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直言裡的溫情
《親子天下》邀請我為即將出版的《請問洪蘭老師》寫推薦序的時候,我的第一個感覺是很傷心。因為早在三年多前,我與另一家出版社熟識的主編就「密謀」著要出一本書名叫「洪蘭老師我想問」的書。雖規劃了好幾回,卻踟躕著老師這麼忙,我的提問與她的回答到底要如何進行才會更完善;所以,這麼想做的事並沒有真正開始。
主編三年前退休後,我們見面或書信往返時,還是常談這件事。終於在今年七月和十一月,我兩次與洪蘭老師在馬來西亞演講之後,與主編又討論過一次,訂出兩人都同意的方向,準備要問老師並著手累積,而我電腦桌面最右邊的資料夾中,也開始建立提問要點。但在此時,《親子天下》卻更有行動力地已把書編好,並準備付梓了。
看完書稿後,我的難過很快地轉為愉快與安慰。畢竟,站在讀者的角度,誰來出版這樣的書、或誰來提問並不重要;把洪蘭老師對教育、對社會的關心化為可以收存的書本儘速傳遞出來,才是它的意義所在;這也是該主編與我本初的心願。
七月在馬來西亞與老師談過後的隔天早上,我又聆聽一場老師的演講,整整三個小時,知識與心情都得到豐沛的澆灌,當晚我在紀錄中寫下:
十七日中午十二點鐘整,在不得不有的時間控制之下,洪蘭老師結束了她此行在馬來西亞的最後一場演講。老師從台上順著中央階梯走下來,她跟我握手說謝謝與再見之後,快步地通過長走道往禮堂的盡頭而去。大約有一千名的聽眾全都起立,掌聲不斷地送老師離開去趕下午兩點的飛機,那掌聲之中有敬、有愛,還有大家的依依不捨。望著老師背影遠去的那一刻,我的眼淚止不住掉了下來。兩天的相處,洪蘭老師對於「教育責任」的負擔,我清清楚楚地在她永遠行色匆匆,卻又溫和穩定的交疊中看到、聽到、也深深感受到了。
我常常覺得,我們的社會擁有洪蘭老師是非常幸運的事。老師的才學與研究只是其中的一件寶物,她苦心積極地把自己貢獻給社會、設法要改變任何錯誤教育所產生的影響,才是我們真正的幸運。洪蘭老師對任何人都一樣的溫暖,這便使得她的心急絕不給人壓迫感,你只會覺得自己不要再浪費時間繞遠路,或膚淺地判斷行動的價值,而一定要貫徹價值、一定要真心誠意。
這本書的四大問「大腦與學習」、「教養與教育」、「品格與情緒」、「自我的實踐」中包含了五十四篇洪蘭老師的引導,有些文章架構在科學實驗的基礎,有些貼近生活所見,每一篇都很「洪蘭式」地靈活穿梭在容易理解的舉例與援古證今的解說中。其中有知識的傳遞,有觀念的扭正,也有實用的建議。至於令人擔心的教育問題與社會現象,老師也在某些篇章中用了幾句簡明的話來表達她的意見;那直言裡的溫情,提供給我們自省的勇氣。
我很高興洪蘭老師的想法與引導變成書本。書可以慢慢讀,不像演講總受時間限制,老師的主張也不會在言談之間被斷章取義。如果你細讀這五十四篇,無論從例子、觀念或社會現象進出討論,也無論輕鬆或嚴肅,你一定會發現,洪蘭老師是如何重視「本質與基礎」這件事,思想再散漫的人,也會在讀完文章後看到「固本」的思想;也就是說,我們要務實,要用決心來改善問題、改變命運。
這本書能提醒你不受困在「個人的經驗與煩腦」當中,如果你逐篇閱讀又靜心思索,它一定會幫助你用比較寬廣的方式來思考自己所面臨的教養問題,也會引發你付出對整個社會教育的關心。好的教育絕不可能是獨善其身的作為,或狹窄地只在乎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安全經過大學的窄門、順利謀得一職的問題;它是「要怎麼收穫就那麼栽」的耕耘考驗;不只考驗我們的辛勤、誠懇,更考驗我們的眼光。在書中的每一篇文章裡,你都可以找到這三種我們必須要慢慢累積的素養與力量。
蔡穎卿
(作者為作家)
從腦內到外在的培養 《請問洪蘭老師》讀後感
如果說,孩子的學習不能等,那麼,我想,對孩子而言、對父母親而言,最重要的,應該是「品格教育」吧!不可否認的,如果空有學識,卻沒有道德意識,他存在於社會,只會是一種危機;相反的,如果一個人沒有學識,卻處處替人設想,不為非作歹,相信也能接納於社會。無怪乎,但丁這麼說:「道德可以彌補智慧的不足,但智慧永難彌補道的空白。」
長期推動品格、教養、閱讀的學者,莫過於洪蘭教授。洪教授擅長以大腦科學的實驗、知識,帶進教育現場,告訴師長,事出必有因;洪教授經常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告訴我們,一個習慣、行為的背後,往往牽涉於大腦神經迴路的作用,所以孩子的錯,不是蓄意的錯,而是「不得不為」。
身為師長的,其實都該閱讀洪蘭的書,閱讀《請問洪蘭老師》這本書,讓我們知道,對於孩子的錯,我們應該有更大的包容;對於孩子的學習,應該循序漸進;對於孩子的興趣,應該多元培養;對於孩子的教養,應該從小灌疏;對於課業的要求,應該適可而止。
洪蘭教授飽學博聞,從小在良好的教育環境下耳濡目染,四書五經、偉人傳記、名言錦句早能倒背如流;洪教授的文章中,不難看見現實事件與歷史事件及引經據典的結合,在閱讀時,除了得到教育的啟發,更能得到豐沛的語文涵養;也難怪,洪教授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外,還不忘推動閱讀、寫作,可說是一位關注學習閱讀、閱讀學習最好的典範。
這本書,共分為4個章節,分別是大腦與學習、教養與教育、品格與情緒、自我的實踐;每一個章節,都讓我們見識到洪蘭教授的專業,以及她對於教育的堅持、熱忱與投入;而這本書的內容,就像是一本教養手冊一般,不是只有關注於課業,也不是只有關注升學,而是囊括了孩子從小的品格、教養,乃至人際的互動、情緒的涵養,再至對於自我實驗及自我應驗;其實更像是馬斯洛的金字塔理論一般,從生到老的永恆學習。
在這4個章節54篇文章中,全部都是洪教授在各大報紙、雜誌所發表的文章所集結而成的;而每一篇的文章,都來自於洪教授針對講座提問所做的回覆,或是洪教授針對時事,提出自己的看法,再輔以古今中外的實例做映證;或許洪教授提出的解答與見識,未必適合每一個孩子,但這種互動式、經驗式、參與式的回應,其實也給我們很好的教養思考!
在小學,我們期許孩子能守時、誠實、一介不取、尊師重道等基本原則與普世價值,更教他們要有禮貌,不和別人打架……,在中學的課程裡,我們要加考公民與道德,或是類似的法律常識,來期許學生認識社會層面與社會法條,也讓他們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在大學裡,我們期許大學生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每位學生都有能力為社會付出,對於不公義、不道德的行為,要有發出聲音的能耐;踏入社會,我們要培養為生民立命,為天地立心,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胸襟,當個有遠見的知識份子。但我們從小到大的品格教育,好像越來越與社會脫節。
品格教育是一個由內而外,由己而推向他人的同心圓過程,一個不會唸書的孩子,也許會呆呆地坐在教室,異想天開;但一個沒有品格的人,除了異想天開之外,還會更巧妙無所不用其極地獲得他想要的東西。因此,我認為,品格教育要由更多的部門與社會機構一起宣導,才能事半功倍。
在民主、自由的學風之下,每一個孩子相對的活潑、創新、快樂許多,也因為這種情形普遍發生,讓洪教授不免擔心學生因此而失去自律的規準;所以,洪教授認為,品格、道德、教養,已成了時下最重要的教育課題。沒有道德的人,就像行屍走肉一般,更像一顆未爆彈,隨時可能影響週遭的人事物。
論語所謂「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道德,就像是一陣風一般,孩子就像小草,需要吹拂、需要滋潤,我們師長就得扮演好風的角色,避免吹痛了他們,也得扮好陽光的角色,避免晒傷了他們。真切地奉行品格教育與道德操守,人性必能綻放光輝。
作者:林彥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