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生氣有理,經驗共享
選擇孩子就是選擇混亂、煩雜、爭吵和真理,他們會用很多方法讓妳明白,妳很難做好母親這個角色,他們也讓妳理解,妳絕不是想像中的那種優雅、能幹、敏銳的高度進化的人類。
繼第一本「母職心體驗」出版六年後,還敢再次提筆寫下兩個孩子的後續發展,其實內心非常的掙扎。他們都已進入結構性的競爭環境,所反應出來的學習成就無法證明我所信守教育理論的有效性,反而處處挑動我的神經元,讓我在瀕臨發狂的邊緣中,必須重新檢視自己內心的矛盾,用更「謙卑」的態度來面對孩子所帶來一連串的衝擊,期望他們未來,不需拿我的錢去找心理醫師,抱怨我所帶給他們的「創傷」,或者長大後寫書,批評我的惡行惡狀,讓我在年華老去之時還要承受這等的「精神迫害」。
為了重新提筆寫這本書,花了幾個月到各大書局做「市場調查」。映入眼簾的斗大標題都讓我心驚膽戰,像「如何培育資優兒」、「讓孩子進入哈佛」、「培養孩子的領袖氣質」、「育兒魔法50計」等,大部份都是「育兒有成」的母親或父親,氣定神閒的告訴我們只要用對方法,讓孩子進入長春藤名校絕不是夢想,而事實上他們也做到了。我很想嚐試這些策略,讓自己可以在一個「充滿溫馨且愛」的環境,將兩個孩子「和平的」送進名校,但我知道自己絕不是那塊料,光是面對孩子的犯錯,要「給予鼓勵,不要苛責」這件事情,我就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當然,我家那兩小天性「批判」,絕不會照這些金科玉律任我擺佈。既然母子女三人都沒「本錢」遵循「專家的建議」,我們只能在一連串的爭執、咆哮及妥協中找到屬於我們相處的生存之道。
就像是心理勵志書籍,是給自覺還有希望的人看的一樣,所有教育的正面鼓勵對資質中等偏上的孩子最有效益,真正苦入絕境或極度無助者,看到這些「正向」的字詞很難感同身受。同樣的,如果家中的孩子已失去學習的動力,再精闢的育兒法寶也難以挽回天。只要被賦予「家長」的角色,不管有沒有受過教育心理學的訓練,面對孩子的表現,所謂的「專家」也同樣充滿焦慮,並對與理論背道而馳的行為多了一份罪惡感。我就常常罵完兒子後,站在講台上對所要談的教育原理感到極度挫敗。如果已深刻體驗到這一層,卻在面對學生或讀者時仍然高喊「快樂學習」、「愛的教育」,這就跟螢光幕前的名人,家庭關係已千瘡百孔,卻要營造「事業與家庭兼顧」的假象那般,沒有差別。
我認同所有親子書籍裡所提醒的「不要給予不切實際的期望」、「分數不代表一切」、「要能傾聽、包容」、「尊重孩子的想法」,這些都是「真理」。但身為母親,我更關切的是「為何我對孩子有這麼多的期望?」、「為什麼我這麼重視他的學業表現?」、「為何我會有這麼多的憤怒?」,這些以「為孩子好」的名義下,潛藏著多少母親的憤怒,而它的心理根源是什麼?當我們的心靈被焦慮及愧疚所包圍時,我們其實失去活在當下的恩典。
經過六年,我真的還敢提筆論述。在第一本的書中,我寫道:「我與孩子的關係是在一連串的揣測妥協中漸次穩固」,過了六年,我很慚愧的說,我仍然在做同樣的事,且穩固的關係顯然還不夠穩固,隨時在「修正中」,而且我相信,隨著年齡的增長及在浮動的社會價值中,親子關係會不斷需要「修正」,孩子的成長乃是依據自己的時間表,而不是可預見的模式,我們成人也需繞過許多個圈子,才能找到與他們共存的步調。親子關係的磨合,是我們這一世彼此都需要修鍊的課題。
我從母親的感覺出發作為這本書的主軸,可以說分享大於建議。裡面所提及的「真實案例」都經過兩位小主角的同意才寫出,尤其是老大那一連串挫敗的學習經驗,是讓此書內容豐富傳神的最大功臣。我可以說自己是一個很棒的老師,從學校的教學評鑑分數及特優教師的獎項就可以證明這一點,我也是一個很好的研究所所長,從學生給我卡片的感謝話及熱誠的態度就可驗證,但我同時也是一個蠻惡劣的母親,從我小孩時而怨懟的眼神就能充分感受這一點,這些都是我,一個真實的我,可以把學校工作做得好,但把母親角色搞得一團糟,就因為我不是那種輕鬆就能把孩子管教好,且滿懷愛心就能把孩子推向優秀的心理學博士,所以我應該很合適提供所知,把真實經驗寫出來與大家共享。當了母親,我們更需要彼此支援,而非比較。
每一個人的母職經驗都是相通但卻也是獨特的,在這麼多的育兒領域中,沒有人走的旅程是完全相同的,大家根據自己建構的劇本與孩子共同演出,有些人可以如協調的管弦樂團,奏完優美的旋律後,鞠躬謝幕,有些人卻常常走音或變調,讓整個樂曲荒腔走板,但卻也可以精采的演畢下台。我們都必須完成自己生命的樂章,孩子會牽動我們旅程的走向,他們也同時教導我們學會焦慮、罪惡與憤怒。
這本書停停頓頓寫的兩年,從兒子小學寫到國中,女兒從低年級寫到高年級,這個書寫歷程讓我再走一次爭執與妥協的現場,再一次體認母職的難為與喜樂。書中做了這麼多的「反省」,面對孩子,我的行為稍有「收斂」嗎?答案是肯定的。當我逐步釐清生氣的根源,遇到「刺激」時,出言的速度會減緩一些,罵人的語句會從十句降為五句,這就是「進步」,但要達到沒有情緒性的字詞,只有「愛的眼神與寬容」,可能要花上我一輩子的時間。
終究我理解到,我不是生個「好」孩子來養,而是生個孩子來讓我變得更「好」。
這麼長的試鍊,這麼多不按計畫的發展,這麼不完美的彼此,我只能回到最真誠的內在,想到他們從我身體滑落那一剎那的喜悅,以及我暗自對天發誓要一輩子保護他們的那份決心,當把那份本能的愛喚回來後,我發現擁有他們是我這輩子最好的資產!!
謝謝洪輔、洪軍,我們一起加油!親子交戰這齣戲,我們還要演個長長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