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熱賣
  • 電子書
中西文明的夾縫:改變台灣命運的起手式 (電子書)
試閱
收藏試閱本 34
人收藏
適合手機 適合平板

中西文明的夾縫:改變台灣命運的起手式 (電子書)

  • 定價:380
  • 優惠價:266
載入中...

電子書閱讀軟體

支援瀏覽器說明

APP下載:

  • 分享
 

內容簡介

從世界史的宏觀角度,說明「文化中國」在世界史的地位,
以及西方殖民帝國主義興起,中國為何衰敗。
夾縫中的台灣,如何從「中西文明對抗」中,
找到一條可行的出路?

  十五世紀歐洲進入大航海時代,台灣在中、西文化初步交會的「夾縫」中,開始走上歷史的舞台。

  西方殖民帝國主義的崛起,列強爭霸與殖民霸權,以及陽明學對日本明治維新的影響,世界列強們虎視眈眈,將台灣列為囊中之物,勢在必得。

  另一方面,本書從「心理史學」的觀點,分析林則徐、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晚清明臣,如何輔佐清廷應付內憂外患。從他們四人身上,可以看到當時中國社會「沒有兵的文化」和「官無封建、吏有封建」所造成的困境。

  尤其從「抬棺抗俄的左宗棠」和「長袖善舞的李鴻章」兩人一生行誼的對比,更可以了解:同樣的儒家文化傳統,在不同的人身上,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展現,其差別在於儒者所謂的「存乎一心」!

  袁世凱小站練兵,說明清廷試圖改變中國社會「沒有兵的文化」。但在科舉制度的羈靡之下,大多數士大夫想盼的是效法李鴻章的「滿門富貴」,「宰相合肥天下瘦」,結果「戊戌變法」宣告以失敗告終。

  「文化中國史觀」的建構,必須要以歷史事實作為基礎;而獨派人士主張的「同心圓史觀」,將台灣歷史在時間上限縮為五百年,在空間上與大陸切割,這樣的史觀是為了政治目的,刻意扭曲歷史事實,誤導下一代。

  看本書如何從「心理史學」的宏觀角度,剖析從秦漢以來沒有兵的文化,到清末中國進入百年羞辱世紀,探討為何台灣處在中西文明對抗的夾縫中,會陷入今天「內耗」的兩難困境!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黃光國


  臺北市人,1945年11月6日出生。美國夏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現任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特聘教授,致力於結合東、西方文化,以科學哲學作為基礎,發展本土社會科學。
    
  著有中英文學術論文近百篇,曾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三次、優良研究獎十餘次,曾任臺灣大學終身特聘教授,臺大講座、傑出人才講座、教育部國家講座教授、總統府國策顧問、海峽交流基金會顧問、亞洲社會心理學會會長、亞洲本土及文化心理學會會長。
 
 

目錄

導讀
第一章 夾縫中台灣的處境
第二章 西方的崛起與殖民帝國主義
第三章 列強爭霸與殖民霸權
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林則徐
第五章 陽明學與明治維新
第六章 平定「太平天國」的曾國藩
第七章 抬棺抗俄的左宗棠
第八章 李鴻章與甲午戰爭
第九章 康梁變法與百日維新
 



  本系列題為《夾縫中的台灣》,內容共分三部。我撰寫本書的主要目的,是要提供一種「文化中國史觀」,為處於「中西文明對抗」之夾縫中的台灣,找到一條可行的出路。職是之故,在這篇「導讀」中,首先我要談的是何謂「文化中國」,其「史觀」又是什麼。

  羞辱的世紀

  中國自從第一次鴉片戰爭(一八三九─一八四二)失敗之後,開始進入「百年羞辱」(century of humiliation)的時期,對於西方列強所發動的侵略戰爭,幾乎毫無抵抗能力。尤其是在一八九四年發生的甲午戰爭,清廷竟然敗於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不得不簽訂馬關條約,把台灣和澎湖割讓給日本。

  日本在經過一個世代的勵精圖強,不僅打敗中國,更在中國的領土上,發動「日俄戰爭」(一九○四─一九○五),打敗俄國,迫使俄羅斯帝國不得不將它在滿州的權益讓給日本,人為刀殂,我為魚肉,任憑宰割,使得中國知識分子信心全失。

  一九一六年,袁世凱陰謀恢復帝制,通令全國尊孔讀經,激起了一波新「新文化運動」。到了一九一九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在巴黎召開的和平會議上,中國代表對日本妥協,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消息傳來,輿論大譁,北京學生立即上街頭抗議,新文化運動也迅速轉變為一場以「內除國賊,外抗強權」做為主要訴求的愛國運動。

  在新文化運動期間,中國知識界其實已經處在一種文化危機的狀態中。在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前提之下,為了掃除政治和社會上的弊端,參與新文化運動的許多知識菁英企圖用「西方文化」來反對「傳統文化」。譬如「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領導人陳獨秀(一九一八)在他一篇著名的文章〈答佩劍青年〉中,便將中西文化對立起來,而徹底否定清末以來的「中體西用」論:「歐洲輸入之文化與吾華固有之文化,其根本性質極端相反」,「吾人倘以新輸入之歐化為是,則不得不以舊有之孔教為非;倘以舊有之禮教為非,則不得不以新輸入之歐化為是,新舊之間絕無調和兩存之餘地」。

  「五四意識形態」

  他們言行狂謬,破壞綱常。陳獨秀(一九一九)因而在《新青年》上發表了一篇〈本志罪案之答辯書〉,他說:「要擁護那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政治;要擁護那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要擁護那德先生,要擁護那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我們現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他非常堅定地表示:「若因為擁護這兩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壓迫,社會的政策,就是斷頭流血,都不推辭」。這段出名的宣言,變成「新文化運動」的主題。

  在當時的政治和社會氛圍之下,大多數青年將西方的「德先生」和「賽先生」當作新偶像頂禮膜拜,新文化運動愈演愈烈,「吃人的禮教」、「打倒孔家店」變成喧騰一時的口號。儘管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領導人物並未全面否定傳統,新文化運動實際上卻演變成為「全盤反傳統主義」(林毓生,一九七二/一九八三)。

  在救亡圖存的時代要求下,五四之後的中國知識界普遍盛行著三種意識形態:社會達爾文主義、科學主義和反傳統主義。在國共內戰時期,親國民黨的知識分子主張學習英、美的議會政治;親共產黨的知識分子主張學習十月革命後的蘇聯。然而,他們對於這三種意識形態的堅持,卻沒有兩樣。

  文化中國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共之間立即爆發了慘烈的內戰。中共在一九四九年獲取政權,國內情勢底定之後,旋即發起「三反」、「五反」等一系列的社會改造運動,最後演變成「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而李登輝在一九九四年掌握國民黨內的實權之後,不久即唆使一批所謂「自由派」的學者,啟動「教育改革」,徹底毀壞當年台灣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社會根基。

  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在台灣各級學校任教的日籍教師都被遣返回國。對於台灣的歷史發展而言,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是十分重要的一年。那一年,跟隨國民政府撤守到台灣的兩百萬人中,不僅包括六十萬大軍,而且還有一群當時全中國的文化菁英,這些人在各種因素的因緣際會之下,被歷史洪流陸陸續續送到了台灣,並迅速填補了日籍教師在各級學校所留下的真空。他們在十分艱困的情況下,在台灣社會中播下「文化中國」的種子。

  在蔣經國主政的時代,跟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的文化菁英,像孫運璿、李國鼎、趙耀東、尹仲容等人,和台灣企業界的優秀人士,像王永慶、張榮發、高清愿等等,再加上台灣民眾的共同努力,不僅塑造出「四條小龍」的東亞經濟奇蹟,而且把台灣的民間社會塑造成一個「比中國更中國」的「文化中國」。

  「去中國化」

  「文化中國」(Cultural China)是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在一九八○年代提出的概念,原本是指離散於中國大陸之外的華人文化區。當時中國大陸在經歷「文化大革命」的劫難之後,剛開始走上「改革開放」之路,「文化中國」已經被摧殘殆盡,所以有此一說。

  令人遺憾的是:李登輝在國民黨內當權之後,為了從根剷除國民黨的勢力,從一九九四年起開始借助李遠哲的「諾貝爾獎」光環,以中央研究院及台灣大學作為主要基地,發動一批所謂「自由派」的學者,啟動「四一○教改」,叫出「廣設高中大學、消滅明星高中、打倒升學主義」等的民粹式口號,毫無章法地胡亂移植美式教育。

  一九九四的教改,可以說是台灣由盛轉衰的關鍵。翌年我即出版《民粹亡台論》,批評李登輝搞的「黑金政治」,根本不是什麼「民主」,而是一種「民粹主義」。

  陳水扁執政之後,又全力推動「去中國化」,在台灣搞出了一種沒有「品管」的教育,經過一個世代的荼毒,不僅塑造出一個看不到願景的「缺德」世代,而且將技職教育摧毀殆盡。二○○三年,我聯合學術界的同道,組成「重建教育連線」,發表「教改萬言書」,並出版《教改錯在哪裡?》,對「四一○教改」造成的後遺症,提出全面性的批判。

  儒家思想的完成與開展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五四時期被新知識份子尊為「洋菩薩」的「賽先生」,其實只是一種「科學主義」(scientism)而已;當時的「新青年」是用一種自己並不了解的口號(科學),在摧毀一個不可能被徹底消滅的傳統(文化),結果是演變成「文化大革命」的民粹式悲劇。

  台灣的一九九四教改亦可以作如是觀。當時所謂的「自由派」知識份子,其實是用「現代化」的口號,盲目推動一種「全盤美化」的教育,以達成自己的政治目的。結果「一九九四教改」成為台灣「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整個台灣社會也陷入「內耗」的「民主困境」。

  基於這樣的觀點,過去幾十年在推動「社會科學本土化」的過程中,我始終堅持以西方的科學哲學作為基礎,建構「含攝文化的理論」,來說清楚自己的文化傳統。最近我綜合過去歷年的研究成果,出版了一本《內聖與外王:儒家思想的完成與開展》,書中主張:中華文化傳統是一種追求「內在超越」的科學哲學,必須借助西方的科學哲學,建構客觀的理論,才能夠說清楚它所主張的「關係論」和「心性論」。因此科學哲學,可以說是儒家思想完成第三次現代化所必須要的「外王之道」。

  儒家主張的「關係論」和「心性論」建構成客觀理論之後,它才可能獲得進一步的開展。在《致中和:儒家「修養論」的科學詮釋》一書中,我便以我所建構的理論作為基礎,說明朱熹當年編註《四書》所要彰顯的一貫之道。

  在「心性論」方面,我所建構的理論是「自我」與「自性」的心性動力模型。從這個理論來看,要了解一個人,不僅要知道他的當前所面對的問題情境(意識),而且要知道他過去的生命經驗(個人潛意識),以及他的文化背景(集體潛意識)。因此本書採取「心理史學」的觀點,分析歷史上的重要人物。

  兩岸共構文化中國

  在文化分析方面,我採取「分析二元論」(analytic dualism)的主張,堅持必須在概念上將文化、社會和個人做必要的區分,一層層地加以分析,以免犯上「混接的謬誤」(fallacy of conflation)。

  近期劍橋大學出版社幫我出版了一本小書,總結我對社會科學本土化的基本主張,題為《含攝文化的理論:一種知識論的策略》(Hwang,二○一九),書中指出:我建構理論的第一步,是主張「建構實在論」(constructive realism),不是獨派主張的「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從這個角度看來,「文化中國史觀」的建構,必須要以歷史事實作為基礎;而獨派人士主張的「同心圓史觀」,將台灣歷史在時間上限縮為五百年,在空間上與大陸切割,這樣的史觀是為了政治目的,刻意扭曲歷史事實,誤導下一代。

  我不認為兩岸有「立即統一」或「立即獨立」的條件。然而我認為「兩岸和平、互利共生」是所有中國人的共同期望。台灣的主政者必須表示出足夠的善意與誠意,在「一中兩憲」的現實條件上,跟對岸展開談判,先討論如何「兩岸共構文化中國」,等到雙方「心靈契合」,再思孜如何和平統一。這是我提倡「文化中國史觀」的最主要目的。

  本部書題為《夾縫中的台灣》,其目的在於從「心理史學」的宏觀角度,說明台灣為什麼會陷入今天「內耗」的兩難困境,試圖找出跳脫這種困境的方法。

  本書內容分為三部曲,第一部題為《中西文明的夾縫》,從世界史的宏觀角度,說明「文化中國」在世界史的地位,以及西方殖民帝國主義興起之後,中國為何衰敗,致使台灣陷入「夾縫」之中。第二部《台灣自我殖民的困境》述說台灣「被殖民」的歷史,並分析在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下,中國人如何陷入「自我殖民」的困境。第三部《自我殖民的辯證》分析當前台灣知識份子「自我殖民」的心態。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138030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1.8MB

最近瀏覽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張忠謀親筆撰寫、獨家授權自傳,他的一生,一場不能錯過的智慧盛宴!《張忠謀自傳》
 

購物說明

使用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博客來數位內容服務條款』請詳見客服中心說明。

自備暢通的網際網路連線及符合博客來支援的行動裝置、電腦作為閱讀工具,支援版本如下:

瀏覽器閱讀:無需安裝,即可閱讀。支援Safari (14以上版本)、Chrome (103以上版本) 、Edge瀏覽器 (106以上版本)。

APP閱讀:支援IOS13及Android 7以上系統。

電子書、 電子雜誌因版本屬性因素,恕無法比照紙本書籍提供MP3、DVD實體光碟,亦無提供相關影音檔案下載,請先確認無此需求再行下單購買。

請注意:

博客來電子書服務所使用之軟體程式及其支援行動裝置之可用版本隨時會更新調整,請隨時留意且主動查詢調整之內容。並請定時更新您的行動裝置作業系統版本,以確保本服務運作正常。若因個人裝置因素(如:其他應用程式衝突、裝置記憶體不足、行動裝置支援版本無法升級),無法使用博客來電子書閱讀服務或影響服務效能,需自行進行排除待符合博客來支援項目再行閱讀。

退換貨說明:

電子書購買前請務必先行試閱,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

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有聲書及影音.課程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