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禮物書展
奇想之年
  • 定價:300
  • 優惠價:9270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55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內容簡介

  閤上這本薄薄的小書,最大的啟發是──怕死。開始怕死,以一種正面的思維出發,原是出於對親人的不捨與不忍。原來,過去那個自以為灑脫的我,才是真正的自私。──寶兒(部落客)

  蒂蒂安告訴世人,過去那些貌似平常的日子由已經改變的現在之眼看去,是如此美好具有深意,但反過來說,平常日子也是最艱險的日子啊!──蘇偉貞(作家)

  我在蒂蒂安的描述中有著太多的感觸與感動,我的心也再次得到洗滌與抒緩,回到心念歸一、清淨無罣礙的境界。──簡靜惠(洪建全基金會董事長)

  對我來說,這不是一本療傷之書,但也不是一本沉溺於悲情的書。蒂蒂安只是注視著她的悲傷,沒有誇大也沒有刻意收斂。──顏九笙(部落客)

  蒂蒂安以靜筆寫《奇想之年》,以文字舟筏渡生死之河,是我讀過既靜美如詩,又讓我肅然魂聳之作。──鍾文音(作家)

  正像蒂蒂安說的,心膽俱裂的人生故事,發生在「平凡無奇的一瞬間」,事發時,事發後,世間一切照常。再多的安慰也不能深入觸及到喪親者內心那堅硬如石的哀慟,因為世間一切照常。《奇想之年》讓陷入冥河難以自拔的人,漸漸鬆開手繼續活下去。──薇薇夫人(作家)                

  每一句寫作似乎都是一種凌遲,代表著蒂蒂安的哀慟。《奇想之年》是真正的《死亡筆記本》,值得每一位生者擁有。──錢亞東(《懶人誌》總編輯)

  生命中充滿著不可預測、沒有理由的傷痛與掠奪。瓊.蒂蒂安《奇想之年》以各種嚴肅的角度探討死亡,帶領讀者跨越冥河,直視生命中的衰頹與滄桑。──賴玉絲(板橋動態閱讀協會理事長)

  蒂蒂安用細膩的筆觸,把面對丈夫死亡的心情及不斷探詢的過程呈現。《奇想之年》能夠幫助我們把潛藏在內心深處的傷痛引出,慢慢治癒!──蔡淑英(新莊故事媽媽總召)

  蒂蒂安的「奇想」不是奇幻之想,而是以冷靜、執著的語調記載她如何反覆回顧她經歷的種種細節。創傷的經驗是不能替代或完全再現的;一年的「奇」想也沒有帶來女兒的康復。但是它讓讀者目睹、經歷創傷過程,因而獲得一種非理性了解的了解。──劉紀雯(輔大英語系副教授)

  蒂蒂安用簡單平實的敘述,牽動深沉巨大的傷痛,在死亡的界線上穿梭,不斷對照擁有和失去的心情,沒有纏綿悱惻的詞藻,不必雋永深刻的舖陳,在蒂蒂安下筆的呼吸間,只讓人讀到──悲慟!──詹美智(三商美邦人壽襄理)

  擺脫自哀自怨的枷鎖也許不易,但卻是正確的選擇,正視死亡的態度將是對生命的尊重。──黃越綏(婚姻諮詢專家)

  這是一本動人的死亡之書,生命之書。透過作者的奇想,我們理解到,原來:失去,往往重新定義了「得到」,並且明白 ,或許世界會在一瞬之間發生變化,但我們不會因此成為陌生的過客,畢竟我們有過美好、豐富、愛與被愛的人生。──彭蕙仙(資深媒體工作者/作家)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瓊.蒂蒂安讓我們了解到,人生有時無常得令人措手不及,唯有把握當下,才能「化剎那為永恆」!
──雪吟(警廣電台主持人)

  蒂蒂安將自己失去伴侶之後的狂亂心碎,抽絲剝繭反覆咀嚼,除了讓人感染了她的深慟,更體會人生的無常,讓人更加看清了人生的意義,就在這當下!──陳藹玲(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讀《奇想之年》,使眾生在感性中具備深刻的知性,使無可避免的死亡貼心而昇華!蒂蒂安的文學功力深厚,曲盡其意的筆法令人折服!
──陳義芝(詩人、聯合報副刊主任)

  蒂蒂安以哀婉之筆,記錄了丈夫死後那一整年的心情。其真實細緻處令讀者恍如面對一部千迴百轉的《傷悲史傳》。──張曉風(陽明大學教授)

  面對失去摯愛的哀慟,是我們一生中無法迴避的難題。本書作者藉由平鋪直述的語句,清晰描繪出這些難以克服的情緒,以及勇敢面對打擊的心路歷程。閱讀本書,感慨之餘卻成就了一份豁達。──秦夢群(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面對傷慟該要有多大的勇氣?在《奇想之年》裡蒂蒂安誠實記錄她面對親人傷逝及病痛時深沉的悲慟及驚惶,那是生命最真情流露的告白。蒂蒂安深情的筆觸,散發出最令人動容的幽香,如歌,如詩,如夢。──徐江屏(部落客)

  讀完《奇想之年》,我終於能理解為何我總是掛念我年邁病弱失智的父親,卻又總是找各種理由推拖不去探望他的原因。我知道,我在逃避那種囓啃心頭的哀傷;我害怕,不知什麼時候「哀慟」會以在最「平凡無奇」的狀態出現將我擊倒。蒂蒂安,你的《奇想之年》將撫慰許多「哀慟」的靈魂!──郎祖筠(演員)

  隱匿在《奇想之年》文字間對逝者深切的思念令人動容,我將之視為「傷痛情緒指南」,倘若在某個平凡無奇的日子裡,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你我身上,或許這本書會讓人少一點孤單。      ──胡綺恩(中時電子報執行主編)

  其實,哀悼從來不會消失,只是暫時擱置。我讀蒂蒂安喪失終身伴侶的心路歷程,感同身受。或許面對造化,我原該「放下」,學習謙卑。蒂蒂安已經「放下」了嗎?也許是吧!──洪萬生(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

  人生好比某種旅程,死亡則是終點,同樣的過程,有人以逃避的方式結束,有人則寧願選擇有意義的方式到達。讀完《奇想之年》,讓人更能真實體會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侯友宜(警政署署長)

  蒂蒂安在喪夫之後,就走進了哀悼的世界裡,一整年的時間,她哀傷、哭泣,她無止盡地回憶,也無止盡地做著奇怪的夢。《奇想之年》是她旅行的札記,為每一個即將前往該處的旅人,道出最忠實的叮嚀。──阿祥(部落客)

  讀《奇想之年》看蒂蒂安追憶丈夫生前最後的時日,讓我想起了這個分分秒秒都在我們生命中徘徊,卻到最後一刻我們才會正視的生命課題。或許「無常」二字,大家都心領神會,但透過蒂蒂安的筆,你將真實感受「無常」的力量。──沙發麗(部落客)

  人在一生,總會面對許多個關鍵時刻。我們擔心它來,卻無法杜絕它。《奇想之年》先這個關鍵時刻一步,展現這一步中,無限的深情與悲傷,告訴讀者,生死歷程,正也是生命最溫暖的時候。──吳鈞堯(作家、幼獅文藝主編)

  《奇想之年》是關於孤獨,以及遺忘的預言。寫作是追求永恆的不朽感,並不是虛無縹緲的幻境。我相信蒂蒂安應該也是如此獲得平靜的。──Rosy(部落客)

國外書評

  《奇想之年》是一本令人動容的作品,蒂蒂安用紀實而不渲染的筆調,為讀者刻畫出死別、喪親與哀傷的面貌。她用毫無矯飾的文句告訴我們,愛一個人、失去一個人是什麼滋味,看著兒女病魔纏身、卻又無能為力,是什麼心情。這本書讓我們瞭解,一個人如何在無可理喻的境地中梳理出意義,如何找出方法繼續面對人生。──Michiko Kakutani《紐約時報》

  《奇想之年》甫出版即已贏得「文學經典」的美譽,將在美國文學史上永垂不朽。蒂蒂安駕馭文字的功力極其出色,讀來令人心碎。這個愛的故事,讓讀者掩卷流淚。                Jacqueline Blais/《今日美國》

  文壇地位崇隆的瓊.蒂蒂安這部透徹剖析哀慟的回憶錄,是眾所期待的經典之作。她以優雅精緻的筆觸描述哀慟的不同階段,從而用更難能可貴的洞察力,省思人生與婚姻。這是蒂蒂安個人著作中舉足輕重的作品,也是殤慟文學中極具詩意與嚴謹性的篇章。                ──《出版家週刊》

  蒂蒂安的《奇想之年》為哀慟文學再添新頁。這或許不是她最優美的作品,但卻是最令人敬畏的演出。因為蒂蒂安不只身歷其境,而且還冷眼旁觀,用驚人的克制力,娓娓道盡她這一年的奇想。雖然蒂蒂安極力克制自己,但讀者卻很難不在她的敘事之中情緒潰堤。            ──《休士頓紀事報》

  《奇想之年》篇幅精簡,卻擲地有聲,不僅對死亡與哀慟有深入的剖析,也讓人得以一窺最有天分的夫妻檔作家四十年婚姻生活的點滴。蒂蒂安以卓越的分析與寫作功力,闡釋死亡的意義,以及世人如何看待死亡的課題。這一本看似平鋪直敘的作品,卻是最打動人心的散文鉅作。每一個曾經失去某人,或未來必將失去某人的人,都應該一讀。             ──《西雅圖時報》

  蒂蒂安向來是美國文壇的開路先鋒。《奇想之年》是她以個人經驗踏進死亡這個陌生域的開端,也是素來低調重隱私的她,揚棄隱藏思想的文字簾幕,以誠懇與謙卑寫就的人生故事。      ──《時尚雜誌》

  喪親者如何面對死亡與回憶,是每個人都會面臨的人生課題,但是卻少有人願意加以分析,因為那太痛苦了。身為出色的作家,蒂蒂安卻揭開自己新創未癒的傷口,讓讀者看見死亡與離別的傷痛。   Bob Minzesheimer/《今日美國》

  要有多大的勇氣與毅力才能完成像《奇想之年》這樣的一本回憶?蒂蒂安以電影剪接的手法和新聞記者紀實報導的筆觸,記錄她喪夫一年的所思所想。她擅用節奏與詞句反覆的寫作風格,在這本書中更形鮮明。篇章中偶爾出現的單句段落,常讓人心頭一驚,宛如鮮血直衝心臟;而不時出現的單字(「是」、「不」),更讓人聞之心碎。蒂蒂安讓我們瞭解,所有的老生長談,在我們遭逢天人永隔之際,都不再有任何意義。              ──《村聲雜誌》

  《奇想之年》是蒂蒂安攀登人生峭壁絕崖的真實紀錄,讀來令人膽戰心驚,卻也令人目眩神迷。因為,哀慟確實迫人瘋狂。儘管題材看似晦澀,但蒂蒂安的手法卻極其引人入勝。她向來擅長的時間感,在此表現無遺。而她在簡潔、內斂、近乎平鋪直敘的文句中,以一再反覆的辭藻,創造出更為有力的戲劇效果,功力直追海明威。                Robert Pinsky/《紐約時報》

  儘管蒂蒂安認為文字無論如何出色與精確,都無法真正傳達、詮釋人生經驗的混沌,但是,她卻以精鍊簡潔的文句和透澈精準的筆觸,描述死亡與回憶。向來冷靜不表露真情的她,在遭逢巨變之後,卻願意敞開心門,讓人一窺她的內心世界。 ──《娛樂週刊》

  瓊.蒂蒂安以錐心刺痛的個人經歷,寫出一本傷情至深、感人至誠的著作。她回憶死亡與疾病所帶來的傷痛,重新省思生命、婚姻、愛與承諾的意義。蒂蒂安以清澄明淨、真摯坦誠的筆觸,毫不保留地述說自己面對丈夫逝去、女兒病危的迷惘、哀慟與錯亂。這是一段難以想像的心路歷程,我們只有到真正面對的那一刻才能體會。                   ──《華盛頓郵報》

  喪親與哀痛的題材在文學中諸所多見,但《奇想之年》最為出色之處,並不在於對死亡與疾病傷痛的描寫,而在於這是一本關於愛的故事。
──《華爾街日報》

  在《奇想之年》這本篇幅輕簡卻感人至深的作品中,蒂蒂安以優美的文筆描述丈夫驟逝之後的一年時光。雖然描寫的是疾病與死亡,但書中沒有陰森的冷酷,只有澎湃的熱情,甚至還有反諷的幽默。她以親身的經歷,讓我們窺見哀慟的境界。 ──《書頁》

  《奇想之年》是作家的哀慟之旅,蒂蒂安以無比清澈的筆觸,記錄喪夫之後第一年的所有思想與情感,讀來不只令人心碎,更令人讚佩她探索潛藏於表象之下的哀慟本質的勇氣。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散文、小說與政治評論都備受推崇的蒂蒂安,以她慣有的冷靜知性與款款深情記錄喪夫之後的第一年。她以令人動容的手法描寫哀慟的感覺,以及因哀慟而引發的非理性「奇思異想」。《奇想之年》剖析哀慟,也深入刻劃婚姻、母性與愛。
──《美國圖書館協會.書單雜誌》

  本書被譽為美國版《我們仨》,是當代深受敬重的小說與散文作家瓊.蒂蒂安垂暮之年的真情告白,不但囊括2005年各大獎,更躍登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第一名。

  2003年聖誕節期間,蒂蒂安的獨生女因不明原因陷入昏迷,幾天後,她的丈夫心臟病猝發死亡。她看似堅強冷靜地安排後事,其實內心已陷入狂亂的異想世界…

  《奇想之年》除了哀傷動人的回憶外,還有許多對於生命的思考,「關於死,關於疾病,關於死亡的機率和運氣,關於幸與不幸,關於婚姻、孩子和記憶,關於悲傷,關於人們願意或不願意面對死亡…」完全顛覆了固有觀念。本書改編成舞台劇於2005年聖誕節演出時,觀眾含淚起立鼓掌,久久不散…

本書特色

1)2005年美國國家圖書獎的非小說類獎(the National Book Award for Non-Fiction)得獎作品。
2)2005年《時代雜誌》十大好書。
3)2005年《紐約時報》十大好書。
4)2005年亞馬遜十大好書、編輯選書第一名。
5)2005年美國百老匯改編為舞台劇。

作者簡介

瓊.蒂蒂安(Joan Didion, 1934.12.05)

  美國文壇地位隆重、「當代最優秀的散文體作家」。小說《照著做》(Play It As It Lays)不但入選《時代》雜誌百大英文小說,更曾改拍電影。她的作品型態豐富,涵括小說、散文、文化評論與電影劇本,甚至她所撰寫關於舊金山的報導,亦成為城市文學的經典之作。她的寫作風格:「慣用獨特的角度審視人生,以簡約細膩的筆法刻劃人物,她敘述故事時從不鉅細靡遺,忸捏作態,而是乾淨俐落、突出關鍵細節、斷裂文句,在字裡行間留出一片片空白,留給讀者遐想的空間,回味的餘地。」

  蒂蒂安的丈夫約翰.鄧恩(John Dunne),也是著名作家,兩人曾合作編寫過無數電影劇本,包括改編自鄧恩小說並由羅勃杜瓦與勞勃狄尼洛主演的《真實告白》(True Confession),以及勞勃瑞福與蜜雪兒菲佛主演的《因為你愛過我》(Up Close and Personal)。鄧恩與蒂蒂安不僅是生命愛侶、工作夥伴,更是思想與心靈上的知己。

  2003年末,她的丈夫猝死,獨生女隨後去世,蒂蒂安一夕之間從美貌的文藝偶像成為孤獨的七十老婦,長達一年多陷入哀慟與奇想之中,直到2005年末才出版回憶錄《奇想之年》,敘述她對於生命、死亡、愛情與親情的困惑與思考。此書出版後,立即躍上各大排行榜暢銷書,受書評家推崇為「傷慟文學的經典之作」,並囊括2005年美國國家圖書獎等各大獎項,為她撰寫書評者包括榮獲三屆桂冠詩人的平斯基(Robert Pinsky)。

譯者簡介

李靜宜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畢業,外交研究所博士班,美國史丹福大學訪問學者。曾任職出版社與外交部,現任公職。譯有《理查費曼》、《牛頓打棒球》、《諾貝爾女科學家》、《現代方舟廿五年》、《古烏伏手卷》、《史邁利的人馬》、《完美的間諜》、《追風箏的孩子》、《奇想之年》、《直覺》等書。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3260042
  • 叢書系列:故事館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3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
人生變化如此之快
轉瞬之間人事全非
來不及吃過晚餐,你即棄我而去
而自憐

這是事情發生之後,我最先寫下的幾行字。電腦記錄的微軟文字檔〈關於改變〉(Note on change.doc)日期是二○○四年五月二十日,晚上十一點十一分。但其實,五月那時我只是打開檔案,反射動作似地按下儲存鍵,然後就關閉檔案。我並沒有更動那個檔案。
這幾行字我是在二○○四年一月寫下的,那是在事故發生後的一天,兩天或三天。之後,我就沒再更動過這個檔案。

有很長一段時間裡,除了這幾行字之外,我什麼也沒寫。

轉瞬之間人事全非
在平凡無奇的一瞬間

曾經,為了要記住事發當時最椎心震撼的感覺,我考慮要加上這幾個字:在平凡無奇的一瞬間。但我立刻明白,根本沒有必要添上「平凡無奇」這個詞,因為這幾個字根本就揮之不去:「平凡無奇」這四個字永遠不會從我心中離去。
事實上,就因為事發過程是那麼的平凡無奇,才讓我無法相信事情真的發生了。我無法理解,無法接受,更無法釋懷。但在此刻,我終於體會了,連這一點也不足為奇。

面對突發的災厄,我們總是強調,在事發當下,一切是那麼尋常無異。天空清澈藍澄,飛機卻墜落;例行出差,汽車卻在路肩起火燃燒;孩子們如常在鞦韆嬉戲,響尾蛇卻從長春藤裡竄出。
「他下班回家的途中——快樂,成功,健康——然後,就完了。」我讀到一位精神科護士這樣敘述,她丈夫在高速公路車禍喪生。一九六六年,我剛好有機會訪問多位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早晨在檀香山的人:所有的人在描述珍珠港事件給我聽的時候,無一例外,首先都會先強調那是一個多麼「平凡無奇的星期天早晨」。「那只是一個平凡而美好的九月天」,當大家被問到美國航空一一號班機與聯合航空一七五號次班機撞上世界貿易中心雙塔大樓那天早晨的紐約時,也都是這樣形容的。甚至連九一一事件調查委員會的報告,也都以這種帶著強烈預告意味卻仍令人難以置信的敘述句當開場白:「二○○一年九月十一日,星期二,美東晨光溫和,跡近萬里無雲。」

會員評鑑

4.5
10人評分
|
10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08/04/02

Didion指的冥河(Acheron)和忘川(Lethe),是否為哀慟於至親離世後,想望能跨過生死河川重返親人懷抱的境界?我不曉得。
這讓我想起前年去世的奶奶。
相較於Didion對於丈夫心臟病猝發死亡、獨生女因流行性感冒引起併發症早逝的事實排斥在外,當年對於老年的奶奶撐不撐得過去這件事,家人都已了然於心。
但是\"人生變化如此之快,轉瞬之間人事全非\"。
時至今日,我仍覺得你還在,還在這個煩憂的世上拄著柺杖,或許\還過著進出醫院、大小病痛不斷的日子。
我還未仔細深慮過,對於死在我心中的意象,或許\是一片空白的暈眩、那盞我點起的昏黃燭火、多年前阿里山頂峰的曙光、還是,最愛的秋日裡頭,枯\葉片片飛落?
生命的殞逝不是都能美得如繁華墜落......
如果哪天,有我最親愛的誰必須離開我,我希望能在他踏進忘川遺忘世間繁雜前來得及對他說:我愛你比多一天更多。
我來不及對奶奶說,是我同Didion一樣,無法承認死亡的最慟。
展開
user-img
Lv.4
5.0
|
2007/06/07

如果可以的話,希望我從來沒有看過這一本書。

記得國中上課時偷偷翻閱\古龍小說《楚留香》時,對某一段文字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楚留香拍身旁的甲板,說道:『乖乖的坐下來,陪我曬曬太陽,講個故事給我聽,要開心的故事,要有快樂的結局,這世上的悲慘之事已夠多了。』

就這樣在我幼小的心靈當中映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後來我就只喜歡看快樂的故事,不喜歡結局悲慘的電影,若是手上有遙控器的話,我會儘量無聲地將它快轉過去。

這《奇想之年》就是屬於悲慘的故事,一個非常普通的悲痛記憶,在你還來不及感受到悲傷的時候,瞬間悲傷已經朝著你迎面而來,但我知道,我就是知道。

記得國二那年,校規是離家近的同學,中午可以回家吃過飯再回來學校上課,我到了爺爺奶奶家吃中飯,北方人吃得簡單,就是一盆滷牛肉配上榨菜、幾個熱騰騰的饅頭、幾顆蒜頭和奶奶所做的番茄包心菜湯,吃過飯後,爺爺還拿了二百塊錢給我當作零用錢,我小心翼翼地收好,回到學校繼續上課,放學以後,來接我的不是熟悉的媽媽,而是附近的劉阿姨,當場那個瞬間,我知道,我就是知道,爺爺走了,心臟病發,前後不到一分鐘。

我在爺爺的告別式上沒有哭,只是覺得為什麼大家要撚香拜拜,我爺爺只是病了,修好了他就會起來。我在棺木下去的那個時候,認清楚了一切都無法回頭,沒有辦法再回到爺爺要我好好唸書的那個時候,木已成舟,當場胸膛像是被撕裂開來,我大聲哭喊著:「我爺爺沒有死,我爺爺沒有死…」似乎只要我不承認這個事實,爺爺就不會離我而去,可是我知道,我就是知道。

Life changes fast

人生變化如此之快

Life changes in an instant

轉瞬之間人事全非

You sit down to dinner and life as you know it ends.

來不及吃過晚餐\,你即棄我而去

而自憐!

作者蒂蒂安如是說;譯者李靜宜如是說!

生命無常,你永遠無法知道下一秒你面對的會是什麼!

作者以哀慟的心情描繪出與丈夫女兒曾經經歷過的一切,像是不停地以來回穿插播放過往回憶,想要重新找回逝去的所有時光,平凡無奇的生活中記錄著大量酸甜苦辣,當逝者已矣,蒂蒂尚未接受丈夫淬然離去的事實,便將注意力轉移到重病臥床的女兒身上,當她處理女兒病痛時,心思卻又飄回了當年三人存在的空想裡,就這麼從丈夫逝世後的一年,奇想了一整年,這不只是悲傷,還有著深深的哀慟。

或許\最能了解這些事的人,我認為是我的阿婆,外婆從小讓人喊她「阿婆」,因為她說:『有個外字,感情就顯得沒那麼近了。』阿公阿婆倆都是廣東人,在動亂的年代裡居然是自由戀愛在一起,我阿婆煮得是一手好菜,在往後的歲月裡,我印象中還沒有人能超越她的手藝,每個星期假日回阿婆家吃飯,成了非常期待的一件事(難怪我現在會那麼胖!),早上全家人吃過港式飲茶後,晚上那一頓就超級豐盛,等到突然有一天,大概是我國一的時候,我阿公走了,走得很突然,不過也是瞬間!記憶中我從頭到尾都沒有看到阿婆掉過一滴淚\,可是菜的味道變了。

變得只有水煮鹽巴的味道,清淡無味。

我嚇壞了,哭著問媽媽: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我媽說:因為阿公吃不到阿婆煮的菜了呀!

我對此一直耿耿於懷,每當想起兩者之間的落差,那不只是悲慟,那是更深的愛,愛到刻進骨子裡頭。

後來就這麼吃了好多年的水煮菜、水煮肉。

作者將生老病死的四階段中的病與死,在各類詩詞歌賦小說,乃至於醫學用書中,反覆驗證,希望能夠有一天三人能回到自己想要的那段時光,失去的時間永遠不會回頭,只能當下選擇逃避和面對!

在小說的最後,蒂蒂安知道了,雖然她早就知道了。
展開
user-img
Lv.1
5.0
|
2007/04/27

我沒有和一個人一起生活過四十年,不能完全體會那是什麼樣的感覺,
我只能想像。

四十年,可以讓生活裡面充滿的對方的影子,充滿了一起去過各個地方的回憶。
鄧恩過世後,蒂蒂安回到加州陪伴生病的女兒,就連電視廣告上的一幕海灘畫面,都會引起一整串過去的回憶,
那是他們所住過屋子旁的海灘。到這個程度,要把對方完全和自己分開,是不可能的。連死亡也不能。

四十年,把孩子扶養長大,從青年邁入暮年,到他們七十歲的時候,死亡將鄧恩與蒂蒂安分離。
一萬多個在一起的日子。

鄧恩跟蒂蒂安過了很長久而美好的時光,雖然結局是如此措手不及
我仍說,蒂蒂安是幸福的。

***

人生很多變故,有預警的死亡,沒徵兆的離世,都一樣難以承受。


哀傷是一個過程,從一開始的震驚,到慢慢接受親愛之人離去,要很久的時間。這段時間需要好的陪伴,在旁邊,不一定要說什麼,也許\只是靜靜的在旁邊,或著幫忙處理一些日常生活的事,然後,讓哀悼的人可以好好的思念。
在書中作者把思念、回憶與當下的生活,交織付諸紙筆,這是對於逝者最好的紀念方式。
展開
user-img
Lv.1
5.0
|
2007/04/16

這本書是在微積分期中考前看完的書……
我是一個愛幻想的人,剛開始被它的書名「奇想之年」吸引。
翻開,才發現不是這麼一回事。
可是又被它樸實並帶著濃厚情感的文字感動,令人訝異的是,她卻用非常理性的角度去描寫所有喪夫、女兒病危的經過,很適合「理工科」的學生來讀。

剛讀,我想到我的阿嬤,與去年去世的爺爺……
再讀,我想,如果我掛了,我媽媽和我女朋友,誰會比較傷心?
最後,我希望大家每天都愛自己身邊的人多一點~

展開
user-img
Lv.1
4.0
|
2007/04/12

如果不是有了小孩,我想我大概讀不懂蒂蒂安的《奇想之年》。

事實上,我可能會因為筆觸關係,把這書讀成一本女性版的冷硬派推理小說。

我會把蒂蒂安想成是女的「史卡德」,失魂落魄地四處行走,用著幾乎沒有形容詞的文字冷如刀割地描述一切,偶爾冒出一兩句直如烈酒的句子,讓讀者也跟著醉了起來。


史卡德,卜洛克筆下的紐約私家偵探。他本來有個自己以為美滿的家庭――一個太太和兩個小男孩,也有個自己以為堪稱正派的職業――警察,然而,當他某次執勤誤殺了位無辜小女孩後,這一切都變了,他所以為的正義不再是正義,他所認定的美好生活,開始留下陰影,世界不再那樣非黑即白,有許\多的無解、有許\多的無奈,而答案卻總是海市蜃樓,想抓也抓不住;人們在無解無奈之中,只好掙扎著尋求慰藉、快樂,及時行樂才是王道。他,一個中產階級,如今開始流連在酒吧間,也辭去警察工作,更和家人形同陌路;為了謀生,偶爾在清醒的時候接點私人委託,賺點外快,一個闌珊身影徘迴於紐約街頭,四處打聽消息,和許\多從不曾出現在中產階級生活裡的人物打交道,趁酒癮未發之前把錢賺到手。看史卡德辦案,究竟破案了沒並不重要,儘管每次他的破案都那麼精彩,在亂如麻的線索中,硬是能抽出條接近真相的繩頭;真正重要是他紐約的踽踽獨行,以及沿路上認識到各種身懷絕技的牛鬼蛇神,我們從他的眼中,看見了一個被股票指數、經濟成長率、資本主義所拋棄的世界,以及在其中努力生活著的形色人物。


蒂蒂安,文藝界享有盛名的女作家。本來也是有個堪稱完美的家庭,同樣是作家的先生約翰,風趣幽默,而所領養的女兒琪恩達娜,溫柔體貼,幾個月前才剛在教堂裡結婚,正幸福美滿。突然間,琪恩達娜因不明原因在聖誕節前幾天陷入昏迷,正為女兒病情擔憂不已的蒂蒂安,又一下子遭逢丈夫約翰心臟病發,眼睜睜地看著他死在眼前。一夕間,天地倒轉,蒂蒂安卻仍得硬吞下丈夫過世的痛苦,撐著身體隨侍在病情仍舊不穩的女兒身旁。死亡像把利刃,無情地在蒂蒂安現在和過去的生活中間,劃上一道永遠無法還原的鴻溝,如今的她在這一頭,逝去的先生和醒來後又昏迷的女兒在那一頭,只能藉著回憶去追尋,而每次追尋又只是徒增心中的悲痛。於是,蒂蒂安帶著同樣闌珊的身影,徘徊在家與女兒住的醫院之間,徘迴在工作和如今只剩一人的房子間;她接的案子是查明丈夫心臟病發時,究竟是死在自家客廳、救護車上,還是在醫院的急診室裡,然而,所有讀者都知道,這個案子到最後就算水落石出了也不重要,而是蒂蒂安那雙悲痛的眼、那支顫抖的筆,一次一次帶領我們進入喪失親人後的世界,去品嚐健康安樂生活永遠不會察覺到的各樣滋味。

***

是因為有了小孩,我才知道該怎麼去讀蒂蒂安的某些篇章,但也不是全部。這些篇章特別集中在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兩件物品上:電話和網路。

我記得第一次知道自己的小孩得了腸病毒,是某天中午吃飯時,正和同事聊得起勁兒,突然接到電話,老婆告訴我,保母帶心華去看醫生,懷疑才一歲多一點的心華得了腸病毒。我是一個新手爸爸,卻也知道腸病毒是近年來幾種致孩童於死的嚴重疾病之一,那一剎那間,原本的聊興全部不見,只覺全身上下被一桶冰水淋過,身邊的一切事物,不管是摸的、看的、聽的,全都變得非常不真實,我像個遊魂,在辦公室裡捱著過完下午。

那之後的幾天,只要是在辦公室,我都非常害怕手機或者電話響起,賞心悅耳的鈴聲,聽起來都像半夜偶爾驚醒,那高八度呼嘯而過的救護、救火車聲音。一顆心七上八下的,就擔心打電話來的是保母或太太,她們要告訴我不好的消息。

在《奇想之年》裡,不知是否我自己神經有問題,總覺得「電話」這礙眼的東西,也三不五時經常出現。當先生心臟病發時,蒂蒂安就得在最短的時間內,撥打她抄在「電話」旁邊,「本來是為了萬一大樓裡有人需要救護車」而寫下的醫院電話;當醫院方面告知她先生子已然過世後,蒂蒂安又得面對「電話」了,她必須在幾乎麻木的狀態下,打「電話」給她先生的哥哥,告訴他這件她自己根本就嚥不下的消息;「電話」還沒完呢!隔天一大早,鈴響,電話那一頭問:「願不願意捐贈丈夫的器官」,然後「千頭萬緒湧過我心頭,第一個閃過我心裡的字是『不』。」;好不容易,好不容易,女兒從昏迷中中轉醒,也帶著大病初癒的身體出席了父親約翰的喪禮,然後乘著飛機回到住的家裡,蒂蒂安本來以為,自己可以好好專心面對哀慟了,就在此時,電話又響了,那個老早應該順利搭完飛機,回到家裡安心休息的女兒,卻又因昏眩跌倒、顱內出血,進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中心,進行緊急的神經外科手術……。

心華生病的那幾天,只要我一有空,就會情不自禁上了網路,像發了瘋一樣,四處搜尋和腸病毒有關的資訊;管他是那家醫院的大牌醫師,或只是某個不知名的網路消息來源,我都一字不漏地詳細讀完,儘管我告訴自己,這是為了能夠在接下來心華的病程中,更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事實上,在我心的最深處,我想找的是一個答案,我希望從網路上找的既不是資訊,不是照顧原則,我希望找的是一句話,那句話說,心華能夠捱過這一回。

我發現,蒂蒂安也是這樣。她瘋狂地上網,一方面找尋和她先生心臟病有關的訊息,究竟是哪個環節導致他血管阻塞、什麼時候他失去呼吸功\能,另一方面則是有關她女兒顱內出血的照顧法則。說她是為了更了解丈夫的死因也好,是為了知道女兒當前的狀況也好,事實上,她在尋找的,一樣是個她想要的答案――她先生並沒有真的死了、女兒也將會健康地活下來。

***

雖然讀進了蒂蒂安寫的某些篇章,然而我必須老實承認,還有許\許\多多的篇章,我是看不懂的。我不想為賦新辭強說愁,當蒂蒂安用了那麼多篇幅,在追念她先生,在處理自己的哀痛,我是真的有些讀不進去,特別裡面出現的幾次「沒人眷顧麻雀」,隱隱然在質疑著聖經裡的篇章:「若是你們的父不許\,一個麻雀也不能掉在地上。」

當然,我還是把這些部分讀完了。我不會針對這個部份多說些什麼,也不願意針對蒂蒂安的文字給予什麼批判,畢竟,我自己尚未走過這樣的悲痛,尚未經歷過身邊最親的人離我而去的黑洞;我沒有資格。


不過或許\是蒂蒂安的緣故吧!!我把盧雲的《念――別了母親後》、伍斯特福的《愛兒輓歌》、魯益師的《卿卿如晤》翻了出來,希望這些書能夠幫助我,當靈魂的黑夜來臨,我還有那樣的力量和眼光,看見上帝手中捧著的麻雀。

--------

我也知道,如果我們想自己繼續過下去,到了某個時間,我們就必須對逝者鬆開手,讓她們走,讓她們死去。讓他們成為桌上的照片。讓他們成為信託帳戶上的名字。讓他們隨水流逝。明白這個道理,並沒有讓我更容易鬆手放他隨水流逝。――蒂蒂安,《奇想之年》

其實,每每在常見的、尋常的、平凡的事件中,人會碰觸到人生的奧祕。在小孩誕生、異性相擁、父母去世的時刻,生命的奧祕會向我們顯明,正是當我們最富人性情感、最深入接觸到把我們連繫起來的東西時,就會發現生命隱祕的深處。――盧雲,《念――別了母親後》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日系推理】小說任意門|文字是行囊  故事帶我們到遠方|79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和圖書聯展
  • 遠流童書展
  • 尖端BL藍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