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麗的Formosa,這塊蘊育理想、熱情、希望的福地,數百年的歷史,因關愛走出悲情,因理想深切省思,因熱情而有活力,因希望創造未來。有可愛歷史的臺灣,值得了解,臺灣學校的歷史發展和學校建築之美,更令人想親近、閱讀與體會。
臺灣的學校建築,從荷(西)據、明代、清朝、日據,到光復迄今,三百年來不斷更迭,學校格局、規模、樣貌、風格,有明顯的階段性改變,由教堂、孔廟、書房、義學、書院、日式標準化校舍、波浪式教室,到現代化的學校建築,以及整體性景觀和校園規畫,其間演變,也因教育人數和教學需求增加,校地空間日益擴充,教育設施經費大量挹注,尤其是學校建築規畫有許多革新理念,加以有計畫性的逐年興築更新,可以看到臺灣的大學、中小學和幼兒園的建築設施,也呈現許多不同的發展模式、文化活力和嶄新風貌。很早就想寫一本和臺灣有關的書,民國84年在撰述本土教育環境規畫時,為尋求「本土」概念,以及對「臺灣」意象有更深刻的靈感和體會,特參閱不少臺灣建築風格和史蹟專著,有了基本的觀念,再到臺灣各地觀察古厝、合院、廟宇、義學、書院和林家花園等,實地印證,然後開始學校建築尋根之旅。迄今近八年,走過臺灣本島每一縣市,超過400所以上的大學、中小學和幼兒園,或因以苦行僧的精神實地踏勘,一步一腳印紮實的踩在校園的每一寸土地上,可以清楚的看到臺灣學校歷史發展的文化和本土特色,感受到百年學校、校園史蹟、百年老樹的學校建築之美,發現到教學空間革新、開放空間規畫、校園創意設計和社區學校發展的理念新意,也見識到九二一地震倒塌校舍和重建新校園的復原活力,心裡有一份深沈的感動,也想將這份感動以「臺灣的學校建築」為名,為臺灣的學校建築留下歷史見證,並以學術論著方式增加其探究的魅力,同時匡補現有臺灣學校建築歷史發展和理論研究資料之缺口與不足。
有鑑於此,並為師範校院、教育系所和建築系所相關課程和研究之需,特以筆者近八年有關臺灣學校建築研究的散篇文章作為基礎,加入各級學校建築新興與縣市學校建築轉型的新增資料,再將國科會專案的學校空間革新研究成果併入,依時間序系統性整編以撰著本書,惠供國內學校建築學術研究和實務規畫之參考。全書計分四篇七章:第一篇「尋根--發展文化」,分為二章,分別探討臺灣學校建築的發展和文化;第二篇「迎曦--創意活力」,分為二章,分別論述臺灣學校建築的創意和耐震;第三篇「躍進--新興轉型」,分為二章,分別探究臺灣學校建築的新興和轉型;第四篇「遠眺--革新思維」,單列一章,特別探析臺灣學校建築的革新。本書撰寫的方向、內涵與特色如下:
一、在撰寫原則上,冀求體例與結構完整、理論與實務並重,以兼顧學術性與實用性之價值。
二、在題材範圍上,大體以臺灣的大學、中學、小學和幼稚園學校建築為主軸思考,儘量整理和臚列具有代表性的學校建築發展資料和圖片,並探析影響臺灣學校建築的設備標準,以求周延。
三、在內容架構上,以臺灣學校建築的發展時序為經,以尋根、迎曦、躍進和遠眺為脈絡,就臺灣學校建築的發展和文化、活力和耐震、新興和轉型、革新和研究,逐層分述。
四、在立論角度上,從學校建築的發展脈絡,探究臺灣學校建築的發展沿革、規畫理念、現況特色和未來革新方向,使論述內涵兼具歷史性、教育性、實用性與前瞻性。
五、在規畫實例上,介紹最新規畫興建的大學、中學、小學和幼稚園,尤其是耐震學校的設計及震災重建新校園的實例,藉以吸收新知,激盪理念。
六、在撰寫文體上,力求結構嚴謹、標題清晰、文字順暢、圖文呼應,並依美國心理學會(APA)2001年第五版「出版手冊」之規定格式註解,以收易讀易解之效。
本書撰寫費時近年,能夠順利出版,首先要感謝五南圖書出版公司發行人楊榮川和總編輯王翠華的慨允協助出版,政大附中籌備處廖秘書文靜和倪助教履冰,在炎炎夏日,犧牲假期,逐字修稿、校稿、編排,大安國中李璟芳老師、重陽國小劉家老師、政大教育系研究生林宜樺、謝佩璇,教四學生王虹文、教三學生林怡君協助蒐集、整理、打印和校對資料,內心無任銘感。特別是,母親的鞠育之恩,妻子祝英細心的關照和鼓勵,是生活和寫作的最大精神支柱,在此併申最深摯之謝忱。
本書倉促付梓,謬誤、疏失之處在所難免,敬祈方家先進不吝匡正賜教。最後,謹將此書獻給我的母親、妻子和所有關愛臺灣的人,並敬申對父親無限的思念﹗
湯志民 謹誌
民國91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