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生活
  • 電子書
從前從前,有家金淼寫真舘:吳金淼、吳金榮兄弟鏡頭下的楊梅故事 (電子書)
試閱
收藏試閱本 18
人收藏
適合平板

從前從前,有家金淼寫真舘:吳金淼、吳金榮兄弟鏡頭下的楊梅故事 (電子書)

  • 定價:450
  • 優惠價:356
載入中...

電子書閱讀軟體

支援瀏覽器說明

APP下載:

  • 分享
 

內容簡介

  他們的作品閃耀著浪漫、自信、詩意的人性象徵。
  這些照片不僅是攝影學,更是社會學、人類學共有的人類遺產。
  吳金淼與吳金榮倆兄弟一起經營的『金淼寫真舘』,前後經歷六十年,
  是客家影像文化在地生根並發芽的傳承典範。
  ─張照堂─
 
  ★1930~1970年代楊梅客庄生活之重要影像寶庫
  ★影像記錄x口述歷史x深情踏查,開創三重式歷史書寫新體例。
 
  1935年,吳金淼正式在楊梅街上開設「金淼寫真舘」。由於攝影技術精湛,各方拍攝邀請紛沓而至,從出生、就學、入伍、結婚、做壽、喪儀,甚至一時興起,不論任何的拍攝題材,「金淼寫真舘」一定擔負起任務,弟弟吳金榮則從旁協助。拍攝之後照相館也很謹慎地保留底片,其中有早期的玻璃底片、6×9吋的大型塑膠底片,以及1960年代流行的35釐米捲型底片;除了底片,金淼寫真舘還留存客戶近兩萬張的相片。由於數量龐大,加上拍攝題材以及地點多樣,於是一部自日治時期到戰後的楊梅影像歷史,在時間的洪流裡被無意間留存了下來。
 
  金淼寫真舘所保存的珍貴照片,在1994年一場楊梅護廟護樹行動中,得以被世人發現重視。作者除了實際參與抗爭,也對抗爭行動做了影像記錄;而金淼寫真舘照片寶藏的發掘,也讓他和故鄉有更深的連結。
 
  本書依循歷史縱深,從一萬多張老照片中精選出200多張影像,分為13個主題,企圖以拼圖方式,重現楊梅1930至1970年代的庶民生活樣貌。最難得是,過半影像有吳金榮第一手的口述解說,加上作者的文史考掘與田野補述,構成了「三重式歷史書寫」新體例,為讀者帶來宛如親臨歷史現場般的真實感動。
 
好評推薦
 
  向盛言(客家電視台台長)
  李達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周樑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
  洪健榮(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海山學研究中心主任)
  徐彩雲(種字的人,上下游副刊專欄作家)
  陳板(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董事長)
  張蒼松(策展人.攝影家)
 
推薦短語 (依姓氏筆劃排序)
 
  洪健榮(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海山學研究中心主任)
  彭啓原導演細膩的筆觸,穿透每一張照片的表象,娓娓道出了吳金淼、吳金榮昆仲和其家族的生命故事,展示出楊梅地方剪影動人的歷史情節,也讓我們見識到作者本人對於家鄉點滴人事的深情與理解,洵為彰顯影視史學鏡頭魅力與詮釋功力的示範之作。
 
  徐彩雲(種字的人.上下游副刊專欄作家)
  把時間揉成一地碎片,用風聚集思念,隨意拾起一道瞬間。彭啓原大哥跟著金淼寫真舘的老相片,穿越鏡頭,屢屢回望故鄉楊梅。他像個補光的人,在無垠的夜色裡,舉一盞燈,探照土地,傾聽生命,同時疊進他的影像紀錄,讓每個讀者找到回家的路。
 
  陳板(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董事長)
  1994年的楊梅伯公山,是我在田野記錄工作上一個非比尋常記憶地點,當年的「護樹保山救廟」行動,曾經短暫成功,但,終究以失敗收場。但是,對我而言,因此而結識了吳金榮先生,並進而進入了「金淼照相舘」的寫真世界,才是讓我開啟了客庄田野調的視野。如今看到老友彭啓原導演以豐富的訪談及資料閱讀,把當年的未竟之業創作出了全新的楊梅光影文字,讀來讓人十分振奮。相信吳金榮的在天之靈也會興奮無比。
 
  張蒼松(策展人.攝影家)
  展讀「金淼寫真舘」經典遺作,不僅僅讓楊梅客家庄與寫真館物語重現,出身楊梅子弟的資深紀錄片導演彭啓原,發揮採/編/寫的嫻熟功力,融匯了吳金淼、吳明珠和吳金榮豐饒的光影紀事──精緻的玻璃乾版底片,為昭和到民國前後四十餘載的大時代遞嬗與轉換,真切地結影,深情地成像,付梓出書永流傳。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攝影∣吳金淼、吳金榮
 
  吳金淼(1915-1984)出生於楊梅庄,從小即嶄露出繪畫的藝術天分。1929年從楊梅公學校畢業後開始接觸攝影;1932年取得寫真舘的「企業許可令」;1935年拿到個人「寫真營業許可」,「金淼寫真舘」便正式於楊梅大華街69號租屋掛牌開張。吳金榮(1924-1997)小吳金淼九歲,1939年取得營業許可之後,便與哥哥金淼共同經營寫真舘,擔任其得力助手,許多金淼與友人的合影,都是由他按下快門。由於兄弟倆攝影技術精湛,拍攝邀約不斷、生意興隆,1951年吳金淼得以買下大華街65號店面繼續經營,並更名為「金淼照相舘」。
 
  六○年代下半吳金淼的重心由攝影轉為藝術創作,七○年參與楊梅花燈比賽屢獲佳績,1984年吳金淼與世長辭,享年七十,金淼照相舘交由吳金榮繼續經營。直到1994年吳金榮參與「錫福宮護樹護廟」運動,促成《回首楊梅壢――吳金淼.吳金榮攝影集》出版,讓吳氏兄弟六十年來為楊梅留下近兩萬張的老照片的事蹟被世人重視,為全台灣保留在地影像數量最多的單一照相舘,不僅是地方文獻的大發現,更是台灣攝影發展史上重要的文化資產。攝影家張照堂在《看見原鄉人――台灣客家光影紀事》書中讚賞吳金淼的作品:「這些照片不僅是攝影學,更是社會學、人類學共有的人類遺產。」
 
  1997年吳金榮過世,照相舘隨之熄燈,喪禮上楊梅人稱吳金榮為「楊梅文化守護神」;吳金淼更有「楊梅攝影之父」封號。
 
撰文∣彭啓原
 
  資深紀錄片導演,客家文化暨地方文史工作者。
 
  1953年出生於楊梅客庄,1978年畢業於中國文化學院戲劇系影劇組,1989年開始製作一系列客家議題的公共電視節目。2003年擔任客家委員會「客家音像人才培訓計畫」班導師後,開始進行紀錄片拍攝的相關教學與推廣,以及個人早期拍攝議題內容的文字整理,完成的出版著作有:《台灣客庄影像》、《台三線的田野紀實》。
 
  節目製作:《客家風情畫》系列35集、《客家庄》13集、《客家風土志》10集、《客家行腳》6集、《小客庄的故事》13集、《台灣客家》、《台北新故鄉》系列26集、《回首楊梅壢》、《竹塹水》、《新瓦屋再造》等百餘部作品。
 
  《台灣客家》,2001榮獲34屆休士頓國際影展(Worldfest Houston)銀牌獎與紐約「QUESTAR國際影展」銅牌獎。
 

目錄

【序一】文化地圖中的小紅標   周樑楷
【序二】以另一種記錄楊梅的形式  李達嘉
【序三】回山望有情 歸鄉看人世   吳榮訓
【作者序】完成我個人的楊梅拼圖
 
 【楔子】  吳金淼兄弟的故事
1.故事的起點—金淼照相舘∕2.家族與寫場∕3.攝影之外的演出—花燈∕4.楊梅相片寶庫
 
第一章 日本時代的楊梅
1.女兒節∕2.日本小孩與台灣香蕉∕3.楊梅分室∕4.派出所建築上棟紀念
5.李金益庄長的送別照∕6.保育園∕7.楊梅公學校運動會∕8.台北神社前的畢業旅行
9.楊梅國民學校班級合照∕10.兒童戲劇表演∕11.高等科學生∕12.學生與二宮尊德塑像
13.桃園農校的學生∕14.老坑國語講習所∕15.水尾國語講習所∕16.講習所的女學員
17.龜山頂遙拜所∕18.楊梅二渡橋旁∕19.聖帝廟與苦讀的醫科生
20.畢業生回校∕21.楊梅青年團
 
第二章 伯公山寫場

1.快樂的樂手∕2.牛樟樹下的年輕人∕3.父與子∕4.戴氈帽的男人∕5.開彩白店的男人
6.流行的半西裝∕7.穿青年裝的年輕人∕8.穿大襟衫、梳髻鬃頭的婦女
9.時髦的未嫁女∕10.穿長衫的人家女∕11.少年公校生
 
第三章 各行各業
1.楊梅座的上棟紀念∕2.魁儡戲團試演會∕3.劇團演出前的準備∕4.會社創立紀念
5.野台戲∕6.稻穀的簣乾法宣傳∕7.醫藥宣傳隊∕8.石油礦的鐵工場
9.沖繩式帽子編織講習會∕10.打草鬚∕11.矮坪仔上的彩白業者∕12.茶園施肥
13.採茶即景∕14.龜山上的植樹活動∕15.養神豬∕16.養豬仔∕17.磚窯廠
 
第四章 家族照
1.代書.周東郎家族∕2.西藥行.吳阿生家族∕3.楊梅國小校長.黃乾茂家族
4.鎮長祕書.黃阿榜家族∕5.鄭屋的婦女與孩子們∕6.道東堂.鄭氏家族
7.大和醫院.尹德財家族∕8.做香、經營戲班.彭萬得家族∕9.錦水遊.楊梅老街家族
 
第五章 火車頭前的故事
1.國際通運株式會社∕2.日本通運株式會社
3.日月潭霧社遊覽紀念∕4.埔心火車頭的驛長與驛夫∕5.琦玉縣學農入學出發
6.楊梅木造火車頭∕7.大馬力的「火車頭」
 
第六章 中日戰爭 
1.楊梅志願軍夫出征∕2.志願軍夫彭金泉出征紀念∕3.新屋庄農業義勇團
4.楊梅防衛團防空演習∕5.慰安舞蹈會的特別座∕6.慰安舞蹈會的空軍舞
7.慰安舞蹈會的表演者∕8.達文從軍紀念∕9.橫山直行君出征紀念
10.楊梅的愛國婦人會
 
第七章 神社與皇民化

1.假裝行列紀念∕2.假裝行列表演∕3.皇民化奉公訓練∕4.新竹神社參拜紀念
5.國語之家∕6.養馬人家∕7.仕紳.鍾勤桂∕8.仕紳.范姜萍、劉阿圳
9.教書人.陳庚土∕10.皇靈祭.廖善機與家人∕11.南支進出者養成講習會

第八章 太平洋戰爭
1.庄長宿舍前的日軍∕2.燕子窩的日軍∕3.香蕉樹與軍官∕4.台籍軍人留影
5.鹽商慶祝新嘉坡陷落∕6.壯丁團慶祝新嘉坡陷落∕7.健民運動.收音機體操
8.金淼寫真舘前的體操∕9.奉公隊「正條密植」耕作/10.國校生的奉公插秧
11.特別志願兵入伍∕12.我的父親與少年工∕13.送老師「海兵團」入團
14.父與子臨別依依∕15.楊梅庄長送迎∕16.保正與他的家人∕17.警防團修了紀念
18.女子救護隊∕19.轟炸後的現場  
 
第九章 戰後生活
1.楊梅第一次的光復節∕2.光復節大會∕3.第一批來台的國軍∕4.日軍武器接收
5.運通公司的接收員∕6.楊梅監視區的職員∕7.陸軍五十二軍∕8.軍士還鄉
9.新竹縣反共自衛隊∕10.戰後第一次徵兵入營∕11.外省第一代與第二代
12.歡送劉玉章將軍∕13.梅中旁的美軍顧問團∕14.軍人之友社學生街頭宣講
15.消防隊授車典禮
 
第十章 學校與戲院 
1.楊梅國民學校的接收∕2.最後一屆的高等科∕3.水美國校的誕生
4.楊梅國校學生畢業照∕5.方濟幼稚園寶寶∕6.遠足與運動會
7.楊梅戲院的股東與演員∕8.衰敗的楊梅戲院∕9.新穎的金星戲院
 
第十一章 生命禮俗
1.敬老會生日宴∕2.日本時代結婚照∕3.五○年代結婚照∕4.三輪車迎娶
5.計程車迎娶∕6.嬰幼兒照∕7.別世留影∕8.日本時代的告別式∕9.日本時代的還山
10.庄役場前的還山∕11.大華老街的還山∕12.光復後老街的還山
13.老街半日本式的還山∕14.新街的還山∕15.老火車站前的還山安著
16.戲院內的告別式∕17.楊梅鎮公所前方的還山∕18.六○年代的楊梅新街還山
19.楊梅首富的還山∕20.金斗甕∕21.祖塔落成∕22.蔣介石八十華誕在楊梅
23.公所內的蔣介石靈堂
 
第十二章 錫福宮影像記事

1.日本時代建戲台∕2.正殿昇樑紀念∕3.黨國元老鄒魯到訪∕4.神位登龕  
5.前殿昇樑∕6.閹雞比賽∕7.義民祭迎神∕8.義民爺遊街∕9.喜洋哥的紅粄塔
10.挑飯∕11.大閹雞棧∕12.祈福戲「擺仙」∕13.錫福宮前的雞棧
14.義民節奉飯∕15.放水燈∕16.義民節普度∕17.豪華豬羊架∕18.圓醮的醮門
19.圓醮迎神隊伍∕20.火車站前的水燈排∕21.放水燈隊伍與醮壇
 
第十三章 沙龍與紀實
1.人像沙龍照∕2.妹妹吳明珠∕3.帥哥與駿馬∕4.姊與弟∕5.兒童演出劇照
6.天旱擔水∕7.抽菸的少年∕8.攝影師玩自拍∕9.生態攝影之白鷺鷥
10.35釐米相機的紀實
 
【後記】  
吳氏兄弟攝影作品被看見
 
參考資料
攝影家年表
謝誌
 

推薦序1
 
周樑楷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  
文化地圖中的小紅標  (摘文)
 
  這本書內的「線性」敘事和一般攝影專輯常用的懷舊性、回憶性及非線性的取向顯然有所差別。這是本書的特色之一。
  除此,書寫的結構和體例,也很值得讀者留意,這是特色之二。
 
  本書將吳氏兄弟的作品依主題分為十三章,在每一章的小單元中,就結構來說,幾乎都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吳金淼的影像作品;第二個層次是親弟弟吳金榮(1924-1997)在口述歷史中,針對照片內容及其時代情境的說明(書中一律採標楷體),凸顯他個人的表述;第三個層次屬於啓原的詮釋和論述,採用明體字。內容有啓原對故鄉的記憶、踏查和論證,同時也援引不少圖書資料和口頭採訪。
 
  當閱讀初稿時,看到這三層次分明的結構方式,我按耐不住,立刻撥電話告訴他,這種編寫的體例既古老而且又新穎。所謂古老,是指古代的經書,儒家的也好、佛教的也好,它們的「體例」往往含有三個層次,那就是經、注和疏。我指出,吳金淼的老照片是本書最重要的文本,可以類比「經文」;吳金榮的口述解說,如同經文的「注」;至於啓原本人的論述形同經與注之後的「疏」,是對前兩個層次的考訂和細說。
 
  也許這番話來得突然而且又嚴肅,啓原應接不暇,一時之間沒有任何答覆。為了讓我的看法更完整和清晰,所以又進一步說明。所謂的新穎,是指本書中的「經」為20世紀的照片,這可是一百年前世界上從未曾有過的文本;本書的「注」屬於現代性的口述歷史,邊採訪邊錄音才得以保存的,絕對不同於古代的「如是我聞」;至於「疏」的部分,是依照現代史學方法的規範而產出的。
 
  聽我如此一說,在電話遠端的啓原似乎有點開心,然而未置可否,一直謙虛以對。反之,我所以如此肯定,不是刻意吹捧好友,更非視而不見書中也有欠缺嚴謹的地方,而是推想,啓原最初寫作時,並未自覺性地、有意地開創嶄新的書寫取向。不過,他的確有心編寫一本與眾不同的作品。如今,他達標了,具體的成果已經呈現在眼前。
 
  這本書以影像文本配合口述歷史,隨著線性時間觀,帶動地方史的表述。在「歷史意識的文化地圖」中,那顆小紅標一來可以顯示影視史學和大眾史學在21世紀連結的例證。二來表明這本書在有意無意之間,終於開發一種既古老又新穎的書寫取向。本序文嘗試代為命名,稱作「三重式歷史書寫的體例」。
 
  接著,再順著頁數閱讀這本書,到了「後記」,內容的史實時序進入九○年代。吳金淼已經往生;書本的體例也驟然改觀。然而,在一場在地文化的自覺運動中,他的老照片卻轉化成楊梅的文化遺產。吳金淼似乎精神永生,陪伴著親弟親妹以及地方人士,創造(making)另一段新的歷史。空間舞台則屬於他(她)們共同心靈所繫的「所在」(place)。
 
推薦序2
 
李達嘉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另一種記錄楊梅的形式  (摘文)
 
  本書選錄金淼寫真舘留存的二百多張舊照片,其中一百零八張照片雖然在1995年曾經由楊梅文化促進會結集出版《回首楊梅壢──吳金淼.吳金榮攝影集》,但是該書只有照片而沒有文字敘述,是不折不扣的攝影集。本書作者彭啓原在這一百多張照片外又加選了百張,對這些照片重新編排,加上精彩的文字敘述和詮釋,如同對這些照片注入活血,使它們在歷史中重生。我認為這本書具有幾個特色:
 
  第一:吳金榮的解說活化了這些照片的歷史意義。
 
  啓原很早就意識到這些照片的歷史價值,在1995年《回首楊梅壢――吳金淼.吳金榮攝影集》出版後便和友人陳板一起對吳金榮進行口述訪問。那時吳金淼早已過世,吳金榮是解讀這些照片的不二人選。非常難得的是吳金榮對於這些照片的人、事、地、景記憶猶新,因此能夠進行詳細的解說。由於吳金榮已處於胃癌末期,啓原和陳板趕在他病情惡化前完成了採訪錄音和錄影。我認為這項口述訪問是文物拯救工作裡極為重要的一環,從事後看來,如果晚幾個月的時間便無法進行了。因為有了吳金榮的解說,這些照片背後蘊含的故事得以清楚地重現,我們因此可以更為無礙地隨著它們進入歷史長廊。這是一般歷史照片圖書不太可能擁有的條件。
 
  第二:這些照片經過分門別類重新整理之後,更能反映早期楊梅豐富多元的歷史文化。
 
  楊梅位於台北、新竹之間,有鐵路經過,並設置火車站,這樣的交通地理條件,為它帶來熱絡的商業活動。它是早期北台灣以客家人為主要住民較為繁榮的城鎮,經濟、政治、軍事、文化活動在此交織展開。這些條件支撐金淼寫真舘的經營,也讓金淼寫真舘能夠捕捉多元的影像。當然,吳金淼本身具備精湛的攝影技術、沖洗出品質優良的照片,是他能夠受到各方青睞的基本要素。
 
  這些照片雖然以人像為主,而且多數是合照,卻從另一個視角記錄了時代的變動。日治時期在楊梅設置的國語講習所、中日戰爭和太平洋戰爭中出征軍夫和親友們的大合照、為出征軍夫家族舉行的慰安舞蹈會、民眾奉公種田等景象,反映了皇民化和戰爭的全面動員,也訴說那個時代民眾的命運。太平洋戰爭時高山頂上日軍的武部隊、中日戰後國軍在楊梅國民學校操場接收數量龐大的日軍野戰砲、1949年劉玉章軍長率領國軍五十二軍撤退到台灣駐守楊梅、以及美軍顧問團進駐楊梅,金淼寫真舘都留下珍貴的影像,透露楊梅在不同時期是軍事部署的重要基地。故宮博物院和中央研究院的文物搬運到台灣時,最初是存放在楊梅火車站旁的日本國際通運株式會社大倉庫裡,通運株式會社的兩張老照片也讓楊梅曾經扮演的保存文化角色得到更具體的闡述。
 
  金淼寫真舘留存的照片對庶民的生活也有相當豐富的紀錄,諸如伯公山的老榕樹是民眾最喜歡遊覽拍照的景點,旁邊的錫福宮是民眾信仰所繫,兩者構成楊梅人重要的記憶,由此更能讓人了解1994年啓原和幾位朋友結合在地人展開護廟護樹行動的意義。義民節各鄰對義民爺輪流奉飯,各盡巧思,互相競爭,反應了舊時客家習俗。結婚迎娶從乘坐三輪車到轎車,送嫁的媒婆家人踩在泥濘的泥地或鄉下狹窄崎嶇土石路上,是極為生動的舊時代寫照。還山送葬由宗親擡棺,送葬隊伍繞行街道的景象,在今日已不復見。農夫農婦在茶園挑擔施肥和採茶,以及民眾在田裡插秧的照片,也是極有價值的田園生活紀錄。其他如學校教育、戲院與戲劇表演、運動休閒娛樂、賽會花燈、家族與家庭等,都留下不少珍貴的影像。
 
  在這些照片中還可以閱讀到主題以外的訊息。例如送葬還山的影像除了記錄客家人的喪葬習俗,街道上的洋樓建築也很值得注意。在大量的人像照片中,服飾裝扮必然會吸引我們的目光,在這方面吳金榮對婦女服飾的精彩解說,現在恐怕少有人能出其右。總之,這些照片涵蓋的面相非常豐富多元,確實是研究台灣歷史,特別是楊梅歷史的寶藏。
 
  第三:作者在整理吳金榮口述內容之餘,廣泛蒐集相關文獻,訪談地方耆老,對歷史背景加以補充,使得這些照片的歷史意象有了更為鮮明且富有感情的呈現。
 
  啓原是楊梅客家人,投入客家文化影像記錄工作已逾三十年,對台灣地方歷史文化有相當深入的了解。1994年他和幾位朋友回楊梅展開護廟護樹行動,除了實際參與抗爭,也對抗爭行動做了影像記錄,這是他回歸故鄉的起點。而金淼寫真舘照片寶藏的發掘,讓他和故鄉有更深的連結。

作者序 
 
完成我個人的楊梅拼圖 (摘文)
 
  1989年台灣解嚴後兩年,我開始進行公共電視節目的製作,過程中跑了不少客庄,期間經常被楊梅親友問到:「怎麼沒看到你回楊梅拍攝?那是你的故鄉啊!」其實不是我不想,只是有點近鄉情怯,情緒上還沒準備好。
 
  1994年,我覺得應該是回故鄉拍攝的時候了,於是規劃田野資料收集。6月7日晨,突然接到友人的電話告知:楊梅壢的信仰中心「錫福宮」馬上要被拆除重建。為了記錄這間老廟的最後身影,我和陳板(時任公視《客家風土志》節目總策劃)當天就來到廟裡,想弄清楚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沒想到隨即被捲入參與策動了一場護樹與護廟的抗爭。
 
  在伯公山護樹過程中,我認識了吳金榮,在此之前我只知道大華街上有一間金淼照相舘,但從來沒進去過。
 
  在故鄉楊梅護樹護廟暫時獲得成功之後,護樹團體組成「楊梅文化促進會」,期待在社區營造的過程中,可以將社區的文化意識傳遞給年輕的一輩,來注重自己社區文化的特殊性。於是隔年(1995),促進會動員在地青年,舉辦了「楊梅百年文藝季」活動,過程中除了舉辦各種相關活動,也在匆忙中挑選了吳氏兄弟共一百一十三張作品,集結成《回首楊梅壢――吳金淼.吳金榮攝影集》。
 
  這本攝影集出版後,吳金淼在一夕之間立即受到台灣攝影界的重視,在許多歷史影像展中吳氏兄弟的作品幾乎都沒有缺席。但是當時(1995)受限於時間,攝影集選取作品的過程有些匆忙,照片內容無法充分進行考證,因此圖說欄是空白的,讓喜好者無法了解畫面的意義而略感失望。
 
  有鑑於此,因了解到這些照片記錄著日本時代到國民政府兩個不同政權下的楊梅樣貌,極具歷史意義,我們覺得有責任要弄清楚每張照片的故事;同時也側面得知:吳金榮(1924-1997)患了胃癌。於是立即決定請他解說《回首楊梅壢――吳金淼.吳金榮攝影集》內百餘張照片的拍攝背景,並且進行影音記錄。
 
  自從1997年參加了吳金榮的告別式之後,我再也沒到金淼照相舘,之後照相舘由他的義子吳榮訓繼承,照相舘店面出租給他人販賣電器用品,攝影器材與作品則收藏在二樓。
 
  2013年,我受邀回到楊梅,為「楊梅故事館籌備處」進行資料收集以及紀錄片《回首楊梅壢》的拍攝,過程中吳榮訓前來關心,他是我梅中與竹中的校友,本來就熟識,加上護樹護廟與《回首楊梅壢――吳金淼.吳金榮攝影集》的出版,我們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與來往;也讓我在吳金榮過世十七年之後,有機會再度進入照相舘二樓。我除了將1995年吳金榮訪問的影音納入計畫,進行訪問逐字稿撰寫,也為更深入了解照片中相關的人、地、物,同時進行日本時代出生、受教育的幾位楊梅耆老,如:傅標榮、鄭錦生、鄭煥生、謝菊妹、鄭足妹的訪問。
 
  2015年我將畢生為公視客家節目所拍攝的母帶,捐贈給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永久典藏。但是在器材與錄影帶實體捐贈之後,這些相關的資料如何讓他人運用,又成為我心中的罣礙。於是我找出吳金榮在癌末替我們解說的畫面,進行再閱讀與思考。同時我也在2019年拿到吳榮訓所提供吳氏兄弟作品的數位檔,一張張楊梅的人、事、景,一一的印入腦海。大部分的人物我不認得,但是他們的服飾、髮型,甚至拍攝的背景所呈現的「歷史感」,以及特殊的「地方性」,又讓我回到兒時的記憶中,因此為這些照片進行文字解說的想法越發強烈。
 
  經過無數次的閱讀,我依著歷史的縱軸,將照片粗略分類,企圖以拼圖的方式,建立楊梅1930至1970年之間的樣貌。以照片為文本,內容以1995年吳金榮的口述解說,加上2013年楊梅老鎮長傅標榮等幾位耆老訪問、個人的記憶,以及在各種資料中所找到的相關敘述,以彌補當年《回首楊梅壢――吳金淼.吳金榮攝影集》內沒有圖說的遺憾。
 
  這是一本以楊梅影像為主的歷史書,或許作者拍攝時並無企圖想要記錄歷史,但本書採取文字與影像並重的方式,將影像內容的相關歷史進行深度的敘述。為求文本閱讀流暢通順,吳金榮口述文字在不影響原意之下,略作潤飾與修改。
 
  畢竟過去的我來不及參與,出生懂事之後所聽、所看的事情,記憶中也只剩下模糊的殘片。挑選出有趣的照片,一張張解析,或許無法拼出全貌,但是至少能呈現一個概樣――為長久被忽略的楊梅歷史,完成我個人的想像拼圖。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3611832
  • EISBN:978626361230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19.8MB

會員評鑑

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24/01/06

用一個陽光午後閱讀這本出版品,了解那段歲月的楊梅在地風采、人文記錄,獲選當年好書(西元2023年),分享記憶的濃縮,展讀愉快。
展開

最近瀏覽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張忠謀親筆撰寫、獨家授權自傳,他的一生,一場不能錯過的智慧盛宴!《張忠謀自傳》
 

購物說明

使用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博客來數位內容服務條款』請詳見客服中心說明。

自備暢通的網際網路連線及符合博客來支援的行動裝置、電腦作為閱讀工具,支援版本如下:

瀏覽器閱讀:無需安裝,即可閱讀。支援Safari (14以上版本)、Chrome (103以上版本) 、Edge瀏覽器 (106以上版本)。

APP閱讀:支援IOS13及Android 7以上系統。

電子書、 電子雜誌因版本屬性因素,恕無法比照紙本書籍提供MP3、DVD實體光碟,亦無提供相關影音檔案下載,請先確認無此需求再行下單購買。

請注意:

博客來電子書服務所使用之軟體程式及其支援行動裝置之可用版本隨時會更新調整,請隨時留意且主動查詢調整之內容。並請定時更新您的行動裝置作業系統版本,以確保本服務運作正常。若因個人裝置因素(如:其他應用程式衝突、裝置記憶體不足、行動裝置支援版本無法升級),無法使用博客來電子書閱讀服務或影響服務效能,需自行進行排除待符合博客來支援項目再行閱讀。

退換貨說明:

電子書購買前請務必先行試閱,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

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有聲書及影音.課程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