談「雙贏」的合作關係,還是高喊馬克思主義口號,這些對海外聽眾根本就起不了作用。同時,中國民間社會卻被緊緊壓迫,不能表達創新的不同看法,非營利組織被嚴密管控,中國的媒體和文化產業同樣要受嚴格審查,商業界領袖則會刻意迴避政治。儘管中國國內廣泛認為外交部是個懦弱的官僚單位,但在許多重大全球議題上,中國外交官就是中國政府在全世界的代言人。
中國很清楚外交的重要性,為了能取得競爭力,更是大手筆投資。2012年至2017年間,當美國正大幅刪減國務院(編按:State Department,前身為外交部,其職責也相當於其他各國的外交部)的經費時,北京當局的外交經費卻將近翻了兩倍,金額來到78億美元。
2019年,中國的外交網絡規模已超過了美國,全球各地計有276間大使館和領事館,但在這三年前,中國還排在第三順位,僅次於美國和法國。
然而,中國的「戰狼」外交官,已成為中國興起帶來威脅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