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引言
第一章 緣起與意義
一、當代中國的玉文化現象
二、文化研究與「玉學」理論
三、核心價值與哲學意義的再認識
第二章 視角與方法
一、中國外研究概況
(一)歷史文獻及研究概況
(二)當代研究現況
二、概念界定與範疇
(一)玉與玉石、玉文化與石文化的區別與聯繫
(二)玉文化傳統的劃分
(三)「克里斯瑪」特質的傳統
三、總體與微觀結合的出發點
四、三條脈絡
五、研究方法與理論
(一)相關文化學、社會學研究理論
1.社會文化變遷與實質性傳統理論
2.本土化與地方性知識理論
3.時尚與消費文化理論
(二)田野考察方法
(三)研究方法和理論視角的創新
第三章 遠古傳統:從神人結體到宗法結構
一、從石器到玉器
(一)神靈之石與玉石分化
1.因自然差異性與獨特性產生的分化
2.因意義賦予產生的分化
(二)鬼斧神工
1.鬼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神工:史前玉工
二、混沌至清晰:原初信仰到宗法的視覺角色轉變
(一)生產與生活中的角色混同
1.視者眼中的玉製生產工具
2.視者眼中的神物
(二)宗法制度下的被視者
三、神人結體與原始宗法之關聯
神人結體
唯玉為葬[53]
1.神人結體的能者:巫
2.神人溝通的媒介:玉
(三)神徽與威權
1.祖宗與神靈形同質異
2.威權與職能分化
四、宗法玉製:宗法結構的產物
(一)尊親明信
(二)禮化制式
(三)唯德理想
第四章 古典傳統:權力意志與比德理念
一、權勢話語:權力意志的結構形式
(一)權勢話語的構成基礎
1.穩定的傳統社會構成
2.依附性權勢關係
3.權力分化與權勢消長
(二)權勢話語的轉移
1.資源與商品的空間轉移
2.從贈與到保存
(三)權勢話語的表達
1.合法化的符號體系
2.權勢話語的存在狀態
二、比德符號:價值觀念的詮釋
(一)比德價值觀念的歷史發展及意義
(二)比德符號的意義衍化
1.比德符號之於「君子」
三、透鏡觀看:時空與社會場域中的閱讀
(一)時空維度下的裝飾
1.玉石關乎身體
2.玉石裝飾身體的佩戴物
3.玉石裝飾身體存在的社會生活場所
4.玉器本身的時空意義
(二)社會場域中的身體與身分
1.社會場域中的文本特性
2.陳設品的看
3.佩飾的被看
4.詩詞銘刻與吉祥瑞語
四、自我技術:工匠技藝傳習中的道德實踐
(一)「玉不琢不成器」:思索與比德的倫理學意義
(二)建構並統一於傳統的利益獲得:亞里士多德和麥金泰爾實踐倫理學
(三)從外向的規訓到內向的控制:福柯治理自身道德的自我技術
(四)平衡自我意願和社會責任:「好」和「壞」的矛盾統一
第五章 現代傳統:大眾消費與時尚意象
一、分散—合作化—集散:玉石經濟的民主化進程
(一)動盪時期的分散模式:傳統的穩定存在
(二)特殊時期的合作化模式:歷史任務與傳統的轉變
(三)改革開放時期的集散模式:大眾意向的傳統方向
二、時尚的符號:玉文化的民主化發展
(一)工藝技術與商人的策略:生產為主的現代時尚
(二)從精英到大眾:時尚消費者的身分與地位
(三)從匿名到署名:設計身分的凸現與職業身分的多重化
三、從經濟資本到文化資本:當代玉文化的權勢話語
(一)田黃之金:當代玉石經濟資本
(二)無價之玉:文化資本及其投入
1.文化資本的存在形式
2.文化資本的投入
3.文化資本的持有者
四、傳統玉德觀念的轉變:德符之辨
(一)「符」與審美觀念的變化
1.自然美——基於原石的設計與巧作
2.形制與生理、心理空間關係的變化
(二)「德」與價值觀念的變化
(三)德符之辨
1.「德」「符」並重
2.首「符」次「德」
五、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當代玉雕的批評實踐
(一)當代玉雕的品評慣習
(二)創作實踐中的批評意識
(三)概念重釋下的文化自信
附錄A 五代後唐之後有關贗璽、疑璽歷史記載[1]
附錄B 《長物誌》[1]與《閒情偶寄》[2]關於玉石物品的品評
附錄C 人物訪談及評述
附錄D 特色產業基地的資源開採、利用和保護等狀況[1]
附錄E 中國主要玉石特色產業基地的產業狀況
附錄F 觀察記錄
附錄G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工藝雕刻(玉石類)名單[1]
附錄H1984年與2005年傳統工藝美術玉石雕刻類省市分布情況以及2006年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玉石雕技藝項目[1]
附錄I 近年主要的玉石特色產業基地文化策略[1]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