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最難痊癒的愛的傷痛。
如果說我們走不出死亡的喪慟,最難熬的不是誰消失不見了,
而是他無處不在,在記憶和日常中都變得更加鮮明。
本書是一個父親的懺悔錄,是一位哲學教授在兒子死後經歷的漫長重建之路,他透過精神分析試著理解為什麼事情會走到這一步。從執著於解開兒子自殺丟給他的一連串難以回答的問題,到檢視內在真實的自己,最終能夠面對生命最難以承受的失去,接受生命中的種種未知。
-------------------
十五年前的事了,感覺卻像十五分鐘前。
十五年前的那個深夜,理查接到前妻的電話——他們二十三歲的兒子奧利弗自殺了。他知道這一天遲早會來,因為過去大半年他看著兒子陷入毒癮的黑暗世界,只是他未曾預料到消息來臨時心會這麼痛。他失去一個他毫不猶豫會為之付出自己生命的東西。
兒子死後,他像著了魔似的想要弄清楚他到底為什麼會自殺,以及當初如果自己做了什麼不同的決定,是否有可能阻止憾事發生。
他找上了心理分析師,不是因為他也出現自戕的念頭,而是因為他亟欲知道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他想要理解兒子在想什麼,也想要理解自己。其實他對心理分析並不陌生,他本身是一位哲學教授,主要研究正是心理分析理論以及現代哲學的交會點。
經過多年的悲傷與探索,事情開始變得有些不同。他似乎重拾了生活,重新認識了自己。而他的平靜與重生來自於接受他不知道也無法知道的事,很多結果是他這個終身追求知識與理解的哲學教授也無法明白的;他從純粹的理性計算轉而更能夠容忍和擁抱不確定性。
兒子的生與死,引領他看見愛的奧義。首先是允許自己卸下罪惡感;重點不在於放過自己,而是放下對方。接著是承認悲傷,悲傷會把人掏空,卻也讓我們更能夠承載他人的情感。最終則是接受生命中種種未知,沒必要為了活下去,用唯美的幻想遮蓋內心缺口,而是要能夠擁抱這些傷,換個方式理解那些永遠無法預知的事。
◎以精彩故事搭配絕妙文筆,帶我們與作者一同走過悲慟的心路歷程,迎向能從悲傷中獲取的智慧和成長。──暢銷作家Thomas Brockelman
◎本書以穿透靈魂的力量,描述失落與奇蹟般重獲新生及創造力的過程。作者述說面對兒子成癮及自殺的艱難歷程,從一開始深深揪住讀者的心,力道隨著書頁疊加。這是在面對喪慟後餘生的主題上,我看過最打動人心的作品。對於曾遭遇不幸的人來說,這本書是撫慰心靈的獻禮。──多倫多大學特聘教授Mari Ruti
◎繼奧古斯汀《懺悔錄》之後最具哲思突破的回憶錄。布斯比帶領讀者從面對難以言說的失去,走向正視死亡以活出真實人生的反思。他把絕望的心情化為帶給讀者心靈昇華的作品。──知名作家Todd McGowan
◎極其感人……故事敘述鮮明精闢,將會動搖你對生死的看法。對我便是如此。──紐約市羅賓斯醫療機構院長C. Edward Robins
◎這位世界一流的拉岡思想哲學家,因喪子悲劇被迫重新檢視自己人生的點點滴滴,以及原先對於知識、愛、死亡,甚至神的根本信念。讀者將從中獲得體悟,重新看待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新墨西哥大學特聘哲學教授Adrian Johnston
◎本書是一面黑色鏡子,映射出主觀性的內心結構,以及心理創傷如何助人化解無法直視的心魔。書中流露極其懇切的情感,是一本能打動世人的好書。──慕尼黑哲學院教授Dominik Finkelde
◎一口氣讀完,彷彿被這偉大的愛之作刺穿心頭而一顫。非讀不可,它將牽動你內心最深處的情感和精神體驗。──俄亥俄州立大學榮譽退休教授Walter A. Davis
◎布斯比以優美曉暢的行文,記述他在精神分析過程中所探索的複雜真相──在每段回憶中遭遇的痛苦失落,能通往與兒子和自己更深層的連結。本書刻畫精神分析過程的要義,極其觸動和啟發人心。──新紐澳良伯明罕精神分析中心培訓與督導分析師Molly Anne Rothenberg
◎這是本優秀好書,讀起來宛如杜斯妥也夫斯基的悲劇作品。──喬治城大學哲學教授Wilfried Ver Eec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