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們每天都在對話。我們需要接受別人,也需要別人接受我們。
這個課題就是社會溝通。
美國明州的佛洛依德被警察頸部制壓致死,引發燎原的反種族歧視怒火、長久的不當對待引爆黑人的族群抗爭。
事發之後,政府的社會溝通開了天窗,甚至川普片面把街頭運動定性為暴徒,激發了更大的反對浪潮也給真正的暴徒需要的混亂環境。
以我在媒體的經驗,這種積怨已久的抗爭,政府溝通需要的明快反應與旗幟鮮明的譴責警察暴力與認同種族平等的價值,未能形成第一時間的溝通基礎,未重視時間結構的關鍵點。以致事後的延遲事件愈演愈烈,這件事凸顯社會溝通的重要性。
溝通,簡單講就是「你需要人家怎麼對待你,你就必須先好好對待人家,讓他可以對你有你預期的對待!」因此,第一個概念是「對位」。
這樣清楚嗎?同理心就是很快跟他「對位」調好雙方最佳頻率。
溝通靠明白我的狀況就是他狀況的來源,必須設法讓人有好狀況!
我在媒體的長期經驗。由遠流的一本書開始。這本「爸爸、兒子、朋友」的書,告訴我,在我與對方之間,只有三種可以溝通的關係:
第一、我想當爸爸,他想當兒子。
第二、我跟他都當朋友。
第三、他當爸爸,我當兒子,講的是上下及平行的對位關係。
可以說,關係對位是一對一溝通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這本書說的是關係對到位才能有效溝通。
再進到一對多的溝通:仍有其原型可以遵循。
在談社會溝通時,別忘記回到「關係對位」的核心。
比如,現代人不喜歡爸爸對兒子式的溝通。如果你想達成溝通說自己的不足遠比說別人的問題來得有效。除了爸爸、兒子、朋友之外,說自己的不足是一種邀請,邀請對方進入朋友的對位,或者,他有扮演爸爸的機會,這叫「中間態」溝通。
你必須知道的是,舊世界教你的溝通方法技巧,應該是八成不管用了,因此你必須把焦點移到新世界的溝通方式。
本來是:「舊世界,老爸老媽的世界掰掰,新世界,孩子的世界,來了」。溝通也是。
舊世界的溝通,單向宣傳、上對下,伸張自己的意志,供給導向。
新世界的溝通,以你為主,互為主體性、找到雙方engaged的點,情境導向。
在公益活動十年了,一直佩服尤努斯的「善循環六原則」因為他充分了解有效社會溝通的成功因素,才會得到諾貝爾獎。
要得諾貝爾獎不是只有理念好,要能推動社會變革,這就需要透過溝通進行社會動員。
藝術界何嘗不是?哈佛教授Jarrett說「藝術的表現目的,不僅是為他自己,而且是為了別人,藝術家必須要傳達」有效的作品是對最多的人產生影響而且有影響延續時間長、長到超過幾百年就成了經典。達文西、林布蘭、米芾、黃公望等都是。
還有大家喜歡談的,文化創意是什麼?是把大家生活中的因子故事化、而且講出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事,對大家溝通。布袋戲是文化因子,霹靂布袋戲就是文創。故事之所以變成人民的新習慣,要靠溝通。
企業更必須是社會溝通專業,所謂客戶導向、以客戶為出發點,就是用客戶的痛點來溝通自己的服務,使之有效滿足客戶解決痛點。
我用這本小書,跟各位分享這個歷久常新的話題:群體對話(由一對一到一對多的對話)主要是因為你如果不懂這些你會活在一個很沒有希望的世界,而只要你能多了解一些,你就會活在充滿希望的世界,而且活得藝術一點!
本書中會用到的核心概念不多,絕對可以活學活用,既然是人生必修,一定是很基本的東西,一定是要能活用的東西才稱得上活學。
我用網紅打賞為例,為什麼人家會自發自動黏在線上看網紅直播打賞?自動接受別人的溝通,到底要得到什麼?人家跟你溝通你還付錢給他鼓勵?這個境界真高啊!網紅打賞,表面上是網紅路大眾溝通,但打賞的行為,實質是觀看者對網紅的溝通,溝通什麼?「我存在」、「我在乎」、「我爽」。
驅動這件事的叫「人家生命中的匱乏」有人提出,這個世界最大的市場是寂寞感,有人缺乏刺激、有人缺乏認同、有人缺乏超越自我的場景,因此,人人都想跟世界溝通,用溝通來解除寂寞,即使打賞也是一種溝通。
這件事其實跟你為什麼買票去看戲有雷同之處,劇場經理想破頭的就是如網紅一般可以吸納人們來買票(給戲打賞)。也因此,劇場心理學中有一大塊在研究抓住注意力與克服觀眾的心理厭倦。我藉由余秋雨的說法,我們必須研究「接受美學」,接受美學這個概念很合適談社會溝通,第一要義不是你想演什麼?是觀眾想接受什麼?你不得不去理解他們進戲院時的心理「預置結構」及「期待視域」這才是重點。預置結構是觀眾以為他在看什麼?期待視域是觀眾以為也會到什麼?故第二個概念叫接受美學。
第三個概念則是習慣改變。社會溝通總是連結到想要改變某個人群的習慣,以達到社會效能的目的化。企業做品牌活動就是想改變你的消費習慣把用別人產品的習慣改到用自己的產品上來,無論它用的是商品行銷、情感行銷或價值行銷,結果都是要改變消費習慣,社會溝通某些程度是要改變人家對你的態度,或者對待你的成見。
在政治行銷上劍橋分析以社會行為大數據幫川普打贏選戰,促成英國脫歐,也是利用選民的習慣,透過洗腦式網絡訊息置換成新習慣。
台灣引以為傲的成功防止新冠肺炎疫情擴散,也是從我們的習慣改變下手,全民口罩、自主管理、手機監控、社交距離,手部清潔及量體溫的貫徹,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習慣。
因此,社會溝通不是口才訓練、行銷技巧,而是改變習慣的能力。
我想由關係對位、接受美學、到習慣改變、藝術對話,這四個概念就足夠講清楚你的人生必修課。
我一直覺得知道少才是做到多的原因,一般教科書把社會溝通講的太理論太複雜,毫無活學活用的好處,而且也太難記住了,但只要你懂得這四件事,大概就可以應用恰如了。
讓我們輕裝上路吧!以下各章節就是用一些生動好用具有視覺性記憶度(不是圖片,是可以在你腦海有畫面的敘事)的故事把這些概念講清楚、接地氣!
小tip:
別在你的溝通技巧上下功夫,你要下功夫的是人家怎樣才會接受,及很舒服的習慣性接受!
這件事需要用你的狀況來影響別人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