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在輕鬆學佛法3《四聖諦與八正道》,我們學習到佛陀第一堂課的教誨,而在本書中,佛陀和我們討論的主題是《業力與因果》,教導我們如何掌握自己的命運。
很多朋友都有算命的經驗,無論是好奇好玩,還是在迷茫時的求助,一般人對於命運,都感到神秘不可測。一般人對命運的看法,又常和似是而非的「因果」、「宿命」、「業障」等交織糾纏,令人更加無奈。
本書的故事從波斯匿王的善光公主開始講起,善良的公主認為自己的福報是宿世累積而來,是自己的「業力」所招感,而國王卻認為公主的一切都是由他所賜予的。經過一番波折,國王終於體悟到佛陀所說「自業自得」的道理,不敢再妄自尊大,認為自己可以賜給他人福報。
什麼是「業力」、「因果」?這兩者和「命運」之間有什麼關聯?
「業」的輪迴思想起源於印度,「業」(Karma),是指「行為」的意思。印度人認為業是招致輪迴轉生的一種動力。後來被佛教融攝之後,認為以此「業」為因,能招感苦樂果報,行善業得樂果,行惡業得苦果。
業力同時也推動生命投生於六道之中,這種會牽引至六道的業力,稱為「引業」。而以同樣生於人道而言,又有富貴貧賤、高矮美醜等種種差別,這種圓滿程度的業力,稱之為「滿業」。
在本書的第一個單元,探討投生為天上、人間、畜生、餓鬼、地獄等等的業因,及造作業力的工具──身(身體)、語(語言)、意(意念)。而善業惡業承受果報的時間與方式,也就是「定業」與「不定業」,還有一般人常誤解的「業障」,在本章也會有詳細的解說。
第二個單元則是探討因果輪迴與命運的關係。
在佛陀的時代,各種哲學思想百花齊放,對於因果也有種種看法,有的主張「宿命論」,就是一切都是命中決定,完全無法改變,有的主張「無因無果論」,也就是一切的發生都是偶然,行善不會得善果,造惡也不會得惡報,或是主張以苦行來清除業障……但是這些都不是正確的因果觀。
佛陀告訴我們,佛陀觀察宇宙的實相,了解一切萬事萬物的存有,都是由於因緣的聚合、分散而有出生、滅失,依因緣而起,所以稱為「緣生」、「緣起」。
在佛法的觀察中,認為無論是命運、業,乃至宇宙中的一切現象,都是由「因」(原因)、「緣」(助緣)所產生的。「因」可以說是主體條件,「緣」則是輔助條件。釋迦牟尼佛體悟了這個因緣的道理,而說出「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有因有緣滅世間。」這四句話總攝了佛法的因緣觀,也是佛法的根本,這也才是佛教的因果觀。
第三個單元則是生命投生六道的業因。佛陀告訴我們,常行慈愛、賢良、貞潔、誠信、不飲酒,這五種美德的人,能投生於天上。而如果行善時常以驕慢之心行之,則容易投生於修羅道。
常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恪守人倫者,則能生於人間。如果往昔經常偷盜他人財物、欠債不還者,或是生性愚痴又不求精進者,則會生於畜生道。
如果是生前慳貪嫉妒,無有慈愍之心,有能力卻不孝養父母者,這些人都容易投生為餓鬼。如果是行十種惡業,罪行重大者,尤其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的五種重罪,則會入於地獄。
了解了業力與因果的真相,我們會發現:所謂的「宿命」、這輩子的「業報」、「禍福」,都是我們過去所作,其中力量最強、而現今浮在表面的業,就成了今生所謂的「命」。
如果我們所引進的力量,超乎這個結構,那麼就掌握了改變命運的關鍵;或者是我們引進了智慧,明白了:「原來這個結構不是固定的。」於是我們將這個結構改換的話,那麼也就超越了命運。
因此,在本書的最後一個單元,所要討論的就是如何改命造運,運用因果的法則,以「因果三階」:堅信因果、接受事實、永不認命,來創造我們具足世間福報及出世間解脫圓滿的新命,這也是佛陀教導我們業力因果最重要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