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心理祭
中國的娛樂與性別:女性之「變」

中國的娛樂與性別:女性之「變」

中国の娯楽とジェンダー:女が変える/女が変わる

  • 定價:460
  • 優惠價:79363
  • 優惠期限:2024年11月0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二十世紀上半葉,上海成為多樣化娛樂的中心。在這裡,女性登上舞臺和銀幕,吸引大眾的「女性娛樂」開始蓬勃發展,這種現象也逐步傳播到日本。透過電影、無線及有線廣播、報刊雜誌、戲劇、舞蹈、體育、旅行等各種娛樂的鏡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女性在娛樂中的各種樣貌。本書以多元的視角,並使用多種語言的資料,深入挖掘娛樂的內容。這不僅是對中國研究的一次有意義的探索,也重新構建了傳統大眾娛樂的研究。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大濱慶子
 
  神戶學院大學教授
 
菅原慶乃
 
  關西大學文學部教授
 
趙怡
 
  關西學院大學教授
 
江上幸子
 
  フェリス女學院大學名譽教授
 
須藤瑞代
 
  京都產業大學准教授
 
橫山政子
 
  志學館大學人間關係學部教授
 
星野幸代
 
  名古屋大學人文學研究科教授
 
須佐多惠
 
  大阪大學兼任講師
 
中山文
 
  神戶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陳鳳
 
  關西學院大學、神戶學院大學兼任講師
 
游鑑明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杉本史子
 
  立命館大學文學部兼任講師
 
石川照子
 
  大妻女子大學比較文化系教授
 

目錄

中文版序/大濱慶子、須藤瑞代、杉本史子
推薦序/許慧琦
前言──歡迎來認識中國的娛樂與性別/大濱慶子

Ⅰ 傳播、享受娛樂
女扮男裝的現代摩登女性──電影《化身姑娘》系列與女性觀眾/菅原慶乃
上海租界《法文上海日報》報導的中國早期電影與影星/趙怡
《今代婦女》──中國第一本婦女畫報/江上幸子
互相聯繫的女性──關注戰爭時期的《上海婦女》/須藤瑞代
東北農村的「小喇叭」──有線廣播與私人空間的集體化/橫山政子

Ⅱ 表演娛樂
上海少女歌舞表演商業的盛行和衰退──「被觀看的」性與身體表現/星野幸代
僑居上海的白俄詩人、舞蹈家──拉麗薩.安德森的前半生/須佐多惠
姐妹們的越劇──姚水娟、袁雪芬、尹桂芳時代/中山文
晉劇史上第一位「女老生」──丁果仙的形象及其影響/陳鳳

Ⅲ 體驗娛樂
近代中國女子體育的娛樂化/游鑑明
女學生的團體旅行──以占領時期下的北京女學生之日本見學遊記為中心/杉本史子
戰後社交舞的復興──勞動者娛樂、「平等」之身體化的中日比較/大濱慶子
中國農村中的基督教與性別──在「娛樂」與控制之間/石川照子

注釋
 

推薦序
 
許慧琦(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娛樂,顧名思義,即以娛取樂;其既包含自我尋樂,也有取悅他人之意,重點都為求歡樂。古今中外社會,因時因地或隨習俗文化等變因,出現過各式各樣的娛樂型態。由於人人都有渴望娛樂之心,也有各自追求娛樂之道,因此娛樂成為折射眾生百態的文化萬花筒。
 
  二○世紀以降,當世界異文化的跨國交流迅速普及後,逐漸出現娛樂無國界的演進趨勢。資本主義、大眾傳播及娛樂媒體的多樣發展,連袂豐富了近代社會的娛樂休閒文化。而放眼近代中國(或東亞),無遠弗屆的國族自強或優生進化意識,更使時人加諸娛樂許多超乎純粹享受(身/心/靈)快樂的政治、文化、教育與健身意涵。這些時代背景,益發使娛樂成為吾人探究公私、中外、施與受以及個人家庭與社會國家互涉的跨視閾關鍵之一。
 
  近代中國同樣被自強愛國與科學進化意識驅策、也受商業傳媒等力量推動的,還有時人對女性及性別秩序的新定位。二○世紀前半葉的民國社會,見證女性被詮釋為性慾主體(sexed being),且得以突破諸多傳統限制,在社會積極表現。那個時代,也發展出異性戀常規(heteronormativity)的現代性/別文化;男女頻繁社交互動,跌跌撞撞實踐婚戀自由。
 
  娛樂與性別,在二○世紀中國交纏出展現時代特色、代際分殊、權威影響、區域差異與文化交流的繽紛歷史畫面。但娛樂或許人人皆樂於享有,研究歷史上的娛樂與性別,卻非易事。以往的文字紀錄,多由當權者、知識精英、黨派組織或城市市民主導。下層、農村與大眾女性的生活及娛樂面貌,常因留存資料有限而難以較清楚再現。幸有某些史家不遺餘力透過各種訪談、調查與統計,在眾多個人與集體的記憶中,捕捉這些社會弱勢或邊緣群體的生活片段。
 
  《中國的娛樂與性別——女性之「變」》(《中国の娯楽とジェンダー——女が変える/女が変わる》,下以主書名稱之),正是當代學者關注二○世紀中國娛樂與性別萬象史的最新力作。本書乃日本關西的中國性別研究會成員,多年來探討近現代中國相關課題的集體研究成果。作者群皆為女性,包括日本學者、日本華裔學者,以及臺灣治近現代中國婦女/性別史的大師游鑑明教授。本書日文原版於二○二二年發行,經游鑑明教授牽線,大力促成由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推出中文翻譯版。大濱慶子教授在前言中,已精簡介紹本書的源起,及其研究範疇、歷史背景與作者專業。拜讀完全書並深受吸引的我,很希望臺灣讀者也能一饗其精彩內容。以下,我不揣簡陋,歸結本書的幾大特色。
 
  首先,《中國的娛樂與性別》充分展現跨學科集體研究的優勢,並在善用過去學界較常使用的史料之餘,著意開發新的歷史線索與資源,來揭露少為人知的過往。在此之前,中外學界不乏研究近代中國娛樂、休閒、消費的著作。但一來這些著作中,集中探究娛樂與性別互動者有限,二來他們多屬學者個人獨立研究,少見集體成果。《中國的娛樂與性別》集不同學科多位學者之力,得以擴展主題向度、研究方法和史料語言。其結果,是更大程度允許多國、越域、跨文化的研究。且書中多篇文章或許皆取材自當時報刊媒體,卻呈現樣貌各異的娛樂表現與性別意涵。因此,我們欣然一窺《玲瓏》雜誌中的女扮男裝及其粉絲效應(菅原慶乃文),意會《法文上海日報》對中國女明星的關注與理解(趙怡文)。我們也得以想像《今代婦女》帶給摩登女性的多重感官娛樂(江上幸子文),或參與戰時《上海婦女》所形塑出的跨界婦女網絡(須藤瑞代文)。我們還可體察《女星》傳送給農村女性的知識與資訊,如何為她們艱苦單調的生活帶來一絲歡樂(石川照子文)。我們更能藉本書,鳥瞰從一九二○年代的《婦女雜誌》到戰後的《今日婦女》與《婦女旬刊》等刊物,所描繪與期許的個人、家庭與學校娛樂(游鑑明文)。除了較常見的報刊史料之外,本書作者群在從日記、散文、小說、遊記及觀眾印象記等各類文本中大海撈針。其中數位作者透過口述訪問等田野調查,拼湊出無法依賴文字史料呈顯的底層小人物娛樂百態。
 
  其次,拜上述優勢之賜,《中國的娛樂與性別》展現前所未見的主題多元性,豐富了娛樂眾生相的歷史圖景。透過娛樂與性別的雙視角,我們在本書看到以往罕見的法國及俄國文化與民國社會的交流,也得以發掘城鄉、階級差異,並認識不同省份或地區的殊性。書中勾描出東北農村家庭中對「小喇叭」(有線廣播)的著迷與享受(橫山政子文),以及中日戰後社交舞如何自戰前頹廢的資本主義面目,脫胎換骨成全民同樂的新樣貌(大濱慶子文)。我們還可透過本書,體驗在對日抗戰時隨師長赴日參訪的北京女學生,既倍感欣喜新奇卻也五味雜陳的複雜心情(杉本史子文)。在書中現身的白俄舞者、越劇小生及晉劇老生、上海音樂舞蹈劇中的少女,以及被法文報紙記者再現的電影女角等,則交相演出民國以降絢麗多彩的表演娛樂節目。這些主題,相信會讓許多讀者覺得耳目一新,也可能吸引有興趣更深入探索這類主題的學生或學者,加入研究行列。
 
  此外,我覺得《中國的娛樂與性別》最大的特色,在於凸顯女性群體/個體與娛樂相遇的過程中,展露並衍生的多種角色、關係與異質表現。大濱慶子教授的前言,已點出此論文集的重點,乃女性在參與娛樂的過程中,如何改變娛樂、也改變自我。綜觀本書,不難發現作者群力圖合奏出近代中國女性展現不同身分與特質的娛樂大組曲。這其中,包括近代女影迷、戲迷等早期粉絲身分的出現,且她們「粉」的不是男明星,而是女扮男裝的女演員、女小生乃至女老生。我們在本書中看到作為觀眾的女影/戲迷,如何可能催生出影片中或戲臺上她們中意的女/男主角色,由此領略中國大眾娛樂的「傳播者和享受者雙方」的互動張力。這類互動,也出現在當時的平面媒體上,諸如戰時的《上海婦女》在艱難時刻,透過刊物活動建立起讀者、作者、編者乃至贊助者之間難能可貴的女性社交支持網絡。這樣的網絡及相關聚會活動,兼具娛樂性與知性,為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女讀者在困苦生活中,注入一絲生氣與希望。還有另一種女青年關係,是透過集體旅行、同寢同食而益發深刻的同校學生友誼。《中國的娛樂與性別》揭露的女性與娛樂,其身分既有分屬表演/提供者與觀眾/讀者不同陣營的施者與受眾,也有同屬平等關係的同學朋友,或因享有共同娛樂(例如「小喇叭」或慶聖誕等)而產生某種跨空間聯繫感的農村婦女。書中對各種女女交流的描摹,從純純同學友愛、互相支持的姐妹情誼,到崇拜偶像、投射身心需求的同性迷戀,充滿著各色流動的慾望。這些透過娛樂衍生出多彩多姿的女女聯繫,堪謂本書最引人入勝之處。作者群栩栩如生的筆觸,帶領讀者進入二○世紀前半葉中國的娛樂異想世界。我喜歡書中引發我身體共鳴的曼妙舞姿,腦中可聆聽到的曲樂音調,以及可想像代入的粉絲悸動。
 
  與此同時,作者群也啟發我反思在多種娛樂型態背後,千絲萬縷的權力機制與性別政治。大濱慶子教授在前言末謙虛表示,本書出於主客觀等因素而有其局限。實則,每本書在各具特色之餘,都自然有其限度。但若它能引導讀者檢視過去、照看自己,或成為某些衍生研究的靈感,便可倍增其價值。《中國的娛樂與性別》,在我看來,便具有這般價值。或許本書所觸及娛樂與性別的互涉向度,較集中於女性個體與群體,但它不妨礙讀者藉此思索許多可延伸探究的面向。過去數十年來中外性別史的研究,已大大擴展以往學界將性別等同於男女關係或兩性差異的認知。以本書所討論的女女關係主題為例,或許我們可進一步思考,女性表演者與同性觀眾之間建立起來的互動,是否複製了男女性別關係所隱含的權力階序?戰後社交舞看似拉平了透過舞蹈交流連結的男女身體,但是否只是將傳統的體制父權或個人男權的優勢,轉移到政黨領銜的國家?「小喇叭」雖屬政治意味濃厚的文化娛樂,但是否因為帶給比較有時間在家聆聽的農村家庭主婦較多享受,而無意間微調了兩性關係?又,戰爭期間藉由婦女期刊編織同性支持網絡的女性,是否正因象徵男權的國家權勢失落,而益發感受建立女女互助群體力量的可貴?
 
  當然,有許多想法,還能反向從本書觸及但未詳述的主題而被激發。娛樂的本質是求歡快享受(其他都可謂附加價值),性別則可從男女出發審視社會各種權力關係。娛樂與性別雙視角的交織,直指男女作為個人與群體的尋樂實踐,及其內蘊或衍生的權力施為,還有圍繞這些實踐而發的性/別政治與象徵意涵。誰在娛樂(誰)?娛樂的施與受者可能呈現哪些關係?何時何地娛樂,有哪些差別?(「夜生活」的所以然及其百態;家中、校園跳舞自娛vs.舞廳擁抱舞女)誰來界定與區隔「正當」與「不正當」娛樂,而性別如何涉入、影響這些界定?《中國的娛樂與性別》為讀者揭開五彩燦爛,卻也不乏幕後藏鏡人的歷史舞臺。作者群為我們照亮某些主角與特定觀眾的同時,也允許(enable)我們遐想或探索史家聚光燈之外,種種還未被揭露的娛樂祕境。
 
前言
 
歡迎來認識中國的娛樂與性別
大濱慶子(神戶學院大學教授)
 
  娛樂是愉悅身心,安撫心靈的活動。娛樂一詞的語源古老,據說可以追溯至《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在歷史長河中,人們為了增添生活的色彩,創發出多種多樣的娛樂。娛樂對人們安居樂業發揮作用的同時,與宗教、習俗、商業活動密不可分。體現在性別與階級層面上也有所不同,它又具有政治和統治階層維護體制的功能。具有這些特徵的娛樂是反映時代諸相的一面鏡子。此外,娛樂與學業、工作不同,是餘暇時間的活動,因此它是屬於私人領域的。私人領域是女性學、性別研究歷來關注的領域,但是從餘暇時間視角解讀性別的專業書籍還是闕如。本書將給這個空間注入一縷陽光。
 
  本書為近、現代中國研究,主要涉及中華民國初期,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綻放、發展起來的娛樂。包括電影、無線及有線廣播、報紙、雜誌、戲劇、舞蹈、歌舞劇、體育、旅行以及基督教活動。首先,我們邀請讀者進入負有「歡樂之都」盛名的老上海時期的娛樂世界。本書收錄的大部分論文都涉及到這個時期,因此首先就當時的歷史背景簡單地做些介紹。
 
  鴉片戰爭之後,各國列強在上海設立了租界,形成了公共租界、法租界、中國主權華界這三界共存的華洋雜居的國際化都市空間。一九二七年掌握實權的蔣介石成立了南京國民政府,指定上海為特別城市,加強了其經濟上的作用。具有政治、經濟強勢的上海三界之間一邊相互爭奪霸權、對抗,一邊相互吸取活力,使民族資本得到了發展。都市化快速推進,城市中產階級形成,也迎來了世界各地湧入的移民、逃亡者、冒險家、文人以及文藝界人士,使大眾娛樂文化之花在這裡盛開綻放,這樣的繁盛在世界上可謂屈指可數。由於兩次的上海事變、國共內亂和日本軍的侵入,在一段時期內上海陷入了租界人口暴漲的上海孤島時期(淪陷期),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一直處於動蕩狀態下。即便如此人們還是像要橫掃局勢不安一樣,創新出了各種各樣的娛樂。
 
  進入近代後,娛樂迎來了質的轉換期。象徵娛樂近代化、革新的,無疑是女性成為舞臺上的主角。娛樂中,女性受到關注的程度超出了男性。男性獨占的傳統藝能,以及特權階層的高雅文化趨於大眾化,由於女性的登場,使娛樂產業更加繁榮。一直以來大眾娛樂研究主要是由男性學者主導,所以一般站在男性角度研究,即便涉及女性也多是把女性作為客體。
 
  在摩登女郎登上娛樂雜誌封面的同時,誕生了女記者,創刊了屬於女性的娛樂雜誌,在受過教育、具有購買力的女性中間流傳、擴散,把女性們緊緊維繫在一起。受過自由戀愛、自由婚姻這些新文化運動洗禮的新女性們創造出了娛樂媒體文化。其中也出現了抵觸唯異性愛道德規範以及對近代婚姻制度感到壓抑的同性愛傾向。在電影和劇場空間,女演員、舞蹈家颯爽登場,受到男女觀眾的喜愛。站在舞臺上的女性們被稀怪新奇的目光注視,被男性欣賞、消費。但是她們衝出傳統規範的束縛,開闢出了一條暢快、勇敢的作為新表演者之路。不僅如此,女性們還積極嘗試扮演男性,在傳統戲劇中創立出了獨特的流派。
 
  女性們自發地參與這些娛樂,透過參與,她們如何改變了娛樂,又如何改變了自我?主流文化、統治階層的拉攏或對這種勢力的抵抗,在這場近現代娛樂的角逐實踐中,賦予男女性別什麼樣的意義?兩者有什麼樣的關係,是怎樣重建的?另外,還包括女性之間的關係與親密圈的形成,以及對多樣「性」(sexuality)特徵的關注。透過各種娛樂這個濾鏡,探明以上逐項提問的真相,是本書的目的。相信透過性別這個視角的研究,娛樂將會更加立體的出現在我們眼前。不僅是上海的中國人社會、與法租界有關的娛樂,還有占領下的北京,以及地方城市、農村的娛樂、乃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在經歷了政治、經濟體制重大轉變後,娛樂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新時代性別秩序的重建是如何進行的?這些都是本書要考察的重要課題。
 
  本書的企劃始於中國性別研究會的共同研究。因為中國性別研究會的活動與本書的企劃是並行的,也與共同研究的方法論有關,在此就研究會稍作介紹。
 
  中國性別研究會是二○一六年以關西為中心,由關注性別議題的大學教師和研究員組成,最初為一個小規模的學習會。制定中國娛樂這個課題後開始共同研究,會員們不僅在大阪、神戶、京都等地進行各自的研究發表,還邀請本書作者之一的游鑑明教授等國內外專家開演講會、開工作坊。研究會活動中心的關西具有其他地區沒有的獨特的娛樂元素。阪神地區曾經是現代主義思潮開花之地,是關東大地震後,日本近代藝術、摩登風俗、生活方式的先驅。直到現在她的氣息仍在吞吐芬芳,寶塚歌劇、吉本新喜劇這些娛樂已經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著對娛樂和性別研究魅力有共識的藝術、比較文化、俄語、法語專業學者們的加入,會員間對文化藝術專業的交流開始變得活躍,多語言、多視角的共同研究變得可行。為此,本書中各個專業的研究學者們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研究挖掘。其專業包括中國女性學、性別學、女性史,以及文學、歷史學、社會學、比較文化學、比較教育學、戲劇學、音樂學、舞蹈史、電影學。我們用多種語言的第一手資料,嘗試解讀中國近現代娛樂的廣闊空間和其跨界性。
 
  我會承蒙中國女性史研究會(負責人江上幸子教授)的大力支持。在該會的協助下,我們在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舉辦的「大眾娛樂和性別」學術座談會(二○一八年),也在御茶水女子大學性別研究所、中國女性史研究會共同主辦的「舞動的中國——城市空間的身體與性別」國際研討會(二○一九年)等會上,有機會發表以及與國內外學者相互交流,這些學術交流的成果經過昇華都體現在本書中。
 
  本書為了充分體現每個作者的專業研究特長,在娛樂的大框架之下,又分為三個部分。
 
  在「Ⅰ 傳播、享受娛樂」中,由代表近代娛樂的電影開啟話題。由於影像、通信技術的發達,大眾娛樂開始普及,人們相互之間的交流從國內擴展到了國外。內容包括法語報紙《法文上海日報》(Le Journal de Shanghai)、面向女性的畫報雜誌《玲瓏》、《今代婦女》、戰時孤島期創刊的《上海婦女》,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東北農村農家裡的有線廣播。從傳播者和享受者雙方著眼,分析這些媒體的話語和表象,研究透過媒體連結起來的女性觀眾、讀者,探索從中創造出的獨特文化、社會功能。
  
  「Ⅱ 表演娛樂」的內容包括,中國第一個少女歌舞劇及其商業化、活躍在上海的白俄羅斯詩人、舞蹈家拉麗薩.安德森、誕生於上海的女子越劇的女演員——姚水娟、袁雪芬、尹桂芳,以及山西省地方戲劇晉劇翹楚也是歷史上第一位女老生丁果仙。這些文章論述了在劇場空間面臨西方娛樂文化的傳入和中國傳統藝術變革的那個動蕩年代,女性為了改變自身的處境鑽研技藝,成為風靡一時的女演員、女舞蹈家的成功軌跡和主體性的形成,以及女扮男裝等。
 
  「Ⅲ 體驗娛樂」中收錄了從近代到現代透過教育和宗教活動,人們喜聞樂見並可以親身體驗的體育、交際舞、旅行、基督教餘暇活動紀實的論文。讀者可從中看到,戰前戰後中國和日本在娛樂方面的關聯,體驗型娛樂具有的政治性和文化、宗教政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的國家建設以及性別秩序重建過程中,體驗型娛樂所起到的作用以及課題。
 
  讀者在閱讀本書時可能會發現,有幾篇論文涉及同一個題材。為方便讀者,論及同一個題材時,我們會標明可參照本書哪一位作者的文章。因為作者的研究專業領域不同,所以切入點也不同,希望讀者們可以體會到她們各自的妙處,找出其中的相互關係。
 
  在編輯工作結束之時,深深感受到娛樂研究之奧深。本書涉及的娛樂雖然只是滄海一粟,但作者們再次認識到,娛樂不僅是個人生活,與文化、政治、經濟、宗教活動等有著各種形式的千絲萬縷的聯繫,以及娛樂與性別研究結合起來的複雜性。本書撰寫和編輯期間正值新冠病毒蔓延世界,多數作者不得不終止去海外調查研究的計畫,大家是在資料受到極大限制的過程中完成寫作的。
 
  在這期間娛樂產業也受到了打擊,劇場、電影院等設施關閉,演出人員、藝人的演出被迫取消,失去往日盛況的文化藝術活動瀕臨危機。但是,正像本書所得出的結論那樣,這種時期娛樂才需要存在、持續發展下去。其形式與表達方式今後或許會發生重大變化。我們嘗試線上研究會,尋找各種研究方法,探究娛樂的意義,比如對戰爭年代、革命「有事」時期,女性透過娛樂傳承下來的東西、其獨特的文化、娛樂帶來的愉悅作用,以及其政治性等等問題,反覆交換了意見。我們的研究還在中途,還留有很多課題,例如男性娛樂、LGBT等。如果閱讀本書的讀者能從各篇論文展現的娛樂和性別世界,以及作者們提出的問題意識、思索中找到研究和創作靈感,我們將深感欣慰。
 
  最後,對本書的發行給予幫助的多方人士表示感謝。對從企劃開始幾年來默默守望,負責擔任編輯工作的勉誠出版社的黑古麻己女士深表謝意。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507802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4.8 x 21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女扮男裝的現代摩登女性──電影《化身姑娘》系列與女性觀眾(摘錄)
 
菅原慶乃(關西大學文學部教授)
 
一九三○年代,上海掀起了一股現代摩登女性穿著男裝的風潮。仿效瑪琳.黛德麗(Marlene Dietrich,一九○一~一九九二)穿著男裝的行為是女性們對父權家長制社會中的性別(gender)/性別取向(sexuality)規範的抵抗,也是打破這類規範的一種具體表現。之後,引發了由當紅女星袁美雲女扮男裝主演的電影系列《化身姑娘》,以及女子越劇的興盛,進而形成了一系列的文化運動。
 
前言—女性觀眾與電影文化
 
臺灣作家琦君(一九一七~二○○六)的少女時代是在浙江省溫州度過的,在回憶這段生活的隨筆中,她描述了自己與家人、朋友等身邊女性們談論有關電影的往事。
 
琦君的母親未曾看過電影,喜愛電影的琦君經常與母親分享自己看過的電影。母親專心地聽著她的講述,時而浮出笑容時而發出嘆息,之後也成為了一個忠實的電影迷。
 
二媽(琦君父親的姨太太)是影響琦君喜愛電影的關鍵人物。作為電影明星胡蝶的超級影迷,她常常帶著琦君去電影院。二媽在去電影院之前會瀏覽報紙上刊登的電影廣告,只要看到胡蝶主演的電影,她的表情就會變得和顏悅色。琦君說,當與二媽一樣在心中描繪胡蝶時,才會覺得與她是心心相通的。
 
這篇隨筆還敘述回憶到,琦君與女友們的關係也是因電影而親密起來的。去電影院後的第二天,琦君會把自己觀看的電影劇情、胡蝶身上的時尚服飾分享給女友們,她說「兩個小時的電影,我可以講三、四個小時」。
 
實證性地重現女性的電影鑑賞非常有難度。日記可以說是人們鑑賞電影真實記錄最直接的歷史資料,但詳細記錄鑑賞電影的日記不僅有限,而且幾乎都是出自男性之筆。其中出現的女性,大多只是與記錄日記的男性一起去看電影的女伴,至於這些女性們如何鑑賞電影則空而不談。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童話裡的心理學【博客來電子書獨家-作者電子贈言簽名扉頁版】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尖端暢銷展
  • 秋冬旅遊大展
  • 商業思考筆記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