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x飲食大展
當尼采哭泣
  • 定價:420
  • 優惠價:937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336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內容簡介

  心理治療暢銷作家歐文?亞隆,以推理小說般扣人心弦的筆法,述寫現代精神分析學萌芽之初,實習醫生弗洛伊德的老師布雷爾受託診治尼采的故事,巧妙揉合了史實與虛構,層層剝現兩人內心世界的焦慮、恐懼、執迷的愛慾妄念,以及現代心靈的困境與救贖之道。

  故事背景為十九世紀末的維也納,時年四十歲的布雷爾,有一天接到一封短箋,高不可攀的名女人莎樂美突然邀約咖啡館,她是為她的親密朋友尼采求診,她請求他運用實驗性的「談話治療」來診治尼采的自殺傾向。問題是,年輕氣盛、自恃甚高的年輕哲學家尼采,說什麼也不願意接受心理治療,於是,醫生只好假裝自己需要尼采的幫助,協助他解決其生命意義的難題。一整個月的時間,他們每天在咖啡館、墓園、診療室進行談話,心靈相互衝擊。首先由布雷爾敘述他表面上和諧的婚姻生活與正值巔峰的事業,內在卻潛藏著對女病人貝莎的性幻想,尼采如詩般的語言,理性的思辯,逼使布雷爾誠實的面對自己的人生,也只有當他能看清自己慾望的根源時,從而能真正幫助尼采釋放他孤傲的靈魂,流下真實的眼淚……。

本書特色

  作者假托歷史名人呈現出世間種種人性與問題,以生動的情節不著痕跡地描述各種心理學派的理念與治療技巧;探討的話題有「中年危機」、「女性意識」、「婚姻問題」、「操縱與索求」、「自我探索」等,並有「歇斯底里症」、「偏頭痛」、「焦慮」等病徵的描述。

  雖然故事的主角很特別,但是討論的主軸都不脫「存在」問題──死亡、自由、孤獨、無意義,也是你我凡夫俗子都會面對的人生四大終極關懷。

作者簡介

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

  1931年生於華盛頓,美國團體心理治療權威、當代精神醫學大師,與維克多?法蘭可(Viktor Frankl)、羅洛.梅(Rollo May)並稱存在主義治療法三大代表人物。

  目前擔任史丹福大學精神病學榮譽教授,持續在全美各地發表演講並投入臨床治療工作,其主講的錄音帶廣泛使用於治療師的訓練工作。因其在臨床精神醫學領域的貢獻,曾獲得一九七四年艾德華.史崔克獎,這是關於美國精神醫學照護與治療所頒的獎;還有一九七九年獲得美國精神醫學會為學術研究頒發的基金獎。

  除了撰寫專業教科書如《團體心理治療》、《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住院病人團體心理治療》,與吉妮.艾爾金合著《日漸親近》,與李伯曼和麥爾斯合著《會心團體:最初的事實》之外,亞隆也擅寫心理治療小說和故事,如《診療椅上的謊言》、《當尼采哭泣》、《生命的意義》、《愛情劊子手》等,多次榮獲歐美小說和非小說文類獎項,如《當尼采哭泣》榮獲1992年the Commonwealth Club小說類金牌獎。
亞隆定居加州Palo Alto,個人網站為www.yalom.com/ 。

 

導讀
當名醫遇見超人
易之新( 聯合診所神經內科醫師﹚

  有個嘲笑心理學的老笑話,也可以套用在精神分析或哲學上面:「所謂心理學,就是用艱深晦澀的說法,來解釋生活中簡單的道理。」本書作者精神科醫師、心理治療師、深諳存在主義哲學的耶樂姆(Irvin D. Yalom)剛好相反,他極力以簡單易懂的方式來說明心理治療與存在哲學的觀念與歷程,讓人瞭解原來這些觀念和歷程都是每個人生命的焦點、生活的重心,是值得關切、追尋的「終身大事」。他傳達的方式之一就是寫心理治療小說。

  耶樂姆師承新弗洛伊德學派(neo-freudism)大師蘇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後者提出以人際關係為基礎的心理治療理論,耶樂姆將之發揚光大,而成為美國團體心理治療的當代權威。耶樂姆的心理治療背景還融合了存在心理治療(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羅洛梅(Rollo May)是在美國將存在議題與心理學結合起來的第一人,而存在心理學與人本心理學之間也有密切的關聯。耶樂姆精於人際心理治療和存在心理治療,在美國西岸史丹佛大學細心耕耘數十年,早已是美國當代精神醫學大師級人物。他的著作除了關於團體心理治療和存在心理治療的數本經典教科書以外,還寫了多本心理治療小說,將他最關心的存在問題和關係議題融入情節動人的小說,文風向來著重以平易近人的語言闡釋詰屈聱牙的專業觀念和用語,就如本書,在曲折的情節和行雲如水的對話與反思中,自然地深談許多「存在」和「關係」的問題,確實令人感受到這些主題在真實人生中的分量。本書也一如作者許多其它著作一樣,列名小說暢銷書榜。

  至於書中主角尼釆、布雷爾,配角弗洛伊德、路?莎樂美、安娜?歐(貝莎)等人物,在真實生活中的歷史背景,作者在後記均有註記,筆者就不在此贅言。

  關於「當尼釆哭泣」這本小說,從情節來看,是一篇高潮迭起的心理推理小說。作者假托十九世紀末的兩位大師,存在主義大師尼釆和醫學大師布雷爾,透過史料和名著中呈現的真實歷史、思維觀念和人格特質,將兩人連結成醫生與病人,開啟一段扣人心弦的「談話治療」。故事開始於身陷對病人肉欲幻想而無法自拔的名醫布雷爾,在善於撩撥男性的路?莎樂美的引誘下,試圖治療根本不願接受幫助的哲學大師尼釆的「絕望」,並以奇特的誘餌勸服尼釆接受治療,卻面臨自己的「絕望」,於是歷經一場不知誰是病人、誰是醫生的心理治療,在治療可能隨時胎死腹中的情形下,經過幾許峰迴路轉,面臨高處不勝寒的疑慮,最後兩人以出乎意料之外的方式,得以超越自己的人生困境。

  從形式來說,故事在述說心理治療(談話治療)的源起與形貌,是虛擬的源起加上真實的形貌。並在文中,以生動的故事不著痕跡地描述各種心理學派的理念與治療技巧,包括催眠、行為治療、完形治療等等,當然了,著墨最多的就是書中配角弗洛伊德創始的精神分析,與其後衍生發展的動力心理治療,以及作者專精的存在心理治療。從書中的論點來看,作者也是一位不囿於特定心理學派,只要是有效的做法,就雍容接納的實踐者,但仍不脫人本學者的立場,深深質疑行為學派對「人」的觀點。

  從內容來說,本書探討的話題含蓋得很廣,你可以看到稱之為「中年危機」、「女性意識」、「婚姻問題」、「操縱與索求」、「情緒勒索」、「自我探索」、「現實問題」等等的話題,以及「歇斯底里症」、「強迫性思想」、「偏頭痛」、「焦慮」等病徵的描述。可是,這些話題都不脫主軸:存在(existence)的問題,可說是哲學和心理學對存在的探索,亦可說是血肉生活中所需要面對的存在問題,也就是人生的四大終極關懷(ultimate concerns):死亡、自由(包括意志的選擇和因自由而有的責任)、孤獨、人生的意義(或,無意義)。書中這四個主題不斷地浮現,或是在各種身體、心理、人際、環境問題的背後現身,或是隱身在夢境、幻想之中,令人無所逃於天地間。文中生活優渥卻恐懼年華老去、懷疑整個人生的名醫布雷爾,如何從控制不住的色欲幻想和婚姻風暴走出來呢?擁有卓越理性的超人尼釆,身陷激烈的情緒與惡性偏頭痛,不得自由,他又如何超越而出,繼續走先知的道路呢?讀者不需要把字字珠璣的對話看成真理的陳述,還不如看成縝密的思辨與人性的探索,可以引發人與自我的對話,一探真實而可貴的自己。

  從過程而言,本書呈現出治療師與被治療者在心理治療進行時,彼此的關係對療癒的影響,以及自我探索與助人探索的心路歷程。在治療關係中,到底是受病人影響、仍感自我懷疑的治療師,還是充滿真理權威的導師,能有較深刻的治療呢?治療師和病人必須「真誠」以對,治療才能有真實的進展嗎?博覽理論、?熟技巧,卻不肯、不敢面對自我內在的治療師,能不能幫助病人探索自我呢?書中的治療過程,一如真實的人生,呈現出「關係」與「情感轉移」的問題在心理治療與自我探索時的關鍵角色。布雷爾與「貝莎」到底是男女關係、父女關係,還是母子關係呢?布雷爾與尼釆是在什麼關係下,才使尼釆能勇於面對自己的殘缺呢?對「背叛」深惡痛絕,因此不相信人而感到孤獨的尼釆,又是為什麼接納坦然說出自己背叛尼釆過程的布雷爾呢?這些耐人尋味的「關係」與「探索」,只有請讀者親自品嚐、咀嚼了。

  假託歷史名人所呈現的種種問題,以及超越的過程,其實反應的是世間的人性與生活,故事雖然精釆,但不難在生活中似曾相識,主角雖然特別,卻不是人性的異數。當名醫遇見超人,所發生的事情,和你我這些凡夫俗子相遇所發生的事情,其實是大同小異的。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6934636
  • 叢書系列:心理推理系列
  • 規格:平裝 / 464頁 / 16k菊 / 14.8 x 21 x 2.3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
聖薩爾瓦多的鐘聲打斷了約瑟夫.布雷爾(Josef Breuer)的沉思。他從背心口袋裡拉出他那隻沉甸甸的金錶。九點了。他再次閱讀前一天收到的鑲銀邊小卡片。

一八八二年十月二十一日
布雷爾醫生:
我有緊急的事情必須見你。這攸關了德國哲學的未來。
明天早上九點在索倫多咖啡館跟我碰面。
路.莎樂美

一封魯莽的短箋!多年來從未有人如此輕率的致函給他。他沒聽說過路.莎樂美(Lou Salome)這個人。信封上也沒有地址。沒有辦法告訴這個人九點鐘並不方便,也無法告訴她布雷爾太太可不喜歡一個人用早餐,還有,布雷爾醫生正在渡假,以及他對「緊急的事情」一點興趣也沒有。真是的,布雷爾醫生到威尼斯來,就是想要遠離緊急的事情。

不過他還是來了,來到了索倫多咖啡館,準九點,搜尋著他周圍的臉孔,想要知道那一個可能是那個莽撞的路.莎樂美。

「加咖啡嗎,先生?」

布雷爾對服務生點了點頭,他是個十三、四歲的小夥子,黑油油的頭髮往後梳攏。他胡思亂想了多久?他再次看看他的錶。又揮霍了生命中另一個十分鐘。而且,是浪費在什麼事情上呢?他一如以往的把心思縈繞在貝莎身上,美麗的貝莎是他過去兩年來的病人。

他回想起她揶揄的聲音:「布雷爾醫生,你為什麼那樣怕我呢?」當他告訴她說,他不再能擔任她的醫生之時,他就一直記得她的那句話:「我會等你。你永遠是我生命中唯一的男人。」

他責怪著自己:「看在上帝的份上,停止吧!不要再想了!睜開你的雙眼!看看四周!讓世界進來吧!」

布雷爾拿起杯子,咖啡香和威尼斯十月份的冷空氣一道撲鼻而來。他四下張望。索倫多咖啡館其餘的桌子坐滿了用早餐的男男女女,大多是觀光客,上了年紀的居多。其中幾人一手拿報紙,一手端咖啡。在桌子的後方,許多藍灰色的鴿子,或者是在空中盤旋著,或者是往地面俯衝下來。在大運河平靜水面上搖曳生姿的,是沿著河岸排列的雄偉宮殿的倒影,航行過的平底輕舟帶起了漣漪,偶爾會擾亂了這壯麗的水影。其他的輕舟還在沈睡著,繫在歪七扭八豎在運河裡的柱子上,像是由某隻巨大的手隨意插下的矛一般。

「是啊,沒錯。看看你自己,你這個傻瓜!」布雷爾對自己說。「人們從世界各地來看威尼斯,在被這片美景祝福之前,他們拒絕死去。」

然而,生命中有多少部分已經被我錯過了,布雷爾懷疑著,僅僅是因為疏於一看究竟?

或者是由於視而不見?昨天,他獨自繞穆拉諾島散步,花了一個小時繞了一圈之後,什麼都沒看到,記不得一點東西。沒有任何映像從他的視網膜傳送到他的大腦皮質。對貝莎的思慮全然地盤踞了他的心神:她那令人陶醉的微笑、她那令人愛慕的眼眸、她的肉體所帶來溫暖又放鬆的感觸、還有,當他為她檢查或按摩治療時,她那急促的呼吸。這些場景有它們的力量,有它們本身所有的生命力;無論何時,只要稍不提防,它們就侵入他的心靈,並且佔據了他的思想。難道這就是我的終極宿命嗎?布雷爾懷疑著。是否,命中註定了,我這個人將只是一座舞臺,永遠搬演著對貝莎的記憶呢?

會員評鑑

5
8人評分
|
6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2
5.0
|
2015/10/14


當尼采哭泣(When Nietsche Wept)讀後感--兼論尼采的邊緣性人格
德國哲學家尼采於哲學本身並不盡然較其他哲學家傑出,然而在解放人類被禁錮的靈魂、面對孤獨的心靈突破,尤其破天荒喊出"上帝已死",挑戰西方基督教文化,這位思想巨人身體力行抗拒物質誘惑,為立下典範,以幾近自虐模式,為人類在生老病死的內在焦慮中粹煉出宗教外的全新出路,沒有他在十九世紀奠定"存在"基礎,二十世紀的心理、哲學等人文發展是否如今天樣貌實難定論,封他為存在思想的頂尖英雄該不為過吧!

真理的敵人並非欺瞞,而是對事情的深信不疑!
我們對生命的責任是創造更高境界的生命,而非複製更低等的....
真理的追求者不畏狂風暴雨,只怕水域太淺.....
廣闊的視野能沖淡悲劇,當你爬得夠高,悲劇將不會再是悲劇.....

本書最值得閱讀之處是作者Irvin Yalom憑著對尼采的深厚了解,不時於書中穿插發人深省的哲思文句,仔細咀嚼這些存在思想所關心主題:孤獨、自由、死亡、老化、獨立、生命意義等現代人正陷於苦悶的人生議題,如果您正因現實生活、經濟問題而陷入心靈困境,尼采所開岀的良方,能讓焦慮的現代人得到無比慰藉.

此書已問世十年以上,小說為引人入勝的虛構、修飾文體始終吸引不了我,然而當Irvin Yalom、Josef Breuer、尼采及佛洛伊德(書內為配角)等大師一字排開, 有些事形勢比人強,不讀可能是我的損失,閱畢後發現幸好當初未讀,因為以十幾年前的知識功力自認無法駕馭深邃內容.

書中主角Josef Breuer為維也納當地名醫,享有一切中年男子該有的榮華,因無法與妻子建立相知相惜之情,因此渴望出現婚外的心靈連結,另一主角尼采也同樣面臨情愛長期枯竭 ,在兩位同時迷戀內外兼具作家Lou Salome下,彼此展開一段奇幻的心靈互療,即便Yalom鞭辟入裡的將兩位孤獨的靈魂在面臨情愛時的愛恨情仇刻劃得絲絲入扣,從種種跡象顯示, 當Lou Salome之於尼采,以及貝莎(Breuer的歇斯底里患者)之於Josef Breuer的激情超乎正常情慾的互動就可能有依附關係滲入,既存在依附,不套入John Bowlby的依附理論解讀潛在心靈深處的情愛,就難以窺探其真相.

邊緣性人格在十九世紀尚未被發現,此堪稱心理疾病中最複雜症狀直至20世紀中業才在美國精神醫學診斷手冊(DSM)首次出現,尼采自然不清楚身心受迫可能為此人格所困,診斷此症可由三方向嘗試:

一,由美國精神醫學診斷手冊(DSM-5)判別:

九項診斷標準中包括:怕被拋棄、人際困擾、認同障礙、衝動行為、自殘自殺、易怒衝動、空虛孤獨、暴怒、多重性格.(三項以上為中度,五項以上為重度)

二,茁著”您也害怕孤獨嗎?解析邊緣性人格”(心理出版社)指出此症有五大主要因素:

三歲前未受良好照護、童年經歷孤獨歲月、幼時父母感情不睦經常吵架、父或母為邊緣人格、幼時經歷分離焦慮.

三,我在作邊緣人格心理諮商時,也發現此人格有另九大特質:

邊緣人格九特質:強勢、急躁、極端、操控、情緒、固執、嘮叨、愛面子、壓抑(邊緣人格分外放及壓抑型,外放型較不會壓抑).

尼采寫過”瞧!這個人”自傳,整本書僅交代本人其他著作大綱,未多提家庭背景及生平事蹟,因此欲藉文獻資料分析其性格有客觀難度,此外邊緣人格既複雜難懂,就很難以生硬的診斷標準界定,如試著由尼采所處成長背景、邊緣性格行為及面對情感事件(依附對象)的心理反應論斷該是另一周延方式,:

成長背景:尼采在本書末段有以下的自我剖析:自父親死後(五歲失怙),我被無情又冷漠的女性所環繞,母親、妹妹、外祖母、阿姨們,不健全的環境烙印在我身上,從那時起,我就視與女人的親密關係為畏途…

邊緣性格之行為:邊緣人格的特質之一是極端,尼采曾說:”上帝已死”,”出門跟女人會面?別忘了你的鞭子!,人際關係上的情緒反應也表現在他與音樂家華格納的愛恨情仇上,曾視他為摯友,將其偶像化,當發現華格納音樂中歌頌基督教,被視為情感上的背叛,立即與好友劃清界線.尼采反宗教同時,似乎也將反宗教本身視為個人信仰,除了極端、強勢、操控、情緒、固執的邊緣人格特質能解釋,還有什麼因素能解析此特蘇性格呢?

面對情感事件(依附對象)的心理反應: 尼采於書中說:Lou Salome不僅是我的紅粉知己,也是心靈伴侶,她了解我,為我找出新的方向,讓我邁向令人昏眩的高度……,這位自視甚高的哲人一旦被能匹配才女吸引,枯竭心靈極可能展開依附,在求婚被拒後,尋求母愛的邊緣人格原魔可能因此爆裂,於是不斷說出貶抑女性的非理性話語.

除以上因素外,根據記載,在偏頭痛、嚴重胃病、過度換氣(邊緣人格的恐慌症現象)、憂鬱、焦慮、,甚至出現強烈自殺念頭…..,皆證明尼采在情變下邊緣人格症狀.

John Bowlby的依附理論認為年幼時遭遇的情感剝奪,正是影響人格發展和與他人社會互動困擾的最大主因, 邊緣人格者在嬰幼兒期未滿足心理依附基本需求,終其一生都可能尋覓那童年經驗中未曾吃飽喝足的心理依附,從尼采為情所困的ㄧ生該得到些許印證。
展開
user-img
Lv.1
5.0
|
2010/02/01

阿拉摩提-愛你的命運
這是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敲醒對現在生活方式忐特不安的我
這本好書值得細細品味
展開
user-img
Lv.1
4.0
|
2009/05/07

非常有趣、人性的一部小說,用虛構的情節帶出再真實不過的問題。

書中的每之談話治療皆有驚喜。
展開
user-img
Lv.2
5.0
|
2006/10/03

只是想推薦...給更多心靈需要滋潤的人
這本書的精華心得,就留給文筆好的讀者分享吧.
展開
user-img
Lv.2
5.0
|
2005/06/10

不知道多少人有這種感覺:關於心理分析、心理治療的題材 (意識、夢、潛意識、記憶、失憶、深度對談、自我剖析、存在、催眠…) 有時就好像身上的「癢」一樣,明明感覺得到,卻很難搔到它。

也許正是因為難以捉摸、半夢半醒的關係,藝術家喜歡圍繞在心理分析四周來做文章。Dostoevsky 在《地下室手記》裡寫道:有些事只能說給朋友聽,有些甚至朋友也不能說,另外有些事連告訴自己都不行;西班牙導演 Pedro Almodovar 的電影 《悄悄告訴她》 (Talk to Her) 是藉著兩位昏迷不醒的女病患以及男看護士的獨白來述說現實世界的故事; 2004 年 Umberto Eco 最新的小說 The Mysterious Flame of Queen Loana 中間的主角也是一位患了失憶症的舊書商,在一場意外之後,忘記了所有情感的聯繫 (朋友、家庭、子女、婚外情) 卻牢牢記得一切跟書與文化有關的事物。可見虛構中有夢幻的成分,經常令藝術家著迷。

Irvin D. Yalom 現任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教授。在《當尼采哭泣》(When Nietzsche Wept) 這本小說裡,他虛構奧地利心理分析之父 Josef Breuer 與德國哲學家尼采1882 年年底在維也納相遇的一段故事。

當時尼采由於情感受挫,臨床上有貧血、嘔吐、偏頭痛、妄想、憂鬱症的跡象,不但精神狀態低迷,甚至嚴重到有自殺的傾向。在故事裡,Breuer 受尼采前女友 Lou Salome之託,決心要治療尼采的心理與身體病痛。但是尼采並非普通病人,他的自尊心與哲學體系強烈到視痛苦 (misery) 為人生的試金石,再大的病痛也沒有治療的必要。尼采和 Breuer 在私人診所見過幾次面之後,拒絕接受 Breuer 進一步的建議,住進療養院接受專業的治療,因為他認為 Breuer 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利用自己,他不可能成為任何人的棋子。不得已,Breuer 在尼采即將離開維也納以前,想出了一個妙計,他請尼采用他的哲學訓練當他的心理治療醫師,而他負責治療尼采的身體。兩個人各有專長,各有需要治療的地方,可以算是立於平等的地位,尼采考慮了一下,答應了這樣的安排。

原來,Dr. Breuer 當時是人人稱羨的名醫,家世顯赫且美艷無比的妻子為他生育了五個小孩,表面上看來一切順遂,但是他內心深處從父母、家庭到事業都有外人不知道也無從紓解的遺憾與壓力。透過和尼采真誠的對話與殘酷的回應,他最後終於跳出束縛,得以選擇 (而不是被人選擇) 他自己的人生。而他也回過頭來幫助尼采暫時放下超人的面具、吐露出心裡的鬱卒,從而緩解身心的病痛。

經驗告訴我,透過學者或專家所寫的故事,讀者比較容易理解一些比較艱深而且沒時間多接觸的主題。這本小說也不例外,除了專業素養使得場景對話逼真寫實以外,書中有許多作者熟讀各種著作且仔細研究以後插入故事中間的思想名言。透過兩位主角的深度對話,導引出追求生命意義與淬煉思想人格的一些準則,例如:
Whatever does not kill me, makes me stronger.
凡是沒讓我掛掉的,都讓我更堅強。
If you kill God, you must also leave the shelter of the temple.
如果你殺了上帝,你當然也要離開教堂的保護。
Not to take possession of your life plan is to let your existence be an accident.
一個人不掌握生命就是讓他的存在變成偶然。
If one does not live in the right time, then one can never die at the right time.
如果我們不能生得其時,那麼我們也永遠無法死得其時。

這些話假使是放在一本哲學或心理學的專論作品的話,讀者可能會感到比較沉重的負擔。透過小說的鋪陳,我們好像身歷其境一樣隨著故事的節奏、對話的張弛而起伏,不知不覺就吸收很多臨床與心理分析治療相關的知識,順帶將尼采的重要哲學思想也一併咀嚼。

作者說故事的功力令人相當驚訝。實際上 Breuer 並沒有見過尼采,但許多週邊的人物與背景都有歷史根據。兩位開啟時代的巨人心靈之間的對話與角力能夠引經據典寫到合情合理可以算是難能可貴,雖然最後的轉折 (twist)稍微有一點突兀,我想也沒有更合理的安排了。

1882 年 Dr. Breuer 正屆不惑之年,1894 年他與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合著的《歇斯底里研究》(Studies on Hysteria)開啟了二十世紀心理分析學科的先河。尼采當時也已經接近四十歲,三年以後尼采完成了《查拉圖斯特如是說》 (Thus Spoke Zarathustra)。尼采曾說他的書要等一百年以後才有人讀,又說:Hegel lamented on his deathbed that he only had only one student who understood him, and even that one student misunderstood him! I am unable to claim even one misunderstanding student.

黑格爾臨終時感嘆只有一個學生了解他,而且還是誤解。我卻連一個能誤解我的學生都沒有。這句話其實過於悲觀。憑著悍然面對生命的態度,追根究底的勇氣,他也已經成為影響深遠的哲學家。

故事到最後,Breuer 邀尼采留在當地體驗家的溫暖,尼采卻執意要到義大利放逐自己。在冰天雪地的維也納冬季裡,兩個人因為推心置腹而建立的友情太令人不捨,讀者可能會私自希望「故事不要這樣結束」。以這個標準來衡量的話,這本小說應該算是成功了大半。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日系推理】小說任意門|文字是行囊  故事帶我們到遠方|79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電腦資訊展
  • 蓋亞全書系
  • 台灣設計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