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熱賣
  • 電子書
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1—「一個人值多少錢,誰是現代奴隸?」:捍衛權利的基本知識 (電子書)
主題活動 試閱
收藏試閱本 83
人收藏
適合手機 適合平板

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1—「一個人值多少錢,誰是現代奴隸?」:捍衛權利的基本知識 (電子書)

Nachgefragt: Menschenrechte und Demokratie

  • 定價:280特價:196
  • 特價再88折:172
  • 優惠期限:2024年11月30日止
  • 不可銷售區域:中國
載入中...

電子書閱讀軟體

支援瀏覽器說明

APP下載:

  • 分享
 

內容簡介

※德國最受歡迎的思辨讀本※
學習有原則的使用你的權利,同時捍衛他人的權利,
民主教育就從向下扎根開始!


● 一個人值多少錢?誰是現代奴隸?
在非洲,用30歐元就能買到一個兒童;在德國有20萬人因非法居留遭到雇主剝削;目前全球約有240萬人口販賣受害者,人口販子以提供海外機會為誘餌,在東歐、亞洲、非洲或拉丁美洲國家吸引婦女上鉤,常常卻在西歐、北美和亞洲將她們賣為娼妓;而全世界估計有2,700萬人過著隸屬他人、不自由的生活……

「比起共利意識,共罪意識所提供的反思性更重要。那些對國家暴力視而不見的人們,以邪惡的平庸,容忍了暴力持續進行,支持了暴力持續長大,因而也是暴力的一員。」──楊翠

人性中的殘忍與貪婪,正在你我的身邊上演。


◎為什麼每個權利都來自於其他權利?
◎仇外是如何產生,歧視又是如何開始的?
◎以正義為名:難道民主不會傷害人權嗎?
◎我們該怎麼擁有市民勇氣,又該如何運用?

你曾試著和別人討論、或者為你的孩子解釋「什麼是民主,什麼是人權嗎?」這樣的題目雖然宏大,卻是身為一個公民所應具備的基本知識。

資深記者、現為德國暢銷作家克莉絲汀.舒茲-萊斯擅長用生活化的例子,向年輕讀者介紹上述的抽象概念:像是以被霸凌的情境,來解釋人類的尊嚴始於免於恐懼的自由;以被當成商品販賣的非洲兒童,說明今日人權仍被踐踏的境況;以仇視外國人的事件,點出歧視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被複製;以氣候變遷和低工資,說明我們的行動對其他國家的影響。讀完之後,我們將了解何謂民主及人權,並且用不同的視角看待周圍的世界,或許,也會做出更有自覺的行為。

本書特色:
◎收錄沈清楷‧楊翠兩位老師的精闢導讀;
◎作者專為年輕讀者撰寫,文字流暢易讀,卻不流於刻意討好;
◎書中共有75個子題,每個子題皆可做為課堂延伸討論的題目;
◎搭配得獎插畫;內容要點與註解並以特別色做出區隔,一目了然!


●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 沈清楷:
本書透過堅持基本人權價值等眾多不同組織的介紹,不僅對照出那些虛弱悲觀靈魂的自怨自艾,而助長了壓迫與自私,也提醒了我們:是否對那些一波波正向我們侵襲而來的不公平浪潮渾然不覺?是否我們對人如何朝向共善的想像依舊不足?

●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 楊翠:
本書強調自覺式民主,從近身開始,從小處做起:「你並不需要因此去非洲挨餓,維護人權是從我們的門前開始。」而這樣的人權實踐,絕不能以剝奪別人的權利為階梯,甚至為目標。因為,沒有一種人權叫做「我有歧視別人」的人權,沒有一種人權叫做「我有捍衛自己特權」的人權。烏托邦還在彼岸。而我們已經啟程,朝向那一方人權國度。這本書,是為我們引路的手邊書。

●作家/台中市立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蔡淇華:
當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時,代表說話者已在眾生喧嘩的後現代中失去發言權了。因此我們需要閱讀《捍衛權利的基本知識》,重新思考在民主、政治、哲學等架構中,我們的素養拼圖因為缺了哪一塊,而無法成為二十一世紀的發聲者?本書簡明曉暢,以現世為實例,清晰易讀,是德國青少年基本讀物的長銷書籍。期待法政制度多襲自德國的台灣,可以認真研讀這一套書,讓台灣如德國,因為懂得發言,成為世界政經文化的中心!

【各界好評】(依姓氏筆畫排列)
吳豐維 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
沈有忠 東海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周威同 國立台東女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公民教師行動聯盟發起人
林育立 記者、《歐洲的心臟:德國如何改變自己》作者
林佳範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領系教授兼系主任
林倩如 建國中學公民社會科教師
林莉菁 《我的青春、我的FORMOSA》作者
林靜君 南港高中哲學課教師與規畫人
洪偉 清華哲學所碩士、里山咖啡老闆、沃草烙哲學召集人之一
梁家瑜 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祕書長
許全義 台中一中社會科教師
番紅花 親子作家
黃益中 熱血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楊翠 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楊逵文教協會理事長
葉浩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蔡淇華 作家、台中市立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蔡慶樺 獨立評論 @天下「德意志思考」專欄作者、駐法蘭克福辦事處祕書
鄭凱元 哲學新媒體共同創辦人
羅怡君 親職溝通作家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克莉絲汀.舒茲—萊斯Christine Schulz-Reiss
曾先後於愛爾朗根與慕尼黑修習日耳曼學、歷史學、政治學及傳播學。於《斯圖加特新聞報》完成實習後,轉任《慕尼黑晚報》政治組記者與編輯,其後晉升報導、雜誌暨新聞部副理。一九九一年,開始以特約記者的身分自立。長期為許多雜誌撰稿,尤其鍾愛針對青少年族群的雜誌,因為在女兒身上獲得大量的啟發。二〇〇四年,以《政策只能由政府主導嗎?:參與討論的基本知識》(Nachgefragt: Politik)一書獲得「古斯塔夫.海涅曼少兒圖書和平獎」提名。著有《我是誰?我想要什麼?我會變成什麼?:打破哲學成見》(Nachgefragt: Philosophie)、《這個世界相信什麼?》(Was glaubt die Welt?)等書。

譯者簡介

陳中芷
曾就讀德國畢勒佛大學歷史系、德國維藤.赫德克大學(Universität Witten/Herdecke)文化反思學院歷史系,現為自由寫作者。

繪者簡介

薇瑞娜・巴浩斯Verena Ballhaus
出身德國劇場和演藝世家,從小展現出對線條造型和顏色極高的天分,畢業於慕尼黑美術學院,是童書與青少年叢書插畫界中極具分量的老手,偶爾也創作讀本。作品獲獎無數,包括「德國少年文學獎」的肯定。

 

目錄

總導讀 「借鏡」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沈清楷(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
總導讀 一份給青少年參與社會討論的基礎知識──陳中芷(自由寫作者.本書譯者)
專文導讀 為啟程者引路──楊翠(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

前言    
第一章:人的尊嚴
    我是我,你是你。什麼是我們生活所需?    
    免於恐懼與匱乏:人的尊嚴起於何處?
    人類,你有權利!可是它在哪裡?
    是男是女,是黑或是白,我們如何做到平等?
    思想是自由的!為什麼思考這麼重要?
    相信你所喜愛的。為什麼上帝屬於或不屬於生活的一部分?
    學習、學習、再學習!為什麼學校要比好玩更多一點?
    我的、你的、他的,為什麼人都需要擁有些什麼?
    公民思考,政府執行,誰為了防止誰而保護誰?
    良心與理性:人如何成為人?

第二章:人權的漫漫長路
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人權從何開始?    
    人擁有什麼?誰發現了自然法則?
    上帝之前人人平等。那麼,人還在等待什麼?
    英格蘭無地王約翰走向法治國之路!大憲章是什麼?
    誰保護人不被傷害?
    請保持理性!人如何獲得他的權利?
    來到新世界!誰第一個解釋人權?
    自由、平等、博愛!法國人為了什麼而戰?
    德國如何成為憲政國家?    
    聯合國如何解釋人權?
    從聯合國到個人:權利如何到你手中?

第三章:只有一個等於沒有
    什麼樣的世代屬於人權世代?
    國家的自由:誰在國家之前保護我們?
    國家中的自由:誰有話要說?    
    透過國家而來的自由:什麼是經濟、社會和文化的權利?    
    大家的世界!什麼是集體的權利?
    只有一個等於沒有!為什麼每個權利都出自於其他權利?
    為了未來!我們給下一代帶來什麼?

第四章:讓我們來解決它!
    聯合國是世界的良心,還是一塊遮羞布?
    文件需要耐性:條約和公約帶來什麼?    
    從座艙引退:誰在何時向人權委員會投訴?
    人權理事會是人形看板,還是權力機構?
    人權事務高級專員做些什麼?
    最高權力機構:世界法庭在哪裡?
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有多大權力?
    非洲、美洲和伊斯蘭國家:究竟什麼對誰特別重要?
    歐洲跑在前面:誰在史特拉斯堡做正確的事?
    孩子、孩子!你們擁有什麼特別的權利?

第五章:民主人士的工具
    一個仁慈的統治者勝過一名糟糕的民主人士?
    我們就是人民!我們說什麼,誰就做什麼?
    人權對民主的束縛在哪裡?
    緊急救援:人權適用於一切嗎?
    把手拿開!什麼是人權的絕對條款?
    我們如何成為強大的民主國家,或是民主政黨?

第六章:揪出邪惡與錯誤
    誰是國際非政府組織?我們為何需要他們?
    國際特赦組織如何對抗酷刑、監禁和死刑?
    誰在施壓以及收集證據?
    逃難取代防衛:德國難民組織「Pro Asyl」如何以及幫誰申請庇護?
    既非私人也非國家: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為兒童做些什麼?
    人性化的標誌:在哪誘導兒童上街頭?
    帶著鮮花和麵包:FIAN餵飽了誰?    
    誰可以拯救熱帶雨林的住民和海上少數民族?    
    發聲對抗沉默:誰是無國界記者?
    誰先一步建立人權論壇?    
    誰為人權冒著生命危險?
    誰害怕這些婦女的勇氣?    

第七章:人的承擔
    人權宣言60年:我們如何了解世界?
    為金錢與權力的鬥爭:人在哪裡開戰?
    生命權!在哪些國家還有死刑?
    什麼是酷刑折磨?如何操控你的囚犯?
    歧視、種族仇恨:「他者」在哪裡陷於危險?
    一個人值多少錢?誰是「現代」奴隸?
    在途中與急難中:誰擋了難民的門?
    在戰爭中努力工作!誰在奴役兒童?
    讓我們學習!誰不能讀和寫?
    世界如何侵害婦女的尊嚴?
    誰禁錮了真相,甚至煙滅它?
    安全或是自由?我們的權利製造了什麼樣的恐懼?
    世界為一切而存在,但是,誰擁有地球?

第八章:沒有任何權利是不需要盡義務的
    人,你有責任!這意謂著什麼?
    別轉頭,別沉默!什麼是市民勇氣?
    只要便宜?購物時如何兼顧人權?
    環保與人權有什麼關係?
    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得到屬於我們的權利?過程即目的嗎?

請關注、參與和介入──在哪裡你可以做什麼?
《世界人權宣言》
 

◎總導讀 「借鏡」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
沈清楷|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

  「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一套三本的書籍,分別是〈人權與民主篇〉、〈政治篇〉、〈哲學篇〉,它假設了,人活在民主的共同體與世界中,所不可或缺的基本知識。

  什麼是「基本」知識?它指的是每一個人都要會的。很可能是我們自以為會的東西,而我們卻不懂或早已遺忘的。另一方面,「基本」知識也可能代表一種「理所當然」的知識。不過,那些我們以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卻可能是有問題的,而早已成為我們思考或推論的前提。若是如此,我們依據「所謂的」理所當然所推論出來的東西,會是錯誤或是帶有偏見的。是否因為我們缺乏反思這樣理所當然的機會,而一再積非成是?

  就是人在質疑「理所當然」,並且重新回到「基本」,反思自己的前提以及背後整個價值系統,才能更理解自身,澄清思考與行動基礎的來源。即使這樣回到基本的過程中,最後了解到自己過去所認識的是盲目的,這也是一個重新認識自我的開端。

1.    對人的想像

  當我們談論人性尊嚴,看似是自然而然的,或是將它視為一個不可侵犯的價值,然而人性尊嚴的確立,在西方歷史上卻經過一個漫長的道路,歷經「神權、君權、人權」不斷抗爭的過程,才稍稍地在制度上肯定人之為人的價值,逐漸地確立國家必須為了保護人民而存在。不過,即使一個再完善的制度,如果不被監督、無法自我反省,它將會反過來,逐漸從「讓人自由」變成「讓人成為奴隸」,制度也會從保障自由轉變成箝制個人自由的枷鎖。

  因此,儘管人類看來變得所謂文明了,卻依然有奴役與剝削他人的現象,相互蔑視而無法相互肯認,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犧牲他人,甚至更多的機巧輔助了一種更大的殘忍,文明無法讓我們停止懷疑人性、擺脫人類固有的自私,人依然壟罩在「我是誰」的巨大謎團當中。但是我們也發現到一些充滿希望的靈魂,他們認為人對自己有責任,相信存在的勇氣,面對任何的不公不義,努力介入,並思索著既然我們並非那麼相信人性的良善,人會被惡所引誘,那麼應該建立起一個好制度。不過,任何的制度都可能避免不了腐化,透過制度來圖利自身,而形成更大的惡。即使一個標榜人民主權的民主國家,它會是保障人權價值的良心所在,也可能變成一塊遮羞布。一個國家是否民主,是依它能保障多少「個人」的人權做為指標。

  根據《世界人權宣言》揭櫫所保障每個人享有的權利與自由「不因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見解、國籍或社會出身、財產、出生或其他身分等,而有任何差別;並且不得基於個人所屬之國家或領土上政治、法律狀態或國際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區別。」《世界人權宣言》明示著人性尊嚴必須不斷捍衛,必須避免苦難重覆不斷地發生在每個人身上。自1948年宣讀開始,根據捍衛不同形式的人權,許多跨國性組織不斷地催生、集結,規範並制止現代國家用各種形式迫害自己的人民。透過一次次的救援行動,對那些不被聞問的弱勢個體,伸出援手,將個人良心凝聚成集體的關懷。如著名的國際特赦組織,試圖營救威權統治下的異議分子,反對國家可以不經正當程序,就隨意地逮捕、監禁、施加酷刑,甚至在毫無辯駁的情況下不明不白地被處死。在台灣過去的戒嚴年代,也曾因為國際特赦組織的援助,將威權時代那些勇敢爭取人權的人拯救出來。

  〈人權與民主篇〉透過聯合國人權理事會、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無國界記者等堅持基本人權價值的眾多不同組織的介紹,不僅對照出那些虛弱悲觀靈魂的自怨自艾,而助長了壓迫與自私,也提醒了我們:是否對那些一波波正向我們侵襲而來的不公平浪潮渾然不覺?是否我們對人如何朝向共善的想像依舊不足?

2.    政策只能由政府主導嗎?

  沒有人可以獨自生活,在共同生活中也不存在一種永久和平:人會彼此爭吵,甚至武力相向。當然,如果在共同生活中,找到一種協調的方式,不僅使得人與人之間不至於陷入永恆的衝突,還可能基於某種理想的設定,增進彼此的利益,產生一種良性的互惠,增進整體共同的善,讓「公共性最大化」。無論如何,共同生活中,我們必須要去設定一個共同努力的目標。然而,政治中所有利益的角力不見得是以公共化為主,反而有許多不同的力量,企圖將公共利益變成私人利益,因此,政治制度的設計和反省有其必要性。我們政治制度的反省有兩種,一種是效益性的反省,另外一種是從價值面的反省。因為政治制度容易淪為官僚化,看起來具有某種程度的效益,卻也容易陷入「依法行政」而導致「惡法亦法」,讓保護人民的法律僵化在形式主義的思維當中,也因此,當政治制度無法被反省,無法回到原初設計的價值設想當中,就容易陷入一種政治危機。

  當我們問:政治是什麼?同樣也在問我們要什麼樣的政治?政治是否只是少數政治人物在媒體上讓人厭煩的喧囂?當我們具有一種判讀能力,還是可以在這些喧囂中辨識出真假與良善之所在。而最讓人擔心的是人們對政治的冷漠,乃至於進入到「去政治化」的狀態之中,因為去政治化的語言,就是一種用來鞏固保守勢力的政治化的修辭,進一步地讓政治孤立轉換成個人存在感的孤單,讓不談政治變成一種清高的道德姿態,當政治用更加複雜的語言試圖讓你覺得不用、也不需要知道政治人物在做什麼的時候,這就是我們應該要警覺的時候,因為政治之惡可能在我們的冷漠與無感當中發生。

  〈政治篇〉從公民權到聯邦制的介紹,從政黨政治、權力分立到法案通過,以及各種不同的政治理論從左右光譜到各種主義如資本主義、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所代表的不同含義,乃至於稅收與分配的問題,到尖銳的金錢與政治之間的關係,擁有公權力者的利益迴避原則,以及媒體作為第四權如何監督這些擁有權力的人。從關心自己的國內政治到國際地緣政治的思考:日內瓦公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冷戰、 歐洲共同體以及聯合國安理會、國際刑事法院等這些不同組織的介紹,說明一種政治教育的廣度,提供我們理解,作者想要傳遞什麼樣的政治思考給下一代。

  歐洲極右派的出現,甚至新納粹的發生,以及來自於恐怖主義的威脅,德國人是否應該堅持哪一種國家主權的辯解,而對於難民、移民置之不理?還是去理解排外情緒如何被操作以及某種冷靜理性思考的必要?政治教育的目的,不僅給未來的政治人物參考,也提供現在的政治人物機會去反思從政的目的,如果不是競逐利益的話,提醒他們原初對公共性嚮往的從政初衷。

3. 我和世界

  「何為哲學?」這雖然是大哉問。我們依然可以從哲學這個學科所面對的事情來理解「哲學是什麼」。哲學面對「存在」(being)的問題,從而去思考存在以及這個世界背後的原因原理、去思考什麼「是」(being)真的、人如何存在(to be)、行動(動機到結果之間的關係)。或者我們可以簡單化約為兩個,面對「世界」和面對「自我」,接下來所面對的是「兩者之間的關係」。哲學要求針對以上這些問題進行後設思考,不僅反思各種可能性,還在可能性中尋找可行性。也就是靜下心去思考那些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事,這些理所當然也往往充滿了條件性的偶然。

  古希臘哲學家高吉亞(Gorgias)宣稱「無物存在、即使存在也無法認識、即使認識也無法告訴他人」,徹底質疑我們所謂的理所當然:「存在」、「認識」、「人我溝通」,雖然他正在把他的認識告訴我們,而產生自相矛盾,卻也提供對我們認識確實性的反省。到笛卡兒(René Descartes)提出「我思故我在」,主張即使懷疑也必須有個懷疑的我,即使被欺騙也要有一個被欺騙的我,我們得出一個不可懷疑的我,或是更精準地說是那個思考我的確信。不過,這個「思考我」的存在如果沒有進一步填充其內容,它卻很可能是空洞的。

  我們可以在廣義的存在主義者身上,看到人雖然肯定自我存在,但卻會是一種空洞的確信,人因而不斷地焦慮著自身存在的意義,而產生了虛無感。存在是一種行動,而行動則是不斷地面臨選擇,因此選擇成為一個人在面對自我及其行動不可避免的態度,雖然如沙特(Jean-Paul Sartre)所說的「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但是為了避免「選擇」一詞語意過於空洞,而迴避了選擇,我們則可以進一步說「選擇的選擇」和「不選擇的選擇」是兩個不一樣的選擇。

  人有選擇的前提,在於他擁有自由,雖然這樣的自由是有局限的。人只要依自己所認為的、所希望、所欲求的……自由地去行動,他就必須擔負起行為的後果。因此,自由與責任之間是密不可分。不過,當我們進一步將真、假問題放進自由與責任中,就會展開一連串的辯證,從而了解到自己並非如此的自由,或是責任可能成為他人剝削我們的道德話術等等。

  〈哲學篇〉中,作者不採取哲學史或概念系統的方式寫作,試圖將哲學知識「化繁為簡」,並建議我們「隨意翻閱」,是因為我們總是要有個機會脫離系統性的知識建構,但這並非意謂著「隨意閱讀」,而是放開既定的框架,留有餘裕地重新思考我們周遭以及自身上所發生的事情。

【結語】

  當我們羨慕歐洲的教育制度之際,羨慕人才養成是多麼優秀,這並非是人種的聰明才智,而是教育制度與外在環境所形塑出來的。「人性無法進化」,我們無法將自己所累積的知識、經驗,透過遺傳讓下一代自然獲得,因此,一旦,我們不認為知識的傳遞是必要的,上一代所累積的知識將一點一滴的流逝,過去的知識,若是不透過教育傳承,前人苦思反省所得到的智慧注定消失,人將會從頭開始,不斷地重來,包括重複著人性中的殘忍與貪婪。不過,人類文明的發展中,它卻可以藉由制度創造某種良善的基礎,在教育中緩解人性中無法避免的貪婪。在這套「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的叢書出版之際,台灣現行的12年國教課綱,將最能帶給學生反思能力以及國際交流能力的學科──社會科(歷史、地理、公民)的必修時數,從8小時變成6小時。「借鏡」這套書,或許可以幫我們思考台灣教育改革之「未竟」,台灣現行的教育制度中,遺漏了什麼?


◎專文導讀 為啟程者引路
楊 翠|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

 2016年以來的台灣,擾嚷不歇,各方人馬紛沓湧入台北街頭,同一議題、對立主張,相互爭論與叫囂,敞開一方關於「人權」與「民主」的絕佳演練場所與論辯空間。

  2014年的318運動,揭露了台灣社會對「民主」的長期誤識。我們終於體認到,選票不等於「民主」。318過後,二次政黨輪替,我們走在重新認識「民主」與「人權」的關鍵時刻。此際,麥田出版《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系列,非常有意義。

  這系列的第一卷「人權與民主篇」,精準地指出,公民思辨的「根」,正是人權與民主。如果不從這裡出發,所謂「民主國家」,就是恐怖危樓,就是剝奪人民主體與尊嚴的魔獸。

 這部書以深入淺出的敘述筆法,敘寫人權的涵義與價值、人權所含攝的內容與向度,充滿豐富的歷史文獻,舉引各種故事文本,時間跨度從希臘到當代,空間跨度遍及全球,構織成一張密實的人權地圖。

 書一開場,即揭示人權的本質:「它是一種自然權利,因為它與人的本性一致,也因為它讓人成為人」、「人權是永恆的、獨立的,適用於任何地方。」亦即,「人權」不是被法律制度設計出來的,而是自然天賦的;它一方面具有「生物學意義上的存在」,二方面又超越了生物學的意義,成為一種永恆的、獨立的、普世的存在。

 「人權」做為普世的存在與價值,並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體的現實。這部書的另一個特色,即是以各種差異紋理,編織出「人權」的的多重向度;包括免於恐懼與匱乏、知識與教育、生存權、所有權、婦女人權、兒童人權、少數族裔的權利、弱勢階級的權利、社會安全的權利……,乃至於環境污染引起的種種集體權利問題等等。作者強調,人權不能只有一個,「不同人權之間彼此競爭,是沒有意義的」,每個人都有平等的、獨立的人權。人權不僅不是競爭的,更應該是互助的。

 書中不斷強調:人權,既是個人的,也是普世的;是一種價值,也是一種現實;是一種思想,也是一種行動。為何需要行動?因為它固然是天賦的,卻又極其難得。難得,是因為龐大的權力體制,時時處處,都在對個人進行權利的剝奪與壓制。

 由此,我們進入本書最關鍵的討論:人權與國家。對人權進行制度性剝奪的,通常是國家;無論是打國家悲情牌、國家安全牌、國家團結牌,國家,總是殘害公民人權的最大魔怪。

 作者堅定指出,人權高於國家:「從自然法來看,人權是在國家之上的權利。」
因此,當國家成為人權的迫害者,「每個公民都可以起來反抗。」從國家的角度看,是人民建造了國家;從人民的角度看,我們是先成為一個人,然後才成為一國的公民。公民的抵抗權,正是立基於人權高於國家的理念。

 即使是緊急狀況,即使國家陷入戰爭,也不能傷害公民人權。本書在這樣的思想基底上,展開「人權」與「民主」關係的思辨,建造了本書的核心意旨。

 對於「一個仁慈的統治者好過壞的民主人士嗎?」這個有點詭論的問題,本書舉引英國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民主是最壞的統治形式,除了其他所有被試驗過的政府形式之外。」一語來回應。確然,仁慈的統治者可能被殘暴的統治者繼承,人民無從選擇,但壞的民主人士幾年就可以替換掉,人民有選擇權。

 但作者也提醒,民主有漏洞。民主的漏洞,正要以人權來填補。比如,民主體制的普遍律則,是完成多數人的意志,然而,當「當多數人的意志傷害到其他人的尊嚴時」,當少數人被排擠在「民主」的大門外時,「人權」的捍衛,正用以約束這種傷害與排擠。

 因此,人權高於國家,人權高於民主體制,人權是普世的。正因人權是普世的,而世界是由我們集體組成的,因此,某一國家對其國民所施加的人權傷害,國際組織、其他國家,就可以介入關心、提出警告、要求改變。涉及人權議題,「介入他國內政」的說法,不能成立。

 人權稟於天賦,但人權必須抗鬥。本書描述各種層級的人權組織、非政府組織、人權鬥士,甚至無國界記者,這些堅持以發聲對抗沉默,以行動捍衛人權的戰士身影,在書中到處現身。

 最後,本書另一個重要觀點,是既將人權視為個人的天賦權利,更是對社會的公民責任:「我們對人權是有義務的。當人權不論何時何地被侵害時,我們都應該挺身而出,特別是當國家機器違反人權的時候。」

 作者挑戰了一個全球無差別的主流觀點:別人的人權與我無關。人的冷漠,多數來自於「不相干」,「不相干」為「不想理解」提供藉口。然而,本書將「世界」視為一個有機整體,這個世界共享榮光與暗影,沒有誰與誰「不相干」。如果世界是一個共同體,則我們共享、共利,也可能共犯、共罪。

 比起共利意識,共罪意識所提供的反思性更重要。那些對國家暴力視而不見的人們,以邪惡的平庸,容忍了暴力持續進行,支持了暴力持續長大,因而也是暴力的一員。

 然而,本書雖以「世界」為單位,在實踐層面,卻回歸到公民個人的、日常的生活景框之中。本書強調自覺式民主,從近身開始,從小處做起:「你並不需要因此去非洲挨餓,維護人權是從我們的門前開始。」

 而這樣的人權實踐,絕不能以剝奪別人的權利為階梯,甚至為目標。因為,
沒有一種人權叫做「我有歧視別人」的人權,沒有一種人權叫做「我有捍衛自己特權」的人權。

  烏托邦還在彼岸。而我們已經啟程,朝向那一方人權國度。這本書,是為我們引路的手邊書。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444558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6歲~18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7.2MB

會員評鑑

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18/06/28

本書作者克莉絲汀.舒茲—萊斯原是德國《慕尼黑晚報》的記者,後來成為許多青少年族群雜誌的特約記者。本書是「向下紮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辯課」系列書籍中的第一本,從書名即可得知內容與人權有關;此書的副標題為「捍衛權利的基本知識」,亦可看出作者要告訴青少年權利從哪裡來、人有哪些權利、如何為權利奮鬥。其內容淺顯易懂,不僅適合青少年閱讀,也適合成人作為檢視自己釐清有關人權、權利的基本知識,補強混淆及模糊不清的人權定義。例如:從「人的尊嚴」開始,導出「正義屬於人的尊嚴」,再引伸出「免於恐懼與匱乏:人的尊嚴」,因此正義與人權息息相關,也與人的基本權利:免於恐懼與匱乏,相輔相成。故正義,不是無限上綱;要求正義,必須顧及是否避免也讓他人「免於恐懼與匱乏」,否則則使得到正義,也不容行使。本書可說是小型的人權百科全書,也詳細敘述人權的來龍去脈,從1945年聯合國的成立,到1948年《世界人權宣言》、1951年《日內瓦難民公約》、1997年《人類責任宣言》;從希臘人提倡的第一代人權,到啟蒙運動之後提出的第二代人權,到現在重視環境、集體權、自決權的第三代人權皆有著墨。讓人權地圖在讀者的腦海中一覽無遺地呈現出來,且讓人權的定位、定義更加明聊。例如:「絕對條款下的人權分量遠遠比一個人的良知來得大」,讓我們更加清楚在反恐的目標下,刑求犯人、驅逐伊斯蘭教徒、囚禁可疑人犯等對人權造成的傷害。書中引美國富蘭克林所說的一句話:「任何犧牲基本自由以換取短暫安全的人,最後既得不到安全也得不到自由」(P.127)
我最感動的一句話是:「這不是你的罪過,世界就是如此這般。倘若讓它保持這樣,就將是你的罪。」因此,《人權責任宣言》主張:「為現在的居民和未來的子孫著想,所有的人都有義務保護空氣、水和土壤。」人權的觀念,已從民主、自由、平等,進入自然環境的維護,這是我們必須認識及推廣的價值觀。但是,仍有許多問題值得深思,因為民主的概念是在西方的歷史文化背景下發展出來的,與伊斯蘭文化或亞非地區的觀念有一定的差距,如何在民主化與地方化之間進行溝通與了解,將是第一代人權與第二代人權的重要使命;而全球化的現在,亞非國家特別重視的第三代人權:環境保育、集體權、自決權,可說是迫在眉睫的當務之急,也是先進過家或開發中國家必須面對的挑戰,也是我們地球上每個人不能推卸的責任。
展開

最近瀏覽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張忠謀親筆撰寫、獨家授權自傳,他的一生,一場不能錯過的智慧盛宴!《張忠謀自傳》
 

購物說明

使用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博客來數位內容服務條款』請詳見客服中心說明。

自備暢通的網際網路連線及符合博客來支援的行動裝置、電腦作為閱讀工具,支援版本如下:

瀏覽器閱讀:無需安裝,即可閱讀。支援Safari (14以上版本)、Chrome (103以上版本) 、Edge瀏覽器 (106以上版本)。

APP閱讀:支援IOS13及Android 7以上系統。

電子書、 電子雜誌因版本屬性因素,恕無法比照紙本書籍提供MP3、DVD實體光碟,亦無提供相關影音檔案下載,請先確認無此需求再行下單購買。

請注意:

博客來電子書服務所使用之軟體程式及其支援行動裝置之可用版本隨時會更新調整,請隨時留意且主動查詢調整之內容。並請定時更新您的行動裝置作業系統版本,以確保本服務運作正常。若因個人裝置因素(如:其他應用程式衝突、裝置記憶體不足、行動裝置支援版本無法升級),無法使用博客來電子書閱讀服務或影響服務效能,需自行進行排除待符合博客來支援項目再行閱讀。

退換貨說明:

電子書購買前請務必先行試閱,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

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有聲書及影音.課程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