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冠下的叛逆靈魂 文/楊玟
隔了道海峽,英倫島國的性格裡,本來就叛逆成性。
從歷史上看來,英國皇室本身就是歐陸皇族的大叛徒,從為再婚而與羅馬教廷分裂成立英國國教的亨利八世,乃至終身不婚的傳奇伊莉沙白一世,乃至今日不顧民情再婚的查爾斯王子。皇室如此,子民們更不遑多讓。
至於時尚,熟讀服裝史的人都知道,今日的時尚之都巴黎所謂的高級時裝(成衣)的原創者,其實是英國人查理.沃斯(Charles Worth)。他從英國來到巴黎,在和平路上開第一家有櫥窗的成衣店,客人不再完全訂製,可以買到部分成衣,顛覆了宮廷時尚,創造了布爾喬亞高級時裝流行的開端。
而翻開這本書,就是一頁頁英倫叛逆的時尚史,在看似最精準與保守的外衣底下,如Burberry或者Daks,卻有著百分之百叛逆流行百變定義的不朽靈魂;而在一間間歷史古老的學校裡,如聖馬丁設計學院等,卻能培育出如約翰.加里安諾(John Galliano)、亞歷山大.麥昆(Alexander McQueen)如此離經叛道卻同時如此商業化的鬼才。
這也是為何,不管巴黎、米蘭的商業交易有多蓬勃,誰都不能忘記第一個把裙子剪到膝上十公分的瑪麗.官(Mary Quant),她的短裙與披頭四的音樂,搖擺到今日;而任何一個國家的設計師,都比不上英國設計師,如此樂於玩弄國家符號,從國旗到格紋,從薇薇安.魏斯伍德(Vivian Westwood)的地下硬搖滾風到保羅?史密斯(Paul Smith)的冷靜幽默,國旗在車頂、在撕裂的裙擺、在恣意的狂野與嘲諷中扭動。
以一種特有的姿態,英倫時尚獨立於歐陸之外,卻以其永遠叛逆的風格,影響歐陸,影響世界。
英倫製造的超強魅力 文/辜振豐
綜觀整個歐洲文化史,英國人一向具有創意。十九世紀一登場,英國?了展現帝國的威望和產業革命的成績,便舉辦萬國博覽會,而牧師湯瑪斯.庫克(Thomas Cook)也創辦全世界第一家旅行社,帶領老百姓參觀博覽會。不只如此,他們利用印度、錫蘭的紅茶,並打出品牌策略和行銷手法,讓英國紅茶馳名全球。
二十世紀初期,英國在服裝設計也有驚人的成績,像Burberry推出溝壕大衣(trench coat),免費提供給英軍,讓他們在歐陸戰場實驗一番,以證明耐穿、耐磨、耐寒的功能。英國人也善於吸收外來的文化。當時,倫敦知名的Liberty百貨公司從日本大量進口和服,深獲不少上流女士的青睞,後來更將和服改成家居服,結果人氣依然不減。
到了六○年代,學生運動風起雲湧,倫敦也開創「街頭流行」,一般民?的隨興穿著,也頗具另類的美感。這股風潮一直延續到七○年代。日本設計師三宅一生指出,當時他在法國進修時,一到周末,總會到倫敦觀察街頭流行的變化。幾年下來,的確獲益良多。
回顧過去,台灣曾經流行迷你裙,有些女人想必有一段這樣有趣的回憶。對此,作者李俊明為我們解讀那個年代的服飾。他指出,一九六五年,英國的瑪麗.官(Mary Quant)發表了迷你裙。這種創意解放了少女裙襬長度,鬆動了女裝的保守桎梏,馬上風靡全球渴望呼吸自由空氣的女性。不過一向以優雅品味聞名的香奈兒夫人,對於這股從英吉利海峽對岸掀起的Mini風潮相當不以為然,她曾經評論這種現象是:「荒謬,膝蓋關節一點美感也沒有,我們不該被年輕人的壓力所影響!」
作者的?法讓我們了解服飾史也有世代的差異。回顧過去,香奈兒在二十世紀初,以標榜極簡風格,一時之間,深獲許多顧客的青睞,可是在暮年之際,面對新時代設計師的創意,免不了有點落後!
英國時尚設計在一九八○年代一直停滯不前,但到了九○年代才逐漸從谷底翻新。尤其是接近世紀末時,少壯派服裝設計師約翰‧加里安諾(John Galliano)和亞歷山大.麥昆(Alexander McQueen)分別接掌迪奧(Dior)和紀梵希(Givenchy)的設計總監,這兩項消息一出,讓法國人氣得跳腳!顯然,這是LVMH大老闆阿赫諾(Bernard Arnault)的慧眼獨具。如此一來,這兩位設計師的母校聖馬丁藝術設計學院(Central Saint Martin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也跟著水漲船高。目前該校舉辦畢業服裝秀時,全世界的服裝公司總會到現場挖掘人才。
面對英國的新時代,台灣務必認識一番,但這幾年一直缺乏一本對於「英倫製造」有全面觀照的書籍。幸好木馬出版社及時彌補這一項缺憾,推出《英倫創意動力》一書。作者李俊明不但曾在倫敦實際參與服裝雜誌的編務,同時對於每位當代設計師如保羅.史密斯(Paul Smith)、史黛拉.麥卡尼(Stella McCartney)、胡辛.恰拉揚(Hussein Chalayan)等時尚設計師所展現的創意詳加解?。這也讓一般讀者能夠深入認識英國設計的美學,同時提供一個好機會,使臺灣本土的設計師可以相互比較,以強化自己的作品。
因此,我願意鄭重推薦這本精彩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