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語言
English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相關網站
回首頁
售票網
企業採購
福利平台
海外專館
:::會員服務|快速功能
會員登入
黃金會員
前往會員專區
我的電子書櫃
訂單查詢
瀏覽記錄
下次再買
可訂購時通知
本月獨享
可用E-Coupon
0
張
可用單品折價券
0
張
可用購物金
0
元
可用 OPENPOINT
0
點
登出
訂單查詢
購物車(
0
)
電子書櫃
繁體
展開廣告
關閉廣告
HOT
歐舒丹護手霜
年度商業趨勢
手帳展精選
韓系仙女肌
:::網站搜尋
全部
全部
圖書
電子書
有聲書
訂閱
影音
美妝
保健
服飾
鞋包配件
美食
家居生活
餐廚生活
設計文具
無印良品
星巴克
3C
家電
日用
休閒生活
婦幼生活
電子票證
寵物生活
票券
玲廊滿藝
故宮精品
雜誌
售票
海外專館
快速到貨
禮物卡
必讀暢銷榜
天天爆殺
今日66折
每日簽到
禮物卡
現領折價券
全站分類
電子書
兒童館
旅遊戶外
家居日用
美妝個清
健康運動
品牌旗艦
旗艦品牌
中文書
.
簡體
.
外文
電子書
.
有聲
.
訂閱
雜誌
.
日文書
CD
.
DVD
.
黑膠
線上藝廊
文具
.
動漫
日用品
.
婦幼玩具
彩妝
.
保養
.
洗沐
鞋包
.
黃金
.
服飾
3C
.
手機
.
電玩
家電
.
視聽
美食
.
生鮮
.
保健
寵物
.
家居
.
餐廚
運動
.
戶外
.
旅用
禮券
.
票證
.
票券
博客來
讀者書評
Yuki 的所有評鑑
取消
送出
確認
瀏覽次數(543)
分享至Line
分享至FB
複製連結
Lv.4
依據書評貢獻度、參與度
Yuki
43
則書評
43
本書評分
3
位追蹤者
47
次有幫助
全部書評
|
共43本書評分
主題分類
(可複選)
全部
中文書(39)
文學小說(15)
輕小說(8)
漫畫/圖文書(8)
心理勵志(5)
日文書.MOOK(2)
人文社科(2)
中文電子書(1)
中文雜誌(1)
人文文學(1)
動畫電玩(1)
醫療保健(1)
生活風格(1)
藝術設計(1)
展開
評鑑星等
(可複選)
全部
5星
4星
3星
2星
1星
評鑑日期
全部
最近一個月
最近三個月
最近半年
最近一年
最近三年
三年以前
評鑑發表
全部
有評鑑內容
只評星等、無評鑑內容
前往
第 1 頁
第 2 頁
第 3 頁
5
自殺與靈魂:超越死亡禁忌,促動心靈轉化
讀者評分
5.0
|
2024/11/21
嶄新的自殺論
本書以另一種觀點來看待「自殺行為」,除了一般大眾醫學所認知的「防治」態度,《自殺與靈魂》所探討的層面更加廣泛且具備一定的深度。以「靈魂」作為研究自殺行為的出發點,讓自殺行為不再僅限於「精神病患」的範疇。《自殺與靈魂》作為一本心理學書籍,內容觀點算是非常特別的。對於看待自殺的態度和觀念不會只困在一個框架內,而是從一個既定框架再延伸探討出更多問題。會促成自殺行為的原因百百種,像是學校及工作壓力、人際問題、健康問題或是金錢問題;自殺心理也可以分成好幾種類型,像是情感型、報復型或是自我犧牲型等等……然而一切如果都只用「防治」觀念來阻止,沒有從更深層的地方來剖析,對自殺研究是無法有更進一步的進展。因此我們可以在《自殺與靈魂》中看到心理學家詹姆斯‧希爾曼用更多元化的角度來闡述自我毀滅行為,彰顯了榮格獨到的理論與觀點。
我們常常會把「自殺」與「精神疾病」劃上等號,但其實並不是所有的自殺者都是精神病患;就像也不是所有的殺人犯都是精神病患一樣,把「毀滅」跟「精神病」混合在一起是一種錯誤的觀念。心理學家詹姆斯‧希爾曼用更嶄新的論點來把「自殺」與「靈魂」結合,在理性觀念中用感性和靈性理論來統整「自殺行為」。「自殺」本身就是不好的行為,這個「不好」或是「絕對不能做」的觀念是因為自殺行為常常會牽連到他人,可能會讓他人受傷或是給予身為自殺者遺族親人永遠無法癒合的傷口。有時候自殺也會被視為一種「逃避」或是「不負責任」的行為。在許多宗教觀念和規範中,自殺甚至是一種「罪」。但如果是用「罪」的眼光來看待一位自殺者,我認為是非常沒有「同理」的一件事,然而很多事情還是無可奈何,我們該對於宗教傳承的理念給予尊重;相對的,宗教也該給予信仰者們同理和接納。
我們都不知道自己死後的情況,也難以想像死後的靈魂狀態,這是因為我們都還「活著」,對死亡一事只能用「旁觀」的角度去看待。不過「死亡」總有一天會到來,就像詹姆斯‧希爾曼所說的:「只有活著的人才會死,只有將死之人才會真正活著。」也許等自己接近死亡的那一刻起,才會切身體會到呼吸的美好和活著的實感。《自殺與靈魂》對於想要深入探討「自殺心態」並且希望不再局限於「防治理念」的人來說,會是一本很「嶄新」的心理學書籍。
展開
5
15歲的恐怖分子 全
讀者評分
5.0
|
2024/11/20
劇透警告
被害者家屬與加害者家屬的距離
《十五歲的恐怖分子》是松村涼哉的所有作品中我最喜歡的一本。故事裡充分展現了現實的黑暗和無助青少年的無奈及徬徨,用「受害者家屬」和「加害者家屬」的情緒來加強故事中男主角渡邊篤人對於日本法律的不滿。《十五歲的恐怖分子》能以「大眾小說」作為輕小說出版品問世其實算蠻少見的,畢竟提及到少年法層面的問題,有時候是不被編輯所歸類在「大眾」這個區塊,所以身為松村涼哉的粉絲,當初能有這個機會自然地在大眾小說區遇見這本書真的很開心。
我覺得最有趣的地方,絕對是受害著家屬渡邊篤人的心境變化。從一位被害者家屬到滿腦子報復心態打算毀了加害者家屬的心路歷程,到最後他依然沒有成功選擇傷害他人這條路,而是用更偏激的方法來傳達自己對法律的「抗議」,這段心理變化起承轉合是精彩的。從「表面」來思索,也許無法直接感悟到所謂的「救贖」降臨在男女主角身上,但實則不然,身為「家屬」的兩人,已經在對方身上找到了所謂的「救贖」。故事中的「救贖心態」就是所謂的「放下心理」以及「自我和解」。
我個人非常喜歡這種現實感充足的小說故事。無論是推理、驚悚或是犯罪問題,如果能善用現實知識以及自身經驗,把感性和理性平均放在一個「寫實小說」當中,並且讓讀者不會喪失閱讀的「樂趣」,反而從寫實小說中體悟到許多心情,一看就停不下來,那麼作者的理念就等於是順利傳達給讀者了。
松村涼哉的作品質量和產量都非常穩定,探討社會問題以及青少年心理的手法一直有在進步,像是《獻給活在監獄的你們》、《只有我知道犯人是誰》和《那一日,我不再是我》都是非常好看且故事品質優上的青少年社會推理故事。
展開
5
思覺失調症完全手冊:給病患、家屬及助人者的實用指南(第七版)
讀者評分
5.0
|
2024/11/18
用更客觀的角度來看待思覺失調症
「思覺失調症」一直以來都是讓社會敏感的精神疾病,會使這個疾病被汙名化或是被扭曲的成因,大多都是由社會案件所構成的,使一些人對思覺失調症的理解其實帶有先入為主的誤解及排斥,以偏概全的眼光很容易曲解很多概念。本書用非常「客觀」以及「專業」的觀念,引導讀者對思覺失調症的知識可以不再侷限於主觀的見解,而是用醫學知識的角度去分析這個疾病的成因、病症發作過程、治療方法、回歸社會的方法以及痊癒後再次復發的警訊,這些識見在《思覺失調症完全手冊》(第七版)裡都被歸納統整地非常清楚。
思覺失調症並不是不治之症──此書的誕生,就是為了好好傳遞這個核心觀念。現代醫學的進步,治療也不再局限於藥物,長效針劑讓部分服藥狀況不理想的病患得到更好的治療,心理治療的方式也在不斷創新,希望可以找出對病人最有效的治療模式。《思覺失調症完全手冊》(第七版)把新一代藥物名稱、副作用及療程時間都整理在表格內,一目了然,無論是病患家屬、病患本身或是想要更加了解思覺失調症的人,想必本書一定可以讓自己對於思覺失調症的正確認知有所增加。
我也曾經罹患思覺失調症,現在雖然康復了許多,但仍然是位重鬱症患者,幾乎每天都在與「幻聽」共存。我認為這本書非常適合讓有病識感的病患閱讀,因為不只是病家屬和醫生,本身罹患思覺失調症的病人應該是比誰都還希望自己能趕快康復的人。《思覺失調症完全手冊》(第七版)不僅是提供了客觀的醫學數據,還分享了許多醫師與病人的對話內容和治療過程,讓我們能更加實際了解到思覺失調症患者的思維、情緒和判斷能力。思覺失調症需要的不只是「警惕」,更需要的是「同理態度」,要是這個社會、社區環境能更加包容思覺失調症患者,讓患者知道這個世界並不是無望的,自己並不是討人厭的存在,大眾的這種正面態度應該會成為讓病患走向光明道路的契機。
在《思覺失調症完全手冊》(第七版)裡,我特別喜歡後面章節提到的「大眾眼中的思覺失調症」,在少數大眾作品中,例如台灣知名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能看到思覺失調症生動地利用影劇的方式被呈現出來,讓觀眾理解。然而提及到此疾病的大多數作品,還是很難被一般出版社定義為「大眾作品」,因此我們平時能自然接觸到關於思覺失調症的電影、戲劇或小說的機會其實不算多。福樂.托利醫師在後半章節非常細心提出許多關於思覺失調症的電影戲劇、小說書籍以及罹患思覺失調症的知名創作者,大家一樣都在努力生存,就是要告訴我們:思覺失調症並非是特殊的存在。
展開
4.5
小提琴家
讀者評分
5.0
|
2024/11/14
劇透警告
極為精彩的音樂歷史懸疑小說
《小提琴家》是我今年私心第二本鍾愛的小說。作者泰絲.格里森利用小提琴和樂譜來描述一場歷史悲劇和人性心理演變,手法非常高超。開頭的驚悚懸疑感成功吊起我的胃口,而且作者選擇用兩條故事線來構成一場現代與過去交織而成的悲劇樂章,視角不會只拘泥於茱麗亞身上,我們能從第二線歷史故事中窺探出〈火焰〉樂譜的誕生過程,羅倫佐的視角讓我們看見了猶太人所經歷的悲劇;而茱麗亞的視角,則是會讓我們去思維人性的本質,像是她的女兒真的是邪惡的孩子嗎?還是其實是茱麗亞發瘋了?這些伏筆到中後段都有好好地被收回,茱麗亞尋找〈火焰〉樂譜的動機成為整部故事的轉折,動機非常自然,我看得很過癮。
我個人平時很喜歡賞析古典樂,知道樂器與樂譜算是一種歡喜冤家的關係。樂器可以因為樂譜而奏響出悅耳的樂曲;也可以因為樂譜而迴響出刺耳的樂音。但是無論是溫柔還是悲愴的曲子,背後必定都會有作曲家細心想傳遞的故事。我從《小提琴家》裡歷史線的羅倫佐身上看到的是一位單純且愛家的男孩,他愛著小提琴,同時也愛著和他合奏的少女勞拉。他在火車上被強行帶走的時候,依然掛記著自己最愛的親人和勞拉,這種性格不禁讓我心疼。以歷史故事線來探討,羅倫佐的故事就是個典型的悲劇,他沒有和家人相聚、沒有和勞拉再相見,最後以悽慘的方式死去,但留下的小提琴樂譜〈火焰〉為茱麗亞的故事線敞開了非常震撼的序幕──從這點來思索,也能看出歷史的傳承不容小覷。
音樂和文字交織出的故事如果能讓讀者永遠記得,餘韻深遠,那麼這就是個成功的作品,《小提琴家》就是其中之一。音樂其實也是一種語言,一種比文字還要更加感性的言語,這種「感性」如果順利傳達到人們的心中,就會讓大家產生同性質的心情。音樂和文字就是如此深動且美好的藝術。在閱讀《小提琴家》的時候,我的腦中產生出許多畫面,感覺就像在看一場音樂歷史懸疑劇一樣,這也證實了泰絲.格里森在故事的敘述手法及用字遣詞上成熟,成功引發了我的共情。
展開
5
與你相遇在無眠的夢中
讀者評分
4.5
|
2024/11/12
劇透警告
離別使自己堅強
《與你相遇在無眠的夢中》以「離別」作為劇情主軸,加上了演奏樂譜和死者靈魂的橋段,讓故事增添了奇幻色彩。其實如果要現實中的管樂社大家意見不分歧,每個人都願意合奏一首長達三十六小時的樂曲這是有點不可能的,再來,作者對於「止著」以及「吹奏小號的幽靈少女」的背景設定,似乎還有發展空間可以再把「轉折」發揮到最大。能看得出來作者很大膽且有創意地為了傳遞「離別」這份感情而加入許多奇幻的橋段,所以如果可以把奇幻設定再多留下些「故事」,我想讀者對於「女主角」的視角和深度印象應該就不會只限於優子身上。
我認為男主角智成算是很成熟且理智的人。在一些輕小說裡我們會看到一些角色因為「失去」重要之人而一蹶不振,原本的性格甚至會變得扭曲。智成選擇的道路看似是逃避,然而其實還是有正常在過日子;相對的,死者的妹妹優子看似堅強沉穩,但她其實比誰都還要思念自己的哥哥。以整體來思考,本書的所有角色都算是「冷靜型」的人,看待「離別」一事會難過、會逃避也會矛盾,不過都沒有發展成脆弱的病態人格,這點也闡述了「人生無常,必須好好珍惜當下的緣分」這個道理,想必這會成功引起部分讀者的共鳴,不過對於追求故事更大發展的部分讀者,也許會有「看完有點不過癮」的感想。作者的想像力十足,從故事許多地方都中可以看出作者的野心──幻想層面來說,「止著」出現的意義就是一種「離別」;以現實層面來說,演奏由死者的妹妹接替寫下的三十六小時樂曲〈真空中聽見的聲音〉也是一種「離別」,如果可以把「離別」的情感劇情鋪陳的更加均勻,想必會出現更加精采的色彩。
這裡會繼續期待遠野海人的作品。
展開
4.5
最好在二十幾歲就知道的事:關於未完成的夢想、不體面的人生,以及是否永恆的185個知見
讀者評分
5.0
|
2024/11/08
二十幾歲的人生論
我很喜歡作者F自我性質高且帶有墮落詩意的文句,這種灑脫不修邊幅的散文道盡了二十幾歲年輕人眼中的光景。《最好在二十幾歲就知道的事》──我想主標題中的「最好」其實並不代表我們一定得趕在二十歲前就要知道這些「人生觀」,而是正好身處於二十幾歲的我們,已經在無知的情況下面臨了總總遭遇,處於低潮及迷茫之中,這本書就會成為很好的知音。我不會把這本書稱之為「老師」或是「前輩」,因為作者F告訴我們的道理並不像學校教科書那樣沉重或是制式化,而是用自身的經驗來赤裸裸地告訴我們:「夢想不會實現,努力不會有回報,二十幾歲的日子,本身就是一連串可怕的玩笑。」
抱怨不是錯誤的,自怨自艾也沒關係,沒有自信也無所謂。不同於大多數以「正向積極」為核心的人生觀書籍,《最好在二十幾歲就知道的事》傳遞的觀念會讓多數年輕人更加信服,因為比起漂亮的樂觀語錄,悲觀且帶有些微叛逆卻又能從中感悟到隱藏在其中的溫柔,其實會讓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感受到一種親切感,我們需要的不是正面的說教,而是告訴我們不用勉強也沒關係的觀念。在對他人傳達人生觀念時,自己必須先有親身經歷過的經驗,才有以身作則的能力,所以在書中能看到作者F以自己二十幾歲的日常做為警惕人生的例子,而我們也能看見他所提出的日常幾乎都是糟糕透頂的經驗,非常有趣,以這點來說就足以親近年輕人,可以成功讓讀者產生共鳴。
每個年齡層的人需要明白的事情都不太一樣。十歲以前的生活可能單純且快樂,到了十幾歲則是會因為課業和人際關係而產生出壓力,二十歲之後就會漸漸發現到人生中複雜且令人鬱悶的事情越來越多,很多事都無法用非黑即白的眼光去看待。我們是自己人生的主人──這是我從《最好在二十幾歲就知道的事》最直接感受到的心情。很多時候,我們應該學習為自己的人生做出選擇,無論結果是好是壞,親身的經驗絕對比名言佳句還要實際許多。
展開
4.5
99天失戀日記
讀者評分
5.0
|
2024/11/07
用書寫日記的形式來反思愛的價值
這本書以日記的形式,歸納出了以「失戀」為主軸的自我探討問題,讓讀者學習用書寫的方式來更加認識自己的愛情觀。一般來說,實際去感受這方面的事情應該是比埋頭書寫還要好,不過會想要透過書寫的方式來面對問題,想必以某方面來說,也已經是實際經歷且感受到了一些事情,而且應該是在不怎麼願意與他人訴苦的情況下,所以選擇把自己的脆弱交付給這本書。
認識《99天失戀日記》是在我剛滿二十歲的時候,還沒告白就失戀,但之後還是有好好把心意說出來,因緣際會下就購入了這本書。因為從來沒談過戀愛,二十歲的暗戀是我的初戀,所以書中有許多提及到「前任」的問題實在無法書寫。不過這本書有個很大的優點,就是自己可以把剛失戀後的那種厭世且絕望的心情都寫進去,也不用怕那種渴望世界末日來臨的悲憤情懷在網路上被人看見,很像寫日記本的感覺。作者統整歸納出問題引導讀者去回答,所以在書寫的途中是不會有壓力產生的情況。有些問題作者反覆提及了多次,我想應該是想讓我們透過時間的前進,在這99天裡來省思自己對於同一個問題所寫出的答案是否有產生變化。
愛慕之意是複雜的情懷。剛開始失戀的時候可能會覺得生活是黑白的,非常討厭自己,但隨著日子前進,很多想法其實都會慢慢改變,相信這也是種成長。我覺得這本書對於二十歲的我來說就像位朋友一樣,溫柔詢問我許多我不敢告訴他人的祕密,讓我的憂傷有個得以寄託的地方。書寫完畢後,再讓自己沉澱一段期間,多愛自己一些,這並不是自私,而是我們要學習愛惜自己才能進而明白愛他人的感覺。
現在的我翻閱起自己幾年前寫的《99天失戀日記》,已經沒有當時哀傷且憤慨的情緒了,而是為自己的改變感到一種不可思議的感覺。當然要忘記一個人很難,但也不必強迫自己忘記,如果失戀的經歷讓自己有所成長,那麼我會選擇把它當作人生獨一無二的禮物。
展開
4.5
再會貝多芬
讀者評分
5.0
|
2024/11/07
劇透警告
理性與感性交織的推理樂曲
天生的性格其實是有些善妒的,但隨著故事前進,就會發現到善妒性格的成因其實情有可原。也許我們每個人心中多少都會有著羨慕「天才」的心理,自己不斷經歷許多挫折和失敗,結果就是有人看似輕輕鬆鬆就超越了自己,這就很容易使自己陷入迷惘當中。看似厭惡天才,然而在厭惡的情懷中嚮往和憧憬的比例是更大的,我想這就是我無法討厭天生高春這個人的理由──因為我從他身上多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把「司法」與「音樂」做結合,其實是非常好且生動的搭配。法律層面講述的是「理性」;音樂層面則是強調「感性」,當一個故事同時把「理」與「情」的重量公平地展現出來,就會是一部很成功的作品,不失現實的嚴肅感,同時也能從音樂中感悟到跳動的心情。岬洋介在故事中是個天才,不管法律還是彈奏鋼琴都難不倒他,這種角色起初會給人一種難以親近的印象,只不過隨著劇情發展,就會發現到天才其實也會緊張、也有不知所措的時候,發現到天才偶爾顯露出的反差感,其實是件很可愛且有趣的事情。
這裡身為古典樂迷,真的很讚嘆中山七里的古典樂推理系列作。繼《再見德布西》,《再會貝多芬》也充分描寫了音樂廳的氛圍及演奏鋼琴的動作、情感和基本的樂理知識,中山七里發揮地淋漓盡致。故事前段及中段都著重在司法培訓過程,到了後半段,岬洋介演奏貝多芬,挑選了《第三十號鋼琴奏鳴曲》作為比賽自選曲目,看著中山七里用文字描寫一場演奏,不管是演奏力道的輕重、演奏家的感情或是音符的餘韻,會讓讀者感覺置身在音樂廳裡一般,享受了極為精彩的《第三十號鋼琴奏鳴曲》。
讓純推理作不再這麼沉悶的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合情合理地添加點感情色彩,讓讀者在解謎的過程中又能享受娛樂,甚至感受到文字是活的,《再會貝多芬》就是如此成功的小說作品。
展開
5
第六病房
讀者評分
5.0
|
2024/11/04
劇透警告
正常與不正常的模糊地帶
我在《第六病房》看到的疾病,其實是現代社會的疾病。在故事中,平靜、安穩、懂得隨波逐流才是所謂的「正常」,如果自身對社會的批判理念外顯化,就會被視為是一種「不正常」。
伊凡的被害妄想症從發病起因到過程,契訶夫在這點描寫的非常生動,不帶任何浮誇劇情來詮釋被害妄想症,堅持現實主義的傳統來描述一個精神病患,同時也秉持了批判現實主義的特性,來描寫出社會上病態且不合理的環境──第六病房就是一個很有問題的環境,而造就問題的並不是裡面的精神病患,而是醫院機構本身就是個問題所在,環境十分髒亂、沒人打掃,伙食也很糟糕,看守以及醫護人員對待病患十分冷漠,看守人尼基達甚至會毆打不聽自己命令的病患,搶奪他們身上原有的財物。
讓我感到有趣且血淋淋的劇情轉折是醫師安德烈因為時常進入第六病房與伊凡談論自身的理念,而被朋友及醫院視為「有問題」,最後他也被強迫關進了第六病房,因為安德烈醫師想出去透透氣,結果被看守人尼基達痛毆,最終因中風而在第六病房內身亡。其實在安德烈醫師被關進第六病房之前,尼基達並不會對他動怒甚至出拳,一切就只是因為他現在是第六病房的一份子,被大家視為「精神病患」,待遇的落差才會如此明顯,然而使安德烈醫師情緒低落的起因只是失去理想而已,他本身是沒有任何精神疾病病癥的,就只是平繁進出第六病房,結果大家開始覺得醫師的精神也有問題。
《第六病房》真的是部很寫實且讓人會去省思正常與不正常間的定義到底是什麼,是有問題的環境造就生病的人性,還是人性的本質讓環境生病,又或是兩者其實是互相影響的,《第六病房》有許多值得我們去思考的社會思想價值問題。
展開
5
其實,原本只要那樣就好了 (1)
讀者評分
5.0
|
2024/11/01
劇透警告
青春的脆弱需要被理解
男主角菅原的個性其實不討喜,容易沉溺於憤世嫉俗的心態中,可以說甚至有些中二感,不過這種性格其實也剛好符合了十四歲孩子的心理性格。這並非是不成熟,而是故事中複雜且高壓不講理的校園、家庭及同儕環境讓菅原的性格必須這樣發展下去,才有機會成長、或是變得堅強。
劇情中,每個看似「就是如此」的人際關係,在中後半段會有衝擊人心的轉折,不禁讓我感嘆人際真是複雜且深奧的情誼,這部分的確也很貼近現實──表面上的「喜歡」不見得是「喜歡」;表面上的「討厭」也不一定真的是「討厭」,我們都在試著從人際關係中尋找真正的自我,在這個尋覓的過程中會產生自我矛盾、自欺欺人、逃避或是憎惡的心態,這時候就會發現到群體其實無法定義真實的自我。就像故事中人格能力測驗的排名一樣,不管是懂得討好朋友的同學還是陰沉被動的同學,都不能用故事裡學校這種讓學生互相評價的測驗來界定自我價值。
每個人都有脆弱的一面,孤軍奮戰的菅原其實用盡了各種方式要來掩飾自己內心傷痕累累的一面,然而到最後,那顆已經破碎不堪的心還是需要撫慰及被理解。學校就是一個社會,當家庭無法給予關懷,自己也沒有朋友能訴苦的時候,就會漸漸墮落,變成無聲的無助者。能感受到大學時期主修社會學的作者松村涼哉,非常關注「少年犯罪」及「少年心理」的議題,松村的許多作品都是以「受到社會體制傷害的少年少女,掙扎著找到生存道路的過程」為主軸。
出道作《其實,原本只要那樣就好了》在青少年心理發展及學校社會議題上的平衡點拿捏的非常好──每個人心中也許都存在著惡魔,然而惡魔都是由心理的每道傷口滋養出來的,也許惡魔並非邪惡,天使也未必善良。這就是人性深不可測的地方。
展開
4.5
為了這個家,我殺了我自己:兒少照顧者的重生日記
讀者評分
5.0
|
2024/10/28
劇透警告
看見兒少照顧者的心理
主標題《為了這個家,我殺了我自己》搭配上副標題「兒少照顧者的重生日記」,讓我省思起「殺」與「重生」的同異之處。雖然故事是以漫畫呈現,卻赤裸裸地把社會及原生家庭問題給解剖開來。作者水谷綠也在後記裡提到這並不是虛構故事,而是取材自多名兒少照顧者及醫療人員的真實故事。
故事中的女主角小唯是個懂事孝順的孩子,媽媽罹患了思覺失調症,因此年幼的她就必須為了「照顧媽媽」而扼殺真實的「自我」,心理年紀已經明顯超過了實際年齡,這種「成熟」不禁讓人心疼。小唯無法好好經歷一般同齡人所經驗的日常,在愛情關係中內心也表現得極為矛盾及封閉,無法輕易敞開心胸信任對方,從中可以看出小唯在高壓家庭中所發展的性格或多或少已經影響了她自己的在社會中的人際關係,因此在第一場戀愛中只好以自己先提出分手的方式畫下句點。
所謂的「兒少照顧者」背負的壓力往往超出我們的理解。許多孩子其實需要社會的幫助,就像小唯一樣,她曾試著讓學校老師知道,結果學校卻無法給予實質的幫忙,隨著故事發展,小唯接觸到了醫院,內心的重擔才得以慢慢放下。無論是故事中罹患思覺失調症的小唯媽媽或是憂鬱症、焦慮症和其他類型的精神疾病病患,精神疾病患者的情緒起伏往往在我們的意料之外,照顧者需要時時警惕,要是這個社會能夠聽到照顧者的聲音,這種關懷將會成為他們的救贖。
以精神方面來定義,我認為「殺」與「重生」是相愛相殺的存在,從日本這本漫畫更可以體悟這種情懷。人的內心不會只有同性質的思緒,相對的生活也是如此,低谷與高潮會相伴,我們總是在矛盾及掙扎中學習到許多人生課題。樂觀與悲觀會同時存在於自己的心中,正反情緒引導我們向前邁進以及獲得面對困境的勇氣。
展開
5
一萬個扭曲的祝福(2)
讀者評分
5.0
|
2024/10/27
擁有西方氣氛的台灣典型輕小說
祝福系列蘊含了八千子老師個人所有的喜好(包括人偶、修女及蘿莉塔服飾等等......)。
我認為能把喜好拿捏的剛好又能有條有理分配好故事情節是很厲害的事情。
個人認為這系列是典型的「輕小說」,但它其實也不失「文學」該有的高度很深度。
因為年末第三冊(最後一冊)才會發行,這裡不想暴雷,不過我真的是大力推薦台灣人可以多接觸台灣人寫的小說,多支持本土作家,也能發現台灣輕小說與日本輕小說的同異之處。
展開
5
乙女本棚插畫故事集:ルルとミミ
讀者評分
5.0
|
2024/10/27
劇透警告
童話般的意境,現實般的淒美。
因為某作家推薦我看這本,所以當初滿懷期待就買下來了,結果真的是非常喜歡。
不管是自殺的爸爸、手足情深的兄妹,美麗的湖底女王和景色,夢野久作都用文字描寫的非常深動且令讀者容易深入其境。
不同於夢野久作其他的推理派作品,這本感覺就是「如夢似幻」的感覺,而且行文不失詭譎氛圍,這裡非常喜歡,也會把它視為一生的珍貴書籍。
謝謝當初介紹這本書給我的台灣小說家──八千子老師。
展開
4
絕歌:日本神戶連續兒童殺傷事件(新版)
讀者評分
3.0
|
2024/08/27
劇透警告
犯罪者的自白
這本書不是虛構,而是真實,還是由犯人一手寫出來「自己」的犯罪動機、心理、流程、進入少年院和回歸社會的所有事情和心情。
以主觀態度來面對這本書,我無法說這是「好書」。
雖然可能可以藉由這本書來了解犯罪心理,不過少年A靠這本書賺取來的版稅,並沒有交給受害者家屬,另外,少年A在書寫這本書時,也沒取得受害者家屬任何的同意,對受害者家屬等於是二次傷害。
因此,要購買此書的人,我建議連受害者家屬的書《淳:一個被害者父親的真實告白》也一起買來看,才能客觀分析這起「日本神戶連續兒童殺傷事件」,而不是只單方面看犯人少年A在為自己不正常的心理做解釋。
展開
5
遲來的救贖
讀者評分
5.0
|
2024/08/23
劇透警告
引人深思的社會本格推理故事
首先,要先說楓雨老師真的是很大方的人,在網路上自辦抽獎活動,又自己寄出給讀者,這種心態真的很大度。
這本書改編了許多台灣社會時事。其中,我最熟悉的應該是林亦含事件。楓雨老師也巧妙地把一些皆然不同的社會案件牽扯在一起,謎底就很自然地出現,然後又很自然地被解開。
本書就像遊戲一個關卡接著一個關卡,要讀者去思維每個角色的性格,以及他們與案件有多少重點關聯性。這是符合本格社會推理的故事。
屍體真實身份的描寫手法,讓我想起之前看台灣啟示錄和老Z調查線的一些記憶。台灣確實有些複雜命案的屍體身份沒像表面上大家所看的那樣。
相信這種成熟穩重提及到許多社會案件的寫實故事,在不同年齡層的讀者眼中,感觸跟共鳴應該都不太一樣,畢竟本身社會及心理層面的經驗長短多少會影響到看這種寫實文學故事的心態。
作者有著很熟練的書寫及本格推理技巧,因此這裡給五顆星。
展開
5
為了我就是我。(04)
讀者評分
5.0
|
2024/08/07
沒有繼續翻譯第五冊,實在可惜
我是葉月抹茶的粉絲,很喜歡老師獨特且清新的畫風,故事也很溫暖。為了我就是我不同於一周的朋友,在人際關係上顯得更加複雜,但同時也把「青春」二字顯得更為豐富。
因為遲遲等不到實體書第五集,日版也已經畫到完結,所以只好買 日版原文書來看。
這裡小小希望青文出版之後可以把這套漫畫翻譯到結局,畢竟還是有看不懂日文的人一直希望能看到正版中文版實體書。
因為支持葉月抹茶,這裡還是給5顆星。
展開
5
流浪者之歌〔首度德文直譯本〕
讀者評分
5.0
|
2024/07/24
劇透警告
人生無常
我很喜歡裡面的意境──「仔細寧聽河水的聲音,它會告訴我們......」
也許,大自然比我們更懂我們。
大起大落,大悲大喜,大風大浪──生命看似是「小」的,情緒卻是「大」的。
從沙門悉達塔決定不跟隨佛陀開始,一切就更加遠離了自己一開始追求的平靜。
然而生命的根不在於靜,而是在於動。千變萬化,時時刻刻都在改變,這就是人生,也是我們。
在生命來到「巔峰」時,就會慢慢回到「原點」──也許是遇到了最初的友人,走回最初的土地亦或是感受到接近死亡的平靜。
人生就是一趟流浪之旅。
展開
5
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被逼入絕境的青少年心理
讀者評分
5.0
|
2024/07/05
劇透警告
符合社會時事的好書
「青少年犯罪」及「無差別殺人」是全球一直長期議論紛紛的議題。青少年的情緒時常讓人捉摸不定,青春期也是內心最最敏感容易受傷的時期。日本心理學博士的《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被逼入絕境的青少年心理》分析了許多日本無差別青少年殺人的案件,從每個不同的事件中探討兇手的家庭環境、求學過程和工作經驗,再從精神病理學的角度來解釋兇手的心理狀態。
「我只是想被判死刑才殺人」是許多無差別殺人犯的表面想法,不過如果深層去解剖他們長期封閉的內心,會發現引導他們走向錯誤的理由並沒有那麼單純。多數犯人給自己父母或是同儕的印象都是內向、沉默寡言或是聽話,但隱藏在乖巧面具下的陰影卻漆黑到誰也看不到。
本書的重點在於「一個人怎麼會變成這樣」。大家一開始都帶著單純的個性誕生在這個世上,某部分的人內心卻隨著各種繁雜的因素而漸漸染黑。在這個社會現實裡,每個人都會遭遇到挫折和孤單。有些人可以讓自己振作起來,有些人卻在這些泥沼裡越陷越深。不知不覺形成了人格障礙之類的心理疾病,卻沒有病識感,身旁的人也沒有察覺到異狀,延誤就醫,讓錯誤的思想覆蓋整個腦袋,其實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
「網路」是許多孤單青少年最後的棲身之地。其中,書中提到的「佐賀縣劫持巴士殺人事件」,兇手年僅十七歲,因為就學時期與同儕相處不順遂,高中因為出席日不足而遭到退學,最後注意力都放在社群網路上。然而在網路上無法獲得自己想要的回應,因此發文內容越來越偏激。最後在犯下大錯前,也事先在網路上預告之後自己的行為。遭到逮捕時,少年說:「媽媽關注的不是我,而是那些專家。」,其實在他犯下大錯前,他的母親有試著拜託知名人士帶他強制就醫,然而這件事卻沒讓少年感受到愛。
教育孩子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沒有任何家庭能做到十全十美,但相同的也沒有任何家庭願意看到自己的孩子變成殺人犯。除了要同理被害者和被害者家屬的心情和感受,也必須從加害者角度來理解「下手動機」及「心理問題」。對於「犯罪」這件事,必須要用各種角度去看待。
展開
4.5
我的青春絞死了貓
讀者評分
5.0
|
2024/07/05
劇透警告
所謂的青春,就是大風大浪
這是一個不小心說太多就會暴雷的故事,因為處處都是關鍵的重點,畢竟是推理類型的小說。但故事讓我感到蠻親切的,可能是因為它不但屬於社會寫實,再來就是每個角色其實性格方面都有點「小病」。
故事以兩起看似不同的案件「虐貓」與「性侵」,之後隨著劇情前進,很自然地就牽起了兩者的關係。
我最喜歡亦慈在回憶國小時光那段劇情,真是從中找到某種共鳴,把前面懷疑殺貓者的「悶」一掃而空。
這本書的每個角色都是關鍵,你起初感覺不怎麼重要或是顯眼,到最後才體會到他也是必然的存在。
其實大家都是這本書的主角。
可以把這個故事形容成一個交響樂團,如果覺得小提琴太多了,所以把其中一把小提琴往外丟,你就無法看清全貌。
對我而言,沒病的青春其實不是青春,有病的青春才是真正的青春,因此這本書真是我心中名副其實的青春推理故事。
展開
5
幸福森林
讀者評分
5.0
|
2024/06/28
劇透警告
看完隔了一個多月還是好愛這本書
這個故事其實很像一面「鏡子」。
「對比」也是這本書的一大特色。
然後這也是讓我在閱讀時,能同時產生出兩種情緒的故事。
可以把這本書形容成一個大展廳同時展出兩種不同風格的畫作。一個是「可愛的畫」,另一個是「黑暗的畫」,其實看似截然不同,卻緊緊相連,所以它們才會同時出現在這個大展廳裡。
當我看到森林小動物的對話時,我的嘴角就會不自覺上揚,即使之後發生了案件,那種小動物玩具在談論嚴肅話題的畫面還是會在我的腦袋裡演出,真的好可愛;反之場面轉到現實世界,我的眉頭就會皺起來,因為同樣身為「人」,所以「情感共鳴」的感染力就理所當然非常深刻,可以確切體會到案件的沉重感。
推理敘事手法很厲害,相當有層次,起承轉合也是精彩。
開頭會覺得這很適合給小朋友看,就像《森林家族》的小動物一樣,《幸福森林》的也洋溢著童趣。然而隨著事件的展開,謎團的增加,現實世界的情況,這個故事就變得不適合給小朋友看了。
會說這個故事像面「鏡子」的原因,是因為可以從AI玩具的案件看到人類現實的問題;也可以從人類的問題反思AI玩具的心理現象,所以從這點可以看出老師在提筆前故事應該就已經構思的很完整了。
(能感受到老師真的很愛《森林家族》。)
大力支持!!!
展開
共
3
頁
下一頁
前往
第 1 頁
第 2 頁
第 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