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分四部分,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童年和少年時期、大學時期、畢業後在農村鍛煉和工作的時期、回到北京讀研究生和從事哲學研究工作的時期。當一個人回憶自己的生活時,往往受與透視相反的原理支配。他會發現,幼時再小的事也顯得很大,近期再大的事也顯得比較小。
第一部分所寫皆兒時細小記憶,但是,童年無小事,人生最早的印象因為寫在白紙上而格外鮮明,旁人覺得瑣碎的細節很可能對本人性格的形成發生重大作用。
第二部分在全書中佔比重最大,其中較多篇幅回憶了郭世英,因為他是影響我一生的人,我的一生精神追求方向正是在他的影響下奠定的。
如果讀者想知道一個具有強烈精神本能的人是如何度過在農村的長期寂寞歲月的,也許可以在第三部分找到答案。
第四部分的時間跨度最大,篇幅卻較小,筆調顯得有些匆促。我對此的辯解是,許多事情正處在現在進行事態中,尚缺乏回憶所需的必要距離。不過,我的人生之路正是在這裡有了基本的歸宿,因而我在這一部分中比較集中地表達了我對自己和對世界的成熟認識。敏感和淡薄──或者說執著和超脫──構成了我的性情的兩極,這本書描述的便是二者共生並長的過程,亦即我的性情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