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各篇主要從香港的位置思考「文學」與「文學史」的問題。文章分兩輯:第一輯「文學史與香港」,討論胡適白話文學史觀、柳存仁的《中國文學史》、司馬長風的《中國新文學史》、葉輝的《書寫浮城》,以及中國大陸近年《中國文學史》中有關「香港文學」的敘述部分,考察這些不同書寫的文化政治意義。第二輯「在香港讀文學」,分別討論新感覺派作家施蟄存的早年小說、現代派詩人林庚在三、四十年代的浪漫詩章、曾在當代不少電影和小說迴轉的一首廣東南音《客途秋恨》;還有「文學批評」的閱讀三篇,分別檢討一九九九年日本學者藤井省三教授在香港科技大學以「文學香港與李碧華」為主題的講座所引發的討論文章,二○○○年香港嶺南大學「張愛玲與現代中文文學」研討會的四篇會議論文,以及陳炳良教授示範批評方法的論文集《形式.心理.反應》。並有附錄一篇譯介「結構主義與符號學」的理論。所論雖從「香港」出發,但探索的空間卻上下古今,不局限於一隅,而且牽及中外各種文學和文化理論,其間思辯實有普遍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