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蒙特梭利教育的家庭延伸
——李裕光(中華民國蒙特梭利教師協會監事)
無論在台灣或是大陸,有很多家長對孩子在蒙特梭利教室裡的表現都十分滿意,看到孩子越來越自信,日復一日更獨立,學習專注度不斷延長,禮貌也不錯;但對孩子回到家中的表現卻無法苟同,似乎是判若兩人,秩序感沒了,東西亂放,玩具也不願收,吃飯要人餵,耍賴、頂撞父母,家長也不知所措,只好用傳統方式對待,恐嚇、威脅、打罵,蒙式教室的學習成果似乎抵消殆盡。學校老師似乎也愛莫能助,因為無法代替家長去家中施教。因此,如何將蒙式教育成果延伸至家中,如何讓父母把握以蒙式教育的原則進行管教,是許多家長迫切的需要。
筆者這幾年遊走海峽兩岸各大城市,欣見蒙式幼兒園遍地開花,亟欲提升教育品質,與世界先進國家教育接軌,除了培訓幼兒園師資外,也常舉辦家長座談會,宣導蒙式教育理念。對於如何延伸在家中的教育影響,是最為普遍的問題與困擾。但因時間的限制,無法應付家長多如牛毛的問題,短暫的解答也無法真正改變家長的觀念與態度,回去後可能依然故我。有不少孩子因與爺爺奶奶同住,或長輩教育態度不一致、不正確,混亂又矛盾的教育方式,孩子也無所適從,或學習鑽漏洞,形成兩面人格行為模式。
當看到羅老師這本書的手稿時,我真是愛不釋手,因為他已將蒙式教育教育理念與原則充分吸收消化,透過多年來的理論學習與實際親身教養經驗,提出清晰扼要的教養原則,步驟明確,家長方便遵循實施,比在家長會中聽演講更實惠,因為聽了就忘了,或者當下未必已聽懂,但有本書在身邊可隨時翻閱,反覆思量,審查反省自己的教養態度與問題,不斷揣摩必能改善教養方式,與學校教育方式接軌,走向更健康的教育成就。我相信家長會迫不及待的想要擁有此書。
羅老師曾多次帶台灣老師到美國接受蒙特梭利師資培訓,並親自擔任翻譯,從不同培訓師接受第一手信息,比非母語的學員了解更深入。我最欣賞羅老師扼要摘出蒙式教育最精華的理念,如「自由與尊重」;愛中接納孩子的無知 與錯誤等; 還有簡易可實行的管教步驟:1.事先約定或告知行為準則 2.給予兩個選擇 3.要孩子承擔選擇的行為後果 4. 同理但不處理(溫柔堅定的執行,保持高度情商E.Q.)5.事後安撫並示以正確行為模式(秋後算帳)。這些原則貫穿整本書,也就是皆可實行在0~12 歲孩子的教育上。因為談論太多蒙氏吸收性心智或敏感期等理論,家長恐無暇品味吸收,緩不濟急,這些具體可行的步驟較易把握。
加上書中以分年齡階段來討論教養方式與重點,家長更容易找到方向,更可貴的是羅老師蒐集了許多案例與家長問題,這些應該都是家長經常感到困擾的問題,容易引起家長共鳴,作者自身教養孩子的經驗也十分有趣,應該也會成為家長教養的智慧。其實這些步驟雖明確,案例雖有趣,輪到家長自身面臨實際現場情況時,難免心軟,或者無法抑制暴怒的情緒而破功,要真正溫柔而堅定的執行原則難免失守,可能要一次又一次地吸取經驗,反省檢討,才真正熟練上手。有書在手,可反覆翻閱。
其實,不僅是家長,許多新手上任的蒙式老師也不熟稔管教原則,教室常規亂糟糟,手忙腳亂,在教具使用的專業上雖上過課,但實際的教室管理,如何規範孩子的行為準則,處理孩子的紛爭等問題都覺茫然,理論知識尚未融會貫通,若無資深老師協助,勢必陷入暗中摸索的泥沼。這本書對於新手老師無疑是黑暗中的燈塔,可幫助他們快速掌握蒙式教育的精神與原則,是一大福音。更能透過他們為家長提供適當的管教諮詢,解決家長的困難。
很期待這本書的出版,相信不只適合蒙式學校的家長,非蒙式學校的家長也很需要這本書,在充斥坊間的親子教養書籍中,有不少似是而非的觀念與方法,常常誤導家長,讓家長無所適從。但羅老師經多年融會貫通蒙式的教育理論,並結合本身在家庭為人父與教室中為人師的第一線經驗,應更具權威性與說服力。我相信對從事第一線0~12歲教育工作的老師們,無論是蒙式老師或非蒙式老師都有助益,更能幫助老師們建立專業權威,縮短摸索的時間,快速進入狀況,與家長們同步合作,把孩子帶進正常化,使孩子健康的成長,快樂地學習。
推薦序
把握大腦發展原則,了解孩子個性,沒有教不會的孩子
——洪蘭(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從過去的經驗中得之,教育要成功是先教大人,再教孩子,因為大人觀念不正確,會徒勞無功。大人教的越徹底,老師改的越辛苦。家庭和學校的確像作者說的,是孩子的兩個翅膀,翅膀健全才會飛得高、飛得遠。
但是要教育父母並沒有這麼容易,人長大了,可以塑性就變小了,很多父母會說「我父母那輩也沒有看什麼育兒書、上什麼教養課,還不是把我們都養大了?」話是沒錯,但是在那個時候社會環境相對單純,民風純樸。家家戶戶孩子生的也多,我們有很多的玩伴可以相互模仿學習。人的社會化是跟同儕完成的,不是跟父母完成的,所以只要村裡、街坊中有年齡較大,已在學校念書的孩子,他們就是小一點孩子的榜樣,大家會模仿他們。神經學家在大腦中找到了鏡像神經元,發現原來模仿是學習的機制,這些大孩子在學校所習得讀書的風氣、他們老師的生活教誨,就替代了那些忙著顧衣食,無暇顧子女的父母來教養孩子。
我們看到五十、六十年代成長的孩子都勤儉惜物、吃苦耐勞,因為那是當時的社會風氣使然。但是現在不一樣了,社會資源豐富了,生活奢華了,要成功的教養孩子不受紙醉金迷社會的誘惑,堅持做人的品德必須在他們童年時打好品德的根基。這時父母必須親自跳下來教了,因為街坊被高樓大廈取代了,已經不見了,兄姐們也在補習班中拚升學,從遊戲中消失了,加上科技進步太快,父母不跟著進修,會被孩子看不起(媽,你別管,你什麼都不懂)。因為人只會聽他尊敬人的話,所以父母跟孩子同步成長比以前更重要。父母也必須了解大腦的發育過程,要把握孩子0~6歲的教養黃金期,教好他的品德,因為品德是個內隱的學習,它不需大人教,只要眼睛看到了,便會模仿,它儲存在神經連接的突觸上,就算以後得了失憶症,早期習得的習慣仍然存在沒有忘。
6~12歲是好習慣養成的黃金期,因為人的大腦只有3磅,佔體重的2%,卻用到我們身體20%的能源,在這麼大的能量需求下,大腦必須把大部分的行為變成習慣化以節省能源,所以我們日常生活的行為中60%是個習慣化的行為,如走路、吃飯、遇障礙閃過去、過馬路看兩邊…,它不需要動用到大腦資源,行為便可出現。大腦須把寶貴的資源留下來處理會傷害到我們生命的外界刺激。演化學家發現大腦最大的功能不是學習,而是使生命延續下去。因此在孩子小時候養成好習慣就變成現在教育最重要的目標。
尤其現在科技發展的很快,孩子離開學校進入社會所要用到的知識還沒有發明,學校學習的其實只是基礎,也就是蓋房子時的鷹架,它讓孩子將來有所依,能爬上去學習新的知識而已。
也因此,現在學校品德的教育遠重於知識的傳授,知識不斷的在改變(冥王星以前是九大行星,現在不是了),但是只要是人的社會,忠誠、正直、公平、正義這四個基本的核心價值觀是不會變的。人生的路很長,在這旅程中,一定要有朋友相伴、貴人提拔,才能順利走到終點,而且走的愉快。人品若不好,這兩者自然從缺,孩子人生的發展也就有限了。了解到這一點後,父母教養的重心立刻會不一樣。
過去因為不了解大腦的發育過程,不知道控制行為很重要的前腦皮質(prefrontal cortex)是整個大腦最晚成熟的一塊。孩子常常會明知故犯。心中雖然知道不可以打人,但是對剛剛害我摔跤或偷吃我糖的人,在打他的意念出來後,因為抑制的功能還未成熟,這手是放不下來的,因此在幼兒園中,就常看到孩子一邊打人一邊說對不起了。了解大腦的發育需循序而進,又了解神經的密度決定了孩子學習的快慢和創造能力的強弱後,父母便知道,要讓孩子盡情的去探索,因為經驗促使神經連接,經驗越多,神經連接越密,學習越快,也越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當孩子會爬以後,他有機動能力了,他的天地從搖籃上面的天花板一下子大了很多,這時他的好奇心會驅使他努力的去探索,會把地上的東西撿起來放進嘴裡,靠他大腦中最早包完髓鞘的運動皮質區(motor cortex)和身體感覺皮質區(somatosensory cortex)來告訴他這個東西是硬的、軟的、方的、圓的……,父母不必擔心孩子撿地上東西放在嘴裡會瀉肚子生病,大自然的設計是非常美妙的,當孩子會爬時,他正好長第一顆牙,他會流口水,這口水就把髒東西流出去了,細菌沒有吞下去自然不會生病。
所以教養孩子第一重要的就是一切順其自然,不可揠苗助長,大自然自有安排。我們常看到父母把孩子從胳肢窩處撐起來要他練習走,但是在膝蓋軟骨未發育好之前不要強迫他走路,膝蓋軟骨會受傷,因為還支撐不住體重的負擔。其實早早會走沒有什麼好,只是滿足父母的虛榮心和面子而已。他人生有很長的路每天要走,又何必在乎小時候的一時一刻?
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說「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順其天性適性發展是最好的方法,書中所教父母的一些法則很實用,父母不妨一試,只是管教孩子必須全家人的原則都一致,不可破例,更不可在孩子面前替他講情討饒,只要把握孩子大腦發展原則,了解孩子個性,因材施教,沒有教不會的孩子,父母怎麼知道教養的方法對不對?只要看到孩子每天迫不及待要睜開眼睛去開始新的一天,你就知道你做對了。
推薦序
原來孩子犯錯是件美好的事!
——Yolanda(mon chouchou嬰幼兒生活顧問)
文字,具有特殊的力量與影響力,我一直深信不疑。這本《蒙特梭利專家親授!教孩子學規矩一點也不難》是由蒙特梭利教育專家羅寶鴻老師一筆一劃書寫他生活中真實的教養小故事,和教養小祕訣。
書中許多育兒世界的小故事,發生在每天你我的平淡生活之中,既真實又熟悉。在平面滑細的紙頁上,觸摸這令人感同身受的小文字。
書中不斷提到「允許孩子失敗、允許孩子從挫折中學習」、「孩子必須透過犯錯才能逐漸修正自己,瞭解什麼是正確的選擇。」、「以錯誤為友」,孩子將會學到「自省」;「以錯誤為恥」,孩子只會感到「自卑」。
多麼沈?有力量的文字,原來孩子犯錯是件美好的事!充滿自信跳脫傳統教養框架的這幾句話,完全點醒不習慣孩子犯錯的成人們。您們,請不要害怕孩子犯錯喔!從錯誤中學習是成人不能給予孩子的難能可貴的成長經驗。
在教育現場上,我們看見許多家長,站在他們身邊感覺他們的緊張、擔憂與不安。孩子未如父母預期而做了錯誤的選擇,這總總的一切,好像代表的是父母的無能、惆帳和失職。
父母保護孩子的天性,對孩子的愛,常使他們失去判斷力。更不捨孩子遇到挫折時,失落傷心落寞的神情。
同樣身為老師,有時我們也會擔心教室裏孩子犯錯的量會引起教室外校方與家長的關注和質疑,而選擇直接告訴孩子正確的答案,不給孩子選擇犯錯的機會。
師長與家長希望孩子永遠做對的選擇這種心情都一樣,大家都被無形的價值觀所制約,將孩子的成功失敗與自己的生涯榮辱綁在一起。
在蒙特梭利親子共學團體中,我們不斷的告訴陪同的媽媽,孩子手拿水壺完美的將水倒入杯子前,都會經歷將水撒在桌上這個不完美過程。
但是,身為家長,對孩子將水灑在杯子外造成桌面濕濕的、地板濕濕的結果,都感到小小的焦慮與不安。所以,常常不自主握著孩子的手幫忙孩子將水穩穩的倒入杯子裏。
為什麼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這條路上,大家對孩子應該可能會犯的錯誤,不由自覺的排斥或跳過?親子間、師長間為什麼各自背負著深深的矛盾、衝突與無奈?
在我們熟悉且熱愛的台灣這塊土地上,社會、文化與傳統對所謂表象的完美父母期待很大,父母也在意社會大眾的觀感與想像。所以當孩子做了一個錯誤的選擇時,陪伴在側的成人常會立即出手解救孩子,以避免孩子白走冤枉路,浪費珍貴的學習時間。
還好,終於有位瞭解孩子與孩子工作多年的教育專家羅寶鴻老師,在他的這本著作中將正確的教養方式以一種不變的文字,成為另一種安定沈穩的力量去消減父母與師長矛盾與不安的心情。
讀著這些細膩的文字,我們會慢慢了解放手沒有什麼不好,也好像不再害怕孩子犯錯,不急迫的在孩子做選擇前去介入孩子思考判斷的過程。
書中羅寶鴻老師不斷解釋何謂自由?何謂紀律?為什麼給予孩子兩個選擇?為什麼給予孩子的選擇要很小心?
了解蒙特梭利教育的成人都知道正處於自我意識時期的孩子們,在自我肯定心智建構的過程中,會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他們用語言選擇,並經歷選擇後的結果。
要注意的是,有時孩子說:「不要!」並不是他真正的選擇,孩子想了解的是自己有沒有被環境、被成人全然的接受。
這時期的孩子做的選擇只是表達自我,成人要做的則是給予孩子有限制的選擇。
孩子在摸索選擇與結果的關係時,他們需要一些時間去思考、他們可能犯錯、會經歷理解、然後記憶這個結果。
當孩子做了有設限的選擇之後,所產生的錯誤結果,會幫助孩子修正自己,這在孩子如何成為社會人的過程中,是一個不差的選項。
德國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曾說:「一棵樹要長得更高,接受更多的光明,那麼它的根就必須更深入黑暗。」
根,經驗越多錯誤的決定,面臨昏暗的時刻越多,心會跟著越明亮。辨別的能力將會大大的提升。
辨別的能力具備後,認知能力會協助孩子控制自己的內在衝動,進而達到「避難」的層級,遇到危險和災難時能自動避開。「失敗?成功之母」也正是這個道理。
成人過多的關心提醒,反而會成為孩子發展獨立的阻礙。所以為了不讓孩子沒有辨別能力,成人應該要練習忍住想不斷說話提醒的急切心情,練習不怕孩子做錯的從容氣度。願意退在一旁給予孩子做選擇,不再對孩子錯誤的選擇感到無奈與不安。
很榮幸能先睹為快,細細閱讀羅老師這本《蒙特梭利專家親授!教孩子學規矩一點也不難》的原稿。
羅寶鴻老師思慮清晰能文善武,他將義大利教育家瑪莉亞‧蒙特梭利博士的教育核心思想與實踐方式,串連成許多真實教養的小故事。豐富的教學經驗與生動易懂的文章,成就了這本實用又具教育意義的教養書。
前言
給因教養而焦慮的爸媽們
「老師!請您救救我,給我一些指引好嗎?」
「老師!請您幫助我這無助的媽媽!」
「老師!到底我要怎麼辦?請您給我一些建議好嗎??」
「不好意思這麼晚打擾老師,但我是因為一直睡不著所以才寫信給老師的,我已經快被我孩子搞瘋了……」
常常,都會有家長寫信來求救。
而大部分的問題,都跟孩子「不聽話」、「怎麼講都講不聽」、「越來越沒禮貌」、「越來越沒規矩」有關。
這些都是培養孩子規範的問題。
這本書,是我從事教育工作將近二十年的心得報告。
曾幾何時我跟很多人一樣,是一個認為「孩子就是要打要罵才會乖」的成人。
但很慶幸自己在這條路上,遇到一些當代偉大的教育家與傑出的老師,他們的教導深深地影響了我對孩子的看法,讓我逐漸瞭解到教育的真相是什麼,而且發現原來有很多比打、罵更好的方式。
過去這麼多年來,我把這些觀念與方法應用在很多孩子身上,發現不論是0~3歲、3~6歲、6~12歲,甚至是12~18歲的,效果都很好,而且沒有後遺症。
在機緣巧合下,我開始把這些方法透過講座、網路的方式與大家分享,也獲得了許多正面的迴響。
從事教育這麼多年,我認識很多好老師;他們都可以把別人的孩子教得很好,但面對自己孩子時卻常常會破功、一籌莫展,最後在家裡只能用「有別於在學校對孩子」的方式來管教自己孩子。
過去這些年來我也會常問自己:我是否也是這樣呢?如果是,那這種「能醫不自醫」的東西不是真功夫,只是表面上看起來很厲害、騙騙別人混口飯吃的技倆而已。
然而在四年前,我的兒子誕生了……感謝上天給我試煉自己的機會。
我把我所會的方式應用在我兒子身上……結果發現,我不但沒有一籌莫展,而且還很得心應手。四年來我遵循著老師教導我的方式給予孩子教育,他的發展不但正常化,而且他還讓我看到很多只在書本裡面才有的真相。
我發現……原來我們只要給予孩子一個適合他發展的環境,配合一個瞭解他發展的成人,在環境中給予他自由、移除環境的障礙,孩子就會把他與生俱來的潛力,展現在這世界上。
原來書本裡面、老師上課時常講到的這些兒童內在秘密是真的,他與生俱來確實擁有著一份完美自己的生命發展藍圖與發展時間表,而且更重要的是——藉由內在導師的指引,孩子懂得把自己潛力發揮到最大的自我教育方式。
感謝上天給予的試煉,我通過測試了。於是,我開始想要把這些方法與更多人分享,讓大家也得到在教養育兒上的這份喜悅。
這時候,野人文化出版社的麗真與淑慧出現了……感謝你們把上天給予我的這份無形禮物變成有形的文字,出版成書。
本書是以二十世紀其中一位最偉大的教育家——蒙特梭利瑪利亞博士(Dr. Maria Montessori)的教育方式為主軸。蒙特梭利博士強調,唯有我們成人先預備好自己,才能給予孩子更好的教育。好比我們中國人說的:「教女教兒,先教自己」。
本書的第一部分【理論篇:父母最常有的教養盲點!】是教育的「心法」。我們的心態對了、觀念對了,才有辦法辨別什麼是正確、什麼是錯誤的教育觀念。從正確觀念延伸出來的方法,才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第二部分【實踐篇:教養從讀懂孩子開始!】,我們把孩子在第一個發展階段(0~6歲)裡面會出現的很多問題,以真實個案的方式來說明處理的方法與步驟,不但呼應【理論篇:父母最常有的教養盲點!】的心法,還給予爸爸媽媽們實際回應孩子各種攻擊的「招數」,見招拆招,反敗為勝。
在本書第三部分【心態調整:教孩子,從準備好自己開始!】,我們會把第一、第二部分的「心法」與「招數」統整,幫助爸爸媽媽把這本秘笈的內容加以消化與內化,往內心更深層處探討,讓父母瞭解到在教育這條路上,原來最大的敵人是「自己」而不是「孩子」。幫助爸爸媽媽打通任督二脈,成為在教養育兒上的一代高手,並透過我們展現出來「溫和但堅定」、「以錯誤為友」的王者氣度,不戰而屈人之兵。
有些家長在使用本書方法時對孩子無效,我發現通常是因為:
1.【實踐篇:教養從讀懂孩子開始!】的各種招式還沒熟練,以致要使用時招數凌亂,無得到該有的制敵效果;
2.【理論篇:父母最常有的教養盲點!】的觀念沒有到位,對「家長應有的態度」不夠瞭解,以致只有「招式」沒有「內功」,被孩子一擊即潰。
所以,「理論」與「實務」必須同時並行,我們才能有具體的教育效果。
希望透過這本書能讓每天都活在「水深火熱」中的家長,在教養育兒上走出一條康莊大道,幫助大家減少跟孩子之間的衝突、建立更圓滿的家庭。
歡迎大家進入蒙特梭利瑪利亞博士的願海。
羅寶鴻 民國106年3月15日 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