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薈萃,璀璨人生
林建煌(臺北醫學大學校長)
生活與生命因追求多元而寬廣,那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終日在醫療專業領域鑽研的臺北醫學大學師生們,內心最深切的渴望,無非是在專業之外,覓得一處人文藝術的清境,沉醉在豐盛且美好的心靈時空,讓生活更充實,生命更美好。
臺北醫學大學的核心教育理念,是培育具人文關懷、創新能力與國際觀的生醫人才,創校半個世紀以來,已培育超過四萬名校友,遍佈世界各角落,默默奉獻,造福社會。
臺北醫學大學除了擁有完善的師資與設備,良好學習環境外,更鼓勵同學們獨立思考、自主學習與活潑自由開放的學風;因此,在這種氛圍下,重視人文藝術淬煉與宏遠的國際觀與開闊的胸襟,形成為北醫的校園文化。
北醫自創校以來,文風鼎盛,除了教育出許多國內外知名醫界傑出領袖外,在文化藝術界也人才備出,包括侯文詠、喻麗清、陳克華、張洪量、蕭賀碩等等,都在醫學領域之外,走出自己的一條路。
為了發揚北醫優良的傳統,加強文學、藝術、社會科學與醫學的交流與對話,落實人文醫學與藝文的教育;過去在閻雲前校長的精心規劃下,北醫從102學年度開始開設「人文與藝術講座」,每二個月邀請國內外文學、藝術與社會科學領域的大師前來北醫演講並座談討論,師生們出席踴躍,場場爆滿,親炙不同領域大師的丰采,並爭相提問,迸出智慧的火花,讓藝文風氣與人文教育在北醫形成風潮,成為特色亮點,在臺灣大專院校獨樹一幟,廣受好評。
六年多來,「人文與藝術講座」討論主題包羅萬象,內容廣泛,極具深度與創意,講題有文學、戲劇、歷史、小說、詩詞、攝影、旅遊、繪畫、飲食、舞蹈……等,透過這些大師分享畢生累積的心血結晶,北醫師生穿越時空汲取精華,成為心靈的養分,滋長美好的大學生涯。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在AI人工智慧大行之道的今天,醫療科技雖然重視AI的運用,但是,最終醫病之間無法被AI取代,就是因為醫學講求人性,重視人文藝術;因此,這本「向世界出發,走回真實人生─超越AI的人文力量」,正是北醫重視醫學人文教育,與結合AI人工智慧醫療的最佳詮釋與寫照,開創未來的無限可能,讓醫學更臻美好。
春日靜好,陽光和煦,午後時光,咖啡茗茶,閱讀好書,品味人文,藝術大師的心靈饗宴,真是生活最大享受,不斷學習,努力逐夢,就從閱讀開始!
大哉問:人文乃醫學的提升
張錯(臺北醫學大學人文藝術中心資深主任)
常有人問,人文藝術在一所醫學大學的互動或功能為何?這是客氣問話,更率直尖銳詢問可能是:你提供的人文藝術知識活動究竟對一所醫學大學有什麼貢獻?
如我也率直回應,我會說,醫學與人文在學科領域而言,是兩種不同「學科」 (discipline),一個治病,一個調心,沒有什麼關係。
但若問到人文對醫學的貢獻,那就真是大哉問了。「大哉問」一詞出自《論語》〈八佾〉第三:「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白話解釋就是:林放詢問孔子有關禮儀的準則,孔子說:「問得好啊!禮節與其奢侈,寧可節儉。」
問得好啊!一切都是直指人心。禮節與其奢侈,寧可儉樸。夫子說得客氣而有餘地,他用了「與其」及「也」的選擇用句,也就是說你可以這樣,但不如那樣會更好。
醫學與人文的選擇也一樣,我們可以專研生命科學,研究生命現象、生命活動的本質、特徵、發生或發展規律,以及各種生物之間和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但這是不夠的。中文的「人」字,不只是甲骨文象形文字中雙足走路的「智人」(homo sapiens),他的心智除了代表生物之間及生物與環境之間如何互相依存,還需要共存與提升生活的「生命質素」(quality of life)。「人」加「文」的人文,亦即humanities,原文來自拉丁文的humanitas,再由古法文的humanite發展成中古英文的humanity,即指有關所有人類生存的素質或條件(the quality or condition of being human)。
如此一來,上面的大哉問中,夫子所推薦的禮,便純屬人文領域了,禮告訴人奢與儉的選擇,而不是僅僅一個身體的享受或生死。
人文是群體生存的一種知識體系結構,它借重人類各種不同活動媒介,譬如文學藝術、繪畫、音樂、戲劇電影、飲食文化、宗教、生態關懷⋯⋯,讓人進入更高層次,了解生命互存的真諦,從而產生偉大的慈悲博愛和無私的愛心同情。
美國南加州連年山林大火肆虐,動輒數千頃土地焚燬,發生大火的主因是南加州長期乾旱、天氣炎熱,加上不尋常的強烈聖塔安娜焚風推波助瀾,讓狀況更為惡劣。大火有很多源頭,有焚風吹倒電線,引起火災,有人為縱火而起,但最近發現,有時禍首是老鷹,牠抓蛇時撞到電線觸電起火,加上天乾物燥助長火勢釀災。
乾旱、天氣、焚風與老鷹都是天災,有似老子《道德經》所謂「天地不仁」,但人為縱火,就是一種疾病,這病名叫「嗔恨」,像十九世紀殖民國家及二十世紀許多戰爭大屠殺,惟人文的「愛心」,可作解藥。北醫大成立「人文藝術中心」,在一所醫學大學厚植人文涵養,意即在此。
摘自《向世界出發,走回真實人生:超越AI的人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