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輕小說展
冷靜的暗房

冷靜的暗房

Darkroom Stills

  • 定價:250
  • 優惠價:922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1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底片讓給了記憶體顯影讓給了數位靈光過去讓給了機械現在讓給了數位
那底片時代的輝煌已然漸漸消翳
那個靈光乍現的浪漫幾乎無聲無息地隱匿
只是我依舊相信只要有明亮的瞳孔便能洞悉事物的本相
寧願那靈光依舊在心田裡燃燒如此便能助我謀殺淒迷的蒼茫

  這本著作提供讀者一扇窗,去深思關於攝影的迷思。尤其在攝影數位化的年代,人們往往捨本逐末,忘卻了攝影的目的。攝影陷入一種制式與僵化的思考邏輯,傳統的攝影拱手讓位給了數位世界。科技進步讓攝影成為極其普遍的記錄方式,網路傳播也取代了舊有溝通模式,然而這樣的發展卻混淆了真實與幻境之間的界限。所謂的真實,往往是由影像製造者或記錄者自己去定義。攝影的未來將如何發展?成為非常有趣的議題。

  作者融合攝影美學與哲學的論證,試圖釐清許多攝影的命題,包括攝影與繪畫的關係、攝影如何保存、攝影與時間、攝影在心理層面的展現等等,其中也包含了許多經典攝影的辯證討論,例如布列松、保羅.史川德、奧古斯特.桑德等人的作品研究,以及對羅蘭巴特《明室》一書的解讀。

  作者試圖從舊有秩序去發現新的攝影元素,書名《冷靜的暗房》意味著舊有的攝影時代已經消逝,暗房中的藥水與放大機已不再使用,暗房是沉靜的,幾乎所有攝影者都迎向現代之光,而那道現代之光係由數位構成。隨著攝影的質變導致鄉愁的出現,過去的攝影作品已成為昔日時光的象徵。時間的因素在攝影中變得詭異,具有雙重意義,它既是一種事實,同時卻也是一種假想,人們被許多影像所包圍同時也被孤立。無所不在的廣告攝影便是一個絕佳的例子,在廣告影像裡,時間是虛擬的,人們猶如活在泡泡裡。

本書特色
 
  1.攝影及旅行文學作家出身的李昱宏,從攝影的實務面一腳跨入攝影美學研究領域,以文字記錄潛藏在攝影底層的意義。目前在澳洲修習創作藝術博士的他,透過美學與哲學的濾鏡,帶領讀者從另一種角度觀看廣告攝影、婚紗攝影、時裝攝影與色情攝影,並思考攝影的時間意識、攝影與繪畫∕電影的區別、攝影與死亡等議題。

  2.世新大學英語系副教授黃裕惠、澳洲臥龍崗大學藝術學院前院長DrPeterShepherd、陶藝系前系主任DrLindsayDuncan專文推薦。

  3.本書獲台北市文化局獎勵出版。

作者簡介

李昱宏

  李昱宏畢業於嘉義縣六腳鄉工廠村蒜南國小,世界新聞傳播學院(世新大學前身)視聽傳播學系(廣播電視電影系前身)電視組畢業,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ofBristol)藝術碩士,主修電影製作。目前為雪梨科技大學(UniversityofTechnology,Sydney-UTS)藝術人文社會學院(FacultyofArtsandSocialScienceFASS)創作藝術博士候選人,攻讀攝影美學中關於決定性瞬間的論述。目前攻讀博士之外,並持續創作旅行文學與攝影作品。

著作
歐遊的鱗爪1、2(2001-2002)
英倫筆記(2002)
冰島日記(2002)
流浪(2002)黑白人物攝影集
眼睛的秘境(2005)彩色風景攝影集
漫游古巷弄(2005)
攝影課(2005)
動物狂想曲(2006)動物攝影散文集
微笑盛開的國度-柬埔寨(2006)
風姿綽約的東方巴黎-越南(2006)
質樸瑰麗的萬象之邦-泰國及寮國(2006)
創意攝影(2006)
印尼-島嶼的旅行(2006)
澳洲奇幻之旅(2008)
雪梨藝術顯影(2008)

文化創意產品數項由飛行貓創意社發行

展覽
2008年8月獲LonelyPlanetImagesChoiceAward攝影獎
2008年6月參與澳洲雪梨市NewtownNCA藝術家聯展
2008年3月/5月 參與澳洲臥龍崗市ProjectContemporaryArtspace藝術家年度聯展
2007年5月贏得馬來西亞官方主辦的遊記創作比賽特別獎
2007年3月聯合報旅遊夢享家網站專欄作家
2007年1月贏得澳洲TNTMagazine攝影比賽亞軍
2006年11月參與屏東縣文化局舉辦「高樹鄉大會獅」活動(石獅圖片供稿者)
2006年7月台中市參與全國好書交換講座
2006年7月台北市V1492俱樂部展開新書發表會
2006年6月台北市金石堂建國店我的書房展開新書發表會
2005年6月誠品書店台南店旅行月新書發表會暨講座展覽
2004年5月誠品書店台南店旅行月展開講座暨攝影展覽(為期五週)

 

目錄

推薦序—黃裕惠、Dr Peter Shepherd、Dr Lindsay Duncan
自序
壹 關於攝影如何存在之壹-廣告
貳 關於攝影如何存在之貳-臺灣的婚紗攝影與Paul Strand
參 關於攝影如何存在之參-流行時裝攝影與色情攝影
肆 攝影中的時間意識
伍 攝影是一種關於死亡的記憶  攝影也是一種戀物情結
陸 攝影-美學與意義的糾纏
柒 解構意義的方式-論《明室》與羅蘭巴特
參 考書目
 

推薦序

世新大學英語系副教授  黃裕惠

  認識昱宏的時候,他還只是一個青少年,眉眼之間卻已經有了老僧入定的神色。接下來的這麼多年,看著他朝著視覺藝術傳播的目標堅定前行,讀書、拍片、旅行、攝影、寫詩、寫論文,悠游於體制內外的學習和探索:學而優則遊、遊而優則教、教而優則寫。一切得心應手,彷彿「桌上拿柑」。前不久漂泊的心好不容易定下來,可是風一吹,旅人行腳又到另一個校園,這一次是南半球,透過理論,他要找尋藝術的源頭。

  昱宏從英國回來沒多久出版了第一本攝影集,書還溫熱就已經到了我手上。這也是我第一次用他的作品重新看他這個人。接下來他豐富的內在也一本一本向讀者開啟。

  在台灣就讀電視製作科系的背景,讓昱宏了解大眾期待的眼光;在英國學習電影製作的訓練,則讓他用一種比較小眾的藝術手法處理作品。他將這兩種大眾媒體的學養放到攝影作品裡,隱約可以感覺裡頭那一道絲縈伏擺的動能,彰顯他的觀察和詮釋。像昱宏這樣過著「半古人」簡單生活的旅行家,他的每一張攝影、每一首詩、每一則紀事,都像是他實踐個人美學的方法:寧靜、澄澈,卻有一種單純的「李式幽默」,這種過程有點像修行。

  接下來他的身分變得多樣,出版的作品更不畫地自限。寫遊記,他的語言變得更輕盈;為了教學,他注意溝通的實效;寫詩,他保留精簡的習慣;寫專業書籍,他知道平實文字才能到達讀者的心裡、腦裡。就這樣,另一本從經驗出發的專論書籍,又從昱宏多產的書房誕生。

  從表面看來《冷靜的暗房》是昱宏綜合整理攝影理論的研究著作,實際上也是他檢視攝影美學的方法。這本圖文並茂的著作,是昱宏在雪梨科技大學攻讀創作藝術博士學位過程產生的副產品,但於質於量都是一部美麗的正產品。

  李昱宏可以在最簡單的物品中,發現它們的異質性和錯置性。──Dr Peter Shepherd

  Dr Peter Shepherd為臥龍崗大學(UOW-University of Wollongong, Australia)藝術學院前院長,身兼畫家與音樂家(專攻指揮)的身分,並是澳洲創作藝術博士學位課程的創始者。他也是台灣與澳洲藝術交流的重要推手,曾引薦許多兩地的藝術家與學者們彼此溝通交流,在他任內台灣與澳洲完成許多項劃時代的藝術活動。退休之後他持續為兩地的藝術教育與展覽活動努力耕耘,並且擔任澳洲許多大學的學位評審委員。

後記

  在這個已呈現流動狀態的社會裡,圖片成為一種即時的符號,一種先驗性的存在。似乎地球村裡再也沒有可以令人驚嘆的所在,畢竟連手機都能隨拍隨傳,多少人在意它的真偽?人們在意的是是否夠刺激?是否能引起人們的想望?圖像如此,文字也是一般。羅蘭巴特曾經倡言作者已死,他從符號學的觀點提出,真正言說的不是作者的文字,而是語言本身。他一貫認為個人的背景才是左右理解的關鍵,換言之,意識型態才是真正作祟的幽靈,歷史、文化、政治等等才是背後的影舞者,讀者的新生是依附在已經死亡的作者身上,作者的幽靈只是他自己的夢囈,讀者才是真正的主人翁。

  羅蘭巴特神秀的文筆讓人絕倒,但若如他所言,那麼作者存在的目的為何?又攝影者如何透過鏡頭傳達自己的意志呢?羅蘭巴特在《明室》中刻意忽略攝影者的地位,他稱攝影者為操作者(operator)。羅蘭巴特並非不知道這樣的分析是武斷的,不過他想利用此種方式,繞過「人」這個充滿不定性的主體。就符號學的講法而言,人是個符號,「他」以being這個詞出現。

  若我們服膺羅蘭巴特的理論,那麼到底作者因何存在?攝影者又為何攝影?旅者的凝視(traveler’s gaze)比之觀光客的凝視(tourist gaze)又有何不同?我想我的答案很晦澀,但在某個程度而言也很光明。我的立論點恰恰與羅蘭巴特相反。某個程度而言,我的確認同作者已死的概念,然而作者之所以死亡,並非是為了烘托讀者的新生。作者提供了一個時空(space-time),這個時空任由讀者讀取。作者所期待的是在這個時空的某個象限裡,他作為一個作者能與讀者交會。因此作者未曾死去,他只是假寐,偷偷睜開眼睛觀察讀者的一舉一動,而這與攝影一樣都是一種「偷窺」(voyeurism)。

  一個攝影者很難否認自己是一個偷窺者,畢竟攝影是在時間的長河裡擷取一個瞬間,而這個瞬間可以解釋攝影者的心路歷程,攝影者也可以啟發觀者的某些思維。古代希臘人對於時間的概念是擬人化的,他們認為時間由一連串吉兆組成,我想即使是提出決定性瞬間概念的布列松,都會認同這樣的概念。攝影者之所以捕捉瞬間,目的即是透過鏡頭言說。羅蘭巴特的理論有一個隱憂──他放棄了人之所以為人的解釋方法,因為即使是布列松的決定性瞬間也需要一個「決定」,而這個決定不可能由相機自己決定,即使是監視器設定也必須透過人為,因此攝影者的角色已經浮現了。

  我的博士研究〈Journey In A New Land—The Decisive Moment In Photography〉主要在研究攝影中的決定性瞬間,並從對決定性瞬間的研究擴及對後現代攝影的討論,此外由於我的博士研究也包含創作,因此我不僅必須從事古典的學術探討,而且同時需要從事創作。我的博士論文將焦點鎖定在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查理.懷特(Charlie White)三位攝影家,因為我認為他們的瞬間存在著同質性,但同時又有截然不同的哲思。布列松身為決定性瞬間的發軔者,他的哲學與美學厥為所有攝影者必須研究的主題,因為當攝影進入哲學境界時,就不僅僅只是一種表象的研究了,布列松所提出的決定性瞬間如今幾乎已經被簡化成一種陳腔濫調,所有的攝影者不管是業餘或是職業,對於決定性瞬間總能朗朗上口。儘管如此,決定性瞬間的真義卻始終未曾改變過,這個概念的提出是一項重要的里程碑,因為它所代表的不僅是一個傑出的攝影者必須要捕捉到那難能可貴的一瞬,更重要的是那一瞬也必須將該攝影者對於攝影的哲學思考蘊涵在內。決定性瞬間的理念將任何事物化為瞬間的可能主角,因為對於布列松而言任何瞬間都是有可能被賦予意義的,他並不偏好某種主題,實際上他的攝影並無主題可言,對他而言眾生平等,不同的只是偶然與巧合的機率問題。

  我認為布列松的決定性瞬間實際上是一種禪的體現,而且與超現實主義有著強烈的連結。他藉由相機將古典美術中的審美觀導入現代藝術裡,因此世人普遍認為布列松是個紀實攝影大師,其實是個謬誤。布列松的地位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攝影師,同時更是一個將攝影幻化成哲學的巨匠,他的決定性瞬間有著無可動搖的重要性。

  在此無法詳盡地論述我的博士研究,我將這個機會留待於日後的出版。同時我的創作〈Tableau Vivant of Reality〉此刻也在進行著,我試圖將平日於雪梨街上所捕捉到的瞬間,與我的研究做一個連結。從我的觀點來看,所有的藝術形式都是一種復古,但是這些復古的形式往往也帶有一種變異的樣貌。我作為一名攝影者,著重的是記錄街上那些後現代的現象,在這個後工業化、後現代〈兩者有著直接關連〉的社會裡,我以我的哲思記錄下那些看似平常,實則具體反應出藝術之於一種復古現象的瞬間,它就是我的決定性瞬間。身為一位作者我很期待與讀者們就這部分進行交流與溝通,然而限於篇幅的關係,無法在本書盡訴。此刻我正忙於我的英文論文寫作,2009年三月底我的創作展覽也將在澳洲展開。期待我的新出版計畫能夠儘快與讀者見面,同時也祈請學術界的各位先進不吝給予指正與建議。

李昱宏 筆於雪梨科技大學十七樓研究室
2008年11月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4452712
  • 叢書系列:文化湯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7 x 23 x 1.1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藝術設計】36個關鍵思維,做長期主義者《最美好的投資(電子書)》孫太從底層翻轉人生,勾勒幸福藍圖的祕訣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GL百合展
  • 墨刻紙電聯展
  • 室內設計展