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迎向漫畫超能力的時代!
漫畫在台灣歷經被視為兒童「不良讀物」的時代;躍升至今日為文策院重點挹注的文創位階,一路走來,可以說是篳路藍縷!放眼當今,美國與日本的影視產業,除了得力於數位特效的加持之外,以原創漫畫文本為內容的商業手法,早就屢屢締造了票房佳績!然而,在台灣,漫畫、插畫、圖像小說等視覺語彙的教學、創作環境與相關課程,卻還遠遠不及隸屬同樣基因族譜的動畫和遊戲!
看到本書《漫畫與連環畫藝術》的中文譯本出版,一方面覺得它遲到了!另外一方面,則是慶幸它終於填補上述的缺憾!
本書作者威爾‧艾斯納可以說是美國漫畫界教父級的重要人物,《閃靈俠》是他的代表作;美國漫畫界的奧斯卡「艾斯納獎」,即是以他的名字命名。本書是他任教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時,精心反覆思考漫畫形式的當紅教材。開宗明義,艾斯納率先以「書畫同源」的概念,論證了文字和圖像兩者在漫畫中的要義與彼此加成的效益。繼之,深入闡述連環漫畫立基於畫框、景格營造「時間感」的視覺敘事特性;對於角色的肢體語言,其中
所蘊含的神奇魔力,本書更是舉例鮮明豐富,毫不藏私,非常有參考價值!最難得之處在於,本書歷經無數次再刷,依然隨著數位出版的局勢轉變,去蕪存菁,增添了數位時代的漫畫觀察!
不容否認的,漫畫的精髓不僅僅是作者專注於連環鋪排,畫出框格的形式表現,漫畫根本就是創作者與讀者、社群溝通的藝術形式!二十一世紀的今日,漫畫可運用的媒材相對豐富多元,創作者的圖像符號也不再侷限於寫意或是工筆,而故事所能刻劃的主題,無論是針砭時代抑或奇幻詭魅,完全沒有疆界!可以肯定的是,在這個強調媒體識讀的時代,閱讀本書,一定會大大增強我們視覺語彙的超能力!最終,每個人也都能來個「漫
畫」幾筆!
石昌杰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教授
推薦序2
當我們眼睛一睜開,所觸及的就是圖像。
我一直相信圖像的表達比文字來得早,一定是見到一人、一草、一山之後,人再去賦予文字,而文字的開始即是簡單的線條構成,也就是「畫」出字來應用在人所眼見的紀錄與溝通,關於圖像演變文字的過程在這本書中就有提到。
漫畫這門學問少有人去進行研究與分析,從初期的單幅圖像敘事,後來發現單幅不足以表達而增加為多格,多格就加入關於分鏡的技術,到後來演變成加入文字的連環圖。雖然這本書是以美漫做為例子居多,可是在閱讀過程中,作者提到關於漫畫的時間控制、景框(分鏡)、表現解剖學(人物動作和表情)、寫作與漫畫(對話框擺設與台詞)與漫畫的應用(表演)等註解時都讓我心有戚戚焉。如電影《一代宗師》片末的一句台詞:「千拳歸一路」。
作者提到「漫畫藉由文字與圖畫交互出現,形成蒙太奇(montage)的效果,讀者需同時運用視覺與文字的解讀能力來閱讀。」這段話明顯是從閱讀者的心理層面來寫,但站在漫畫創作者的立場,則更需提醒創作者要站在更高的角度看整件事。
舉例來說,我們都曾到過某個風景區,創作者就像是導遊的身分,而讀者是觀光客。如果導遊具備的能力不足,無法安排好的參觀動線、行程時間(如在漫畫中未能妥善安排內容緊湊度、呈現的順序與敘述的方式等)那這趟觀光勢必是一場惡夢。並非風景區(故事)不好,是導遊(創作者)出了問題,觀光客(讀者)是無辜的。
而這本書的作者是個好導遊,他能帶著大家一步一步的瀏覽關於漫畫的風光。
阮光民
《用九柑仔店》漫畫家
金漫獎青年漫畫獎/年度漫畫大獎得主
推薦序3
近年來,由於好萊塢電影的關係,台灣由許多人透過超級英雄作品,開始對美國漫畫感興趣,進而想要理解相關的文化。然而,要探索美國漫畫演變的過程,就必須理解身為「前身」的連環畫。
連環畫最早是刊登在講述社會時事消息的報紙上,因此內容不管是諷刺、冒險、幽默,甚至科幻,都反映當下的社會與文化,可以說對應著現實的不同面貌,讀者也能藉此感受到作者如何用圖片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在這本《漫畫與連環畫藝術》中,我們能透過美漫界的大師威爾‧艾斯納,對於漫畫這個體裁多年的研究資料做為基底,用文字和圖畫來解說範例,一同認識它的演變。
我對這本書能夠問世感到非常高興,因為台灣人熟悉的漫畫往往是日本作品,卻忽略同樣是娛樂大國美國漫畫能如此興盛的原因。在本書解析內容當中,尤其讓我驚艷的,就是分析如何在同樣的動作架構之中,運用不同的台詞、光影、性別、架構、背景、故事,就能呈現出多樣化的主題與氛圍之技巧。
這種看似簡易,實則複雜的作畫過程,其實才是最能看出漫畫家功夫的地方。使讀者能夠快速理解這種過程,並藉此延伸討論相關的文化與歷史,是本書的最大特色。
希望各位不論是喜歡漫畫、超級英雄、文化、藝術,甚至是歷史的人,都能透過《漫畫與連環畫藝術》理解到「漫畫的創作,其實是非常偉大的。」
方世欽(POPO)
歐美流行文化產業分析專家/美漫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