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語言
English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相關網站
回首頁
售票網
企業採購
福利平台
海外專館
:::會員服務|快速功能
會員登入
黃金會員
前往會員專區
我的電子書櫃
訂單查詢
瀏覽記錄
下次再買
可訂購時通知
本月獨享
可用E-Coupon
0
張
可用單品折價券
0
張
可用購物金
0
元
可用 OPENPOINT
0
點
登出
訂單查詢
購物車(
0
)
電子書櫃
繁體
展開廣告
關閉廣告
HOT
抗寒保暖家電
寫書評送25
兒童玩具禮物
年終交換禮物
:::網站搜尋
全部
全部
圖書
電子書
有聲書
訂閱
影音
電子閱讀器
美妝
保健
服飾
鞋包配件
美食
家居生活
餐廚生活
設計文具
無印良品
星巴克
3C
家電
日用
休閒生活
婦幼生活
電子票證
寵物生活
票券
玲廊滿藝
故宮精品
雜誌
售票
海外專館
快速到貨
禮物卡
必讀暢銷榜
天天爆殺
今日66折
每日簽到
禮物卡
現領折價券
全站分類
年度百大
電子書
兒童館
旅遊戶外
家居日用
美妝個清
健康運動
旗艦品牌
中文書
.
簡體
.
外文
電子書
.
有聲
.
訂閱
雜誌
.
日文書
CD
.
DVD
.
黑膠
線上藝廊
文具
.
動漫
日用品
.
婦幼玩具
彩妝
.
保養
.
洗沐
鞋包
.
黃金
.
服飾
3C
.
手機
.
電玩
家電
.
視聽
美食
.
生鮮
.
保健
寵物
.
家居
.
餐廚
運動
.
戶外
.
旅用
禮券
.
票證
.
票券
博客來
讀者書評
劉奕酉 的所有評鑑
取消
送出
確認
瀏覽次數(2842)
分享至Line
分享至FB
複製連結
Lv.6
依據書評貢獻度、參與度
劉奕酉
170
則書評
170
本書評分
153
位追蹤者
1014
次有幫助
全部書評
|
共170本書評分
主題分類
(可複選)
全部
中文書(169)
商業理財(136)
心理勵志(22)
自然科普(5)
人文社科(4)
簡體書(1)
文學小說(1)
自然科普與應用科學(1)
親子教養(1)
展開
評鑑星等
(可複選)
全部
5星
4星
3星
2星
1星
評鑑日期
全部
最近一個月
最近三個月
最近半年
最近一年
最近三年
三年以前
評鑑發表
全部
有評鑑內容
只評星等、無評鑑內容
前往
第 1 頁
第 2 頁
第 3 頁
第 4 頁
第 5 頁
第 6 頁
第 7 頁
第 8 頁
第 9 頁
4
情緒價值:被你輕忽的隱形利潤,商業競爭的下一個賽道
讀者評分
4.0
|
2024/12/07
劇透警告
情緒價值,將成為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情緒價值,將成為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在產品與服務的功能性需求已趨近飽和的情況下,消費者更傾向於選擇能滿足其情緒需求的品牌與產品。
情緒價值是如何成為現代商業競爭中的核心要素?又該如何運用它?就是這本書所要探討的。
什麼是情緒價值?
情緒價值,指的是產品或服務所帶來的情感體驗和心理滿足感,這種價值超越了物質層面的功能,強調消費者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的情感聯繫與共鳴。
這種價值通常表現在品牌故事、設計風格、體驗服務等細節上。例如,蘋果的產品之所以吸引消費者,並不僅僅是功能,更是代表創新與身份象徵的情緒共鳴。
...
你可能很好奇,為何過去很少提及情緒價值?
難道過去就沒有情緒價值的存在嗎?當然不是,情感上的需求一直都有,只不過傳統商業模式更注重產品的功能性和價格,而忽略了消費者的情感需求。企業通常認為,只要產品質量好、價格合理,就能吸引消費者。
另一方面,是過往在數據和技術上的侷限。
即便知道情緒價值的重要,也難以衡量和理解消費者的情感反應。不過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企業現在能更好地捕捉和分析消費者的情感需求。
而隨著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多數企業意識到僅靠產品功能和價格已不足以脫穎而出,必須透過創造獨特的情感體驗來吸引和留住消費者。當消費者享受到有別於以往的體驗,自然也就更加注重個性化和情感體驗,希望與品牌建立更深層次的情感聯繫。
以上種種轉變,都促使著企業重新思考如何滿足消費者的情感需求,也使得情緒價值的概念在現代商業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因為它能夠增強顧客忠誠度,提升品牌形象,並最終帶來更高的商業回報。
當情緒價值被注入到商品之中,也改變了消費者決策。
消費者在潛意識中會受到情緒驅動,透過情緒共鳴來選擇產品,甚至可能超越規格、價格與品質的影響。
因此,企業更需要深刻理解目標受眾的心理需求,並將這些需求轉化為品牌的情感價值主張。書中也引用了多個國內外成功品牌的案例,說明如何將情緒價值融入產品設計、品牌行銷與用戶體驗。
情緒價值已成為企業競爭的下一個賽道。
懂得在消費者心中建立情感連結的品牌將更具優勢。因此企業應該結合科技力量,更精準地捕捉並滿足消費者的情緒需求。
從「產品」導向轉向「情感」導向,透過情緒價值創造更大的利潤來源。與此同時,書中也提醒別過度依賴數據而忽視人性化設計,可能導致情緒價值的缺失。
...
情緒價值,已經從一種附加價值轉變為影響市場成功的關鍵;需要與客戶互動的產業或經營者都不容忽視。
書中內容可以歸納出三個核心觀點:
一|情緒價值是商業競爭的核心驅動力
在功能性需求日益飽和的市場中,消費者更傾向於選擇能觸動情感、滿足內在需求的產品或服務。企業必須超越產品功能本身,透過品牌故事、體驗設計和情感共鳴,建立與消費者深層次的連結,從而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二|情緒會驅動與影響消費者的決策
消費者的決策往往受到潛意識中的情緒影響,例如安全感、幸福感或歸屬感。理解這些情緒驅動因素並將其融入產品設計和行銷策略,可以激發消費者的偏好和忠誠度,轉化為隱形但強大的商業價值。
三|科技與情緒價值的融合是未來趨勢
隨著AI和數據技術的進步,企業可以更精準地識別和滿足消費者的情緒需求,但同時必須避免過度依賴技術而忽視人性化。未來的成功企業將是那些能平衡科技工具與情感體驗,並將情緒價值提升為核心競爭力的品牌。
...
那麼作為知識自雇者,該如何運用情緒價值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或是建立獨特的市場定位呢?
一|打造個人品牌的情緒連結
我的經驗是,可以透過品牌故事傳遞價值觀、人性化形象來滿足客戶的情緒需求。
一方面,分享自己在半導體產業中從大數據、行銷、業務到高階幕僚的成長經歷,以及成為自雇者之後如何以專業與客製化服務的理念來經營市場,讓客戶產生共鳴。
另一方面,在社群媒體上分享職場觀點或閱讀心得,展現真實的個性與對學習的熱情,讓客戶感覺到我是真正理解他們需求的人,而非單純的服務提供者。
二|結合情緒價值來擴大服務所交付的價值
深入了解客戶需求,不僅是表面上的一般需求,還要洞察他們的潛在和核心需求,也包括情緒需求如安心感、成就感或信任感等。
此外,設計愉悅的合作經驗,確保每個接觸點都讓客戶感受到被尊重和支持。包括提供清晰的溝通流程、客製化的案例解析、專業性的工作建議,與具備充足業內知識的對話過程。
不只提供專業價值,也能藉由情緒價值的加成來放大客戶感受到的整體價值感,有利於提高報酬與信任感。
三|利用情緒價值來形成護城河、區隔競爭者
在知識自雇者的市場中,專業和技能可能會遇到同質性很高的競爭情況,若能結合情緒價值反而能讓自己有更大的機會脫穎而出。
特別是讓對方感受到:我更願意先解決你們的問題,再來處理自己的問題;我希望滿足你們的核心需求與效益,其次才是追求自身的利益。
如此一來,即使市場有更好、更強的競爭對手,客戶也會更傾向於選擇合作更舒服的自己。
四|內容創作加入一些情緒吸引力
在內容創作上兼顧理性和感性,既要合乎邏輯、提供實用價值,也需要建立情緒連結。比方說,撰寫文章、錄製影片或製作課程時,聚焦於解決目標受眾的痛點,並激發希望或信心;或是使用感性語言或真實案例,讓對方感受到我對他們的關注與理解。
五|創造情緒記憶點,提供峰值體驗
在合作過程中創造令人印象深刻的情緒記憶,像是手寫感謝信、額外的價值建議等給予意外的小驚喜,能讓客戶對自己產生忠誠度,甚至主動推薦給他人。
六|借助數位科技來增強與放大情緒價值
利用數位工具來分析客戶需求,讓客戶感受到你對細節的重視。同時,運用AI生成的內容或工具來提升效率,並結合人性化微調,避免過於僵化或不直覺。
總結來說,情緒價值不僅是吸引客戶的重要因素,更是一種長期建立忠誠客戶關係的關鍵策略。
專注於情感連結與體驗提升,可以幫助知識自雇者在激烈的市場中佔據獨特地位,不只是市占率、也包括心占率,將個人的知識與服務轉化為真正有影響力的品牌。
展開
3.5
哈佛日曆快十天:提前十天完成,拿回生活的主控權;哈佛優等生及高效主管都在用的奇蹟時間管理法
讀者評分
3.5
|
2024/12/07
讓自己有餘裕是一種選擇,而不是結果
「總是踩死線怎麼辦?」
「把死線提前十天,就沒有踩死線的問題了。」
「事情都做不完了,怎麼可能還提前十天?」
「因為你效率不彰、效能不佳。」
「怎麼做到效率和效能的提升?」
「拆分任務來簡化難度,優先劣後先做重要的。」
「等等!如果這些都做到了,還能再提前十天嗎?」
「喔,可以啊,把任務捨棄和外包就好。」
「怎⋯怎麼做到的?」
「這本書裡有答案。自己看。」
讓自己有餘裕是一種選擇,而不是結果。因為我要有餘裕,所以有意識的保留時間;要做到如此,就必須加快腳步、少做些事。
所有的技巧和方法,都是基於這個思維展開的。
展開
4.5
乘法領導:從一對一的加法到多對多的乘法,將領導力和影響力無限放大
讀者評分
4.0
|
2024/12/07
劇透警告
實踐乘法領導,創造組織倍增效應
實踐乘法領導,創造組織倍增效應
在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中,企業領導者無不積極尋求提升組織效能、激勵團隊士氣,並創造永續成功的祕訣。怎麼做?麥斯威爾博士在這本書中,為我們揭示了一個核心關鍵:培養領導者。
以多年實戰經驗和獨到見解,闡述了「乘法領導」的精髓,強調培養領導者並非少數菁英的專利,而是每個組織和個人都應積極追求的目標。
...
我認為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提供了一套系統化且具體可行的行動指南,而非紙上談兵,引導讀者逐步打造高效能的領導力團隊。
書中提到的培訓方法,簡單卻令我印象深刻:
我來做。
我來做,你跟我一起。
你來做,我跟你一起。
你來做。
你來做,另一個人跟你一起。
這種方法強調了以身作則和實踐經驗的重要性,讓團隊成員在做中學,並透過近距離觀察和互動,將領導者的經驗和思維方式傳承下去。
從培訓團隊成員開始,引導他們掌握出色完成工作的技能,為日後成為領導者奠定堅實的基礎。
當團隊成員具備基本工作能力後,領導者需要進一步創造賦權環境。賦予他們自由和責任,讓他們在安全感和信任的氛圍中勇於嘗試、突破創新,並在實踐中培養主導意識和責任感。
作者認為,領導者不應該事必躬親,而應該像「掀開頂蓋者」一樣,移除阻礙團隊成員發展的障礙,為他們提供必要的資源和支持,讓他們能夠自由地發揮潛能。
...
建立明確目標、提供持續回饋,書中特別強調這兩件事的重要性。
身為領導者,應該與團隊成員共同制定明確、可衡量的目標,讓他們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努力方向和期望成果,並定期提供具體、客觀的回饋,幫助他們不斷調整方向、精進技能。
麥斯威爾博士認為,有效的回饋包含正面肯定和改進建議,並根據每個成員的特質和學習風格,採用不同溝通方式。
他也強調一對一指導和傳承領導經驗的重要性,鼓勵領導者們用心觀察、悉心指導,幫助那些展現出領導潛力的成員找到自己的使命,並在實踐中不斷磨練領導技能,最終成為能夠獨當一面的領導者。
此外,他以自身經歷為例,說明了近距離觀察和經驗傳承是領導力培養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領導者應該主動選擇指導對象,並且要設定明確的期望,並且願意花費時間和精力,與他們建立深厚的關係,並在關鍵時刻給予支持和指導。
領導者不該害怕將知識和經驗傳授給他人。
因為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有限,只有將領導力複製出去,才能夠創造更大的價值,而這也呼應書名乘法領導真正的意義。
...
不只提供方法,也鼓勵領導者們用心觀察身邊的團隊成員,尋找那些具備領導潛力的人才,透過書中的方法與建議,將他們培養成新一代的領導者。
這不僅僅是一本領導力指南,更是一本關於如何建立高效團隊、打造卓越組織的實用手冊。
提供了一套經過實證有效的行動指南,幫助我們在實踐中創造組織倍增效應,最終實現個人和組織的共同成長。誠摯推薦給所有渴望提升領導力、打造高效團隊,並且創造永續成功的領導者。
相信這本書將為你帶來深刻啟發,幫助你找到培養領導者的最佳途徑,打造卓越組織!
展開
4
基恩斯的高附加價值經營──卓越管理篇:日本新首富管理世界頂級企業的原則
讀者評分
4.0
|
2024/12/07
劇透警告
揭示基恩斯獨特的高附加價值經營模式背後的成功祕訣
初見「基恩斯」多數人或許會感到陌生。
但若提到這家公司所創造的驚人成績:日本第四大市值、製造業中令人咋舌的獲利率、員工平均年薪超過兩千萬日圓,任信任誰都會為之側目,好奇這家低調的企業究竟有何獨到之處?竟能在競爭激烈的商業市場中開創出如此耀眼的成績。
這本書,可說是解碼基恩斯成功密碼的一把鑰匙。
書中透過大量詳實的案例和數據,深入淺出地剖析了基恩斯獨特的經營哲學、管理制度和企業文化,揭示了其高附加價值經營模式背後的成功祕訣。
...
#基恩斯成功的三個關鍵因素
基恩斯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源於其始終堅持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並貫徹到企業經營。
書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基恩斯「#不製造客戶想要的東西」這一理念。
不同於許多企業追求技術領先或規格制定,基恩斯更重視挖掘客戶的潛在需求,甚至創造出客戶沒有意識到的需求背後的需求。書中以「需求卡」制度為例,說明基恩斯如何將客戶的點滴需求記錄下來,並轉化為產品企畫的方向,最終打造出真正能為客戶創造價值的產品。
基恩斯成功的另一個關鍵因素,則在於其 #獨特的制度化管理模式。
書中以大量篇幅介紹了基恩斯如何透過各種機制和制度,例如角色扮演、外報、SFA系統、ID制度等,來提升員工的銷售技巧、促進資訊共用、並打造高效團隊。
這些制度設計看似嚴苛卻環環相扣,讓每位員工都能在明確的目標和標準下,發揮最大潛能,為公司創造價值。
而基恩斯之所以能夠持續成功,更離不開其積極向上、#追求效率的企業文化。
書中提到的「時間要價」觀念,以及「積極對話」文化,都讓我印象深刻。基恩斯鼓勵員工珍惜時間、勇於發問、積極溝通,並將這些行為與公司的績效獎金制度掛鉤,讓每位員工都能在追求個人成長的同時,也為公司創造更大的價值。
..·
閱讀這本書,讓我聯想到自身在擔任企業經營顧問中遇到的種種挑戰。基恩斯成功的經驗,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值得借鑑的思路和方法。像是:
一|如何更有效地收集和分析客戶需求,並將其轉化為產品企畫?
二|如何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制度化管理模式,激勵員工發揮最大潛能?
三|如何打造積極向上、追求效率的企業文化,讓每位員工都能與公司共同成長?
我相信,任何一家企業,無論規模大小、產業別,若能學習和借鑒基恩斯的成功經驗,並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應用,就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輝煌。
透過這本書,我想你也能從基恩斯的成功經驗中獲得啟發,找到屬於自己的高附加價值經營之道。
展開
4
價值投資大師眼中的商業賽局:用投資人思維,看可長久發展的企業競爭優勢
讀者評分
4.0
|
2024/12/07
劇透警告
一種簡化的商業戰略分析方法,評估或建立長久的競爭優勢
投資?商業?又是賽局?
看到書名是否讓你有些摸不著頭緒?
這本書談的其實是一種簡化的商業戰略分析方法,而且是挑戰了傳統的波特五力分析。
這套方法可以幫助你站在投資人的角度,評估一家企業的競爭優勢與價值;也可以站在企業經營者的立場,找出改善與提升公司競爭力的關鍵面向。
重點是簡便做出判斷,但也有其侷限。
...
#什麼是波特五力分析
說到波特五力分析(Porter’s Five Forces Analysis)是一種用來評估產業競爭環境和市場吸引力的工具。
包括供應商的議價能力、買方的議價能力、新進入者的威脅、替代品的威脅,以及現有競爭者的競爭程度,透過這五個面向的分析,企業可以制定更有效的策略來保持競爭優勢。
何時會運用到這個五力分析呢?
比方說,評估一個新市場該不該進入?或是評估現有市場的競爭地位,以及制定企業長期的商業策略。當市場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像是新競爭者的進入、技術重大變革,五力分析可以幫助企業重新評估其競爭環境,並調整策略以應對變化。
當然,投資者在評估一個產業或公司的投資價值時,五力分析也可以用來了解產業或公司的競爭態勢和潛在風險,從而做出更明智的投資決策。
但老實說,五力分析太複雜了!
特別是面對變化愈來愈快速的商業環境,可能分析還沒做完,所有因素已經發生變化,又得重來一次。對於中小企業來說,未必能夠分析完整的五個面向,也不見得需要。
所以這本書中提出一個簡化的方法。
企業應該專注於最關鍵的競爭優勢,包括 #進入壁壘 和 #三種可持續的競爭優勢(顧客忠誠、製造成本優勢、規模經濟)就足以有效制定和執行策略。
但是,這管用嗎?
...
#華爾街大師中的大師經典之作
布魯斯.格林沃德(Bruce C. Greenwald)
本書的作者之一,曾被《紐約時報》譽為華爾街大師中的大師。
他是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的教授,主要講授企業金融、價值投資、媒體經濟學和有關戰略方面的課程。
其開設的課程包括價值投資、策略行為經濟學、媒體策略管理及全球化市場,每年吸引超過六百五十名學生,並獲得多項教學榮譽。
他強調「進入壁壘」是決定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素。
企業應該專注於提高進入壁壘來保護自己的市場地位,並鞏固三種可持續的競爭優勢,包括顧客忠誠、製造成本優勢和規模經濟。
此外,擁有競爭優勢的企業在設計戰略時需要考慮競爭對手的行動,結合賽局理論的應用;而沒有競爭優勢的企業應該集中精力提高經營效率。
為了驗證這個簡化的商業戰略分析方法確實可行,在這本書中透過分析了沃爾瑪、蘋果和可口可樂等世界級企業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在不同的市場環境中建立和維護競爭優勢。
...
#結合賽局來解釋如何在競爭中取得優勢
書中強調「進入壁壘」是決定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素,而賽局理論可以幫助企業理解如何設計和維護進入壁壘,從而保護自己的市場地位。
此外,企業在制定戰略時,必須考慮競爭對手的可能反應,也需要運用到賽局理論中的策略互動概念。
為了印證這套方法的實用性,書中列舉了沃爾瑪、蘋果和可口可樂等企業案例的分析,也展示了如何在不同的市場環境中運用賽局理論來建立和維護競爭優勢。
沃爾瑪利用其規模經濟和供應鏈優勢,設置了高進入壁壘,讓新進入者難以競爭。而鞥在進入一個新市場時,沃爾瑪也會考慮當地競爭對手的反應,並採取相應的價格策略和促銷活動,以確保市場占有率。
蘋果藉由創新和設計,創造了強大的品牌忠誠度,這是一種持續的競爭優勢。而蘋果在推出新產品時,會預測三星和谷歌等競爭對手的反應並調整其市場策略。
可口可樂利用品牌影響力和全球分銷網絡,建立了強大的市場地位。在面對百事可樂的競爭時,會根據市場反應調整其廣告和促銷策略,以保持市場領先地位。
在這些案例中都展示了賽局理論如何幫助企業在複雜的市場環境中做出明智的決策,透過預測競爭對手的行動來制定有效策略。關於賽局理論的延伸閱讀,可以參考《思辯賽局》和《分餅》這兩本書。
...
#雖然簡單卻也有其侷限
相較於傳統的波特五力分析,專注在進入壁壘的商業戰略分析方法雖然簡化了不少,但也有其盲點和侷限。
首先,簡化的方法可以提高效率,但也可能忽略了一些重要的市場動態和競爭因素。比方說,五力模型中的供應商和買方議價能力在某些產業中可能非常重要,但這裡並不會考量這些。
其次,強調進入壁壘的分析方法更適合於具有明顯進入壁壘和可持續競爭優勢的產業,像是書中案例提到的零售業、科技業和飲料業。但對於競爭激烈且進入壁壘較低的產業可能就不夠全面,像是餐飲業、時尚業、共享經濟等,就難以僅靠建立進入壁壘來維持競爭力。
最後,強調進入壁壘主要關注企業內部的競爭優勢,但可能忽略了外部環境的快速變化,如技術進步、政策變動和市場需求的變化。
那麼該怎麼辦?判斷方法的適用性。
小型區域市場比全球市場更容易建立競爭優勢;產業特性具有明顯進入壁壘和可持續競爭優勢,也較適合用這裡的方法來進行商業戰略分析。
建議可以結合其他分析工具,像是五力模型、SWOT /TOWS分析等,以獲得更全面的市場洞察。
簡單明瞭的戰略分析,往往比過於複雜的模型更有效。因此,我們可以先從這裡的方法展開分析,再評估其完整性並根據既有資源,視需求來展開其他分析擴充完整性。
另一個要提醒的,是動態調整的概念。
企業應該根據市場和競爭環境的變化,動態調整戰略與戰術,而不是僅依賴於固定的競爭優勢。即使擁有強大的競爭優勢,企業仍需要持續創新,以應對市場變化和新進入者的挑戰。
沒有一個商業戰略分析方法是萬能的。
在使用上都需要靈活應對,不斷調整和完善策略。我們需要瞭解不同工具、方法或模型的適用時機、限制和可能的盲點,才能充分運用。
總結來說,我認為這本書可以提供一個簡化的方法來評估或建立長久的競爭優勢。對於企業經營者或投資人來說,不失為一個簡便的判斷原則。
展開
4
正念之身:覺察當下,活出健康
讀者評分
4.0
|
2024/12/07
劇透警告
透過正念能打破這些限制,創造更多可能性
說到正念,有些人會直觀想到正面思考。
不過正念真正的意思是:關注當下的狀態,但不評價當下的經驗。
它強調的是如實地覺察內在和外在,而不是強迫自己保持正面情緒或樂觀思考。單就字面上的意思,如果沒有深入瞭解就很可能產生正面思考這樣的誤解。
除此之外,對於正面的誤解還包括:
一|正念就是要進行冥想
二|正念是一種宗教儀式或活動
三|正念只是在逃避現實
四|正念要在完全靜下心時才能進行
你是不是也是這麼認為的呢?當我剛開始聽到這個名詞時,也的確誤以為正念是某種宗教推崇的儀式,而且需要在安靜的環境與心情下進行的。
後來我才知道這是自己的偏見。
而在閱讀這本書時,又再次提醒了我這件事,也告訴自己:其實善用正念,我還可以做得更多。
...
正念冥想,是一種常見的練習方式。
但正念練習的方式可不僅限於此。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的各種活動中練習正念,像是呼吸、吃飯、走路,甚至在洗碗時也可以。
呼吸練習,就是最簡單的正念練習之一。
無論我們當下在做什麼,都可以隨時停下來專注於自己的呼吸,觀察每一次吸氣和呼氣的過程。這麼做有助於減少壓力和焦慮,讓我們更專注於當下。
吃飯時,也可以嘗試專注於每一口食物的味道、氣味和口感,放下手機和其他干擾,真正體驗食物的質感和味道。透過這樣的正念飲食不僅能提升用餐的愉悅感,還能讓我們更好地感受身體的需求,避免過度飲食。
走路時,專注於每一步的過程,感受我們的雙腳與地面接觸的瞬間、肌肉的伸展與收縮,能讓我們找到片刻的平靜。
除了覺察內在,正念也可以運用於外在的覺察。
像是與他人交談時,全心全意地傾聽對方的話語,就是一種正念傾聽的過程。當我們專注在對話過程,也會讓對方感受到關注,促進更深層次的溝通。
...
正念的根源來自於佛教。
但現代正念練習已經去除了宗教色彩,成為一種科學化的心理訓練方法。具體來說怎麼做?
我們可以選擇一個安靜、不會被打擾的地方,坐在椅子上或地板上,保持背部挺直,雙腳自然放置。
這樣可以讓我們更容易專注。
接下來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感受每次吸氣和呼氣的過程,就是最簡單的正念練習。
發現分心了,輕輕地將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就好。
如果環境允許的話,我們還可以進行一些簡單的伸展運動,讓自己專注於每一個動作和身體的感受,感受每個部位的緊張或放鬆狀態。
這有助於提升我們對身體的覺察力。
其他像是靜坐冥想、行走靜觀和正念飲食等,也都是日常可以做的正念練習。我們可以從其中一個練習開始,逐漸將正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現在你應該發現到:正念不是在逃避現實。
實際上,正念是面對和接受現實的一種方式。幫助我們更清晰地看待問題,用更平和的心態應對,成為一個情緒穩定的人。
...
所以要靜下心才能進行正念嗎?
這倒未必。正念練習的目的是覺察當下的狀態,即使是思緒紊亂或帶有情緒的時候,也可以進行正念練習。
或者說,覺察到自己的情緒出現波動時,更是進行正念的一個好時機。
...
作者 Ellen J. Langer 被譽為正念之母。
她在書中探討了正念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強調身體和心靈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改變思維方式可以顯著改善健康狀況。
書中也提到,許多健康問題其實是源於我們對自身能力的限制。透過正念能打破這些限制,創造更多可能性。
回想過去我在擔任幕僚時期,時常處於高壓和不確定的狀態,也因此出現頭痛、暴躁或莫名沮喪的狀況;甚至還因此有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
接觸正念之後,的確對我有很大的幫助。
讓我知道傾聽自己的身心、放慢步調的必要性;以及面對高壓和突發狀況下,如何感受與調節、甚至是善用情緒的力量成為助力,而不是阻力。
對於成年人來說,為自己保留獨處時間是必要的。這時候,透過正念練習關注當下的狀態,也是認識自己的一種方式。
展開
5
執行長,請問什麼是工作?:三星流翻轉職場的33個破框思考
讀者評分
4.0
|
2024/12/07
劇透警告
當你覺得一無所有時,調整心態非常重要
當你覺得一無所有時,調整心態非常重要。
這一點我深有所感。在職涯上歷經幾次重來的經驗讓我學習到一件事:視為一種挑戰,而不是挫敗。
擁抱不確定性,不代表什麼也不做。
相反地,是考驗自己能將不確定性把握到什麼程度?我不知道不確定性何時會發生、又是以何種形式,但我可以知道當它發生了,我能做什麼來應對。
當我們有個清晰的目標,就不會過度專注眼前的阻礙。在書中我也看到同樣的觀點,就這是三星前執行長給出的第一個建議:建立正確的態度。
他在職場初期就給自己訂下成為最高領導者的目標,並一步步朝這個方向邁進。
...
第二個建議是:締造成果與價值。
這一點我在演講時也時常提到,用成果說話,而不是說自己有多努力。在職場上,光是努力是不夠的,必須用對力氣、聰明努力並做出成績來,才能被看見。
努力只是基本,不是你的優勢或成功的保證。
具體來說該怎麼做呢?
一|目標導向的工作方式
二|數據驅動的決策模式
三|結果導向的價值評估
四|持續創新與改進,打破慣性思維
五|跨部門合作,打破組織壁壘
設立明確的目標,善用數據來分析與評估過程與成果;用實際結果來展現價值,不斷尋求創新和改進,避免陷入慣性思維,保持競爭力。
...
要在工作上締造成果與價值,除了正確態度與聰明努力之外,人際關係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所以第三個建議就是:重視人際關係。
工作上有情緒是在所難免的,我們也不該壓抑自己的情緒,強顏歡笑去面對共事的同事或客戶。如何抒發自己的情緒、善用情緒的力量,關鍵就在於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是有情緒的表達」這件事。
書中直言:學會抱怨而非發牢騷。
並非不能抱怨,而是要學會以建設性的方式提出抱怨,目的是解決問題而非發洩情緒。這樣的抱怨能夠促進團隊合作,改善工作環境。
除此之外,你還可以這麼做:
一|同理心溝通,減少衝突與誤解
二|積極的聆聽,讓對方感受到尊重
三|處理衝突時,尋求雙贏的解決方案
四|建立定期反饋機制,及時發現問題
這些思考方式能幫我們在職場上建立良好人際關係,並透過有效的溝通和合作,創造個人和組織的雙贏。
...
第四個建議是:莫忘人生初心。
但這件事有多難,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清楚。
隨著職涯發展與角色的轉變,所要面對與考量的挑戰也會愈來愈複雜;特別是像三星執行長這樣的角色,肩負的不僅僅是個人的職涯,更包括企業的發展、成千上萬的員工家庭未來,甚至還有社會責任與政商關係等。
所以要保持初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何保持對目標的初心,隨時準備掀起大浪,又能追求穩定而有意義的人生?執行長的思考方式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參考:
一|目標明確化,時常回顧與調整
二|保持熱情與好奇心,持續學習與成長
三|定期反思,檢視行動是否符合初衷
四|平衡工作與生活,保持身心健康
五|勇於嘗試與突破,迎接各種挑戰
...
最後一個建議:經營自我的發展。
職場的成功必然伴隨著各種的競爭。但是在追求個人成功的同時,也該堅持倫理和責任,不以犧牲他人的利益為代價,而是強調建立長期的信任和合作關係。
不斷檢視自我,方能保持謙卑的心態。
執行長的四個思考很關鍵,卻也常被忽略:
一|自我反思,確保行動與初衷的一致性
二|謙卑學習,願意向他人求教、避免自滿
三|情緒管理,避免情緒波動影響工作與人際
四|健康平衡,是追求職場成功的最大本錢
不難看出,最後一個建議可以說是集大成。
工作表現、人際關係與自我發展,可以彼此加成又相互影響,不該偏頗任何一項。
..
建立正確態度、締造成果與價值、重視人際關係、莫忘人生初心與經營自我的發展,這五個建議反映出作者對於工作的詮釋與態度。
書中的多項破框思考,也是圍繞著這些建議展開。
我自己的經驗是,在職涯不同時期都有重要的課題需要面對。比方說初期建立正確的態度是首要任務;累積一定工作經驗後或面臨接任管理職的挑戰時,締造成果與價值、重視人際關係,就是影響成敗的關鍵。
隨著擔任更高職務或追求更大目標時,莫忘人生初衷與經營自我的發展,也就是向內追求自己,反而是更重要的挑戰。
在每個時期,參考相關的建議提醒自己。
展開
4
執行力的20個槓桿:從下定決心、採取行動到堅持下去,全面提升執行力,實現理想人生
讀者評分
4.0
|
2024/12/07
劇透警告
執行力不是天生的,能透過學習和實踐來提升
執行力不是天生的,能透過學習和實踐來提升。
我曾經以為,追求執行力和成長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在我開始接觸到一些年輕工作者、在學校提供諮詢時,卻意外發現這不是那麼的理所當然。
執行力不是他們的唯一選項,甚至連必要都談不上。
比起如何提升執行力、具體上要做什麼,為什麼需要執行力或許對某些人來說才是更重要的。當一個人沒有需求,任何方法和技巧都沒有意義和價值。
「為什麼需要執行力?」
「為什麼有的人不想要執行力?」
「沒有執行力會怎樣嗎?」
這些看似沒意義的問題,卻愈來愈常出現在我面對的對象中,包括校園和職場上都有。那麼你會如何回答這些問題呢?
...
執行力,是實現目標和提升效率的關鍵能力。
執行力能夠將計劃和目標轉化為具體行動,確保你能按時完成任務,達成預期結果;也能幫你有效管理時間和資源,提升工作和生活的效率。
另一方面,能減少因拖延或未完成任務帶來的壓力,因此能拿出更好的表現;完成任務後帶來的正向回饋,可以強化與鞏固你的信心。
嚐到了這些紅利,自然會更願意提升執行力。因為這關係到職涯發展、增強競爭力和改善生活品質。
但是,如果這些都不是自己想要或需要的呢?
不在意職涯發展,也不覺得需要競爭力;認為現在的生活品質還可以接受,如果為了要提升這些而要付出大量努力卻還不一定能獲得相應回報,那大可不必。
我曾經思考過為什麼他們會這麼想。
大環境和社會氛圍當然是一個重要因素;然而,個人因素才是造就他們覺得不需要執行力的關鍵,包括:
一|恐懼失敗;沒有行動就不會面對生敗。
二|缺乏動力;對目標缺乏興趣或熱情。
三|自我懷疑;心理障礙降低了行動的意願。
四|完美主義;希望一切都準備好才行動。
五|缺乏支持;感到孤立又無力而不願行動。
當然有方法和策略可以改變這些,但癥結點仍在個人身上。唯有自己想通、想做出改變,這些方法或書籍才會產生效用。
如果你想,或許可以看下去。
...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會缺乏執行力?
「肯定是這個人缺乏意志力,不夠自律。」
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很多人認為執行力完全依賴於個人的意志力。然而,執行力更多是關於系統化的方法和策略,而不僅僅是意志力的問題。
換言之,一般人之所以缺乏執行力的主要原因,並非意志力不足,而是缺乏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具體原因包括:
一、目標不具體:缺乏明確目標導致行動力不足。
二、自律力不足:無法持續推動自己完成目標。
三、缺乏緊迫感:沒有迫切理由去行動。
四、專注力不夠:受干擾而無法專注重要任務。
五、缺乏支持力:光靠自己孤軍奮戰,難以堅持。
常見對執行力的誤解包括:
一、執行力等同於意志力
二、執行力是天生的
三、只要有計劃就能成功
四、執行力只在工作中才重要
五、一旦開始行動就會持續下去
首先,執行力不光靠意志力;這個前面提過。
其次,執行力也不是天生的,而是每個人都可以透過學習和實踐來提升。
然後,制定計劃固然很重要,但執行力的關鍵在於如何將計劃付諸行動。很多人制定了計劃卻沒有實際行動,這就是執行力不足的表現。
還記得你的年度計畫嗎?可以準備來年了。
再來,執行力不僅在職場中重要,在個人生活中同樣關鍵。無論是運動、學習還是其他目標,都需要強大的執行力。
最後,如果你認為一旦開始行動,就不需要再反思和調整,那就大錯特錯。實際上,持續的反思和調整是提升執行力的重要部分。
現在你對於執行力是否有更完整的理解了?明白了缺乏執行力的主要原因之後,那該如何應對?
...
如何放大與提升個人的執行力?
執行力,是指將計劃和目標轉化為具體行動並最終實現的能力。具體來說,包括了設定明確目標、制定詳細計劃、有效管理時間和資源,以及持續推動自己完成任務的能力。
書中分為「決心、行動和維持」三個階段,提供了二十個槓桿建議,每個階段都有具體的策略和方法。
01 |決心階段
一、繪製夢想路徑圖:明確目標和路徑。
二、確實掌握問題:找出問題的核心。
三、反向排程:從目標倒推計劃。
四、準備B計畫:應對突發狀況。
五、將目標昭告天下:增加責任感。
六、找到迫切的理由:激發內在動力。
02 |行動階段
一、現在就行動:立即開始,不拖延。
二、從小事開始:逐步積累成功。
三、設定最後期限:避免拖延。
四、抱持實驗精神:享受挑戰。
五、請求他人協助:利用外部資源。
六、觀察並記錄:追蹤進展。
七、減少熱身時間:提高效率。
03 |維持階段
一、改變自我定義:重新認識自己。
二、懂得拒絕他人:專注於重要事。
三、切斷退路:避免分心。
四、做有價值的事:提升自我價值。
五、視線緊盯目標:保持專注。
六、多往前一步:不斷進步。
七、教導他人執行:鞏固學習成果。
好像有點多。如果讓你挑選三個最重要的槓桿,會是哪些呢?我認為以下三個槓桿最為基礎、也是最能起到關鍵作用的:
一、決心階段,找到迫切的理由
這個槓桿能激發內在動力,讓你在面對困難時依然能夠堅持下去。找到一個迫切的理由可以讓目標變得更有意義和緊迫感,從而促使你下定決心開始行動。
二、行動階段,現在就行動
立即開始行動是克服拖延的關鍵。
很多人因為拖延而無法實現目標,而立即行動可以打破這種拖延的惡性循環。行動本身會產生動力,讓你更容易持續下去。
三、維持階段,視線緊盯著目標
保持專注是持續行動的關鍵。這個槓桿強調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不被干擾,始終專注於最重要的事情。
找到迫切的理由、現在就行動,以及緊盯著目標,就是我認為對三個階段最重要的槓桿,在提升執行力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分別解決了行動的方向、開始和持續問題。
...
掌握了這些槓桿未必能馬上提升執行力,除非你真正開始實踐,也能持續下去。
理解了槓桿所代表的涵意,卻沒有真正去應用和實踐,自然導致執行力也無法提升。在開始時很有動力,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動力減弱,最終放棄了持續的行動,也讓許多人功虧一簣。
事實上,這些槓桿並非一體適用於所有人。
而是需要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來靈活應用,設計出屬於自己的一套規則或工具。
此外,善用外部資源和他人幫助來建立一個支持系統,也是大幅提升執行力的關鍵。
最後,最大的敵人始終是自己。
內在的心理障礙,如自我懷疑、恐懼失敗等,都可能會阻礙行動;但也能透過自我反思和心理調適來克服。
...
關於執行力的工具書,我看過不少。
總結來說,我認為要培養與提升執行力,必須掌握四個關鍵並付諸實踐:
一|目標設定的重要
目標不僅要具體,還要有清晰的路徑和計劃。這樣才能讓自己在行動中不迷失方向,保持續航的動力。
二|自律與習慣養成
自律無法一步到位,而是透過不斷的行動和反思來培養的。從小事或微小習慣開始,逐步積累成功,能夠幫助我們建立良好的習慣,提升自律力。
三|尋求支持與合作
不要孤軍奮戰,學會利用外部資源和他人的幫助,能夠大大提升我們的執行力和成功率。
四|持續改進與學習
執行力的提升是一個持續改進的過程。需要不斷反思和調整自己的策略,同時保持學習和進步的心態。
展開
4
麥肯錫認證的執行長思維:Google、Netflix、Sony、微軟、樂高……67位全球頂尖CEO的卓越之道【全球第一顧問公司麥肯錫官方最新力作.隨書附「卓越CEO的高效工具」】
讀者評分
4.0
|
2024/12/07
劇透警告
向頂尖企業執行長學習六大關鍵思維模式
「頂尖企業的執行長在想什麼?」
「執行長日常的工作又是在做什麼?」
這就是這本書想要告訴你的。
書中的研究對象來自於 67 位全球頂尖的 CEO,包括來自 Google、Netflix、Sony、Microsoft、Lego 等公司的領導者。這些 CEO 是透過麥肯錫公司長達 25 年的研究和篩選過程選出的,研究範圍橫跨 70 個國家、24 個產業、3,500 家上市公司和 7,800 名CEO。
你可能很好奇這 67 位CEO是如何挑選出來的?
麥肯錫給出的答案是:基於經營力、領導力和影響力。在前言中有完整的挑選機制說明,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閱讀。
這些頂尖 CEO 的共同之處在於
一|制定清晰的願景和戰略,並確保目標得以實踐。
二|建立強大的企業文化,創造包容、多元且具有歸屬感的工作環境。
三|善於組建和激勵高效的管理團隊,並確保團隊合作和營運節奏。
四|能與董事會建立信任和透明關係,有效管理和滿足利害關係人需求。
五|保持學習和成長心態,不斷提升自身領導模式和視野。
這本書中提到的六大關鍵思維模式,就是基於這些頂尖 CEO 的成功經驗和領導風格的深入研究而定義的,包括制定方向、凝聚組織、動員主管階層、與董事會互動、連結利害關係人、精進個人效能。
...
思維一|制定方向
一般人會認為 CEO 只需要制定公司的願景和戰略。
事實上,卓越的 CEO 不僅會制定願景和戰略,更需要持續調整和適應市場變化,並確保資源分配與戰略目標一致。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在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中保持靈活性和適應能力。
對於職場工作者或管理者來說,制定方向也是至關重要。
職場工作者需要設定個人職業目標和發展計劃,並有效分配時間和資源來實現這些目標;管理者需要制定部門或團隊的戰略目標,並確保資源分配與這些目標一致。
...
思維二|凝聚組織
企業文化和人才管理只是人資部門的責任?
當然不是。卓越的 CEO 會將企業文化和人才管理視為核心工作,並親自參與其中,確保組織設計和文化能夠支持公司的長期目標。因此,他們的挑戰在於如何建立和維護積極的企業文化?如何吸引和保留優秀人才?
對於職場工作者來說,即使沒有權力、也能擁有影響力,同樣可以對凝聚組織發揮個人的作用。包括理解企業文化的重要性,並積極參與其中,提升自己的職場適應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做為管理者,應該建立和維護積極的團隊文化並有效管理和發展團隊成員。
...
思維三|動員主管階層
卓越的 CEO 不僅會選擇合適的管理人員,也需要激勵和協調團隊,確保高效的團隊合作和營運節奏。
對於職場工作者來說,可以及早嘗試提升自己的領導力和協作能力,學會如何在團隊中發揮影響力;管理者則要懂得激勵和支持團隊成員,確保高效的團隊合作和運營節奏。
...
思維四|與董事會互動
卓越的 CEO 不只是向董事會報告公司的運營狀況。
他們還會董事會建立信任和透明的關係,並藉此獲得有價值的建議和支持。關鍵挑戰在於,如何建立和維護與董事會的良好關係,確保董事會能夠有效地履行其監督職責。
對於職場工作者可以學習的是:如何與上級主管和其他部門建立良好的溝通和合作關係;做為管理者也需要學習如何與高層管理者和董事會進行有效溝通,從中獲得支持和建議。
...
思維五|連結利害關係人
許多人以為,CEO 只需要關注股東和客戶就好。
事實上,卓越的 CEO 必須能有效地與各方利害關係人保持良好互動,包括員工、董事會、供應商、產業環境和政府,並在關鍵時刻展現領導力,以管理和滿足各方利害關係人的需求,實現公司的社會責任目標。
我常說:搞懂利害關係,是看懂局的第一步。
這裡提到的連結利害關係人,就是進一步破局和造局的的關鍵。對於職場工作者來說,學會提升與同事、客戶和其他利害關係人的互動能力,並在關鍵時刻展現影響力會成為職涯發展是否順利的關鍵。
當你有一天晉升管理職,如何有效管理和滿足各方利害關係人的需求,並實現部門或公司目標,也將會是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
...
思維六|精進個人效能
卓越的 CEO 專注於公司的營運和決策,也會注重時間和精力的管理,不斷提升自己的領導模式和視野,保持學習和成長的心態。
因為他們清楚,不這麼做很快就會消耗殆盡。
這一點對於任何職場工作者都是相同的。從進入職場的第一天,就該學習如何有效管理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提升工作效率和職業發展。同時不斷提升自己的領導模式和視野,保持學習和成長的心態。
為擔負更高職務角色與責任,及早做好準備。
...
看到這裡,我想你可能會浮現一些疑問。
「成功經驗的歸納可能帶有倖存者偏誤。」
「因為身處於頂尖企業,資源和條件本就比較好。」
沒錯!有這些想法是對的,你也應該質疑這些。如果你壓根沒想過這些,我會建議你在看這類書籍或文章時,想想以下的問題。
問題一|你理解這些成功者的背景和範圍嗎?
這些頂尖 CEO 來自不同的行業和背景,因此他們的經驗和策略可能不完全適用於所有公司或產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或初創公司。
問題二|你知道理論與實踐的細節差距有多大嗎?
書中的建議和策略是基於卓越企業的成功案例所歸納出來的,實際應用時可能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但這些細節通常書中不會告訴你,只能透過個人實踐或經驗傳承累積得來。
因此,在閱讀時可能會高估這些策略的通用性和適用性,而忽視了實際操作中存在的挑戰和變數,這一點不可不注意。
問題三|你考慮到所處環境的文化和市場差異嗎?
從書中附錄的 67 位 CEO 介紹不難看出,這些成功案例絕大多數來自於西方企業,在文化和市場環境上都可能與亞洲地區有所不同。雖然說現今不少企業都是全球化經營的模式,但在不同文化和市場環境中,某些策略和思維模式還是可能需要進行本地化調整。
問題四|你是否注意到領導風格的多樣性?
書中強調的六大思維模式是基於卓越 CEO 的共通性,但每位領導者仍有其獨特的風格和方法。千萬不要將這些思維模式視為唯一的成功途徑,而忽視了個人風格和創新的重要性。
我們可以思考,自身的優劣勢與偏好、所處的環境與企業文化,這些關鍵思維是否適合自己?又該做出什麼樣的調整?
問題五|你已經做好實踐和因應挑戰的準備?
受到實際資源限制、組織阻力和市場變化的影響,在實踐書中提到的策略和建議時可能面臨各種挑戰。在心態上是否做好準備,面對實踐中的困難,持續學習和靈活適應,這對於任何領導者都是關鍵。
保持開放心態,持續學習和適應新的挑戰和機會,是所有職場工作者在第一天就可以開始做到的。
...
成功經驗無法複製,但失敗教訓總是一再重演。
雖然說閱讀與學習這些成功者的經驗,未必是成功的保證,但可以讓我們免於不必要或顯而易見的失敗。
與此同時,也該提醒自己,任何方法或建議,都有其脈絡背景和假設限制,可以參考但不要盲從。如果你問我,該如何發揮這本書的最大價值?我會自問三個問題。
一、為什麼他們要這麼做?背景脈絡和條件限制又是什麼?
二、主要挑戰是什麼?他們又是如何因應這些挑戰與做出回應的?
三、整體來說,他們如何檢視與評估實踐的成果?
在書中沒有具體提出,但很重要的一個思維,就是基於數據導向的覆盤(或者說回顧)能力。借用彼得杜拉克的名言:你無法管理無法量化的事物。
要做好現代化管理的一個關鍵,就是數據導向的決策、行動與覆盤,將有限的時間與資源投入在最重要的任務、最關鍵的價值上。
展開
4
AI底層真相:如何避免數位滲透的陰影
讀者評分
4.0
|
2024/12/07
劇透警告
從一般人的視角來理解AI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
「我們形塑 AI,AI 也在形塑我們。」
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專門研究人工智慧的記者,目前擔任《金融時報》的人工智慧編輯。
源於對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的長期關注,她在《WIRED》雜誌上撰寫了一篇關於技術公司如何熱衷於收集和分析客戶資訊的文章,這也引發了她對 AI 技術更深入的探討。
在這本書中,她希望揭露 AI 技術對於一般人生活的深遠影響,特別是對邊緣化群體的影響。
我覺得有別於其他探討 AI 發展與趨勢的書相比,這本書特別以「人性化視角」與「批判性分析」的觀點來回答三個問題:
一|AI 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
二|AI 技術對邊緣化群體有何影響?
三|我們該如何應對 AI 技術帶來的挑戰?
作者在書中也提到,她的目標是透過這本書提高大眾對於 AI 技術潛在風險和好處的認識,並藉此重新審視人類在這個技術驅動的世界中的地位和角色。
也希望經由講述一般人的故事,讓讀者更好地理解 AI 技術的實際影響,並激發我們對於技術倫理和人權問題的關注。
...
首先,我想來談談人性化視角和批判性分析。
這本書中談論的是一般人的的故事,而非某個國家、產業或大型企業的案例來。這種人性化的視角使這本書和其他更多技術性或理論性的書籍有所區別。
舉例來說,書中描述了一位英國詩人、一位匹茲堡的 UberEats 快遞員、一位印度醫生和一位流亡的中國活動家如何與 AI 技術相遇,展示了 AI 技術如何在不同文化和社會背景下影響人們的生活。
這些故事不僅從另一個不同的面向展示了 AI 技術的影響,也顯現了人們在面對技術變革時所面對的希望和挑戰。
此外,書中也藉由批判性分析來說明 AI 技術的負面影響,特別是對社會弱勢群體的影響。
包括 AI 技術在全球勞動力市場中的不公平現象,也質疑了 AI 技術的倫理和透明度。書中指出,這些技術的決策過程往往缺乏透明度,可能會剝奪人們的自主權,讓自由意志成為幻覺。
因此呼籲人類應該對 AI 技術進行嚴格監管,確保技術的開發和應用符合倫理標準和人權要求。
這是我認為書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觀點。
...
其次,是書中可以回答讀者的三個問題。
問題一|AI 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
AI 技術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方面,包括教育、工作、財務、公共服務和人權等。
像是 AI 驅動的聊天機器人和社交媒體平台已經成為我們日常交流的一部分,改變了我們的溝通方式和資訊獲取的方式。此外,AI 技術不僅改變了我們的工作方式,從自動化流程到智能助手都無處不在,也影響了我們的人際關係和自主權。
然而,這些技術應用也帶來了隱私和安全方面的擔憂,因為大量個人數據被收集和分析,可能會被濫用。
問題二|AI 技術對邊緣化群體有何影響?
書中特別關注了 AI 技術對邊緣化群體的影響。
作者指出,AI 技術往往會加劇社會不平等,特別是對少數族裔和低收入群體的影響。例如,AI 在監控和執法中的應用可能會對這些群體造成不公平的影響。
書中提到了一種 AI 技術,透過分析兒童的行為數據來預測他們未來的犯罪可能性。這種技術引發了對隱私和倫理的嚴重擔憂,因為它可能會對兒童的未來產生負面影響。
其他像是利用面部識別技術被用來追蹤和監控難民和移民,導致他們的行動自由受到限制,也可能會侵犯他們的隱私和人權一些技術公司會雇用來自貧困國家的工人作為內容審核員,他們每天長時間接觸有害內容,導致心理創傷。
問題三|我們如何應對 AI 技術帶來的挑戰?
第一個建議,是對 AI 技術進行嚴格監管和確保透明度的重要性,這包括制定和執行相關法律和政策,以確保 AI 技術的開發和應用符合倫理標準和人權要求。
例如,舊金山成為美國第一個禁止政府使用面部識別技術的城市,這一舉措旨在保護公民的隱私和人權。
第二個建議,是推動 AI 技術的公平使用,確保邊緣化群體能夠平等地獲得技術資源和機會,並防止技術被用來歧視或壓迫這些群體。
在印度的一個偏遠部落社區,一個 AI 驅動的應用程序幫助醫生更快地診斷疾病。這個案例展示了 AI 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潛力,特別是在資源有限的地區。
第三個建議,是提升公眾教育的重要性,讓人們了解 AI 技術的潛在風險和好處,以便更好地應對這些挑戰。
...
最後,是我對這本書的一些想法。
這是我看過有關 AI 的書籍中,少數不是站在制高點談論如何改變和影響人類、社會或產業,而是真真切切發生在我們週遭的故事。
就拿離我最近的例子來說吧。
參加研討會或越洋專訪時,畫面上即時出現的中文字幕讓許多人不再受到語言隔閡的限制,可以更自在的用熟悉的語言交談。
閱讀與寫作,也有著各種工具幫助我們做得更好,或是發掘新的可能性和創造出新的觀點。
雖然仍有幻覺或鬼扯的內容出現,但這也提醒我們對於資訊識別的能力是愈來愈重要的一件事;但這些也著實讓我感受到,我們與資訊對話的方式已經在改變,而且是現在進行式。
我獲得的不只是效率上的提升,更多的是意外的啟發和深入的理解。這意味著我透過一種新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增強學習(或者說左右互搏)並獲得有別於過往的成長過程。
這是讓我最驚喜的部分,而且才剛開始。
展開
4.5
最高附加價值創造法:產品、服務「營收翻倍&顧客感謝」的基恩斯式工作技巧
讀者評分
4.5
|
2024/12/07
劇透警告
滿足潛在和核心需求,創造高附加價值,持續成長讓業績翻倍
商業的本質,在於創造價值滿足需求。
但對於需求的理解,你真的清楚嗎?需求可以分為一般需求、潛在需求和核心需求三種類型。
一般需求:這是消費者明確表達的需求。通常是基本的、顯而易見的需求。比方說,消費者購買一部手機,是因為他們需要通話和上網的功能。
潛在需求:可能沒有明確表達,但對消費者來說同樣重要的需求。這些需求通常需要通過市場調查或行為分析來發現。比方說,消費者可能希望手機具有更長的電池壽命或更好的相機功能,但他們在購買時可能不會直接提到這些需求。
核心需求:最根本的需求,通常與消費者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密切相關。滿足這些需求可以帶來深層次的滿意度和忠誠度。比方說,消費者購買某品牌的手機可能是因為他們認同該品牌的價值觀和設計理念,而不僅僅是因為手機功能。
滿足一般需求,就是多數人認為的創造價值。
但是懂得滿足潛在需求和核心需求,才能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維持競爭優勢和持續成長讓業績翻倍。
日本的基恩斯這家企業,就是這方面的佼佼者。
日本第四大市值、製造業中令人咋舌的獲利率、員工平均年薪超過兩千萬日圓,任信任誰都會為之側目,好奇這家低調的企業究竟有何獨到之處?竟能在競爭激烈的商業市場中開創出如此耀眼的成績。
這本書談的就是這家企業創造高附加價值的策略。
...
什麼是創造附加價值?
一家餐廳提供美味的食物和良好服務,滿足了顧客的用餐需求,也創造了價值。如果這家餐廳還能提供獨特的用餐體驗,像是精緻擺盤、個性化服務和獨特氛圍,讓顧客感到物超所值,則是創造了附加價值。
但不是每一家餐廳都做到這一點。
超越顧客期望,提供獨特、難以替代的體驗或效益,進而提升滿意度和忠誠度,就是附加價值的重點。
但是,提供附加價值為何愈來愈受到重視?
這是因為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僅僅滿足基本需求已不足以吸引和留住顧客。創造高附加價值可以幫助企業脫穎而出,吸引更多的顧客和市場占有率。企業能藉此建立品牌形象和市場認可度,保持競爭優勢。
此外,高附加價值的產品和服務,通常能賣出更高的價格,從而提高企業的獲利能力;顧客滿意度和忠誠度也因此提高,從而建立長期的客戶關係。
這意味著穩定的收入來源和持續的業務成長。
...
具體來說,如何創造高附加價值呢?
可以參考基恩斯的三個策略:顧客導向、高附加價值商品標準化、以及創新和差異化。
策略一|顧客導向:理解需求、提升滿意度
深入了解顧客的一般、潛在和核心需求,並根據需求設計和提供產品和服務。藉由滿足甚至超出顧客期望,有助於提高顧客滿意度和忠誠度,增加重複購買和口碑傳播的機會。
策略二|高附加價值商品標準化:提高營運效率
標準化,能確保商品的一致性和高品質,這對於建立品牌信任度和市場認可度至關重要。標準化的流程和產品也能提高運營效率、降低成本和錯誤率,從而提升企業的獲利能力。
策略三|創新和差異化:維持競爭優勢與長期發展
不斷創新和推出獨特的產品和服務,可以幫助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吸引更多新顧客和市場占有率;長期來說,能創造新的收入來源和成長機會,保持長期發展動力,避免因市場變化而被淘汰。
這三個策略相輔相成,構成一個完整的經營框架。
顧客導向確保企業能夠準確把握市場需求;高附加價值商品標準化提升了營運效率和品質管理;創新和差異化則為企業提供了持續成長的動力。
為了在市場中保持競爭優勢,實現長期成功。
...
讓我們來做個練習。
說到「閱讀」這件事,可以如何創造價值?有那些需求值得被滿足?又該如何創造出高附加價值?
首先,對閱讀者來說有哪些需求呢?
一般需求,包括獲取知識、娛樂休閒、提高技能、完成學業或工作任務等。
隱性需求,包括個性化推薦、社交互動、提升閱讀效率等。
核心需求,包括自我實現、找到歸屬感、內在滿足或獲取報酬等。
當然,這不是標準答案,我想你可以想到更多。
基於這些需求,創造附加價值的方法可以是:
一|個性化閱讀建議:根據讀者的興趣和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書籍推薦和閱讀計劃。
這可以通過閱讀習慣分析和興趣調查來實現。
甚至是利用數據分析和人工智慧技術,為讀者提供個性化的書籍推薦,滿足其隱性需求。
二|社群互動與分享:分享閱讀觀點與心得,或是建立讀書會或線上閱讀社群,讓讀者可以分享閱讀心得和討論書籍內容。
不僅能增加閱讀的樂趣,還能促進知識的交流和碰撞,滿足其社交互動需求。
三|多元內容整合:將書籍內容與多元產出方式結合,如文章心得、影片講解、音頻說書、視覺圖解和互動圖表,讓閱讀體驗更加豐富和多樣化。
四|提供閱讀技巧和工具:幫助讀者提高閱讀效率,快速掌握書籍的核心內容,滿足其隱性需求。
五|設計閱讀挑戰和進階書單:激勵讀者持續學習和成長,滿足其自我實現和內在滿足的核心需求。
以上是我的思考脈絡。
你可以依循著這樣的脈絡思考自己的答案,或是將閱讀置換成其他主題來想想看有哪些需求?又可以如何創造附加價值?
...
舉例來說,我較為熟悉的講師與顧問角色。
具備和不具備這三個策略的人,在工作成效、客戶關係和職業發展上會有什麼樣的具體差異呢?
不具備顧客導向的人:
只關注自己擅長的領域,忽視客戶的實際需求,導致提供的服務無法真正解決客戶的問題。也因為如此,服務品質難以超出客戶期望,導致客戶滿意度和忠誠度無法進一步提升,難以建立長期客戶關係,較少重複合作的機會。
不具備標準化策略的人:
難以維持一致性和高品質的服務水準;工作流程沒有規範,也容易出現錯誤和效率低下的情況,導致營運成本的增加。在服務品質不穩定的情況下,更難以建立品牌信任度和市場認可度。
不具備創新和差異化策略的人:
容易依賴於現有的產品和服務,缺乏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難以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在吸引新客戶和提升能見度的能力較弱。長期來說,難以創造新收入來源和成長機會,職涯發展動力不足。
做為一位商業顧問和知識自雇者,我可能會這樣運用這三個策略來幫助自己在現有的服務基礎上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提升商業競爭力和影響力:
一|顧客導向的需求掌握
透過與企業客戶的深入交流和定期反饋,了解他們在思考、表達和問題解決方面的具體挑戰和需求。
在每次培訓或顧問服務前,進行需求分析會議,確保我的方案能夠針對客戶的實際問題提供解決方案,或是針對特定問題設計專屬的培訓課程。
二|提供標準化的高附加價值服務
將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轉化為標準化的最小模組化服務流程和產品,確保每個客戶都能享受到一致且高品質的服務;再視需求組裝模組與加入客製化內容。
既能提高服務的可複製性和效率,又保有彈性。
三|藉由跨域與多元思維創造創新和差異化
不斷創新,推出市場上獨一無二的產品或服務,滿足客戶尚未被滿足的需求。
比方說,將技能導向的簡報課程轉換為主題導向的問題解決方案,針對工作簡報、業務提案或策略規劃提供完整的技能與應用,包括簡報、數據、邏輯架構、資訊視覺化與系統思考、賽局思維等全方位技巧。再搭配實務問題應用等導入,滿足一般需要,也滿足潛在與核心需求。
...
回到這本書的內容。
除了提到附加價值的定義與重要性,以及創造附加價值的方法之外,也提及基恩斯這家公司的成功策略,以及實際案例與應用。
比方說,作者協助某業績500億日圓規模的人力資源公司,透過深入了解客戶需求,並提供高附加價值的服務來提高了月盈利額達8900萬日圓。某業績200億日圓規模的客服中心,在作者的指導下藉由改進服務流程和提升客戶體驗提高了月營收達1.4億日圓。
如果你想更了解基恩斯這家企業的全貌。
建議可以和《基恩斯的高附加價值經營》及《基恩斯的高附加價值經營:卓越管理篇》這兩本一起閱讀。
前者確立了高附加價值經營的方向和原則,後者則提供了具體的路徑和策略,展示了如何在管理中應用這些原則。而在這本書中,更多是提供了實際操作的工具和方法,幫助讀者在不同情境下創造高附加價值。
三本書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高附加價值經營指南,幫助企業和個人實現持續成長和成功。
展開
4
時間管理,先吃了那隻青蛙【25年暢銷經典版】:告別拖延,布萊恩.崔西高效時間管理21法則
讀者評分
4.0
|
2024/12/07
劇透警告
聚焦關鍵、克服拖延、提升效率,人人都能做好時間與精力管理
時間總是不夠用、待辦清單永遠列不完。
你是否也面臨這樣的困境,還得承受著工作與生活的壓力,喘不過氣來?
「你該做好時間管理、提升個人效能。」
這樣的建議,相信你已經聽過無數次,但就是不管用,對吧!為什麼?因為事情真的很多,你也沒辦法;因為不是自己想做的,所以你提不起勁、一拖再拖;因為有很多的因為。
你總能找到說服自己的理由。
就是不會承認自己懶散、效率不彰,還有不懂得區分輕重緩急。但恰恰這就是問題所在;方向錯了,任何方法也不會發揮成效。
你該做的,就是先吃掉那隻青蛙。
...
這是一個古老的建議,但很實用。
這本書從「吃掉那隻青蛙」這個建議,來談提升個人效能的三個關鍵:聚焦關鍵、克服拖延、提升效率。
一|聚焦關鍵:找出你的青蛙並優先處理
青蛙,是指最重要、最有挑戰性,卻也是最容易拖延的工作。想要提升個人效能,就必須學會辨別哪些是我們的青蛙,並優先處理它們。
我們要將時間和精力,集中在那些能夠帶來最大價值的重要少數工作上,也就是那些能為我們帶來最大效益的青蛙。知道自己想要達成什麼目標,就能更有方向地去行動,也更容易辨別哪些工作是我們的青蛙。
二|克服拖延:將青蛙分解為好入口的大小
無法提升個人效能,不少人是敗給了拖延症。
原因有很多,也許是害怕失敗、缺乏自信,或是覺得工作過於繁雜而感到無力。
其實,克服拖延的關鍵在於立即行動。
書中也提出不少實用的建議。比方說,如果某件事可以在兩分鐘內完成就立即去做;將大任務分解為小步驟、為自己設定一個合理的期限;提升該領域的知識和技能等,都有助於改善或克服拖延的問題。
三|提升效率:善用科技讓自己保持專注
科技帶來了便利,卻也成為拖延和分心的來源。
想要提升效率,就必須學會善用科技,讓它成為我們的僕人,而不是奴役我們心力的主人。
我們可以透過以下方式來提升效率:使用時間管理軟體、設定郵件過濾規則等方式,將科技產品的功能發揮到極致;設定固定的時間段處理電子郵件和訊息,避免讓社群媒體和各種通知訊息佔據我們大部分的時間和注意力。
專注是關鍵;要做到專注,就應該盡量避免一心多用,排除任何可能造成分心的因素。
...
聚焦關鍵、克服拖延、提升效率,掌握這三個關鍵,人人都可以有效管理時間和精力,進而提升個人效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但真的很難做到,我知道。
或許你得先給自己一個非做到的理由,從簡單的開始。當你嚐到甜頭之後,不用別人說,自然會去做。
展開
4
主管必看!最強KPI管理術:活用10大步驟、53張圖表,績效輕鬆達標
讀者評分
4.0
|
2024/12/07
劇透警告
一本正確使用 KPI 進行管理的操作手冊
關於 KPI 管理你該知道的三個關鍵:
一|最終目標是什麼?量化為最終目標數值(KGI)
二|達成最終目標的關鍵流程?拆解出關鍵成功因素(CSF)
三|關鍵成功因素要執行到什麼程度?量化為關鍵績效指標(KPI)
做好 KPI 管理,表示你有個清晰的最終目標,而且能設定出最終目標數值(KGI),然後找出要達成最終目標的過程有哪些關鍵成功因素(CSF),確認關鍵成功因素要到達的必要水準,就是關鍵績效指標(KPI)。
關鍵績效指標(KPI)的達成,也保證最終目標數值(KGI)的達成。
...
比方說,我想要提升閱讀量。
一|最終目標:提升閱讀量。
二|這個目標具體化為年度閱讀量達到100本書(KGI)。
三|為了達成這個目標,需要專注於保持穩定的閱讀節奏、選擇適合的書籍和提高閱讀效率這三個關鍵成功因素(CSF)。
四|針對每個關鍵成功因素,設計具體的關鍵績效指標(KPI)來衡量和追蹤進展。比方說,每月閱讀八到九本書來保持穩定的閱讀節奏;選擇符合個人興趣和學習需求的書籍來確保閱讀品質;每天至少閱讀三十分鐘來提高閱讀效率。
或許你發現到了,這裡的 KGI 和 CSF 其實就和 OKR 中的 O 與KR 是相同的概念。
只不過在說法上略有不同,面對不確定高的挑戰目標,我們未必知道關鍵成功因素是什麼,但我們可以試著評估至關重要的關鍵結果有哪些?
達成了這些關鍵結果,我們就有機會更靠近目標。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不論是 KPI 或 OKR 本質上都是目標管理,只是在設定目標難度與不確定性的考量上有所差異而已。
...
總結來說,這是一本正確使用 KPI 進行管理的操作手冊。
有人可能會說 OKR 或 OGSM 比較好,而 KPI 糟透了。其實這表示你根本沒真正搞懂,無論是 OKR 還是 OGSM,最終底層還是連結到 KPI 的使用;你不可能省略 KPI 不去使用的。
如果說用簡單的方式來理解三者的不同,我會這麼說:
一|可重複的成功,我會用 KPI 來進行目標管理。
二|未知複雜挑戰,我會用 OKR 來操作,結合 KPI 來進行目標管理。
三|大規模的願景,我會用 OGSM 來展開策略,再導到 OKR與 KPI 的結合來進行目標管理。
比方說出版第一本書時是未知、不確定的挑戰,我會用 OKR;但第二本書之後就是採用 KPI 管理就好。而出書是實現自雇者願景的其中的一個策略,所以會連結到 OGSM 或 V-MOST(我個人偏好用後者)
展開
4.5
中年之路:穿越幽暗,迎向完整的內在鍊金之旅
讀者評分
4.5
|
2024/12/07
劇透警告
中年危機,是人生階段的心理轉變過程,也是一種轉變的契機
中年危機,可能比你我想像的更早來到。
這是我看完這本書後的直觀感受。書中對中年危機是這樣定義的:
「人生走到一個階段時,舊有的生活模式和自我認知開始崩解,而新的生活方向和自我認同尚未建立,所引發的一種心理狀態。」
不是生理的轉變,而是心理上的重置。
這樣說來,至今我大概經歷了三次的中年危機?!
一般來說,中年危機通常在三十歲左右出現,差不多就是進入職場五到十年間的這個階段,很容易被忽略。
(誰三十歲會覺得自己面臨中年危機?)
可能是婚姻不如預期、工作失去熱情、事業發展停滯,或是在個人經歷上的失望;也可能是人際關係發生變化、職涯發展遭遇瓶頸,甚至是意識到身體機能的衰退,人生有限或死亡意識的提升等等。
這些因素會動搖一個人的自我認同感和人生目標。
導致開始質疑自己過去的選擇和未來的方向,並感到迷茫、焦慮、沮喪、空虛,甚至絕望。
而這本書探討的,正是中年危機這一人生階段的心理轉變過程,以及我們可以如何積極地面對和處理這個過程,實現更完整、更有意義的人生。
...
中年危機,其實是一種轉變的契機。
書中傳達的三個觀點,都是圍繞著這個核心概念展開的。
一|中年危機是心靈的召喚,促使我們從虛假自我走向真實自我
我們在前半生建立的各種身份都只是臨時的,並不能代表真正的自我。當這些身份遭到破壞時(大多在中年時期),心靈便會藉此機會召喚我們去尋找更真實的自我。
即使在外人眼中看似成功的人生,也可能並非個人真正渴望的;而中年危機則提供了一個機會,讓我們得以重新思考人生的目標和方向。
二|擺脫童年和文化的影響,才能真正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我們從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和文化,形塑了對這個世界的看法,也影響了我們往後的每一個人生選擇。
這些影響在童年時期是必要的,但在中年時期卻可能成為阻礙成長的枷鎖。比方說,原生家庭的影響使得許多人在婚姻中會不自覺地複製父母的相處模式,或是將自己未實現的夢想投射到孩子身上。
要擺脫這些影響,就需要先意識到它們的存在。
然後願意去積極地反思和改變。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做出符合自己內心渴望的選擇。
三|個體化是持續不斷的過程,需要不斷地反思、成長與蛻變
個體化,意味著成為一個完整、獨立、真實的自我。
這不會是一步到位的改變,而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我們需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為,並做出調整和改變。
然而人在未經重大轉變或挫折時,是不會主動去做這件事的。
而中年危機正好提供了一個契機,讓我們可以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朝向個體化的方向前進。 不少人認為步入中年,思想和行為上大都已經定型;但書中的種種案例告訴我們,即使在人生的後期,我們仍然可以透過不斷地自我探索和成長,來實現更完整的自我。
...
如果早個十年讀到這本書,我會有什麼樣不同的變化?
不知道。但就現在看來,書中的觀點印證了這些年來我所做出的改變,也讓我對中年危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以為還沒遭遇,但其實已經交手過多次;現在我更知道,這其實是一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人生階段。
如果說中年危機是心靈成長的契機,可以促使我們反思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價值觀,並尋找更真實的自我。那麼反過來說,我們也未必要等到中年危機出現才開始做這些,隨時都可以。
學習擺脫過去的束縛,包括童年經歷、文化影響和社會期待,並為自己的人生做出更自主的選擇;這也是我成為自雇者後,一直在付諸實現的。
持續不斷地學習、成長和蛻變,活出更完整、更有意義的人生。
展開
4.5
覺醒中年:另一種生活的開始,找到人生下半場的意義
讀者評分
4.0
|
2024/12/07
劇透警告
聚焦在中年後的個人成長和自我發現,找到生活的意義和目的
這本是《中年之路》的續作。
在前作中探討了中年危機,並強調這是個人從痛苦到意義轉變的關鍵時期。也基於榮格心理學的基本理論,介紹了中年危機的普遍現象、中年轉變的心理動力與應對建議。
意識到中年危機後,又該怎麼做?
這就是在《覺醒中年》中所要探討的,聚焦在中年後的個人成長和自我發現,找到生活的意義和目的。
除了榮格心理學,書中也結合了許多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提供實際的心理學工具和方法,包括個體化、整合陰影,以及實現更深層次的自我探索和成長。
...
在閱讀後,我也歸納出三個印象深刻的觀點。
一|把握中途過渡期發展個體化
中年,是個人成長和自我發現的重要時期,書中稱之為中途過渡期。
在這段時間,通常會伴隨著對過去生活方式和信念的重新審視,促使人們追求更真實的自我。只不過有的人找到了答案,有的人則是裹足不前或就此迷失了。
霍利斯鼓勵每一個人透過個體化的過程,擺脫社會和家庭的期望,並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意義。
而這個過程會涉及我們重新審視個人歷史、恢復個人權威,以及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真正的滿足感。
二|坦承與整合陰影接受完整自我
書中提到陰影,這是我們壓抑或否認的自我部分。
承認和整合這些陰影,對於個人成長至關重要。這個過程會涉及面對內心的恐懼、缺點和未被承認的欲望,從而達到更完整的自我認識。
接受陰影,意味著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才能從中學習和成長,成為一個更完整和真實的人。
三|重新定義第二人生的成功與意義
書中也挑戰了傳統的成功定義。
鼓勵人們超越物質成就和社會地位,追求與內在價值一致的個人使命或職業。也強調了創造力和自我表達在尋找生活意義中所扮演的重要性。
要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真正的滿足感。
這意味著我們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觀,並根據這些價值觀來定義成功和意義,而不是依賴外部的標準。
...
面對和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擺脫社會與家庭的期待,都需要我們更清楚的認識自己。
找到生活的意義和目的,追求與內在價值一致的個人使命,從而在第二人生實現內在真正的富足。
展開
4.5
開箱工程師腦洞大開的日常:提早練功打底、把技能樹升級,讓科技業大廠都搶著要你
讀者評分
4.0
|
2024/12/07
劇透警告
工程師日常工作大揭秘,也是科技業的職涯發展指南
你是否對科技業充滿好奇,卻又對工程師的工作內容一知半解?是否好奇晶片是如何從無到有,而工程師又在其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抑或是嚮往科技業的高薪,卻又擔心自己不了解產業生態?
我想,這本書或許能回答你的疑惑。
對於書中的場景,我並不陌生。過去曾在半導體產業擔任整合工程師與統計工程師時,就必須大量接觸與製程相關的知識;後來轉往業務行銷和營運幕僚後,仍需要和工程師有業務上的互動與往來,甚至更多。
也因為這樣讀起來格外有感,我也很意外有人願意將這些內容公諸於世。雖然認真點搜尋,在網路上仍有可能找到相關資料,但問題在於如何辨識真偽、什麼才是完整的全貌?如果有業內人士現身說法,自然更具參考價值。
基於三個理由,我會推薦你閱讀本書:
一|打破迷思,揭開科技業的真實面貌
媒體上充斥著科技公司高分紅、高年薪的報導,卻鮮少提及工程師們背後付出的努力和挑戰。
書中邀請了多位在半導體產業不同領域工作的工程師現身說法,分享他們的日常工作、挑戰、所需技能和未來發展,讓你了解科技業的真實面貌,破除外界對工程師的刻板印象。
二|深入淺出,秒懂複雜的科技業知識
半導體產業涉及許多專業知識和技術,對一般人來說難免感到陌生。這本書以淺顯易懂的文字,搭配生動的案例,將複雜的科技知識轉化為輕鬆易懂的內容,即使沒有工程背景也能輕鬆閱讀。
三|提供指引,助你規劃科技業的職涯
這是最有價值的一點,書中不僅介紹不同半導體產業工程師職位的內容,更提供了職涯發展的建議,讓你知道該如何準備才能進入這些領域;同時也能了解不同職位的發展路徑和所需技能,幫助你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
書中涵蓋了半導體產業鏈中不同環節的工作內容,從設計、製造、封裝、測試到產品行銷,我相信能讓有興趣的讀者對整個產業有更全面的了解。
此外,書中以大量圖表形式清楚呈現半導體產業的基本生產流程,以及不同職位在產業中的角色,讓人在閱讀上更容易理解。
比方說,類比電路設計工程師需要將真實世界的聲音、光線、溫度等類比訊號轉換為電子產品能處理的數位訊號,讓各種電子產品能夠感知並回應周圍環境;可靠度工程師則需要確保產品的可靠度,預測產品的壽命,並找出產品失效的原因。
書中羅列種種工程師在工作中遇到的挑戰和趣事,我想也能讓你對工程師的工作有更具體的想像。
...
與其說這本書是工程師日常工作的大揭秘,倒不如說是科技業的職涯發展指南。
如果你是對科技業充滿好奇的在學生,想要了解工程師們每天都在做些什麼;或是你正準備投入科技業,希望了解不同職位的差異,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書中的內容可以省下你搜集與過濾資料的時間與精力。
倘若你想要轉職到科技業,我想這本書也能幫你評估自己的技能和經驗,為轉職做好準備。
展開
3.5
原子技巧:小練習帶來大改變,早知道會更好的10種職場組合技
讀者評分
3.5
|
2024/12/07
劇透警告
小行動,帶來大改變
很特別的一本書。
特別是在看過引言後,更讓我如此覺得。我也建議你有機會的話,先閱讀引言的部分,再決定要不要讀完這本書;我相信對某些人來說,看完引言和目錄就很有收穫。
這本書在談什麼呢?原文書名很直白的告訴你:小行動,帶來大改變。
許多人認為,所謂的職場勝利組,肯定具備了天賦和一些成功策略。事實上,決定他們和一般人有所差異的,反倒是一些看似簡單、微小的行動,只不過一般人會忽略這些。比方說,刻意休息、把自己打理得乾淨清爽、用行事曆做好計畫等等,書中提及好好照顧自己的這些原子技巧,你一定耳熟能詳,但捫心自問做到了嗎?我想答案很明顯。
書中條列了十個面向、近九十項原子技巧。
一|自我照顧:確保足夠休息和自我關懷。
二|任務管理:有效組織任務優先性,減少壓力。
三|溝通技巧:提升溝通能力,確保訊息清晰傳達。
四|職業聲譽:維護專業形象,增強信任和尊重。
五|專業發展:持續學習和提升,保持競爭力。
六|職場文化:理解和適應不同職場文化。
七|團隊合作:成為可靠隊友,提升協作效率。
八|人脈擴展:維護有意義關係,擴大影響力。
九|衝突解決:有效處理衝突,轉化挑戰為機會。
十|尋找機遇:積極把握推動職業發展的機會。
我覺得,這些都是簡單但困難的行動指南。
說簡單,是因為任何一項原子技巧都是每個人隨時可以開始做的;說困難,是因為能持之以恆做下去並不容易。
我特別想分享作者在引言中提到的三個真理:
一|時間是有限的資源;無論你用與不用,時間都不會停下來等你。
二|世界並不平等;但我們可以主動學習來消除不平等,進而創造優勢。
三|只要有機會,學習是無止境的;也能讓接下來的學習更好。
書中所有的原子技巧,都和這三個真理息息相關。
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說的,在工作中追求進步不必然要忍受極度的痛苦、不斷自我犧牲,或是讓自己身心疲憊。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我們還是可以維護自己的身心和社交健康,在職場上有更出色的表現。
展開
4.5
卓越心態:扭轉限制,連結願景,喚醒潛在力量
讀者評分
4.0
|
2024/12/07
劇透警告
轉變成長心態,持續學習和努力,已經走在邁向卓越的道路上
一|心態轉變,是實現成功的第一步
二|明確目標與行動計劃,是成功的關鍵
三|建立支持系統,能保持動力和信心
...
首先,從改變心態做起。
心態決定行動,行動決定你是誰。
為什麼別人總是很有幹勁,自己卻有氣無力、沒幹勁,對事物也陌不關心?其實這和心態有關。
許多時候,自我設限的信念往往是成功的最大障礙。邁向成功的第一步,就是改變我們的心態,從消極的自我懷疑轉變為積極的成長心態。
其次,設立明確目標和制定具體的行動計劃。
目標不明確,會使人感到迷茫無法集中精力和資源;沒有具體的行動計劃,就難以衡量進展,進而失去動力和信心,因為看不到努力帶來的成果。
有了明確目標與行動計劃,每天的小步驟和持續努力都會讓自己清楚正在逐步接近目標,並在過程中獲得了成就感和動力。
最後,建立支持系統、與積極向上的人交往。
成功不僅僅依賴個人的努力,還需要一個支持性的社交網絡。建立並維護能夠支持我們成功的人際關係,不僅提供了情感支持和實際幫助,也能讓我們在困難時期保持動力和信心。
另一個好處是,可以在我們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提供新的視角和建議。
...
這三個建議對有些人來說,可能是極為困難的。
首先,過去的經歷和深植的信念,可能會讓這些人難以改變心態。特別是自我懷疑和負面思維模式已經根深蒂固,更會讓人難以相信自己有能力實現目標。
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自我反思、尋求專業諮詢、閱讀書籍和參加成長心態的培訓,或許會有幫助。
其次,無法設定明確的目標與行動計劃,有時可能是因為沒有清楚的方向或不確定自己的使命感,同時缺乏規劃能力。
可以透過自我探索和反思來找到興趣和使命。
即使沒能找到也沒關係,對某些人來說可能需要多些時間和適當的時機點,才會真正意識到。尋求導師或教練的指導,可能也會有所幫助。
最後,社恐或缺乏社交技巧可能會讓人難以建立和維護支持性的人際關係。過往不佳的人際關係經歷也可能會讓人對建立新關係感到猶豫。
多學習和練習社交技巧,或是從參加小型的社交活動、加入興趣小組或社團來做起,試著擴展社交圈,也有助於建立和維護支持系統。
...
別被人格或心理測驗,限制了你自己。
因為內向所以不擅言詞、天賦不夠所以表現平平,這些其實都是固定心態的表現。當你轉變爲成長心態,相信可以透過學習和努力來改變一切,凡事皆有可能,就已經走在邁向卓越的道路上。
展開
4
話數:3秒打動人心!財務長的高效數字溝通力!
讀者評分
4.0
|
2024/12/07
劇透警告
利用簡單的數字來提升溝通效率和影響他人,做個靠譜的人
是話數,也是話術。
如何利用簡單的數字來提升溝通效率和影響他人?書中提到一些運用數字的重要觀點。
一|清晰表達觀點,更快獲得信任支持。
二|簡單易懂,訊息更好被理解和接受。
三|大幅縮短說明時間,讓溝通更高效。
四|用數字說個好故事,能增強影響力。
五|用數字報告壞消息,掌握現況表現、差異影響與對策效益,讓對方站在自己這邊。
這些觀點強調了數字在溝通中的重要性和實用性。
...
前四個觀點並不難理解,具體技巧可以自行閱讀書中的內容。這裡我想說說最後一個觀點:用數字報告壞消息的技巧。
這在實務上是相當有用的。
報告壞消息的訣竅就是:不只說壞消息,更要給出對策和預期效益;一切都以數字量化。
比方說,向主管進行報告上季銷售額下滑。
首先,用數字具體說明銷售額下滑的程度與原因,像是上季銷售額下滑了15% ,主要是由於市場整體需求減少10%,加上競爭對手降價多搶佔了5%的市場。
其次,提出你的具體行動計劃。
包括增加市場推廣預算20%,預計下季度銷售額能提升10%;並說明成本效益的根據。
如此一來,採用具體數字來描述問題嚴重性和範圍,能讓主管掌握全貌、清楚了解問題實際情況。而用數據來支持觀點,不僅能增加報告可信度,也能讓主管更願意相信你的分析和建議。
這麼做有兩項好處:讓主管更好的接受壞消息、展示你的專業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相較之下,一般無效報告的問題出現在哪裡?
一個是缺乏具體量化數字,只是用情緒性的字眼或形容詞說明現況,甚至是搞不清楚;另一個則是只拋出問題並沒有因應對策,也缺乏對策的成本效益評估。
因此,用數據說話的關鍵在於三點:
一|量化現況、目標及兩者差異
二|說明造成差異的主因並量化影響
三|提出可行對策並量化成本效益
掌握並準備好三個關鍵,即使再糟的情況你也能從容應對。當然,表現出解決問題的心態也很重要。
...
善用數字來溝通,不僅能提升你在日常生活中的溝通和影響力,也能幫你在職場中脫穎而出。
比起天花亂墜的話術,你更應該學會話數做個靠譜的人。
展開
4
我只是改變一個觀點:擴大思維舒適圈,韓國超人氣心理學家教你如何逆轉人生的35個心理法則
讀者評分
4.0
|
2024/12/07
劇透警告
三十五個實用的心理法則;改變視角,生活也隨之改變
改變視角,生活也隨之改變。
而心理法則提供了一種框架,幫助我們理解和改變看待事物的方式。比方說,積極的自我暗示和正確的自我認知,可以幫助我們改變對自己的看法,從而提升自信心和行為表現。
書中列舉了三十五個實用的心理法則,透過理解和應用這些心理法則,我們可以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獲得新的視角。而藉由改變視角,我們也可以更有效地應用心理法則。
...
分享兩個我最常使用的心理法則。
第一個是蔡格尼效應。
你可能聽我說過的柴嘉尼效應(Zeigarnik effect)是一樣的概念,只是音譯的不同。這是指人們對未完成的任務或目標,比已完成的任務或目標更容易保持關注和記憶。
報告時先說結論和亮點,會讓聽眾期待接下來的內容說明;同時,若能在過程中的亮點和結尾時,再次提醒和做好總結,甚至可以疊加峰終效應的作用。
也可以應用在學習與記憶上,比起不間斷的學習,在過程中安排適當的休息,進行不相關的活動,反而可以提高記憶效果。在工作上未完成的任務會持續在腦海中盤旋,促使我們盡快完成它們,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在人際關係上,話說一半或未解決的衝突也會在他人的記憶中留下深刻印象,促使對方想進一步了解與尋求解決。
第二個是出醜效應。
我們都希望在他人面前保持完美的形象。但其實適時的展現一些小缺點、展露真實的自己,反而更能贏得他人的信任與好感。
在於人建立關係時也是如此,過於完美的人設往往使人難以親近,如果我們又表現出過於積極的態度,更會使人感到壓力;這時保持適當的距離給對方空間,或是表現出無傷大雅的小錯誤,反而能讓關係更加自然。
透過傾聽和示弱,展現出苦惱情緒也有助於產生共鳴,更能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
...
書中還有許多這樣的心理法則與應用。
我建議你可以從自己迫切需要的篇章開始看,像是提升好運、人際關係或人生幸福;也可以隨意從感興趣的心理法則開始閱讀也無妨。
你只需要改變一個觀點,改變看待事物的方式,就能為你的生活與行動帶來巨大的改變。
展開
共
9
頁
下一頁
前往
第 1 頁
第 2 頁
第 3 頁
第 4 頁
第 5 頁
第 6 頁
第 7 頁
第 8 頁
第 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