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輕小說展
民族的新世界地圖

民族的新世界地圖

  • 定價:300
  • 優惠價:7210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1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高油價+恐怖主義=
世界動盪不安的根源

關鍵字:民族×能源

  強烈的民族意識,足以讓巴勒斯坦人無懼一死,慨然擔當自殺炸彈;也驅使前南斯拉夫境內各族裔相互殺戮,甚至一心將對方「滅族」而後快。

  人類社會戰火延燒千百年,衝突的「單位」通常不是國家,而是民族。然而,到底什麼是「民族」?它來自血緣、語言、生活習俗的差異,或純粹是「想像的共同體」?甚至,民族間的新仇舊恨之所以剪不斷、理還亂,是出於生存競爭的必然,還是強權國家的遺害?

  民族問題盤根錯節,而當地球資源日漸匱乏,人際互動與競爭的緊張程度升高,必然導致民族問題更趨複雜。但這是我們無可迴避的課題,因為唯有增進民族間相互的瞭解與諒解,才是消弭人類摩擦、達致和平的法門。

作者簡介

21世紀研究會

  日本文藝春秋社所成立的國際文化研究會,成員包括九位歷史學、文化人類學、考古學、宗教學、生活文化史學等領域的研究者,所編著的「世界地圖」系列作品有《人名的世界地圖》、《民族的世界地圖》、《地名的世界地圖》、《伊斯蘭的世界地圖》、《常識的世界地圖》、《色彩的世界地圖》、《食物的世界地圖》等。

譯者簡介

張明敏

  政治大學教育系畢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哲學碩士、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碩士,曾任職於中天頻道紐約中心(記者)、日本亞細亞航空台北支社。現就讀於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班。譯作有《高塔》、《民族的世界地圖》、《色彩的世界地圖》、《美國總統的七門課》(合譯)、《希拉蕊與萊斯》等。

 

目錄

總 序 現代青年應該具備完整的世界觀∕李家同
導 讀 雜燴「族群」∕王道還

序 言
第一章 民族與語言
第二章 民族與宗教
第三章 民族的遷徙
第四章 原住民、少數民族
第五章 民族對立與紛爭
第六章 中東:阿拉伯與猶太人
第七章 能源爭奪戰

 

推薦序一

雜燴「族群」

王道還(中研院史語所人類學組)

dwang@sinica.edu.tw

  本書是有關「族群」的大雜燴,也是它的魅力所在。作者似乎提醒我們:所謂族群問題只是表象,不可一概而論;每個特定的族群現象,都有獨特的形成脈絡,必須抽絲剝繭,才會露出底蘊。可是「族群」是現代史的重要動力,不容抹殺,本書的教訓似乎是:我們必須另闢蹊徑,才能了解族群。果真如此,筆者認為我們不妨回顧族群研究的大歷史,或可有所領悟。

古典人類學的退卻

  西方自十八世紀興起的人類學(anthropology),按字面的意義,是研究「人類」的學問(the science of man)。不過「人類」會成為研究的對象,卻是因為西方人在地理大發現之後,累積了一大堆駁雜多元的人類資料--人類不僅膚色、髮質不同,語言、宗教、風俗、社會組織等亦大異其趣。簡言之,人類學一開始就是研究「族群」的學問。

  十八世紀也是「自然史」逐漸成形的時代。過去幾個世紀中,地質學的研究已經揭露了地層就是地球歷史的事實,加上化石的生物意義逐漸確立,學者終於覺悟地層中的生物相演替其實就是生命史。於是傳統的Natural History,意義逐漸從「自然描述∕研究」轉變成「自然史」。時間成為解釋自然現象不可或缺的維度。

  生物演化的概念是自然史研究的結論。法國學者布丰(Buffon, 1707-88)是第一位綜論自然史的大師,他的《自然史》自地球形成開始講起,預定五十卷,頭十五卷出版于一九四九至六七年,到他過世時全書仍未完成(合計出了三十六卷,另外八卷他死後由人捉刀出版)。一八○○年正式提出生物演變論的學者拉馬克(Lamarck, 1744-1829),就是他的學生。

  從思想史來說,西方人類學的發展其實是兩個思潮的產物,一方面是源自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文主義,所以人類才會成為俗世研究的對象;另一方面,自然史提供了方便的解釋架構,以歷史、氣候、風土解釋族群差異。人類學成了人類自然史。

  難怪十九世紀的人類學以生物演變論為基礎了。當時人類學的重點有二。一是描述人類的「自然」根源,以及蛻變的過程與動力。今天的體質∕生物∕演化人類學仍在探討這個問題。另一個重點,是說明人類社群間的歧異現象。大體而言,二十世紀初學院派人類學成立之前,這兩個重點是同一個自然史架構中的有機成份。十九世紀的歷史∕演化「學派」,把人類社會依物質文化的高下排出「發展順序」,向前追溯到人∕猿分化之際。整個地球成了個人類學博物館;不同的人類社群,都是人類自然史的標本。在這個觀點中,文明開化事實上是人類演化∕進化史的最後一章。

  但是人類學在學院中佔領了陣地後,上述的兩個重點反而給拆開了。文化人類學家秉持人文主義的初衷,不願再和自然史有任何瓜葛。他們反對生物決定論,斷然宣佈「文化是一超機體」(super-organism)。按照這個觀點,人類文化自成一格,不受自然∕生物邏輯的支配。人的自然史無法幫助理解文化。時間之流進入文化人類學的領域中,似乎就停頓了,不再是組織資料的架構。文化歧異似乎只是個空間經驗,不具時間深度。對於文化人類學家,文化歧異一方面是道德教材,所以強調每個文化自成一邏輯∕意義體系,無高∕下之分;另一方面又是「文化科學」的經驗資料(empirical data)。於是文化歧異就不再是需要解釋的現象,而是「資料庫」,用以抽繹文化∕心理的「深層結構」。文化人類學家拋棄了「族群」科學,創立了「文化科學」。

  傳統的人類自然史雖然失去了最後一章,就人類變成「文化動物」的過程而言,仍自成一完整的史詩。達爾文的古典論述一直都是人類自然史的敘事原型。話說當年,人∕猿未判,以樹為家。一群人猿為了某些理由從樹上下地活動、生活,演化出直立姿態,成了猿人。他們就是人類的始祖。直立姿態的行為後果,是雙手解放。雙手萬能,物質文化由是發生。手腦並用,相互刺激,腦子也發達了。發達了的腦子又回過來刺激物質文化的進步。日月如梭、光陰似箭,「智人」出現,主宰萬物。最後,農業發明、國家肇造、文明演進、聲光電化、登月奔日、深入太空。

  不過學者在過去五十年間累積的資料,已經把這個十九世紀的自然史敘事架構給壓垮了。簡言之,直立行走、雙手解放、腦子、文化之間的演化∕邏輯關連全打斷了。人類自然史成了斷爛朝報!

  至此,古典人類學似乎已經全面崩盤。結果是,一門以研究族群起家的學問,卻無法對當前所謂的族群問題提出有意義的觀點。

象徵物種(The symbolic species)

  以社會學之父涂爾幹(Durkheim, 1858-1917)的觀點來說,族群本就不是「社會事實」。他強調社會學研究的對象要是可以化約成個人心理學的話,社會學就沒有獨立存在的必要了。「族群」也一樣,我們常識中的族群問題(意識)都可以化約成其他的因素或過程(例如政經利益不均),似乎不可能成立一門融貫的「族群學」。本書不得不成為大雜燴,事出有因--本書發人深省之處正在這裡。

  但是涂爾幹的觀點並不能解釋為何族群是重要的動員符號,以族群為名的暴行在世上許多地區仍然持續進行,學院中族群研究因此火紅得很。

  筆者認為,了解人類族群現象還是得回到自然史。族群是以獨佔特定資源為手段,以生殖為目的的群體。演化生物學家研究其他動物,早已累積了許多研究成績與睿見。但是文化人類學家捻出的「文化-超機體」概念也不是無的放矢,只不過我們得從人類認知模式的特性下手。

  所有研究人類自然史的學者,都注意到人類的腦子在靈長類中特別凸出的事實。例如人類與黑猩猩源自同一祖先,大約六百萬年前才分別演化,如今人的平均腦容量是黑猩猩的三到四倍。但是人類腦子的特異處,其實是在「發育」的層次上,因為人與黑猩猩的新生兒,腦容量沒什麼差異。人類的腦子是在人文環境中發育的。

  人類嬰兒到了四歲,腦容量才發育到接近成人的程度。那時,人的認知發展最重要的一步,是學習語言。學會語言後,認知發展才能持續下去。語言成為人類最主要的認知模式。

  人類以語言為媒介的象徵(symbolic)認知模式,是塑造族群的主要「超機」(super-organic)力量。一方面,共同的生活經驗成為凝聚族群的最低要求;因為沒有共同的生活經驗,就沒有共同的語言,沒有共享的象徵世界 。另一方面,「親屬選擇」(kin selection;或者儒家的「親親」理想)不是唯一凝聚族群的力量,因為我們可以憑「想像」創造親屬關係。難怪即使在現實世界中族群仍是重要的動員符號,我們仍然找不到「族群」一貫又客觀定義。

  以人類特有的認知模式做為理解族群現象的起點,還能讓我們反省許多流行族群的論述。例如人類的象徵認知模式,似乎在規模較大的社群中才能產生「有價值的」產物。人類的舊石器時代,早期階段長達兩百多萬年,可謂舉步維艱,步履蹣跚,反映的是社群規模太小的事實。即使是至少在四萬年前就已出現的智人(Homo sapiens sapiens),社群規模仍然是決定物質文化水平的因素。至於必須聚合大量人口才可能創制文明的歷史事實,就不用說了。連我們現在振振有詞、煞有介事的所謂普世價值,其實都有發展的歷史。

  自然史的底線是:族群是以獨佔特定資源為手段,以生殖為目的的群體。不同的人類族群可以視為人類認知模式的不同實驗。過去的文明史是個犧牲人文多樣性的過程。今後的文明史可能轉向嗎?

參考資料:
一、《槍炮、病菌與鋼鐵》,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
二、The Symbolic Species, by Terrence Deacon, 1997.

推薦序二

現代青年應該具備完整的世界觀

李家同(國立濟南國際大學教授)

  我曾在某次演講中,談到印度的窮人還得向猴子要食物吃時,引發台下些許的笑聲,然而這真的那麼好笑嗎?世界上存在許許多多困境與矛盾,有些甚至引發流血衝突與戰爭,可是台灣的學生多半都不關心。這現象凸顯的問題在於,現在一般的學子都缺乏世界觀,但這也可能不是台灣獨有的現象——今天連英國的學生都可能不知道邱吉爾是誰,而美國人也因為缺乏歷史觀,竟沒弄清楚伊朗與阿拉伯人的世仇關係,曾經在招待伊朗國王時演奏〈阿拉伯之夜〉,讓伊朗國王當眾翻臉。

  台灣的教育制度有著濃厚的政治取向,使得台灣的學生歷史觀念薄弱,在面對諸多國際事件及重大議題時,顯然無法做出即時反應。之所以無法了解世界重要的新聞資訊與各種訊息所要傳達的意義,可能是由於語言能力的不足,更多的原因則在於對不同文化與環境的缺乏了解。

  雖然現在大學已經不是窄門了,升學壓力依舊如影隨形。學生讀著各種版本的教科書,至於文學、藝術、歷史、音樂等能啟發人文思緒的學習素材則普遍缺乏。在全球化的時代,人際交流頻繁,因此更能夠深刻感受到文化差異,也愈加發現我們的人文素養在面對來自全世界的挑戰時,是多麼的不堪一擊。

  比方人們常說入境隨俗,但由於閱讀習慣上的失衡與世界觀的不足,對於不同文化、風俗、信仰、禁忌往往都一知半解。除了上述美國的外交笑話之外,如果錯將「蘇格蘭人」當成「英國人」,極可能引發對方的不快;年輕人常用的OK手勢,其實在中東帶有猥褻的意味;就連我們最習慣的握手,用的力道與時機在不同文化中也有著懸殊的差異。如果不能夠體認到這些認知與觀念上的異同,小則出醜,大則降低了個人,甚至是國家在大環境中的競爭力。

  又如,過去的教育讓我們常以「國界」為經緯來理解世界,近現代的「國家」觀念與疆界劃分是政治思維的產物,而人類過往形成各個族群,卻是以宗教、語言、民族等等的異同為基礎;這兩者不能合拍,直接或間接造成了人世的紛爭、衝突不斷。這一點別說青年學子,恐怕很多成年人都不甚清楚。

  我們生活在資訊發達、知識版圖迅速擴張的時代,世界不但是平的,也是息息相關,牽一髮而動全身。身為台灣這個海島型國家的大學生或青年人,應該對國際環境的變遷,以及人類面臨的問題有更多的認識。當你身處資訊傳達快速的環境時,如果在履歷表上只能填上一堆冷笑話,甚至對你想求職的企業文化毫無認知,你如何教面試官會再給你第二次機會?同樣的,在M型社會中,同時要面對來自大陸,甚至世界各地的競爭者,我們該如何加強自己的競爭實力?

  面對各種媒介傳來的諸多訊息,我們不能只是當成八卦般人云亦云,要學習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增進自己的「世界觀」,才能培養出不被淘汰的實力。

  閱讀會是最好的方法之一。一本好書帶給我們的收穫,不光是咀嚼優美的詞藻,或者是打發時間。閱讀兼具知識與趣味的好書,可以吸收到啟蒙智慧的知識,更可以擴大我們的視野。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固然是難能可貴的經驗,但衡量每個人在時間與經濟能力上的不同,閱讀是最省力、最符合投資效益,而且能「知天下事」的方式。

  因此,當時報文化邀我為「世界地圖」系列叢書寫一篇總序,我欣然允諾。從這個書系的策劃到執行,我們可以看到一群致力於推廣知識與文化教育的學者,用書寫來縮小不同民族之間的語言、文化隔閡,使得這套書具備了世界公民生活須知的特質。透過人名、民族、地名、常識、宗教、色彩及食物等多元角度,「世界地圖」叢書有系統地把我們平常透過不同媒體所獲取的片段資訊,整合成完整的宏觀圖像,從閱讀中建構完整的世界觀,對於增進青年人的人文素養饒有裨益。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1348568
  • 叢書系列:IN INTO
  • 規格:平裝 / 296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4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人與石油@

過去國際紛爭的主因是民族、宗教問題,近年來爭奪地下資源--尤其是石油與天然氣的權利,所引發的衝突,使得國際紛爭更加複雜。例如,中國開始在跟日本有領海糾紛的海域開採天然氣,引發了中國、日本的資源爭奪戰。中國人口眾多,積極推動現代化,雖然國內也生產天然氣、石油等地下資源,仍不敷所需。中國為了確保資源而採取行動,瓦解了原本世界資源供需平衡的狀態。

人類開始利用石油,最早是在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即現今伊拉克所在地。當地居民利用地底湧出的天然柏油黏貼磚瓦、或防止水渠漏水。在古埃及,天然柏油則被拿來當木乃伊的防腐劑,後來還被用來塗抹傷口止血。在十九世紀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人們才開始拿石油當內燃機械的燃料,在此之前幾乎都拿來點燈油。
日本秋田市草生津川流域的八橋地區,有個地方就叫「油田」,江戶時代(1603-1868)的古書記載,此地自古以來即生產石油。此外,在秋田縣潟上市昭和地區留有開採天然柏油的遺跡,在此地區的繩文時代(舊石器時代之後至西元前三世紀左右)遺跡--槻木遺跡發掘了黏著天然柏油的繩文粗陶器。當時的民眾可能利用天然柏油修補龜裂的粗陶器。

根據《日本書紀》記載,西元六六八年,越國(今新潟地區)貢獻「燃土」與「燃水」給近江大津宮(今大津市近江神宮附近),可見自古以來日本人即知道有石油這種東西。在江戶時代,石油被稱為「臭水」、「草生水」或「草水」(日語發音皆為Kusouzu),而秋田市草生津川的名字即源於「草生水」。到了明治時代(1868-1912),石油因為被拿來做燈油而廣為普及,當時稱為石炭油、石腦油等。現在所謂的石油,即為石炭油、石腦油的簡稱。順帶一提,英語的petroleum是由拉丁文的petra(岩、石)與oleum(油)合併而來,即「石油」之意。

一八五五年,美國的畢塞爾(George H. Bissell)在賓州成立全世界第一家石油公司;一八五九年,機械首度成功發掘油田。經過半世紀,一九○八年,福特汽車開始量產低價的T型轎車,石油需求量大增,開啟了探勘油田的熱潮。


@產油國紛爭的火種@

翻開波斯灣地區的歷史,打從油田開發之初,石油利益紛爭就沒停過。最大的原因就是:油田雖然在中東,但開採者卻是歐美的石油公司。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美國家為了互相牽制而擴大軍備,主要現代武器如戰鬥機、軍艦、戰車等都以石油為燃料,取得石油的利權也就相形重要。當時英國較為強勢,在伊朗設置英伊石油公司(Anglo-Iranian Oil Co.,於一九五三年改為英國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 Company〕)負責開發油田,掌握了利權。

後來英國也在伊拉克開發油田,與荷蘭、德國企業共同設立土耳其石油公司(即後來的伊拉克石油公司)。不過,後來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而撤退,由法國取而代之,而美國亦強勢要求加入。一九二八年,這個由多國組成的石油公司為了防止石油供給過剩、限制開發,訂立了「紅線協議」(Red Line Agreement)。換言之,石油利益之爭早有徵兆,必須簽訂協定才能控制。不難想像,各國對美國都懷有戒心。

事實上,美國擺明不簽訂這項協定,而由加州標準石油公司(Socal,即今日的雪佛龍公司〔Chevron〕)進駐沙烏地阿拉伯。如此一來,先是造成開發油田的歐美列強因石油利益而對立,接著又導致歐美列強與產油國彼此對立。

油田開發之初,歐美幾乎不必擔心產油國,支付給產油國的利潤也非常少。大部分獲利都落入歐美跨國石油公司(Majors。譯註:一般指全球七大石油公司,又稱「七姊妹」)的口袋,因此招致產油國不滿。早在一九二八年,伊朗即已要求變更石油利權的條件,此舉最後演變為日益嚴重的反英國、反帝國主義運動。一九五一年,伊朗政府宣布石油產業國有化,正式與英國對峙。伊朗的舉動,無疑對其他產油國產生極大的影響,它們紛紛與跨國石油公司進行談判,除了希望提高產油國的利益比重,共同目標是要將石油產業收歸國有。

一九六○年,伊朗、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委內瑞拉五國成立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這是因為跨國石油公司掌握油田開發、原油生產計畫、出口價格的決定權,石油輸出國組織要和他們談判生產量與價格,以防止出口價格被壓低、造成產油國陷於財政困境。

一九六八年,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利比亞成立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OAPEC),目前參加的國家已多達十國。不過這個組織的加盟國達成協議,必須遵從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決議而行事。

「資源民族主義」意指本國的地下資源為本國所有,隨著這種思想日益高漲,一九七一年至七三年,伊拉克、利比亞也宣布將石油資源收歸國有。一九七三年第四次中東戰爭期間,阿拉伯各國與以色列開戰,以石油輸出國組織加盟國為主的波斯灣產油國(實質上是以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為主),發動了禁止石油出口的戰略,來對付支援以色列的美國、荷蘭,當時原油價格由每桶兩美元一口氣飆漲至十一美元,因此世界經濟大幅震盪,全球各國慘遭池魚之殃。這就是第一次石油危機。

這時候,產油國顯然已經比跨國石油公司占上風,後來,波斯灣產油國在七○年代便掌握了石油產業的支配權。
(摘自本書第七章〈能源爭奪戰〉)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張忠謀親筆撰寫、獨家授權自傳,他的一生,一場不能錯過的智慧盛宴!《張忠謀自傳》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GL百合展
  • 墨刻紙電聯展
  • 室內設計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