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者序
阿苗是怎樣煉成的?
郝明義
1.
苗博雅有好幾樣令我好奇的事。
首先是他說話的力量。
二〇一六年大選前夕,時代力量和綠社盟推出許多第三勢力的年輕立委候選人。當時我做了個「年輕的力量進國會」報導,訪談過兩邊共二十八位候選人。苗博雅是其中之一。
訪問之前,我先去看苗博雅臉書, 發現有前立法委員林濁水去鼓勵他的照片。那陣子,我不記得林濁水有出席過其他「第三勢力」候選人的場子。
後來我問林濁水為什麼。他點點頭,很簡單地說了兩句:「頭腦邏輯清晰, 口才也真好!」
事實上,訪問苗博雅之後,我也有同樣的感覺。我寫他那篇的文章的標題是 〈冰下有火〉。
說話有條理,不是容易的事。
有條理之外,讓聽的人可以感受到他每句話都在聯接、對照自己大腦裡的活動,就更難。
再進一步,能在言語裡把贅字降到最低,又不時呈現出讓人難忘的金句,當然是更高一階的整合。
可以如此冷靜地整合自己的思緒和言語,所以我說看到了苗博雅的「冰」。
但是當時一個二十七歲的年輕人,對生活還有著感性觸覺的時候,卻在沒有 任何家世條件的背景下就決定跨上政治這條路,並且選擇新成立的一個小黨來叩 國會的大門,那又需要極大的熱情,所以我說也看到了他的「火」。
「臺灣已經沒有時間等我們變老」,就是他當時一句冰下有火的話。
而當時我就好奇:這麼年輕的人,到底怎麼就練就這種言語能力?
2.
那次選舉苗博雅沒有當選。選後我又訪問了他一次。
選前,他的理性和邏輯沒有使他的言語很高亢;落選後,也沒有很低落。
他分析了一些現象,也談了第三勢力有待改進之處。
我問他那社民黨本身有什麼要注意的。
苗博雅回答了三點。
第一,他說「『社會民主』的招牌是很大的。所以要扛好,扛亮。」因此他們要能夠突破臺灣人對政治的想像,不能因為這次沒當選,就說不算。
第二,他以民進黨從贏得當時的三十年前臺大學生假投票,到真正執政的時間過程為期勉,說這是一個要進行二十年的政治改造工程。
也因此,最後他說,「我們就是要持續保持自己的進化。」
所以,我的第二個好奇是:苗博雅在敗選後的這些話,能實際堅持多久,實踐多少?
3.
之後的八年間,從他去國會當助理,到二〇一八年六都選舉再選臺北市議員,到他連任市議員成功之後,我和苗博雅見過五次面。
雖然見面次數不多,但是我持續在注意他做的事情。
他言語、思緒的清晰始終如一,並且讓我越來越相信他演講的力量是要到十萬人以上的場子才能真正發揮。
他一路在做的事,也讓我看到「持續保持自己的進化」貫穿其中。
只是這些究竟是怎麼發生的?
這又是一個好奇。
4.
邀請苗博雅寫這一本《我們一起向前一步:讓改變真的發生》,就是想請他回答這些好奇,也讓其他想多認識他的人知道。
這本書的重點,不只讓人看到一個再度參選立委的年輕人的立場和主張。
我看到一個正好在一九八七解嚴那一年出生的年輕人,怎麼和許多同齡小孩一樣走過鑰匙兒的童年,卻能透過閱讀改變人生的走向。
他怎麼在父親是廣東人、母親是雲林西螺人的家庭裡長大,從不會講臺語到體會本土意識、形成臺灣認同,還從與父親的辯論中磨練出一定的技巧。
他怎麼從北一女這種明星學校的尖端學生,不可一世地考進臺大法律系,但又反省到自己的渺小,進而在茫然中放棄同學畢業後都會走的路,不考律師、不考司法官,也不考法律研究所,反而進了一家律師事務所工作。
他怎麼從一個想當公民記者的好奇,卻因為就是沒法坐視被冤枉的人被執行槍斃,而成為廢死聯盟的志工,進而成為不怕別人誤會是「為什麼要幫壞人講話」的全職社運工作者。
他怎麼在二〇一五年接到邀請從政,而他想要打破統獨爭議對臺灣民主形成的輪迴酷刑,所以參加了第一次立委選舉。
他怎麼在敗選之後沉澱自我,繼續保持進化,進而在二〇一八年重新出發競選臺北市議員,成為社民黨至今唯一的一席民意代表,並又在四年後成功連任。
以及,這次他看到什麼樣的歷史機遇,和民進黨聯盟再選立委,以及他為什麼立足於自己在市議會的經驗,相信即使以自己一席社民黨立委之力進入國會,也可以推動改變,讓改變真的發生。
苗博雅也同時展露了他一個基本的掙扎:一個深信理性力量的人,如何逐步學習接受、也發揮感性的力量。
所以他書裡談了自己為什麼相信「君子之交淡如水」,談了自己的「孤獨十一講」,也談了自己的愛情生活和對婚姻的期望。
5.
臺灣社會鼓勵年輕人進入很多行業白手起家,但就是不鼓勵年輕人進入政治領域。
而偏偏今天在如此急劇的時代變動之中,政治上需要有年輕新血,尤其不是政二代、不是有家世背景支持的年輕新血加入。
對於小黨,對於沒有背景的年輕人,臺灣過去主政的政黨設了太多太高的門檻;社會上也有太多習以為常的偏見。譬如:「投給小黨都沒有用」、「投給小黨都是廢票」。
在這種情況下,好不容易鼓勇從政、搜羅一切資源從政的年輕人,如果選輸,也就很容易再也沒有重來的本錢和信心,就此消失不見。而這又加深很多人相信投給小黨就是沒用的誤解。
而我們也看到:好不容易有小黨因緣際會得以進入國會,又可能因為和民進黨到底該維持什麼距離的關係,如何走出自己的路,從內部就有爭論而導致自己力量的減弱。
所以我問苗博雅,他如果進入國會,要如何維持和民進黨的關係。
苗博雅說他已經從一個「理想主義者」轉換成「務實的理想主義者」。所以他進入國會,會立足於他在市議會的經驗,在不同議題上尋找最可能共同推進改革的合作對象。
他也說,很多時候,大家並不是理念不合,而是人和人之間的信任不夠而沒法合作。而他一直在堅持的,都是讓合作對象信任他,知道他絕不會在背後捅刀。
讀到書末最後一章書稿時,我看到苗博雅說他期待過了二十年之後臺灣會出現一批新一代的政治領袖,不是一個人而是新一代的政治領袖們。而他也期許自己前進國會,累積更多歷練,從而讓自己屆時有機會成為其中之一。
6.
苗博雅,我也跟著大家常叫他「阿苗」。
但雖然叫了很久,直到看完這本書的時候,才特別覺出「阿苗」的意味。
這不只是一本寫苗博雅自己如何成長的書,也是了解臺灣在解嚴後出生的世代心路歷程的書。
阿苗讓我們看到生命看似必然的發展,其中有多少偶然;偶然中一個人可以如何思考而在未知中走出一條奇異之路。
阿苗花了很多篇幅敘述他所感知到明星學校的高材生對社會應該懷有的感激。而我也看到從另一個方向的證明。
阿苗說他的同志身分,是因為進入北一女那個開放、自由的高中,才得以自在地發展,讓他相信自己雖然是個和其他人不一樣的人,但不是個不正常的人。
社會是更大的學校。如果一個社會能以更開放的心態對待更多的年輕人,那麼這些年輕人的成長又會產生多大不同的回報?
最後,阿苗也讓我看到,一個人「理性」、「邏輯」的口才,不只需要「冰」與「火」的組合,不只需要練習,還需要把自己的言語、思考、行為做總體整合。這樣,金句不必經過打造,而會自然發生。
我希望所有還在社會中修煉的年輕人,能從這本書裡找到參考。
我也希望所有關心臺灣下一代長成的讀者,能從這本書裡這個年輕人如何在社會環境中自我修煉的過程,看出我們可以如何給其他人形成更好的修煉環境。
祝阿苗能有更好的成長。
也期待我們社會能出現更多更好的阿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