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校園」是什麼?有人稱之為「綠色校園」,也有人叫它為「生態校園」。但不論如何,它已經是二十一世紀地球環境危機下,學校環境「永續發展」最重要的課題。台灣在一九八○年代以後崛起的「宜蘭新校園風格」、「開放教育空間改革」以及921地震以後的「新校園運動」,加速了「永續校園」發展的需求。自2002年起,「永續校園」甚至已經被行政院提升為「挑戰2008六年國家重點發展計畫」之一環,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關於「永續校園」的目標與定義,在目前學術界雖然尚處於眾說紛紜的階段,但「永續校園」的內涵大致可歸納為「硬體」與「軟體」兩部分。所謂「硬體」部分就是學校的環境建設與工程技術部分,所謂「軟體」部分則指硬體以外的人文、社會、教育方面的措施。由於本人專長之所限,本書只能涉獵「永續校園」在硬體建設方面之內容,對於其他「軟體」部分的內容則不敢越俎代庖,讀者若有「軟體」方面的需求,請參考其他大作。本書尤其以我國綠色建築評估體系的「生態、節能」兩大範疇,來論述我國校園環境的永續發展對策,但願能由建築、景觀工程技術來支持永續校園之建設,並落實真正學校生態現場教育。
在國家生態環境系統中,學校的生態系統是城鄉人造環境中最重要的一環,因為學校用地在國土配置上分佈最均勻且最廣泛。由大專院校、高中職、中小學乃至於幼稚園所擁有的廣大校園,皆具備最優良的綠化、透水、生物棲息條件。假如能將校園改造成更優良的生態環境,對於城鄉生態綠網、都市氣候、生物基因交流、國土生態保育,均有莫大的幫助。此外,校園是孩提時期與青少年生活體驗、人格塑造的初步環境,也是社區生態環境教育的最前線,假如能以「永續校園」的方向,廣建更優質的校園生態環境,對全民生態教育當有無比的助益。
本書是筆者繼「城鄉生態」、「綠色建築」二作之後,第三部關於生態環境設計的專書。這三本著作乃攸關人類居住環境中不同尺度規模的生態改善計畫,希望它們能在不同區位擔負起串連國家生態網路的角色。本書為2000年以來本研究室的研究成果累積,其內容均是本研究室全體成員辛苦的第一手科學調查,尤其林達志、王振如、何晨瑛、嚴佳茹四位研究生的碩士論文均以學校建築為主題,他們豐碩的研究成果均轉化為本書最重要的部分,此外,趙又嬋同學的美術編輯與郭柏巖的封面設計,亦使本書生色不少,在此一併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